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刘克东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2019-05-25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Kedong Liu@#%s CVLinksNews in the HIT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会议论文讲座论文专著
基本信息


刘克东,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导,院教学督导、院学位分委员会主任、院教授会主任,外语大类专业委员会主任、校人力资源委员会委员、校教学委员会委员;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曾访学美国、新加坡,曾去加拿大讲学。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外语学科发展合作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理工类院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高教司论文评审专家、教育部高教司课程评审专家、省外国语学会副理事长、省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会长、省社科评审专家、省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专家、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 Academic Member, Athens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 World Association of Academics and Researchers;NAISA membership(2016- )、《澳大利亚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Australian Studies)编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翻译实践等。科研成果:在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udies,《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动态》《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其中A&HCI检索2篇,CSSCI检索8篇),在《外国文学》、《外国文艺》、《译林》等期刊上发表译文3篇、会议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教材、教参及论文集16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20余项。表彰获奖:黑龙江省外语学科成果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第十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第十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佳作奖)1项,排名第2,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翻译成果二等奖1项;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2),二等奖2项;201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参与讲授的《英语文学》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及省级精品课程(排名第二)。受邀讲座与主旨报告:曾受邀到北外、哈工大(威海)、宁夏大学、合肥学院等高校做学术报告,曾于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第16届中国澳大利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哈尔滨),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Harbin),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Poetics,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Poetics,“现代主义和族裔文学”高端论坛暨学术研讨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东北地区),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第十八届年会暨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2016年年会等会议做大会主旨报告。


我的新闻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院庆系列活动——召开2011年度省教学成果交流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2012年5月2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机械楼3036会议室召开2011年度省教学成果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刘晓丹,各系、部主任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副院长李小红主持。
李小红副院长指出,本次会议目的是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
接下来,在2011年度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的主持人分别发言,与与会教师交流经验与方法。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刘晓丹老师就“国际化视野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周之南老师就“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马菊红老师就“复合型科技俄语人才培养研究”、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刘克东老师就“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建设”、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郑淑明老师就“‘翻译实践’课程建设—基于翻译‘目的论’”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教学成果研究背景、成果主要内容、成果解决的问题、创新点和推广价值等。
发言教师与与会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场气氛热烈融洽。本次教学成果交流会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教学成果的认识,更为教师提供了交流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的平台。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主持会议
获奖者发言
交流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2012年春季学期考试工作教师动员

发表时间2012-07-04

根据本科生院的部署与安排,为继续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并认真落实期末教学工作,外国语学院于6月18日下午一点在机械楼3036召开2012年春季学期考试工作教师动员暨期末教学工作布置会议。
学院副院长刘晓丹,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各系和教学部主任、副主任、书记,自主学习中心主任韩光,语音室主任陈维民,教学秘书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刘克东教授主持。
刘克东教授强调以下内容: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提高试题质量,各系、教学部要充分认识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要做好试题审查工作,杜绝出现死记硬背的考题内容,确保考题的水平和质量;加强管理和监控,严肃考风考纪,各系、教学部要认真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考场纪律”和“监考教师对学生考试违规行为性质的认定依据”,强化责任意识,有效地履行监考职责,杜绝考务教学事故、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的发生;明确了阅卷评分教师职责和试卷装订注意事项;布置了期末教学工作,包括各系、教学部要组织召开期末考试工作动员会、安排落实课程考试的主、监考教师、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下学期的相关教学文件等。刘晓丹副院长亦对期末教学工作和设备检查工作做了指示。
外国语学院将按照学校的安排与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期末教学工作,把期末考试工作与教学改革、学风考风紧密结合并切实落到实处。(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刘晓丹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等出席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教学年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等出席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教学年会
时间:2012-6-19 13:31:03 阅读: 2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学研究会 年会
2012年6月16至17日,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十六届教学年会在大连仲夏花园酒店召开,东北地区高校外国语学院和英语专业的领导和教师们出席了本次会议。哈工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一行10人在院长傅利的带领下参加了本次年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会教师们从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特色、改革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讨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前校长戴炜栋教授围绕“改革创新与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总结了在全国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他提出英语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定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恢复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端的语言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作重要发言,她围绕“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题介绍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傅利教授指出通过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施重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建设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哈工大的英语文学系列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其教学理念和实践已经影响了哈工大外国语学院的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以及全校选修课,这为理工科院校英语文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在小组发言中,外国语学院的刘克东教授介绍英语专业如何利用工科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田强教授和与会教师深入地探讨了高校英语专业“专业性”的演变、困局与出路,李洁红教授阐述如何用“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深化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韩晓惠教授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本质和授课方式,郑淑明老师和与会教师探讨本科生翻译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反思,赵嘉颖老师在图式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文本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并指出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周华老师就“BUY框架视域下的英语写作”为主题剖析英语写作课程的新出路,韩晓蕙老师向大家展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哈工大英语系老师们的成果展示获得与会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在理工科大学的教育背景下哈工大英语系教师们积极探索构建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探索英语专业“专业性”的建设,探索翻译、阅读、写作、跨文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新模式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也对英语系老师们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哈工大英语系将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保持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韩晓蕙
合影留念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伊利诺伊大学阿斯加尔·米尔拉菲博士访问哈工大

发表时间2012-07-04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际科研伙伴关系部主任阿斯加尔·米尔拉菲博士于2012年6月26日来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参加了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召开的有关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双学位培养及其他教学科研方面国际合作的会谈。此次会谈由外国语学院和机电学院共同组织,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机电学院副院长宋宝玉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及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机电学院院长助理丁刚博士及机电学院、外语学院其他相关教师参加了会谈。

首先,傅利院长对米尔拉菲表示欢迎,她简要地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情况及英语-机械双学位的情况,并简短回顾了2010年访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情形,最后,她希望两校之间能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接下来,宋宝玉院长就机电学院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及国际交流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近年来,机电学院学生留学情况大大增加,校际交往与合作项目也有很大进步,已经同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韩国等亚洲地区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并同英国巴斯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研究生阶段,更有来自非洲地区的留学生到机电学院学习,这都为将来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米尔拉菲博士作为国际研究伙伴关系主任,帮助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寻找并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为校际间交流,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校际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米尔拉菲博士简单介绍了不久前王树国校长率团访问伊利诺伊大学的情况,并表示非常愿意和哈工大这样的名校开展全方位、有成效的合作。

作为外语学院和机电学院合作结果的英语-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双学位项目是我校院际合作,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伟大尝试,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培养特色学生,又可以推进双语课程建设和国际合作科研。米尔拉菲博士对英语-机械双学位项目非常感兴趣,对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及学生的校际交流,科研项目的合作,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双方就3+2联合培养项目、伊利诺伊大学机械科学及工程学院教师来我校给双学位学生授课、国家各部委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教师交流及科研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见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会后米尔拉菲博士会见了国际合作处的范洪波处长、王秀蘅副处长及蔡真主管,并参观了大科学工程中心、机电学院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哈工大热情的师生及美丽的哈尔滨给米尔拉菲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刘克东、冷晓冬;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致欢迎辞



阿斯加尔 米尔拉菲博士谈国际合作



机电学院副院长宋宝玉就国际合作交流进行详细说明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比尔?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哈工大系列讲座

