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昌大学2013年非全日制MPA复试政治参考资料

南昌大学 /2014-04-05

  南昌大学2013年非全日制MPA复试政治参考资料

 

南昌大学2013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政治理论”考试内容范围说明

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复习用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知识要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即:(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方针、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30多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我们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要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

(4)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胡锦涛提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6个方面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建设这样一个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第二部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一、复习资料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二、知识要点
    1.党的十八大会议的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科学发展观及其精神实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

到2020年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国内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抓好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9、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0.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的是追求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二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三要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1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考试题型(笔试、闭卷考试,满分100分)

1.简答题,4题,每题15分,共60分。
     2.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相关话题/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