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贸易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细则
(2015年修订版)
一、总则
第一条 为发展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促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国家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湖南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特制定此评审细则。
第二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提供专项资金,用以奖励表现优异的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学术学位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第三条 每年评审一次,学院根据实际分配名额分配到各年级专业。测评时间为上一学年全年(科研部分有特殊规定的情况除外),即上一学年9月1日至当年的8月31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九月评审一次。
第四条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
第五条 国家奖学金的申报采取学生自愿原则,学生享有申报或放弃国家奖学金参评资格的权利。申请者应在评定截止日期前准备并提交评审细则所需的所有材料。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细则核算办法核算评定指标,并对评定核算结果进行公示。
第六条 已获得国家奖学金资格的研究生接受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的监督,若出现本细则第九条列举的情况,由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取消国家奖学金获奖资格,收回本学年国家奖学金证书及奖金额。
第七条 如果出现条款争议和其它新的加分情况,提交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讨论决定,以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最终讨论决定为准。
二、评审机构
第八条 我院成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本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定事宜。评审委员会由学院院长担任主任,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为副主任,其他院领导、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教务秘书、研究生代表担任委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评审细则、审核申请者的评审资格以及初步评审。
三、评审条件
第九条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基本申请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高等学校规章制度;
3、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
4、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显著,发展潜力突出;
5、在标准学制期间内在读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研究生”,具体是指“全日制脱产研究生”,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学生中脱产学习的学生(脱产学习并且已将档案转来学校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学生)、国防生、综合素质保研的学生。且毕业论文未送审答辩。
第十条 如出现以下情况则一律取消本次评审资格:
1、参与或组织法轮功、藏独、疆独等反对民族团结等活动、反党反社会等活动;
2、有考试舞弊、学术不端等不诚信行为;
3、考试有不及格科目;
4、有违法、犯罪行为,违反校纪校规行为,并受到学校或学院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
5、在校期间给学校或学院造成重大经济或名誉损失。
第十一条 如出现以下情况,且符合第九条、第十条的研究生由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推荐可直接获得国家奖学金: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重点期刊或SSCI、SCI源刊发表论文,署名第一单位为湖南大学,且本人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SSCI与SCI期刊本人可为通信作者。
四、评审程序
第十二条 有意愿申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根据本办法规定的申请条件,向学院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学院国家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根据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指标核算方法,每年组织对全日制研究生进行核算,并依序进行排名,并在学院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 学院国家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根据申请条件负责申请国家奖学金的研究生初步评审工作,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者按照学校给定指标根据已公示的核算评定指标排名取相应名次确定初选名单,组织学院评审委员会确定本院获奖学生名单后,在本院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将名单提交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十五条 对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指标核算及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学生,可在学院公示阶段向所在学院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诉,评审委员会应及时研究并予以答复。如学生对学院做出的答复仍存在异议,可在学校公示阶段向学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领导小组提请裁决。
五、评定指标核算方法
第十六条 国家奖学金评定指标由成绩和科研能力组成,构成比例是:
1、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考虑到设立研究生国奖的目的是为激励学生在读研期间勤奋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科研工作,多出研究成果,经院奖学金评定委员会讨论后决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不参与指标分配及评定。
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年级
综合测评总成绩=智育成绩*60% +科研分值*40%。
3、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三年级
综合测评总成绩=科研分值
第十七条 智育成绩以所有课程为基础来测评,且没有基础分,每个申请人的具体得分为测评期的考试科目规格化成绩的加权平均分。
第十八条 科研部分不设基准分,加分不设上限。
第十九条 科研部分加分项要求:
1、发表本专业学科的学术论文,其他相关专业的学术论文适当加分,计入学术科研类,获奖、参加学术会议、参与项目等加分根据细则具体规定。