发表时间2012-07-04

比尔·阿什克罗夫特教授于6月3日抵达哈尔滨,并在接下来的五天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楼3036室举行了四场讲座,分别为后殖民主义基本概念、种族和表征、东方主义和离散文学。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首场讲座主要是后殖民研究的基本概念,包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民族、土著居民、杂糅、融合、阻力和转型。帝国主义是从殖民地获得经济、战略和政治上优势的政策,而古典帝国主义即是骚扰非洲。种族是在后殖民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是通过生物学和基因组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的,它也标志着精神和道德行为。种族是指一个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不同于种族,民族特色通常是一个积极的集体身份的自我认知标志。土著人民,延续殖民主义的标志“出生在一个地方或地区”。杂糅“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接触带的新形式”。然后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对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第二场讲座是关于种族和表征的。“表征”是赋予思想观念以具体形式的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如何描绘某物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它。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引用了福柯关于话语的定义,“在一定范围内话语在同一时间既约束也促成写作、口语和思维”。“表征”是意识形态的,产生于话语内,是一个强大殖民统治模式。占主导地位阶层的话语决定人们如何看待世界,所以帝国统治定义了空间和时间(制图和历史)。白人对“他者”的表征是“低劣”、 “野蛮”、或“未驯化”,这对于殖民统治地位一直很关键。“种族”是人类生存最分裂的类别之一,但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没有“种族”基因的标记。“种族”位于话语中,它是一种语言的功能。同时是“种族”标志着欧洲的“他者”和人类的等级制度,有利建立政治统治。然后教授阿什克罗夫特简要介绍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改善”。在讲座结的尾声,阿什克罗夫特教授还介绍了种族、白度及民族和后殖民写作。

从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第三场讲座可知,东方主义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个处理东方问题的机制。无论从哪个角度讨论,这一概念都强调了一种国际文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西方人以其特殊的方式解读东方人,认为他们野蛮、女气、充满异域风情。萨义德,尽管具有矛盾身份,试图用该书扭转这一方式,行使其学者具有的权力,即讲述真相。

最后一场讲座关于离散文学,离散的定义非常复杂。离散者是侨居海外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被最初的中心驱逐到边缘环境;他们保持着关于自己最初家乡的“记忆、梦想和神话”;他们相信他们不会或不完全地被东道国接受;他们将祖先的家乡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他们全力维护或重建他们的故乡;他们内部团结一致且与故乡紧密相连。离散的群体面临着来自性别、种族、阶级、宗教、语言、代沟以及主流文化的问题。而离散族群中的女性生活更加艰难,她们承受着来自物质流放和精神流放的双重不安,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承受父权的压迫。对于离散者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文化身份和主体性,这两项都面临着挑战和妥协。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四场讲座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在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做完演讲后,观众们都积极提问,而且问题有趣而机智,如关于杂糅的影响、占领与殖民的不同、跨国婚姻的杂糅等方面。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回答亦是智慧而幽默。

第二次讲座之前,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向阿什克罗夫特教授颁发了由王树国校长签发的顾问教授证书,并赠送他一件精美礼品。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发表感言称他很荣幸能够成为哈工大的顾问教授,并感谢外国语学院和刘克东教授邀请他来哈工大做讲座。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系列讲座圆满结束,周日下午飞离哈尔滨,返回澳大利亚。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Serial Lectures at HIT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arrived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on June 3, 2012, and gave four lectures on post-colonial studies: key concept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orientalism, and diaspora in Room 3036 of Jixie Building.

Professor Ashcroft’s first lecture is mainly about the key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including postcolonial,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e, ethnicity, indigenous peoples, hybridity, transculturation,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published in 1989, postcolonial studies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by cultural critics, of the variou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Imperialism is the policy of acquiring colonies for economic,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the classical imperialism is the scrambling of Africa. Ra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it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to physically, bi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and it signifies mental and moral behaviour. Ethnicity refers to a group that is socially distinguished or set apart, by others and/or by itself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Unlike race, ethnicity is usually deployed as a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ignify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ose ‘born in a place or region’, sign of the continuation of colonialism. Hybridity refers to the creation of new transcultural forms in the colonial contact zone. Then transculturation is briefly introduced. As there is colonialism, there are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Professor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is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giving concrete form to ideological concepts. In other words, how people represent something depends on how they think about it. Professor Ashcroftquotes Michel Foucault’s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that“a discourse is whatever constra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what enables writing,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in certain limits”.Representation is ideological occurring within a discourse, and it is a powerful mode of colonial dominance. The discourse of the dominant determines how the world is seen, so the imperial dominance defines the perceptions of space and time (cartography and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races as inferior, ‘barbaric’, or ‘uncivilized’ has been critical to colonial dominance.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categories of human existence, but no gene for ‘ra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Race is located in discourse, and it is a function of language. It is race that signifies the European ‘Other’, the hierarchy of human types enabling political dominance. Then Professor Ashcroft briefly introduces Social Darwinism: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the Colonialism and ‘racial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also introduces ethnicity, whiteness, race and Post-colonial Writing.

In Prof. Bill Ashcroft’s third lecture, it can be known that orientalsim refers to an academic discipline, a style of thought and a corporate institution for dealing with the Orient. From whichever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global cultural relations, in which Europeans have their “special” way to know the Orient as the barbaric, feminine, and exotic. Said, despite with his paradox identity as a British Palestinist, aims to reverse the gaze of the Europeans and conduct his function of being an intellectual, to speak truth to power.

The last lecture is about Diaspora and Displacement. The definition of diaspora is very complicated. Diasporas are expatriate minority communities that are dispersed from an original "center" to at least two "peripheral" places; that maintain a "memory, vision, or myth about their original homeland"; that "believe they are not-and perhaps cannot be-fully accepted by their host country"; that see the ancestral home as a place of eventual return, when the time is right; that are committed to the maintenance or restoration of this homeland; and whose consciousness and solidarity as a group are "importantly defined" by this continu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meland. The diasporic community meets many problems about gender, race, class, religion, language, genera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jority culture. Life for women in diasporic situations can be doubly painful-struggling with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insecurities of exile, with the demands of family and work, and with the claims of old and new patriarchie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of the diasporas is that they also have to suffer the challenge and shifting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or subjectivity

Professor Ashcroft’s all four lectures are welcomed and appreciated by the audiences. After Professor Ashcroft’s presentations, the audiences,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ctively ask him questions about his studies. The questions are interesting and smart, such as the social influence in hybridi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ccupation and colonization, the hybridity in cross-country marriages, and so on. Professors Ashcroft’s answer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humorous. Even though Professor Ashcroft’s series of lectures successfully comes to an end,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IT will try its best to host more brilliant and wonderful lecture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notice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IT, it will not disappoint you.

Before the second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Dean FU awarded him the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which was signed by President Wang Shuguo. Professor Ashcroft feels honored to be here at HIT and thanked Professor Kedong LIU and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or inviting him.

Professor Ashcroft is an erudite critic and theorist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co-author of The Empire Writes Back which is the first major syst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account of post-colonial texts and culture in this field and has been quoted more thirty thousand times. He has been the author and co-author of sixteen books, including four second editions, variously translated into five languages, and over 160 chapters and articles. He i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te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e has been awarded a five year Australia Professorial Fellowship beginning in 2011 to work on a project entitled "Future Thinking: Utopianism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Most recently he spent three years from 2005-2008 as Chair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w he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which is a partner with HIT. This is his second visit to HIT. In January 2011, he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co-hosted by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A&HCI 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By Catherine Junmin LIU and Roy Kedong LIU



(文/刘君敏、刘克东;图/代新枚)
Bill Ashcroft教授在讲座

授予仪式并赠送礼物

合影留念


新闻标题傅利、朱宁、刘克东 2010年组团出访美国高校及参加学术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傅利、朱宁、刘克东 2010年组团出访美国高校及参加学术会议

总结

2010年11月9日至22日,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务处副处长朱宁和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访问了美国10余所高校并参加了“运动中的权力与艺术”研讨会,与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11月10日,在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校区(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我校代表团会见了副教务长沃夫甘·F·斯格勒博士(Dr. Wolfgang F. Schlor)、校际及教师交流处处长助理提姆·巴恩斯(Tim Barnes)、语言学系主任James Yoon, Randall Sadler博士、Wayne Dickerson博士、Hugh Bishop博士;美国印第安研究系Robert Warrior, Robert Parker, John McKinn博士和东亚及太平洋研究系主任傅葆实教授(Poshek Fu)。斯格勒副教务长及巴恩斯处长介绍了UIUC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情况(清华、同济),朱宁副处长介绍了哈工大与美国高校的合作情况。Randall Sadler博士等认为UIUC的TESOL专业可以推荐该系毕业生来我校任外语教师,该系研究生可以来我校实习,也同意接受我系学生报考该系博士,并接收我系研究生做为期一年的研究。印第安研究中心教授同意和我校教师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



























