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参考书目专业介绍

江西理工大学 /2010-08-20

  文法学院

  学科专业介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介绍

  一、专业、研究方向与特色

  本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创办于2005年,属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

  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特色: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本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重点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等。特色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理论与我国中部崛起、江西省工业化道路和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2.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本方向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基本内容、指导意义,揭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特色是瞄准理论研究的前沿: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等崭新学术话题和理论热点,具有广阔的理论开拓空间。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方向

  本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有影响的国内外社会思潮进行介绍、分析、评价。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中,该方向的研究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4.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党的建设

  本方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发展,探究党领导革命和执政的规律性,以及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性,本方向的特色是集宏观、微观、对策研究于一身。

  二、培养目标与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基本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国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专题、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专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专题、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第一外国语等。

  三、导师队伍

  本专业具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

  赖章盛,教授,男,1955年生,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专业。系江西省高校2003——2008年度学科带头人,省思政课名师,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与环境伦理。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多部,代表作有《我的外公陆定一》、《家族档案》、《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文学作品百万余字,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江西省第九次、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第一届、第三届谷雨文学奖。

  段勇,教授,男,1964年5月生,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近五年主持《党内民主与党内和谐问题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问题研究》、《高校“两课”教学渗透和实施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研究》、《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土地执法联动机制研究》等7项省级科研课题和横向科研课题,课题经费34000元;在《江西社会科学》、《求实》、《当代青年研究》、《农业经济》、《江西理工大学学报》等中心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1篇。

  陈华平,副教授,男,厦门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毕业。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管理。近年来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在《理论前沿》《江西社会科学》《行政论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其中核心刊物8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篇。主编(参编)《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教程》《行政伦理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教材5部,其中主编的教材《现代公文写作与处理教程》荣获中国大学出版协会“优秀畅销书”奖。

  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情况

  本硕士点教师目前承担了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近几年来承担省级课题四十余项,纵向课题多项,出版专著六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本学科还紧密结合江西特别是赣南的红色与客家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开展研究,研究成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五、培养条件

  本硕士点具有一支政治素质好、教学科研水平高、职称与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3人。图书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3万余册,学术期刊30余种。有专供研究生使用的连接校园网的计算机房,拥有品牌电脑二十余台。

  六、硕士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情况

  2007级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

  1.梁君思:政治伦理视域下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取向、现实困境及伦理救治,《求实》2009年第9期

  2.梁君思:新形势下加快推进赣州城镇化发展的问题探析,《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3.梁君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农业经济》2009年第7期

  4.孟庆林:生态文明视域内生产观转型的思考,《生态经济》2009年 第9期

  5.刘坤:生态文明与现代生产力的生态化转型,《求实》2009年第10期

  七、研究生获奖情况

  1.梁君思:获2009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会“宝钢优秀学生奖”,获奖金5000元。

  2.梁君思:获得2009年“江西省三好学生”。

  3.梁君思:论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农民工劳动权益问题》在由民建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4. 梁君思:论文《略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与苏区精神》在2008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社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上被评为“二等奖”。

  5. 梁君思:论文《弘扬苏区精神 以思想和谐与制度和谐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2009年由中共赣州市委联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苏区精神研究会等共同主办的“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6. 梁君思:论文《中央苏区时期党内和谐建设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在“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7. 梁君思:论文《略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战争与苏区精神——兼谈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在“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8. 梁君思:论文《试论苏区精神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在“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9. 梁君思: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课题:以党内民主增进党内和谐》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举办的“马克思主义论坛2009”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获奖金3000元。

  10. 戴凤霞:《生态文明视野下生态权利冲突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获2009年度省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

  八、复试参考书目: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高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同等学力加试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版),李景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九、业务课(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见附件)

  附件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题型与分值

  名词解释题(30分)

  简答题(30分)

  辨析题(40分)

  论述题(50分)

  (总分150分)

  二、考试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考试,考核学生是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否具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问题。

  三、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及其产生条件。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了解: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物质和运动。意识的起源与本质。实践的含义、特征和形式。联系和发展的内涵。规律的含义和特征。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真理的内涵及其基本属性。

  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及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了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内容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内容和关系。社会形态。社会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义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联系。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人的本质。人民群众的作用。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形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含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职能。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了解:商品及其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剩余价值的含义及两种产生方式。资本的本质及其分类。资本积累的含义。产业资本循环的阶段和形式。利润与平均利润。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理解: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及深化认识。资本的有机构成。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了解: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改善党的领导。

  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和原则。

  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了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