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周利民教授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6-04-02




周利民,男,1957年11月6日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至199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综合产品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香港理论与应用力学协会行政委员会委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委员;美国力学工程师协会委员;塑性力学工程师协会委员;香港材料研究协会委员;澳洲陶瓷材料协会委员;《Key Materials》国际期刊编委。

研究领域或方向

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大型结构的复合材料增强技术及光纤维传感器监测技术、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智能复合材料及记忆合金在工程中的应用

工作简历

1978-1982年在黑龙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力学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90年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固体力学实验室助教,后晋升为讲师,实验室主任。1990年至1994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被聘为初级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担任澳大利亚科研协会悉尼大学高级材料技术中心博士后研究员。1996年至2001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4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务主任。2002年晋升为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后晋升为教授。第五届亚澳复合材料会议组委会主席之一;2004年香港产品寿命控制论坛组委会主席;2004年7月悉尼第四届亚澳复合材料会议小组主席;2004年11月新加坡国际智能材料会议组委会委员;2003年香港3D产品分析研讨会组委会主席;2003年产品寿命控制论坛组委会主席;2002年美国第九届工程复合材料会议小组主席;2001年9月中国昆明“形状记忆与超弹性材料”国际会议小组主席。现在主要从事智能材料/结构及产品和高级工程材料力学特性及加工两个方向的研究活动,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其中100多篇论文被相关领域收录。多年来获得大量研究奖项,在智能产品研发领域获得4项发明专利。2002年获得香港家用电器设计与创新竞赛亚军;2000年获研究和学术领域杰出贡献与成果奖;2000年被评为大学最佳研究员。

学术及科研成果

对复合材料的界面工程、大型结构的复合材料增强技术及光纤维传感器监测技术、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智能复合材料及记忆合金在工程中的应用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共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被引用40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1)在复合材料界面工程方面

申请人在复合材料界面工程领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早期高.米(高玉臣,米耀荣)纤维拔出模型的基础上,申请人又做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工作,并也考虑了有限嵌入纤维长度、相邻纤维的束缚、纤维表面的涂层和纤维表面的粗糙度等等的影响。考虑到纤维的泊松膨胀效应和在纤维-基体界面脱粘处的可变摩擦力,该模型被广泛推广到纤维推出的情形(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有关),基于Griffith断裂力学判据,并考虑纤维缺陷的统计分布和界面脱粘-基体断裂之间的转变,申请人还进一步将该理论模型推广到单纤维的碎裂测试及纤维基体界面的疲劳扩展及对复合材料基本裂纹的影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申请人和他的合作者共发表了近二十篇SCI收录的国际学术杂志论文,并已被引用超过了二百三十次。

(2)用于大型结构中的复合材料增强及光纤传感器监测技术

申请人对用复合材料增强和修复大型结构作了大量的系统的研究,同时成功地将光纤维传感器技术应用于监测增强和修复后结构内部及复合材料与结构界面处的应变及变力的变化。研究中考虑了纤维层数、温度变化、基体裂纹形状、复合材料的粘结方式对界面及温度粘结强度及断裂的影响。考虑到光纤传感器细小易断的特点,设计并制作了多种预埋式、混凝土或塑料包裹式的光纤传感器,并成功地应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申请人对基于白光干涉原理的光纤传感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设计和制造了多种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山体滑坡的监测工程中,基于上述的研究结果,申请人与合作人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了四十多篇学术论文。

(3)记忆合金在工程中的应用及智能复合材料方面

形状记忆合金(SMA)是一种重要的智能材料,并在医疗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其它工程领域则没有被广泛采用。申请人在SMA的工程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设计和制造了多种SMA驱动器,可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多种产品中,包括防火通道的自动控制、三维装饰产品的无声驱动、家用电器、玩具等。并成功取得了两项美国专利(US6,686,564;US6,390,878)、一项英国专利(GB**)和一项中国专利(CN**5.0)。申请人在SMA智能复合材料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通过考虑SMA纤维与复合材料基体的相互作用,应力传递的极限,应力与温度引起的相变,建立了新的优化驱动条件,SMA-基体界面破坏判据及复合材料梁的固有频率控制模型。

(4)纳米材料及技术方面

申请人于近年已将研究领域扩展到纳米复合材料及技术,并于近期成功研制出二氧化钛纳米管,现正在研制基于钛纳米管的生物传感器。

科研项目:

?香港研究委员会研究基金CERG“铁电材料作为新型催化剂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香港研究委员会研究基金CERG“智能设备应用中电磁铁分层复合材料机械耦合性能改进”。

?大学中心研究基金CRG??“二氧化钛纳米管/钛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大学中心研究基金CRG??“机械耦合性能改良的电磁铁分层复合材料”。


相关话题/航天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