11月11日,我校代表团参加了在密歇根州Albion市举行的大湖区学院联盟会议(GLCA),会议由联盟主席Richard A. Detweiler主持,在会上我校代表团介绍了我校整体情况,国际交流情况,及外语学院情况,并回答了该联盟13学校的教务长、副校长、院长们的提问。一些学校表示了与我校合作的兴趣。
























11月12日上午,在与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会谈时,该校副教务长Patrick Byle博士及国际合作处处长Rosemary Max博士向我校代表团提及美国天主教耶稣会(Jesuit)28校(包括乔治敦大学等名校)与中国对外经贸大学(UIBC)的合作项目,并表示从2011年9月开始,要招收30-40名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一年或者一学期。该校表示可以提供相关协议。
























11月12日下午,在与魏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交流中,跨文化TESOL和跨文化中心主任西门博士(Dr. Alan Seaman)博士表示他已经于ELIC派驻我校的外教Kayleen Powell, Bethany Lopiccolo, Krista Stevenson等有过交往,并且来我校讲学的Cassi Fawcett博士是该校兼职教授。他表示我们可以在教师合作及语言教师方面进行合作。西门教授表示2011年5月来中国是会顺访我校。在与该校副教务长及研究生院院长摩希尔博士(Dr. Jeffrey A. Moshier)会谈时,摩希尔博士介绍说该校正在成立国际交流中心,马上要加强国际交流,并表示要向我校学习先进的国际交流经验。摩希尔博士认为学生交换可以以学生/周作为交换单位。
























11月13日,刘克东会见了芝加哥纽波利图书馆(Newberry Library)Darcy McNickle 中心的斯科特·曼宁·史提文斯博士,并就学术交流达成共识。史提文斯博士表示会来我校参加2011年1月举行的“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讨会”。
11月14日,代表团会见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UIC)的斯达尔·考司代罗博士(Star Costello),她表示有兴趣近期来我校任外籍教师。
11月15日,代表团会见了国立路易斯大学(National-Louis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主任马克·拉尔森博士(Dr. Mark Larson, Dir. of Partnerships)、学校-学院关系主任弗雷德·柴塞克博士(Dr. Fred Chesek)、课程与教学系提姆·柯林斯教授(Dr. Tim Collins, Assoc Pr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及我校校友吴绣文博士。该校表示可以向我校推荐语言教师,并接收我校研二学生去该校做研


























11月16日,我校代表团会见了路易维尔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布莱恩·哈德森教授(Prof J. Blaine Hudson)和国际关系主任孙女士。我校在该校的客座教授刘长远博士参加了会见。双方表示在教师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交换学生或者减免学费等方式推进学生交流。
























11月17日,在与乔治·梅森大学的会谈中,教务长彼特·史德恩博士(Peter N. Stearns)回顾了2008年访问我校,并与王树国校长会谈的情况。中国项目主任饶玫女士(Madelyn Ross, Dir, China Initiatives)向我校代表团介绍了该校1+2+1项目,并探讨了2+2项目的可能性。我校教师还会见了校友傅立女士,汉语系张宽主任、孔子学院院长特别助理(中国及全球事务)高青及英语系埃里克·盖里·安德森教授(Eric Gary Anderson)。张宽主任介绍了梅森大学汉语教学情况,高青先生介绍了梅森大学孔院与北语和绍兴合作的情况,并介绍说来访学生可以在孔院讲授汉语课程。安德森教授介绍了梅森大学英语系的语言学和英语作文及修辞两个博士点及英语创作和文学两个硕士点及二语教学证书情况。
























11月18日下午,代表团会见了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的英语系主任约瑟夫·巴托罗梅欧(Joseph F. Bartolomeo)、副教务长弗兰克·修格斯博士(Dr. Frank Hugus, vice provost, international Programs office)、国际交换学生项目主任派垂莎·沃克巴思女士(Ms. Patricia Vokbus, Dea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s)。沃克巴思女士向我校代表团介绍了马萨诸塞大学国际交流的情况,并表示有机会来我校访问。
























11月19日下午,刘克东会见了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翻译中心主任甘慈乐博士(Edwin Gentzler, Director, Translation center),并就学生培养交换了意见。
11月19日,傅利教授和刘克东教授在“运动中的权利与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宣读题为《北美族裔文学中对传统的态度》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代表团还与曾来我校进行系列讲座的该校焦点学者和杰出学者史蒂芬·特雷西教授就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
































11月20日,刘克东拜会了菲利普斯学院的贝利博士(Carroll Bailey),并就该校对我校师资培养所做贡献表示感谢。同日下午,刘克东拜访了曾在我校任教的外籍教师克里斯汀·杨,并就学生交换项目交换了意见。
此次美国之行在教学、科研,教师及学生交流,外教聘请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通过进一步沟通,争取在重点方面实现突破。






发布者:丁宝昌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动员大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0-27 17:46:30 阅读: 239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十二五 重点专业评选
2011年10月27日,外国语学院在会议室召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副院长李小红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刘晓丹、副书记杨雪、院办主任邱颖、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院长助理孟勐、英语系全体教师、教学办公室、语音室、资料室教师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傅利院长指出,此次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办学优势,创立品牌专业,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强服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引领改革的示范性专业。通过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开展,使专业建设更加自觉、科学、规范地进行。傅利院长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重要性,希望英语专业以此为契机加强建设,反思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分工部署。刘克东希望英语专业通过此次评选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李彦平书记主要谈及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是专业发展的大事,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第二,此次评选为专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希望英语专业通过此次评选进一步提高专业品牌和专业特色;第三,此次评选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共同为英语专业评选“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努力。

李小红副院长作总结发言,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次评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李院长希望英语专业教师与其他部门相互协助,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

本次动员大会激发了英语专业和相关部门完成“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热情,理清了工作思路,为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英语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作动员
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对工作进行部署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对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本科教育研讨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4 16:23:45 阅读: 19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研讨会
11月3日下午1点,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了主题为 “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研讨会。会议由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傅利院长、主管本科教学的李小红副院长和英语系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上英语系教师们就英语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通识教育、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和其他相关主题展开讨论。

傅利院长首先阐明本次教学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听取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交流教学体会、促进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李小红副院长提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宗旨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

刘克东主任介绍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他指出英语系一直注重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英语系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国际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地压缩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数、增加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课时数,减少必修课的课时数、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数,鼓励学生选修公共课。进一步的操作方法是将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改型为选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

韩巍介绍了前一段时间参加的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行的口译课研讨会。她认为哈工大英语系的口译课设置应该与国际接轨,即将口译课细化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口译课型,从而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郑淑明汇报了翻译课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情况,翻译课逐步地从实用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分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和翻译工作坊等三个阶段授课。他提出本科阶段翻译课的发展重点是1)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比赛;2)鼓励学生参加翻译活动;3)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4)鼓励学生考取各级各类翻译证书;5)鼓励学生翻译和发表论文和著作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春星指出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口译课课型单一、课时量不够,未来的课程设置应该增加翻译和口译课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增加翻译和口译课的课时。

接下来英语系教师对专业知识课(词汇学、语言学等)的授课方式、专业技能课(口语、听力等)的侧重、学生通识教育等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英语系将再次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就更多本科教育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文/韩晓蕙,图/代新枚)
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会议