2、按论文的第一作者(包括独立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的情况予以加分。
第二十条
科研加分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可以累计,但是曾作为评定国家奖学金支撑材料并且有效(评上国家奖学金)的部分则不可重复使用,如果当年未评上国家奖学金,则科研成果可以在下一次评选中继续使用。
第二十一条 科研部分加分规则:
加分条件 |
加分 |
备注 |
在学校重点期刊或者本专业SSCI、SCI等外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
60分/篇 |
导师只能是申请时信息系统中所显示的导师姓名。刊物级别的认定以最新的研究生手册规定为准。SCI、SSCI通讯作者等同第一作者。 |
在国外本专业EI源刊发表论文 |
40分/篇 |
同上(需经学院评奖委员会认定) |
除重点期刊之外在主要专业CSSCI期刊(经济学类期刊排前35、管理学类排前15,或经评奖委员会认定的其他领域期刊,或其他学科排名前2,具体依据见附件) |
20分/篇 |
同上 |
在专业一般CSSCI、CSCD期刊或者类CSSCI期刊的相关报纸发表学术论文 |
12分/篇 |
同上 |
在CSSCI扩展版或者非CSSCI的其它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被EI、ISTP收录的会议论文(不能重复计算) |
6分/篇 |
同上 |
论文入选经学院评审委员会认定的境内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只计中国经济学年会) |
论文宣读, 每次12分 |
需提供会议论文集封面、邀请函、宣读论文,需提供含学生宣读的会议时间表,论文集需提供发表论文的目录及论文首页。 |
参加经学院评审委员会认定的全国重要学术会议(二级学科的最高级学术会议,如国际贸易协作组年会、世界经济学年会等会议) |
论文宣读, 每次8分 |
需提供会议论文集封面、邀请函、宣读论文,需提供含学生宣读的会议时间表,论文集需提供发表论文的目录及论文首页。 |
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学术奖励 |
根据获奖证书上的名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的获奖者分别加分80、50、30;省部级一、二、三等的获奖者分别加分40、30、20;其他经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奖项的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分别加分15、10、5 |
提供有效证明,作者在获奖中的排序(导师第一视为本人第一)得分根据: 其中 为
|
专利排名前5,软件著作权排名前2 |
总分15分,若作者超过2人或2人以上,按照公式 计算结果进行加分。 |
提供有效证明,其中 为第 名作者加分值, 为合作人数(根据前5名有效的原则, )其中 为 |
获得湖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
30分 |
提供有效证明 |
组织或参加学校或学院学术论坛者,且为学术活动主讲人 |
5分/次,总分不超过10分 |
提供有效证明 |
参与科研项目者 |
参加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加10分,参加国家一般项目加6分,参加省级重大项目加5分,省级重点、一般项目加3分,其他项目加2分。 |
加分资格根据结项证书上出现名字为准来计算,其中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给与前6位学生加分;国家一般项目给与前3位学生加分;省级重大项目给与前3名学生;省级重点、一般项目给与前2位学生;其他项目给与第1名学生加分。 |
专著 |
每万字加5分,总分不超过30分。 |
专著需与作者所学专业相关。出版的专著书籍,作者名后必须出现“著”字样,“编”,“主编”,“编著”均不得作为专著。若所撰写作品是非本专业学术类书籍,由院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认定。 |
说明:
1、加分论文必须是评审细则规定日期2014年9月8日之前(具体视研究生院要求而定)正式发表,所有的加分论文作者单位必须署湖南大学。
2、对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严格审核,以见刊为准。一经发现作假,立即取消评奖资格。
3、同篇论文多头发表的,只能加一次分,不重复加分。如果同一篇论文分别在中英文刊物上发表,只取其中一种刊物加分。
4、各项加分材料应按学院规定的期限内上交,过期无效。提供加分材料时,学院查验原件,收复印件一份(封面、目录、文章内容)。
5、参加综合测评加分的论文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并签名。
6、学生的导师以申请时信息系统中间的导师为准,如学生有多名导师,在论文加分时以第一导师为准。
7、刊物及其影响因子和EI收录的期刊,以由院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公布的为准。
8、该评审细则最终解释权归学院评奖委员会。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5年9月6日
附1:
2015-2016学年度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评审委员会
主任:张亚斌
副主任:许和连、谢树玉
委员:郭平、罗能生、祝树金、侯俊军、刘志忠、陶 娟、 张文静、
曾 婧、余曼 、 成值骁、 彭学之 、 林祥阳
经济与贸易学院
2015年9月6日
附2:
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认定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年)目录
经济学(73种) |
||
序号 |
期刊名称 |
主办(管)单位 |
1 |
经济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2 |
世界经济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3 |
经济学(季刊) |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4 |
中国工业经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5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
6 |
金融研究 |
中国金融学会 |
7 |
会计研究 |
中国会计学会 |
8 |
中国农村经济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9 |
经济科学 |
北京大学 |
10 |
世界经济文汇 |
复旦大学 |
11 |
财经研究 |
上海财经大学 |
12 |
中国农村观察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
13 |
财贸经济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
14 |
国际经济评论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
15 |
南开经济研究 |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
16 |
国际金融研究 |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 |
17 |
农业经济问题 |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18 |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
中国人民大学 |
19 |
经济学家 |
西南财经大学 |
20 |
国际贸易问题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1 |
世界经济研究 |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
22 |
产业经济研究 |
南京财经大学 |
23 |
经济评论 |
武汉大学 |
24 |
审计研究 |
