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传统悠久,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著名的文学家魏猛克、孙俍工、韩罕明先生曾在本学科任教,使本学科在国内享有较大的知名度。80年代以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凌宇教授,是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著名专家,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1997年以来,本学科点的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建立起了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在读博士生2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教师大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名牌学府,具有年轻化、高学历与开放性的突出优势。
  
  2、在科研成就与教学水平上都已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本学科成员共主持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3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等级奖1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国家级权威刊物论文30余篇。本学科于在九五期间培养硕士研究生共38人,目前在读硕士生36人。本学科的导师群体十分重视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毕业的硕士生中已有20余人考取博士生,有的硕士生的毕业学位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
  
  3、在硬件建设方面,本学科拥有重点学科资料室,收藏本专业各类图书、杂志与音像资料5万余册,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教学科研设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现代化的科研与教学条件。
  
  二、本学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区域文化
  
  在这一研究方向,本学科点具有相应的教学、科研基础,在全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本学科关于这一研究方向的建设已有较长的历史与明显的优势。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湖南本土文化与文学研究为基础而向全国延伸,全方位地、综合地研究我国各个区域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经验、探寻规律。这一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凌宇教授,80年代中期即以研究沈从文著称。他的沈从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从湘西地域文化角度解读沈从文,从而揭示出沈从文创作特有的思想文化内涵。凌宇教授两部研究沈从文的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既在读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获得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前者曾获北京大学优秀论著奖,后者获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两部著作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国内学界从区域文化角度研究现代文学有代表性的成就;另外,他从楚文化的神话体系的角度对湖南当代文学的系列评论,在国内学界关于“寻根文学”的研究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位学术骨干田中阳教授,也有学术专著《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湖湘文化精神与20世纪湖湘文学》出版,这两部著作对我国区域文化与当代文学的关系作了全面、细致与深入的爬梳,整理与论证,在当代文学评论界具有较好的反响,曾分别获得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年由本学科点发起与组织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集中展示出这一研究方向特有的色彩与魅力,丛书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与好评。近几年来,本学科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承担过国家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与湖南省教委的科研项目多项。目前仍在进行中的湖南省教委九五重点规划项目《20世纪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由罗成琰、谭桂林、田中阳三位教授承担,这两个项目均已有系列论文陆续发表。
  
  2、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流派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点是以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为主要阵地,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座标进行专题研究,同时注重在较为广阔的中外文化、哲学、历史、知识和文化社会学的背景下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较多地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本研究方向包括罗成琰教授的现代中国浪漫文学思潮研究、李运抟教授的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赵树勤教授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研究、周仁政博士的京派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杨经建副教授的90年代小说思潮研究等。主要学术带头人罗成琰博士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他的代表作《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等著作及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的系列论文,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专著《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曾获湖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赵树勤的专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现当代女性文学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性观照,对于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另有周仁政对京派文学和现代文化的研究,亦有较新的视角和较系统的思考,新近出版了《自由与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新论》、《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两本学术专著和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了相关论文。本研究方向目前承担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有罗成琰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文学中的价值观研究》、赵树勤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课题《当代女性学》、周仁政博士承担的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现代知识“拜物教”体系与中国新文学的价值走向》等。
  
  3、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
  
  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包括谭桂林教授的佛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罗成琰教授的现代作家与传统文化研究,宋剑华教授的基督教与曹禺戏剧研究,汤晨光博士的老舍与传统文化研究等。研究宗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这一方向的主要特色,一方面可以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外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一种广阔而深厚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意蕴。同时,这一种研究需要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它有利于形成一种交叉性的跨学科的研究格局,顺应了近几年来国家文科教育与科研要求文史哲贯通的发展趋势。本学科点在这一研究方向上具有较雄厚的基础与相对的优势,其科研成果目前在国内同一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博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设,在国内现代文学领域中也属首创。较长的研究历史,基本形成了一个学术传统,主要学术带头人谭桂林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宗教与现当代文学这一课题,已出版《宗教与女性》、《人与神的对话》、《百年中国文学与宗教价值观》、《长篇小说与文化母题》等专著,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出版后,《光明日报》,台湾《中国佛学》杂志曾有专文予以好评,并被收入佛光文教基金会出版的《法藏文库》中,2001年获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佛学与中国现代作家》一文曾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和《文学评论》1990-1996年优秀论文奖,近两年来,谭桂林曾以佛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题应邀参加香港浸会大学第三届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台湾南华管理学院“海峡两岸当代禅学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宋剑华教授80年代末期就已开始研究基督精神对曹禺戏剧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已由湖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有基督教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系列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等刊物,在国内学界具有较大影响,被认为是曹禺戏剧研究的一个突破和一个新的高度。本研究方向以宗教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作为立足,同时也在研究工作中向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辐射延伸。在这方面,本学科点已经作了许多工作。罗成琰在95年完成国家社科青年基金课题《现代中国作家与传统文化》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还有谭桂林承担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课题《新时期长篇小说的文化母题研究》等。另外卜庆华教授的郭沫若与史学文化、汤晨光博士的老舍与传统文化等课题的研究也有系列成果发表。这些研究为本方向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与较为宽阔的学术背景,有利于本研究方向的深入与发展。
  
  4、中国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宋剑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承担过国家教委“八五”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工作,并由对现代文学批评史的考察拓展到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价值品质的认识,他发表了《论29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与杨春时合作)、《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之反省》等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反思性文章。王攸欣的研究领域主要在现代文论史。他的专著《选择,接受与疏离》在众多的优秀博士论文中被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遴选出来,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以对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思潮的研究展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学术思潮的发展趋向。青年教师文贵良的硕士论文《论五四文学语言的生成与嬗变》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并独立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话语模式的嬗变》。吴培显博士的研究则着眼于对当代文学进行整体文化反思,出版了《新世期小说的语言变异》、《诗、史、思——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等学术专著。总体上看,本研究方向汇集了较多的年轻新锐,其研究领域也由传统的作家、作品批评向文论史的学术反思和对文学的文化批评方向拓展。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