研讨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宣讲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3-1 13:54:52 阅读: 247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校际交换
2月28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举行了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进行校际交流项目的宣传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副主任张瑾老师及本科生辅导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副教务长菲利普·莱尔德博士作为嘉宾,面向外国语学院2009、2010、2011级英语系本科生对这次校际交流项目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说明。
首先,莱尔德博士介绍了西三一大学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学术成果及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西三一大学始建于1962年,该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A+, 在加拿大是唯一一所获此佳绩的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涵盖人文科学、商务、经济、音乐、美术、生物、化学、宗教文化、医学护理等。此外,莱尔德还展示了许多图片——校园环境风景秀丽、周围景观优美宜人以及优越的学习住宿环境使同学们更加被其深深地吸引。
随后,同学们就此次交流项目纷纷提问,莱尔德副教务长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随后,一段展示西三一大学学生生活的视频展示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大学校园生活,令在场的同学们憧憬向往。
最后,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学院将会择优录取3名学生于2011年秋季学期赴加拿大交换学习。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宣讲会圆满结束。
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合作项目的签订和实施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学生对外交流方面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相信英语系的同学们会在这样的交流机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国际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赵异肖、图/代新枚)

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会议

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副教务长莱尔德博士正在介绍此项目

宣讲会现场





发布:赵异肖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办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培训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8 14:54:14 阅读: 15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数据库 培训
应外国语学院邀请,ProQuest公司北京办事处培训及市场经理Chris Guo (Training & Marketing Executive, ProQuest Beijing Office)于10月31日在二校区B212做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培训。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教授、二校区英语文科班和理科班全体学生、二校区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郭谷雨经理介绍了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它是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与学生提供英美文学作品与评论的检索工具,为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开辟了新的天地。Literature Online包含357,250多个从公元8世纪到21世纪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全文,以及数千篇文章、随笔、自传、百科全书词条和300多种全文期刊,是学习英美文学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外国语学院出资购买ProQuest公司Literature Online论文数据库3年使用权,已在哈工大图书馆网页上供全校师生使用。郭经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介绍了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检索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背景和评论,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指导。

在讲座的答疑环节,为了使同学们充分地利用外文数据库,刘克东教授针对其它外文数据库如JSTOR、MUSE、SAGE等的使用做了悉心指导并现场演示如何使用。

通过此次培训,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外文数据库的了解,更学会有效地利用资源查找文献。
刘克东教授和郭谷雨经理为学生答疑
培训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2009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9-3 14:16:41 阅读: 82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2009级本科新生 见面会
9月2日上午在二校区东配楼BD11,外国语学院领导、教研室系主任、班主任与2009级新生召开了“外国语学院2009级本科生师生见面会”。本次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在傅老师亲切的发言中,谈及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出学院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傅院长在讲话中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培养高尚的人格与品质。

其次,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俄语系副主任王利众老师、日语系主任祝玉深老师相继致辞,分别向新生们介绍了各教研室发展情况、师资力量、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科研项目等,深化了新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

班主任代表刘爱华老师致辞,在祝福新生的同时,刘老师表示班主任愿意与新生分担困难并指引前进的方向,希望同学们锻炼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班集体。

新生代表祁静波和学生党员代表夏丹发言,新生们在“冰城”哈尔滨处处感受到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的“暖流”,学姐学长们也希望通过带班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新生提供帮助。

最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乔梦铎教授在对新生寄予美好祝福的同时,提出“八个学习”的殷切希望,并鼓励大家适应新生活和新变化,秉着分享、友助、关爱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

本次会议使09级新生受益匪浅,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加拿大研究系列活动——学术讲座之三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7 9:03:06 阅读: 18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加拿大研究 学术讲座
2011年10月2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哈工大加拿大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暨加拿大研究学术研讨系列活动——学术讲座之三。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教授主持,主讲人是外语学院副教授黄芙蓉博士和教授刘克东博士。两位教师分别就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和托马斯?金做了深刻细致的解读。外国语学院各教学部部分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黄芙蓉老师首先介绍了爱丽丝?门罗作品和相关研究,其次,对门罗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门罗以女性特有的笔触和细腻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坦然的相思态度,以及死亡仪式的尊严,最后以门罗的小说文本为例探讨了死亡主题的特征。

刘克东老师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讲起,介绍了加拿大华裔和土著文学,以及土著文学对祖先土地的诉求和印第安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态度等主题,引出了土著作家托马斯?金。同时,对其主要作品《国界》进行了文本解读。托马斯?金通过《国界》中坚持自己黑脚族民族身份的母亲解构了政治性、种族性的国界,重申了土著民族的权利;通过话语对抗及巧妙运用媒体,解构了牛仔形象,取得了文化对抗的胜利;通过让子女亲历美国城市,解构了美国神话,传承了民族传统。

此次讲座生动、详实,,使师生对加拿大的文学、作家作品、土著文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兴趣,对于师生对加拿大文学的拓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杨春艳、刘晓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主持讲座
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副主任黄芙蓉老师在主讲
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在主讲
讲座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刘晓丹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研究生学术活动掠影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2-1 16:42:50 阅读: 429 标签: 媒体 研究生 学术活动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11月30日晚6点30分,媒体系研究生学术活动《社科类论文的研究方法》在学士楼439报告厅举行,本次邀请的主讲嘉宾是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唐魁玉教授。11硕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的学术讲座活动。
唐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讲述了作为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该注意的问题。他先后为我们讲解了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如何选定题目、如何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如何发表文章等问题。通过唐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社科类论文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不断地进行写作锻炼。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分别就读博问题、论文发表问题和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询问,唐老师都一一的耐心解答。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的学术活动落下了帷幕,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懂得了很多撰写社科类论文的相关知识并且了解到了进行社科类课题研究时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对我们的社科类论文的写作帮助很大。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10月27日晚6:30,媒体系举行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英文文献使用与检索》在正心楼举行,活动邀请到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他就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如何检索外文文献做了相关报告。
刘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执教经验,从如何利用资源、如何选题、如何做笔记、如何写提纲、如何写摘要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激励性和趣味性的语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不但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搜索数据库,还亲自演练,从不同方面向大家展示了文献搜索的方法和渠道,让大家收益匪浅。通过有针对性的关键词的检索,我们认识到还有那么多我们平时没有用到的网络电子资源可以利用。最后,刘老师强调了学术道德问题,告诫大家不要一稿多投,坚决杜绝抄袭,在研究生阶段争取发表几篇论文不论在科研上还是就业上对自己都有好处。
刘老师为还为我们准备并整理了很多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的相关文档,讲座环节结束后,同学们争先考取课件和相关文档,以备学术科研时使用,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表示在本次的讲座中收获了很多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了许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9月29日晚6点,媒体系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在媒体系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的主讲嘉宾是全球规划师、研究生院院长助理、综合办公室主任雷稚蔷老师,媒体系全体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讲座从研究生学习规划、研究生时间管理、研究生知识管理、研究生心里管理、研究生与导师沟通问题、研究生毕业的相关问题等几个方面深入细致的讲解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规划,又分别从目标设定、时间管理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相关问题。
我们的研究生生涯只有短短的两年,如何抓紧宝贵的时间,把握仅有的学习机会,做出一个好生涯规划是相当重要的。本次讲座为使大家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同学们也能够通过本次的学习为自己做出正确的研究生生涯规划。

唐老师讲述研究方法
同学们认真聆听
学生提问
刘老师讲解外文检索方法
活动现场
研分会主席李智赠送纪念品
雷老师认真讲解生涯规划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同学提问






发布:王芳 | 审核:张宏 | 来源: 媒体系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暨督导工作总结大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7 17:19:53 阅读: 301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 总结大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部署,外国语学院于11月16日下午在机械楼3036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暨督导工作总结大会,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沈毅,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各系部主任、副主任、书记、全体教授、督导组成员、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主持。

