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大證實抑鬱症與快速眼動睡眠期行為障礙共病患者的直系親屬更易出現腦退化徵狀 研究發現為促進精準精神醫學和預防腦退化疾病提供新見解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3-11-25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進行了一項家庭研究,以調查重度抑鬱症(重鬱症)、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RBD,又稱發夢期夢遊)和腦退化疾病三者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與沒有RBD的重鬱症患者家庭和沒有精神病患者家庭的對照組相比,重鬱症共病RBD患者的直系親屬有較高出現腦退化徵狀的風險,揭示了抑鬱症具異質性,其中共病RBD的抑鬱症可獨立視為一種與腦退化密切相關的抑鬱症亞型。團隊表示研究發現有助促進精準精神醫學,以及為精神病患者尋找預防腦退化疾病的方案。研究結果1已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抑鬱症共病RBD常見但缺乏研究

重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病。患者不但出現情緒困擾及行為障礙,長遠更有患上柏金遜病和認知障礙症的風險,當中發病機制尚有待了解。不少精神病患者,特別是重鬱症患者,同時患有RBD,有說法指這是抗抑鬱藥的副作用,又或是典型特發性RBD的亞型。典型特發性RBD是突觸核蛋白病變的先兆期,患者將進展為柏金遜病及路易體認知障礙等腦退化疾病。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在去年於同一國際期刊發表的早期研究2發現,每11個重鬱症患者中就有1人經睡眠檢查確診患有RBD,發病率比一般人高近10倍。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黃蓓教授表示:「重鬱症病人同時患有RBD是頗普遍的現象。重鬱症RBD共病患者比一般重鬱症患者攜有較多腦退化前期生物標記及病徵,例如嗅覺缺陷、色盲和紋狀體多巴胺傳遞減少。這些發現都表明,重鬱症共病RBD患者有更高的腦退化風險。」

通過家庭研究設計確認精神病共病RBD的腦退化風險

為進一步確認與精神病共病RBD相關的腦退化風險,中大精神科學系團隊用了四年時間進行一項家庭研究,比較患有RBD和沒有RBD的精神患者親屬出現突觸核蛋白病變特徵的發生率。他們招募了1,371名參加者,包括沒有精神病患的直系親屬(健康對照組)、精神病患者的直系親屬(精神病患對照組),以及精神病共病RBD患者的直系親屬(精神病共病RBD組)。

結果發現,「精神病共病RBD組」在多項突觸核蛋白病變特徵上,都比「健康對照組」和「精神病患對照組」出現較高發病比例。特徵包括經睡眠檢查確診RBD及其主要病徵、腦退化前期生物標記,確診柏金遜病或認知障礙症。這些發現為精神病共病RBD患者家庭出現腦退化病徵的病理提供啟示。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博士後研究員王靜博士表示:「研究結果證明,精神病共病RBD不能單純視為藥物引發的現象,而是具有潛在的腦退化疾病成因。基於與家庭聚集性,以及腦退化病徵相關,我們有理由相信精神病RBD是典型特發性RBD的一種變異體。」

RBD衍生的抑鬱症亞型

另一方面,研究數據顯示沒有RBD的精神病患者親屬,並沒有顯著的腦退化風險,這表明抑鬱症的病因可能存在差異。團隊認為重鬱症共病RBD可能是一種抑鬱症亞型,其特徵是後發性和帶有嚴重的抑鬱徵狀,並與潛在的腦退化病徵有關。而沒有RBD的重鬱症是另一種亞型,屬於早發性及與家庭聚集性相關的抑鬱症,但沒有明顯與突觸核蛋白病變相關的腦退化疾病風險。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表示:「此項研究不但釐清了精神病共病RBD的特徵以作獨立診斷,還揭示了經睡眠檢查確診RBD的抑鬱症患者帶有潛在腦退化風險,可視為一種抑鬱症亞型。從腦退化症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有系統地識別患有RBD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重鬱症患者,優先為這些患者採取預防腦退化的干預措施。從精神病管理的角度來看,共病RBD的精神病可定義為一種亞型,以提供最適切的治理方案,並促進精準精神醫學。」

研究全文可參閱:
1. http://dx.doi.org/10.1136/jnnp-2022-330922

2. http://dx.doi.org/10.1136/jnnp-2021-327460  

相关话题/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