中国审计学会 |
25 |
农业技术经济 |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 |
26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 |
27 |
当代经济科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28 |
南方经济 |
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29 |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上海财经大学 |
30 |
当代财经 |
江西财经大学 |
31 |
现代日本经济 |
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 |
32 |
经济学动态 |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33 |
财经科学 |
西南财经大学 |
34 |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
山西财经大学 |
35 |
中国土地科学 |
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
36 |
宏观经济研究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
37 |
金融经济学研究 |
广州金融学院 |
38 |
审计与经济研究 |
南京审计学院 |
39 |
财经问题研究 |
东北财经大学 |
40 |
商业经济与管理 |
浙江工商大学 |
41 |
国际贸易 |
中国商务出版社 |
42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
43 |
上海经济研究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44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45 |
改革 |
重庆社会科学院 |
46 |
政治经济学评论 |
中国人民大学 |
47 |
财经理论与实践 |
湖南大学 |
48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
49 |
证券市场导报 |
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 |
50 |
财贸研究 |
安徽财经大学 |
51 |
财经论丛 |
浙江财经大学 |
52 |
财政研究 |
中国财政学会 |
53 |
广东商学院学报 |
广东商学院 |
54 |
城市发展研究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
55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
中央财经大学 |
56 |
当代经济研究 |
吉林财经大学 |
57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 |
58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
云南财经大学 |
59 |
经济经纬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60 |
经济问题探索 |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61 |
经济纵横 |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
62 |
现代经济探讨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63 |
城市问题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
64 |
中国经济问题 |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
65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河北经贸大学 |
66 |
农村经济 |
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 |
67 |
税务研究 |
中国税务杂志社 |
68 |
亚太经济 |
福建社会科学院 |
69 |
国际经贸探索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70 |
经济问题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
71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江西财经大学 |
72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73 |
价格理论与实践 |
中国价格协会 |
管理学(29种) |
||
序号 |
期刊名称 |
主办(管)单位 |
1 |
管理世界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2 |
南开管理评论 |
南开大学商学院 |
3 |
中国软科学 |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
4 |
科研管理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5 |
科学学研究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6 |
公共管理学报 |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7 |
管理科学学报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
8 |
管理科学 |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
9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等 |
10 |
研究与发展管理 |
复旦大学 |
11 |
外国经济与管理 |
上海财经大学 |
12 |
管理工程学报 |
浙江大学 |
13 |
管理学报 |
华中科技大学 |
14 |
中国行政管理 |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
15 |
管理评论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16 |
中国管理科学 |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
17 |
软科学 |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
18 |
中国科技论坛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
19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
20 |
经济管理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21 |
预测 |
合肥工业大学预测与发展研究所 |
22 |
科技进步与对策 |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
23 |
经济体制改革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24 |
系统工程 |
湖南省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 |
25 |
科学管理研究 |
内蒙古自治区软科学研究会 |
26 |
中国科学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7 |
华东经济管理 |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 |
28 |
科技管理研究 |
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
29 |
系统管理学报 |
上海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