傅利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召开的重要会议。学院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分层次、分专题探讨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召开全院动员大会以来,各系部认真部署落实,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拟定了研讨主题和专题。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研讨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0月21日至11月4日)教学基层即各系部进行研讨,第二阶段(11月5日至11月11日)教学专题研讨总结即外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各教学部分别进行研讨,第三阶段(11月12日至11月18日)学院本科教育研讨总结。学院结合实际归纳问题,寻找经验、提出了举措。学院教师积极献计献策,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刘克东教授做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主要就教学理念、学生国际交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外语学习氛围营造、教学条件和教学投入、教师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总结,指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举措、意见和建议。

李小红副院长做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主要谈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任务,包括构建合理的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拓展课体系、加强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与拓展课程设置相匹配的考核体系。第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完善拓展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等。第三,针对任务和问题提出举措和解决方法,即建立适应哈工大整体发展的外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引进原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能力评估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支持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运转;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第四,就以下几方面问题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任务及相关政策和举措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人文氛围营造、基层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国际化素质提升、大学英语期末综合考试上下午分段考试方式、拓展课程单独考试、学生评教体系、教学设备改善。

外国语学院督导组组长李洁红做2011年春季学期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总结,指出总体评价有所提升,学院教师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恰当辅助教学,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素质提高。同时分析了不足之处,即督导一般性评价较多,部分教师课堂活动单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建议教师之间增进交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接下来,与会教师进行研讨交流,纷纷发言,热烈讨论。

最后,沈毅处长做总结,积极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本次会议中的优秀组织和认真研讨,认为外国语学院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创新工作、通识教育方面走在全校院系的前列。沈毅处长认真做记录,悉心回答了与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学习与国际化、考核体系、制定政策等进行分析总结。希望教师以教学为责、为荣、为乐。

外国语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根据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与教学特点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研讨,查找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交流了教学经验并研讨改进措施与办法,在学校的引领与支持、在全院的通力合作下,外语教育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进行汇报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进行总结
外国语学院督导组组长李洁红进行教学督导总结
沈毅处长在总结大会发言
总结大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时间裂变产生的狂怒之花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0-5-17 9:52:33 阅读: 1075 标签: 黑人艺术 黑人文学 罗良功
“时间裂变产生的狂怒之花”——“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文学研究的及其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受学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资助,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于5月14日下午1:45-4:45在机械楼2018做了题为“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文学研究的及其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副教授主持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致欢迎辞并表达了加强学术交流的愿望,参加讲座的有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生和本科生,还有不少来自哈尔滨其他高校的师生。
罗良功教授在美国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专于美国非裔文学。他在此次讲座中深入讲解了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运动性质与历史地位,并通过详细的历史脉络剖析,让在场师生充分了解了该运动的发展过程。此外,他还通过讲解该运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醒并希望在场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够深入探索,广泛联系,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与内容。罗良功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系统细致的讲解赢得了在座师生的好评和热烈掌声。
罗教授的讲座围绕黑人艺术运动的源起、性质、社会理念、美学原则几个方面展开。黑人艺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直接起因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Malcolm X遇刺,在黑人阶层引起强烈的反响。标志是黑人精神领袖 Imamu Ameer Baraka (LeRoi Jones) 搬出Lower East Side, 搬入Harlem,以示与白人文化决裂。在此之前,Imamu Ameer Baraka曾经是包括Allen Ginsberg等垮掉派艺术家群体的一员。黑人艺术运动的代表作是Ameer Baraka写的 “Black Art”一诗,诗中主张放弃以情爱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相反,诗歌应该是反抗白人压迫的有力武器,该诗的口语化表达是当时黑人民权运动激进化的反映。
黑人艺术运动实际上是黑人把对民权运动的社会认识和社会责任纳入美学艺术框架的表现,口号是“Arm yourself or harm yourself”(武装自己否则就是伤害自己)。这种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是“时间裂变产生的愤怒之花”。美国黑人的历史是用被奴役的血与泪写成的。罪恶的黑奴贸易中,黑人们沿着学者Robert Hidden所提到的Middle Passage被强行贩卖到美洲, 被迫与同乡分离,终日孤苦地辛苦劳作,零散的小规模的起义在白人的残酷镇压下均以失败告终。但是黑人中的有识之士从未放弃过各种形式的争取自身权力的斗争。如成立于1908年的NAACP组织一贯主张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黑人民族权力意识进一步被激化,Richard Wright提出Black Power的思想,美国黑人从主张与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到与白人划清界限,回归非洲,或是在美国成立“国中之国”,如Nation of Islam。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黑人艺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立了诸多组织、剧院、诗歌散文创作协会、黑人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期刊、杂志、文集、图书。出版社有Broadside Press, Third World Press; 期刊有 Journal of Black Poetry, Black Scholar等。Black Arts Repertory Theatre专门表演黑人剧目。
黑人艺术运动的社会思想是通过与白人、西方文化决裂的方式激进地追求民族解放,美学原则是把政治性融于艺术之中,彻底放弃白人文化理念,创造黑人文化理念,在艺术作品中体现黑人性(blackness)。学者Larry Neal提出黑人美学是解构白人美学,颠覆白人美学,进行自我决断。Ron Karenga谈到黑人艺术时提出黑人艺术必须要从黑人中来,为黑人创作,服务于黑人。创作的主题必须是革命性的,黑人应该是艺术的主题。语言通俗易懂,来源于黑人,回馈给黑人。Stephen Henderson 从主旨、结构、饱和性三个方面定义黑人性,其中主旨包括主题、情感反应; 结构包括用词、韵律、比喻性的语言、风格;饱和度指忠实于黑人在美国的亲身经历。
随着冷战的淡化,精神领袖Ameer Baraka的信仰发生转向,又由于商业化的渗透等原因,美国黑人艺术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趋于瓦解,尽管如此,黑人艺术运动不仅对黑人文学,也对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罗教授还就了如何研究黑人文学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思考。罗教授指出以往的研究一提到黑人就是种族歧视的分析方法,不免太过粗糙,新的研究方向应注意语境(context),如什么是某个作家眼中的种族歧视,这个作家主张怎么反抗,这些黑人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他作家及历史背景有何关系,如Alice Walker和Toni Morrison是否受到黑人艺术运动的影响等,因为黑人艺术运动并不是这个阶段黑人文学的全部。
黑人艺术运动的美学观是诗歌要走到读者面前,作家的创作与被认可是受到时代思想影响的,艺术是集体价值观的反映,这与现代主义文学越来越强调个体为中心有差别。
讲座之后,听众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向罗教授发问,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副教授这样评价罗教授的讲座:“罗良功教授的讲座系统、细致而又深刻,点线面结合;研究方法和讲课方式独特;善于启发听众。”听众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表达了对罗教授精彩讲座的感谢。这次讲座既传递了知识,又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获得了广泛的欢迎与好评。
次日,罗良功教授还与我校英语文学团队就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1 10:52:59 阅读: 27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外语专业 研讨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部署,外国语学院于11月10日下午在机械楼3036召开了主题为“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本科生院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处长梁宏、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副院长刘颖、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英语、俄语、日语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刘克东教授主持。

梁宏处长代表本科生院发言,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为了落实推进国家和学校关于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各项新举措,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外国语学院在本次会议中认真组织,积极探讨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外国语学院教师结合实际归纳问题,寻找经验、提出举措,并广泛参与到实验室建设、学校外语环境和国际化建设中来。

英语、俄语、日语系已分别召开本科教学研讨会,针对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在本次会议中,与会教师主要就以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学理念、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外语专业的特色通识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取途径;学生竞赛组织、指导工作的细化与工作量核算;双学位培养、交换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教学管理工作的细致化、人性化等。与会教师就教室布局、外语氛围营造、语音室建设、多媒体设备、网络连接等问题与梁宏处长交流了意见,梁宏处长认真听取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录,并悉心解答问题,承诺积极解决教师在以上方面遇到的问题。外语专业的教师还建议本科生院加大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投入,对因大作业、项目式学习等教改措施产生的额外工作量给予教师课时补助。

