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赣南师范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介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5-05

赣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

 

目  录

 

一、学科介绍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16年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是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学科,下设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两个学科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10

(含3名校聘教授)、副教授12

(含3

校聘副教授),博士(后)21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1人,江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人,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项目入选人员3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6人。近五年来,本学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省级课题近40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EI收录8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

本学位点现有江西省高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赣南师范大学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所,赣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并拥有2个校级学科协同创新团队,1个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实验室。在中央财政投资700万元支持下建立了工科专业工程实训中心和农业及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设备配套齐全,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器、克四通道示波器、混合域示波器、高压电源、高压探头P6015A、电流探头TCP202A、成像光谱仪(含ICCD)、型光纤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光谱成像系统、光催化反应系统、单检气相色谱、金相显微镜、光纤耦合激光器、光波导实验系统、网络矢量分析仪、光通信系统、氩离子激光器、脉冲纳秒Nd:YAG激光器、EPON光接入平台、X-射线单晶/多晶衍射仪、荧光分析仪、半导体真空镀膜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能够满足学生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包括先进显示技术与材料研发、等离子体放电与电源技术、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等学术方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基础应用型人才;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应用、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电子人才。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01

物理电子学

 1、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开发半导体开关驱动电路、中频逆变及脉冲等离子体电源技术、脉冲放电等新型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及等离子体放电光电信号检测,同时面向赣南脐橙产业特色及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开展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及食品安全治理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

 2、稀土纳米材料研究:立足于赣南稀土特色,围绕当前社会对锂离子电池、磁性纳米材料、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重大需求展开研究;

 3、导波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主要研究非局域介质中光束传输、无序介质激光机理、光子晶体、光电子技术,为未来光通信、新型光纤器件、新型光电子器件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4、量子精密测量和信息处理研究:对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展开研究,为解决国家相关精密测量重大需求提供理论基础。

02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1、先进显示技术与材料、器件研发:包括光源、成像、显示、图像芯片、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2、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包括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设计、制备工艺研究,半导体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微波集成电路设计;

 3、新型二维电子材料合成与纳米器件加工:着重于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物性及相关电子器件的研究。

四、学制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五、招生专业目录(供参考)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招生方向

自命题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080900

电子科学与技术

01物理电子学

02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考试科目:普通物理学或数字电路

参考书:

普通物理学:程守洙、江之永编著:《普通物理学(第7版 上册、下册)》(包括电磁学、振动和波、光学和量子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数字电路:阎石,王红.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六、硕士研究生奖助政策(供参考)

学校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各类社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助学奖等。

注:优秀新生奖学金奖励办法及标准按《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实施细则(暂行)》执行。其他奖项具体评选对象、评选条件等根据录取当年上级部门和学校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七、学位点部分师资简介

沈立,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1972年11月生,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从事超短焦投影等先进显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谢应茂,博士,二级教授

1963年生,江西寻乌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98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院长,赣南师范大学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所长,江西省赣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和省级科研课题8项。先后在光学学报、Physics Letters A、Chinese Physics Letters、Chinese Optical Letter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获江西省教育厅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教育教学方面,主持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项,“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和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指导的4篇硕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袁寿财,博士、三级教授

1963年生,陕西省商洛市阳县人,民革党员,博士,三级教授,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3年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曾任陕西微电子学研究所工程师、西安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物理的基础理论,及半导体器件和电路的设计、模拟、工艺、流片、测试、封装等。曾参与国家863纳米显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完成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研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发明类)2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主要招收和培养微电子学方向的研究生。

王兴权,博士、教授

1980年生,江西石城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公派访问学者,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电子科学与电气工程教研室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负责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所负责人。从事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及电子技术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半导体开关驱动电路、中频逆变及脉冲等离子体电源技术、脉冲放电等新型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等离子体放电光电信号检测,并开展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30余篇),获授权专利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学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指导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1项,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省级、校级各类奖项10余项,获评“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个人组织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决赛先进个人,多次获评为“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报考咨询联系:wangxingquan@gnnu.edu.cn,QQ:174728093。

张宪科,博士、教授

1977年生,山东曲阜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入选省委组织部与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年度“百人远航工程”项目,曾获学校优秀青年教职工和 “十佳”青年教职工等荣誉称号。2010年6月获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赴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访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磁性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磁性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研究成果在SCI收录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7篇,多篇文章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Crystal Growth & Design、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国际核心权威期刊,文章曾获江西省物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次和三等奖1次。联系方式:E-mail:zhangxianke77@163.com,QQ:632056805

陈维,博士、校聘教授

 1982年生,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2013-2015年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等离子体和低维材料,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及诊断;二维半导体材料的高质量外延;二维材料的转移及异质结构构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JAC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权威期刊上合作发表了二十余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黄骏,博士、校聘教授

1982年生,201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2015年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入选省委组织部与省科学技术协会2018年度“百人远航工程”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低温等离子体及生物医学,包括低温等离子体放电及诊断、低温等离子体对柑橘黄龙病的物理防治、低温等离子体对癌细胞的作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江西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Electrochimica Acta,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权威期刊上合作发表了二十余篇较高质量的论文。

武华,博士、副教授

联系方式:E-mail: wh1125@126.com  QQ: 160376658

1979年生,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物电学院电子科学与电气工程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篇,核心期刊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省电子综合设计赛、江西省电子专题设计赛,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一等奖1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1项,获评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西省电子综合设计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西省电子专题设计赛优秀指导教师。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硕)、电子信息(专硕)专业招收研究生。

苑举君,博士、副教授

1980年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同年进入赣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其中2015.01-2015.12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从事空腔纳米材料结构制备及在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光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主持江西省科技厅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hem. Communi、Catal. Commun、J. Electroanal. Chem、J. Alloy. Compoud、Mater. Lett等期刊发表18篇SCI论文,获得授权专利1项。

荣垂才,博士、讲师

1975年生,山东省聊城市人,民革党员,工学博士,IEEE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会员,中国稀土学会会员。2017年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近年来,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省部级以上4项科研项目,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项目2项,主持赣南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基地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余篇,其中SCI/EI检索学术论文8篇,5篇中文核心期刊。本科生课程《电磁场与波》负责人与主讲,研究方向为射频/微波器件与集成电路、天线理论与设计、计算电磁学等。E-mail:chuicair@126.com;QQ: 595217578.

主要招收和培养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相关领域有浓厚学习兴趣并愿意积极投身该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或应用的硕士研究生。

 

朱秀榕,博士、副教授

1981年生。2009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主要从事纳米多孔稀土气凝胶、碳气凝胶、生物质碳材料的研究及其在废水处理与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共发表科研论文14篇,其中被SCI检索的论文7篇,EI检索的论文5篇。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2项。

余意,博士、校聘教授

1984年生,2008-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入选省委组织部与省科学技术协会2019年度“百人远航工程”项目。从事新型激光晶体及非线性激光晶体的研究。先后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Laser Physics,Applied physics B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各1项,省教育厅科技项目1项。

许永强,博士、副教授

1978年生,湖南邵阳人,2007年6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学硕士学位。2019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兴趣领域包括材料的光学性质、分子和自由基的结构与光谱分析以及电子顺磁共振谱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关注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和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在钙钛矿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目前,已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2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成果发表在Materials Science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Solids, 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Chemical Physics,物理学报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其中被SCI检索论文11篇。联系方式:E-mail:yqxu666@163.com, QQ:17598527

廖昱博,博士、讲师


 

相关话题/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