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及其团队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_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7-06-16

二零一七年一月十六日
中大校长沈祖尧教授及其团队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获颁六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为本港院校之冠。其中,中大校长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教授、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和消化疾病研究所助理教授胡嘉麒博士、外科学系教授吴兆文教授,以及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凭「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大肠癌是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许多亚洲国家持续上升,根据医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的资料(2014年)显示,大肠癌为香港头号癌症。研究团队在沈祖尧教授带领下,对大肠癌发病状况、早期筛查、分子机制、诊断标誌物等进行了深入及有系统性的研究,历时十五年,该项目更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确立大肠癌高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领导亚太区大肠癌筛查并制定筛查指南

为了解亚太地区包括中国的大肠癌流行病学现状及高危族群,研究团队于2003年领导亚太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首次证实区内大肠癌发病率高速增长的情况,并推动亚太地区实施大肠癌筛查工作及提供直接证据阐明家族史爲大肠肿瘤高危因素之一。2007年研究团队领导制定亚太大肠癌风险评估标準和筛查指南的工作,有助筛查工作普及化,为早期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指南更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大肠癌筛查和防治重要指南之一。

首次发现大肠癌新的遗传学机制及华人大肠癌基因组突变图谱

为全面了解大肠癌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率先採用全基因组、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组织及单细胞水平上作全方位研究。结合生物学功能验证,研究团队确立大肠癌新的遗传学机制,发现新的高频突变致癌基因和信号通路。团队亦首次揭示华人大肠癌基因突变谱,协助其他研究人员了解华人患上大肠癌的遗传因子。

发现全新抑癌基因及其机制

通过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和功能实验,研究团队发现八个抑癌基因,并深入了解其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其后亦透过microRNA晶片分析结合生物实验,及调控相应的生物信号通路,首次发现八个影响癌症发展的microRNA,为往后开发抑癌治疗奠定基础。

发现新的大肠癌无创诊断标誌物

有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研究团队积极开发诊断大肠癌的方法,当中发现多种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无创诊断标誌物,推动诊治新方向。如团队2009年为血液microRNA无创诊断奠定基础,团队随后在2012年及2014年分别把有关成果应用至粪便检测方法,发现诊断大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的标誌物,相比其他传统粪便检测,效果更稳定更明显。有关的成果并已申请美国和中国等发明专利9项,并在LancetLancet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222篇,研究更获专家述评、编按18次。截至2016年1月,研究的20篇核心论文被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等期刊引用2638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数目达601次。研究团队就此牵头制定了《亚太区大肠癌筛查指南》等指南4部及主编专着2部。

国家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由国务院设立,为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奖团队(右起):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和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胡嘉麒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教授、中大校长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教授、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以及外科学系教授吴兆文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奖团队(右起):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疗学系和消化疾病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胡嘉麒教授、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于君教授、中大校长兼莫庆尧医学讲座教授沈祖尧教授、医学院院长陈家亮教授,以及外科学系教授吴兆文教授。

「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团队「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团队

研究团队在沈祖尧教授带领下,对大肠癌发病状况、早期筛查、分子机制、诊断标誌物等进行了深入及有系统性的研究,历时十五年。研究团队在沈祖尧教授带领下,对大肠癌发病状况、早期筛查、分子机制、诊断标誌物等进行了深入及有系统性的研究,历时十五年。

研究团队介绍「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的成果。研究团队介绍「大肠癌发生分子机制、早期预警、防治研究」的成果。


相关话题/指南 研究所 疾病 基础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