李小红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学院三个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研讨会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希望各系继续深入探讨本科生院体制下的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途径,努力建设外语环境与外语文化氛围。

在本次研讨会中,外国语学院各系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根据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与教学特点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查找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交流了教学经验并研讨改进措施与办法,本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文/夏丹、图/代新枚)
梁宏处长参加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教学科研交流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7-21 10:41:31 阅读: 823 标签: 威海 校区 语言文学 教学 科研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与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教学科研交流

2011年7月1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院长助理刘克东、孟勐、院办主任邱颖会见了来访的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史光孝、党委书记夏清文等一行。双方就大学外语改革、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及教师海外培训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首先,李小红副院长从课程学时、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近5年哈工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一年级的综合课程重在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技能;二年级的拓展系列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李小红副院长还提及近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重点将落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将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本科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刘颖副院长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及管理条例,认为科研工作对师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科研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史光孝院长介绍了威海校区语言文学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夏清文书记介绍了威海校区利用寒暑假期分批把全体英语教师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北园大学培训的情况,经验是海外培训对外语教师的业务提高和文化敏感度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此次交流增进了一校两区语言、文学、文化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刘克东、






















































































发布:丁宝昌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6-10 10:46:19 阅读: 201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创新性 实验项目
6月8日中午,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在机械楼3036顺利举行,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英语系副主任张瑾老师以及英语系教授王桂芝老师出席了此次答辩会并担任评委,答辩会由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主持。
答辩过程中,各组代表分别以精炼的语言,配合精彩的幻灯片向评委们讲述了课题的背景,创新点,研究过程和结果。有的同学研究哈尔滨地铁对房价的影响,有的侧重于双学位同学就业情况和社会认可度,有的则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编写了听力教材……评委老师们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询问了他们更详细的问题,并针对各组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经过评委老师们的打分,最终评选了两组同学作为本年度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优秀作品并上报学校审批。(文/刘笛、赵异肖,图/刘笛)
答辩现场
评委们认真听取答辩的同学们汇报成果
评委老师对同学们的成果提出建议




发布:赵异肖 | 审核:杨雪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校2003年度优秀教学设计奖评审结果公示

发表时间2012-07-04

发布日期:2004-1-9 21:54:43 阅读数: 2109
经各院(系)初评推荐,学校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优秀奖47项。现予以公示:

一等奖:10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任利;大学英语;外语系

2.王彤;自动控制原理;航天学院

3.韩秀琴、蔡志刚;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电学院

4.刘北兴;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学院

5.王淑娟、齐明、王宇野;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电气学院

6.井孝功;量子力学;物理系

7.李平;国际贸易;人文学院

8.谭羽非;工程热力学;市政学院

9.韩衍军;住宅设计;建筑学院

10.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学院

二等奖:30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张学君、周之南、刘长远;大学英语;外语系

2.来逢昌;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航天学院

3.陈静;信号与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4.王少纯、杜丽娟 ;金属工艺学;机电学院

5.韩秀琴、邢忠文、包军、 杜丽娟、王少纯;工程训练(机械类);机电学院

6.魏尊杰;液态金属成形及CAD;材料学院

7.杨春利;焊接过程传感控制;材料学院

8.孙剑飞;合金熔配与凝固理论;材料学院

9.王春青;微连接;材料学院

10.王忠金;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材料学院

11.吴昆;热处理工艺学;材料学院

12.单德彬;塑性加工工艺学;材料学院

13.齐超;电路;电气学院

14.胡立江;网络与化学;化学系

15.杨学栋;大学物理;物理系

16.张景波;电动力学;物理系

17.王晓欧;大学物理;物理系

18.艾文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学院

19.程玉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文学院

20.郑文忠、王英;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土木学院

21.崔崇威;水分析化学;市政学院

22.孟宪林 ;环境质量评价;市政学院

23.赵华、李晓冬、梁珍; 暖通空调;市政学院

24.伍悦滨、曹慧哲;水力学;市政学院

25.王耀武;城市设计概论;建筑学院

26.徐洪澎、李国友、黄勇、李玲玲;单项与组合设计;建筑学院

27.袁青;居住区规化原理;建筑学院

28.黄侨、张树仁、王永平、杨大伟 ;结构设计原理;交通学院

29.邱志贤;测量学;交通学院

30.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学院

优秀奖:47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刘克东、张瑾、王玲、许丽莹、傅利;英国文学选读 ;外语系

2.张廷选;大学俄语;外语系

3.王春香;材料力学;航天学院

4.胡秀丽、邢忠文、包军;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电学院

5.王玉金;陶瓷材料力学性能与增韧原理;材料学院

6.赵亚丁;建筑装饰材料与应用;材料学院

7.袁杰;混凝土工程;材料学院

8.吴士平、丁宏升;液态金属质量控制;材料学院

9.邵文柱;材料制备及加工工艺;材料学院

10.李俐群;焊接系统机电一体化设计;材料学院

11.黄智山;热工基础与设备;材料学院

12.王国峰;纳米材料制备及成型;材料学院

13.孙玉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电气学院

14.尚静、李勇、胡建辉;电机学;电气学院

15.姜三勇;电子技术;电气学院

16.赵永平;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气学院

17.孟庆鑫;大学物理;物理系

18.陈锺贤;力学;物理系

19.陈锺贤;电磁学;物理系

20.陈历学;激光原理;物理系

21.魏力军;生命科学导论;生命科学系

22.李晶珠;国际司法;人文学院

23.晁方方;色彩学;人文学院

24.王妍;美学原理;人文学院

25.张德旺、商桂珍;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文学院

26.原松梅;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人文学院

27.王伟;劳动合同制度;人文学院

28.齐加连、邱明国、王幼青、胡庆立;土力学地基基础;土木学院

29.姚杨;空调冷源;市政学院

30.郑彤;环境系统分析;市政学院

31.伍悦滨;流体力学;市政学院

32.刘惠玲、刘冬梅;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市政学院

33.朱蒙生;流体力学;市政学院

34.刘冬梅;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市政学院

35.荣宏伟;水文学;市政学院

36.南军;水工艺仪表与控制;市政学院

37.邱晓霞;水工艺与工程概论;市政学院

38.王耀武;城市设计;建筑学院

39.冷红;城市规化原理;建筑学院

40.邵郁;造型艺术基础(一);建筑学院

41.袁青;室外工程技术;建筑学院

42.袁青;室外工程设计;建筑学院

43.马松林;道路工程B;交通学院

44.黄侨、张树仁;桥梁组合结构设计原理;交通学院

45.夏冬君;测量学;交通学院

46.史先俊;微型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学院

47.苏小红;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学院

教务处

2004年1月9日


发布者:孙颖 | 来源: 原创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4-17 16:12:43 阅读: 368 标签: 指导教师 外国语学院
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一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于2009年4月17日下午1点召开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张春星老师组织大家学习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介绍了符合国际论文书写和出版规范的APA 和MLA格式。

刘克东老师对外语学院英语系2009届学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可参考文献数量少,部分学生论文观点不明确或格式不规范。随后刘克东老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会议的最后议题是对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提出要求。

与会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对英语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学生论文意义重大,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闻标题史蒂芬·崔西教授关于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的讲座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12-14 9:42:02 阅读: 590 标签: 西非音乐 美国黑人
史蒂芬·崔西教授关于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的讲座



受国际化基金赞助,应外国语学院刘克东副教授邀请,美国马赛诸塞大学史蒂芬·崔西教授来哈工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讲座,主题围绕美国黑人音乐和美国黑人文学。第一场讲座于12月13日(周日)下午2:30分在诚意52教室进行,崔西教授的讲座题目为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讲座由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张瑾、黄芙蓉、王晶、李雪、王眺,外教Armin Wisselink, Patti Broderick, Brian Komyathy, Branson Quenzor以及来自全校的一百多名中外学生参加了讲座。

崔西教授以一段技艺精湛、激情澎湃的口琴演奏开场,引得在场听众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崔西教授就西非音乐的特点和美国黑人音乐的关系展开讲解。据崔西教授介绍,美国布鲁斯音乐传承了西非音乐的特点,即音乐是即兴的,传达当下情感的,是交流的媒介。对黑人音乐善于传达信息这一特点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美国人Laura Boulton, 她去访问西非的一些部落,记录下部落作战时的鼓声讯号,翻译成对应的非洲语,再翻译成英语带回美国。这一贡献使后来的爵士乐、布鲁斯音乐演奏家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旋律,更多的是讲故事的手段,乐器是话语的工具。如美国经典卡通片《芝麻街》的主题音乐用一种拉长的音调来演奏就传达了一种逐渐长大成熟的人生哲理。

与交响乐团所演奏的经典音乐不同,爵士乐和布鲁斯侧重音乐中强有力的、感性的即兴发挥。音乐像我们的声音一样代表我们的个性。在音乐演奏中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乐器,任何一个器物都可以用来当作乐器,包括瓶嘴、洗衣板、装着豆子的瓢,美国黑人音乐不强调音符的准确性,而强调音乐是不是能恰如气氛的表达当下的情感。因此在黑人音乐中别具匠心地出现许多经典音乐演奏中不能出现的声音,如跺脚和粗重的呼吸声。手或舌在接触乐器时与乐器声口的弧度可以模拟声带、口腔等发音器官的弧度,从而表达出哈欠、哭泣等传神的声音。就像黑人音乐家所说,If spit could express anger, then I will use spit in music. 西非音乐侧重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一面给美国黑人音乐的启发是音乐可以无处不在,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

讲座中,崔西教授亲自演奏了乐曲 “Amazing Grace”, 和一首自己作曲的“Six Bits Blues”,还播放了“Battle Signals”, “Conversation with Collins” 等音乐选段,结合生动的实例揭示了黑人音乐侧重交流和表达的一面。

1920s以后,Langston Hughes 对布鲁斯音乐的研究更引发了美国黑人文学中布鲁斯音乐的兴起,之后涌现出一批黑人作家诸如Toni Morrison, Alice Walker, August Wilson等。美国黑人音乐的一些技法如antiphony(呼应),Syncopation(故意脱离节奏或者插入音符)等启发了文学家的相关写作技巧。

讲座后听众纷纷提问,当被问及他何时开始对音乐感兴趣时,崔西教授谈到自小性格内向,15岁受父兄影响开始吹口琴,16岁获得全美口琴冠军,从此性格有了转变,多了朋友,更重要的是音乐能让他感到社会正义感和人类情感的共鸣。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ELIC东北区主管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5-17 15:02:11 阅读: 233 标签: ELIC 东北 主管 外国语学院

5月13日上午10点,外国语学院与ELIC东北区主管在外国语学院院长办公室举行会谈。参会人员有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英语系主任刘克东、第三英语教研室主任周之南和ELIC东北区主管David Rigsby。
傅利院长感谢ELIC的教师对哈工大的英语教学工作所作的贡献,同时表示欢迎更多的具有博士学位和较高专业素质的外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刘克东和周之南主任分别对在英语系和第三英语教学部任教的外教教学工作做出总结,肯定了外教Megan的辛勤努力和教学效果,对外教Armin在2010年秋季学期的评教结果得到A+提出表扬,对外教Patti和Armin在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通报了个别外教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之处。David Rigsby对外国语学院的工作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外国语学院的各个系部之间出色的协调工作表示赞赏,他表示今后将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外籍教师在哈工大的派遣数量以进一步协助外国语学院提高哈工大的外语教学水平。


(审核/傅利文/韩晓蕙)






























































发布:丁宝昌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实习基地挂牌仪式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6-7 17:27:39 阅读: 425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实习基地 挂牌仪式
2012年6月6日上午9点30分,哈工大外国语学院与哈尔滨派特森英语学校共建的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在哈尔滨市网通大厦7楼会议室举行。哈工大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李小红、哈尔滨派特森英语学校总经理杨杨、副总经理陈丽霞、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院办主任徐万林、代新枚、英语系负责实习的韩晓蕙老师、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学生、派特森英语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这次挂牌仪式。
哈尔滨市南岗区派特森英语培训学校是一个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国际教育集团,从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产品研发和教育项目的投资管理。经过短短几年的迅猛发展,已在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各大城市建立30余所教育机构。
挂牌仪式前,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一行走访了派特森英语学校,双方进行了座谈,就派特森文化如何走入校园、实习流程等细节、如何实现双方互惠共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挂牌仪式上李小红院长和杨杨总经理签署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李小红院长对派特森英语学校给予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学生实习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另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杨杨总经理对此次战略性合作表示祝贺,同时也希望哈工大外国语学院与派特森英语学校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派特森英语学校是除哈洽会和黑龙江省贸促会以外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建设的一个新的实习基地,此次挂牌仪式意味着哈工大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基地数量的增加,也标志着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文/韩晓蕙、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讲话
签约仪式
仪式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参加学校2010年招生开放日活动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0-6-12 16:28:19 阅读: 394 标签: 高考咨询 校长 外国语学院
庆90华诞,展外院风采
——外国语学院参加学校2010年招生开放日活动
6月12日上午,伴着阵阵送爽的微风,一年一度的高考咨询会在新活动中心广场隆重举行。
上午不到8时,就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长陆续赶到,多云但又不乏燥热的天气迅速被考生和家长的热情所淹没。外国语学院咨询现场更是吸引了众多考生和家长驻足停留。
活动进行中,校长王树国、副校长王福平亲临咨询现场,详细询问了外国语学院招生情况并做了指导。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副书记杨雪,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马林,俄语系主任谢春艳,副主任王利众,日语系主任祝玉深、副主任崔宁,本科生教学秘书及英语系和俄语系的外籍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党员组成外国语学院招生咨询志愿小组,热情详细地解答着来自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此次招生咨询活动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学校关于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要求,学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制作了信息详尽的宣传展板和宣传资料、宣传手册供考生参阅。
在本次咨询会上,考生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外语专业学习方法、学生毕业就业、学院的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等相关问题,咨询组的老师们都一一作解答,面对老师们详细而耐心的答复,考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眼睛里透出了更多的信心。
此次招生咨询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外国语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理工科环境下的一朵奇葩,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以营造校园外语文化氛围,培养国际化精英式人才为目标,在开创工大外语特色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进。
目前俄语专业与日语专业已实行小语种提前批次录取的招生方式,希望各位考生和家长关注。













新闻标题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发表时间2012-07-04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时间:2011-1-18 9:12:01 阅读: 256 标签:跨文化 20世纪 英语文学 国际研讨会 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1月16日,“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场专家发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活动中心301会议大厅顺利进行。参与大会发言的专家学者们就各自研究的文学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说。
首先,虞建华教授宣读了题为《英语学科与英美文学教学》的论文,精辟地分析了英语学科与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傅利教授发表了题为《语用学、文学语用学及其文学作品赏析》的演说,论文运用语用学理论和文学语用学理论对选取的小说文本片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考察小说人物话语交际过程,讨论这些话语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情况,并且分析小说人物的“准言语行为”如何以言行事、以言致效。其他专家学者也在接下来的会议发言中各抒己见,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各自领域内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他们有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Margot Hillel教授、南洋理工大学Daniel Jernigan教授、马萨诸塞大学Steven Tracy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Ron Schleifer教授、托利多大学Russ Reising教授、曼尼托巴大学Warren Cariou教授、达西·麦克尼克尔中心Scott Stevens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等。大会在严谨、求实、创新、开拓的学术气氛中顺利进行。下午15点45分,大会进入自由发言阶段,与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互相提问、互相研讨,掀起了研讨会的又一个高潮。














































































































































































发布者:丁宝昌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5-15 15:13:02 阅读: 139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创新性 实验项目 结题
5月9日中午,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在机械楼3036顺利举行,学院院长助理、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副主任张瑾老师和赵嘉颖老师出席了此次答辩会并担任评委,答辩会由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主持。
答辩过程中,结题项目负责的同学分别以精炼的语言,配合精彩的幻灯片向评委们讲述了课题的背景,创新点,研究过程和结题成果。评委老师们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询问了他们更详细的问题,并针对各组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通过此次结题答辩会,让同学们对各自的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学院同学们今后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文、图/赵异肖)

答辩现场





发布:赵异肖 | 审核:杨雪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美国霍普学院商榷合作事宜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6-30 8:34:20 阅读: 256 标签: 合作 外国语学院


2011年6月2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院长助理刘克东会见美国霍普学院玛拉?兰德尔伯格教授,就两校英语系学生互换、专家讲座、教师互访、夏令营等事宜进行商榷。
玛拉?兰德尔伯格教授与傅利院长分别介绍各自学校、学院的国际合作背景与发展、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具备的相应能力与水平等。双方就共同关心的事宜,如学生交换、学分互认、互派教授到对方学校讲学、学生夏令营等进行协商,双方将就细节进行进一步磋商。会后双方交换了礼物。
校际合作符合学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及学校、学院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丰富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眼界与知识面。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能在培养计划、教材选择、师资管理、学生素质建构等方面学习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指导实践,从而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并将从长远角度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夏丹)





























































发布:丁宝昌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外国语学院召开学生工作总结会暨考前动员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时间:2013-1-8 10:17:00 阅读: 2827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学生工作 考前动员
为落实好考风考纪教育、假期安全教育,同时做好学院学生工作总结、规划工作,外国语学院于1月7日下午13:00在正心11召开2012年学生工作总结会议暨考前动员会,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学工办的全体辅导员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辅导员赵异肖主持,学院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老师、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分别对本学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寝室卫生、就业等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考风考纪做了严肃强调,赵老师结合学校关于考风考纪的相关规定为同学们就各种作弊情形及相应处分处理做了详尽的讲解,突出说明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要求同学们自觉遵守考风考纪,诚信考试。裘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假期安全教育,提醒同学们,在假期往返途中、实习兼职期间一定要提高防范心理,并强调了学生请假制度,希望全体同学安全快乐度过寒假。

随后,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就学生考风考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和强调,刘老师指出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试也是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考验,考试成绩也许只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学习能力问题,但考试作弊却是一个学生的品德问题。希望全体学生在考试中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呼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彼此互相监督,为严肃考风考纪行动起来,以实力争取优异成绩,以诚信展现良好学风。

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总结讲话,杨老师首先对全体学生对学院学生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又重点强调了学风、考风、班风建设事宜,并就下学期的重点工作做了规划部署,突出强调学风、就业、党建、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希望全体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充分发挥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同学能够积极踊跃参加到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预祝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做的更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文/赵异肖、图/罗志强)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就考风考纪进行说明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讲话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意见征求会议

发表时间2013-02-03

2012年12月31日上午10:30,在外国语学院的资料室里召开了英语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征求会。参会人员是英语系的刘克东主任(文学研究方向)、书记张瑾老师(文学研究方向)、李洁红老师(语言学研究方向)、郑淑明老师(翻译研究方向)、韩晓蕙老师(文化研究方向)、教学秘书夏丹、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学生代表。

会上刘克东主任首先介绍了新版培养方案的目标和特点,与旧版相比新版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减少学分和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与国外大学的课程接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之后对于新制定的英语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会人员纷纷各抒己见,分别对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文科)和英语——机电双学位的培养方案(理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代表就弹性学分课程、短学期、创新研修项目、创新学分、二外、免修课、各个研究方向的选课比例等热点问题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刘克东主任和其他与会教师们一一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们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反馈。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本次会议对于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意义重大。英语专业将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目标,顺应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逐步完善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文/韩晓蕙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基础学部2012级外国语学院召开考前动员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2012年12月18日,基础学部2012级外国语学院召开了考前动员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老师、基础学部辅导员刘婷婷老师及12级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刘婷婷老师简述了外国语学院12级党员情况及班级情况,希望同学间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放假时间及假期注意事项。

随后由刘克东老师为同学讲述了考试须知,重点强调了考场纪律,分别讲解了学生与老师考试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违纪行为及后果,刘克东老师希望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能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认真复习,并祝愿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2012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8月28日下午14时,外国语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行“缘聚外语 梦想起航”2012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刘晓丹,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刘克东、全体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以及研究生教学秘书徐卓睿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杨雪主持。

傅利院长首先致辞。她向全体2012级研究生介绍了学院概况以及研究生学习阶段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区别,要求2012级研究生注重加强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做好对未来的规划。最后,傅院长希望全体2012级研究生做到立志高远、正直为人、心系社会、奋发有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并祝愿大家研究生阶段一切顺利。

导师代表刘克东教授和新生代表王微分别发言。刘老师在发言中指出,研究生阶段要充分享用哈工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做好学问的基础上,要更好地学会如何做人。2012级新生代表王微在发言中表示会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院系领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学校和学院增光添彩。
接下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寄语新生。她首先欢迎全体2012级研究生加入外国语学院,同时从激发研究兴趣,及时做好规划,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追求成功与潜心钻研、导师与同学等多方面关系等不同侧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李书记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满怀热情,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在勤奋学习、独立思考中健康成长。

随后,副院长刘晓丹将外国语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管理等情况向全体2012级研究生进行详细地介绍。
最后,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徐卓睿就学院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全体2012级研究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
本次师生见面会让2012级研究生了解了学院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增强了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了解了做好规划的重要性。学院还将在近期开展2012级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尽快适应和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文/裘丽华、图/代新枚)

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寄语

导师代表刘克东讲话

副院长刘晓丹介绍导师

师生见面会现场

新生代表王薇发言

院长傅利致辞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2012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时近九月,序属初秋。8月29日上午10时,外国语学院在二校区B212成功举行“青春梦想·领航成长”2012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晓丹、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院长助理孟勐、俄语系主任谢春艳、日语系主任祝玉深以及2012级本科新生班主任、学院本科辅导员和基础学部2012级辅导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由党委副书记杨雪主持。

会上,傅利院长首先致辞。她向2012级新生介绍了学院概况,希望2012级新生能够谨记校训,发扬学院传统,并从铭记责任、心怀感恩、努力学习等方面对2012级新生提出切实要求。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老师介绍了学院本科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情况,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俄语系主任谢春艳、日语系主任祝玉深相继致辞,分别向新生们介绍了各教研室发展情况、师资力量、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科研项目、学生出国交流情况等,深化了新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
**班班主任刘爱华老师代表全体班主任祝福新生的同时,她表示班主任愿意与新生分担困难并指引前进的方向,希望同学们锻炼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班集体。之后,新生代表**班王蕊同学代表全体新生表达了刻苦学习、挥洒汗水、谱写辉煌人生的信心。
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向全体新生提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自己,多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学会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要求,做到博学修身,立志成才。
本次师生见面会为新生营造了和谐温馨、充满激励的气氛,让学院2012级新生了解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专业现状、未来个人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学院还将在近期开展针对新生服务教育系列活动,为更好地架起学院、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积极地度过大学新生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赵异肖、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致辞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老师发言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发言

俄语系主任谢春艳老师发言

日语系主任祝玉深老师发言

**班班主任刘爱华老师发言

新生代表**班王蕊同学发言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老师讲话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5位教师、12名学子获宝钢教育奖

发表时间2013-02-03

发布时间:2013-1-11 16:06:27 阅读数: 5098
哈工大报讯(季萱/文)2012年度宝钢教育奖近日揭晓,我校5位教师和12名学子分别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宝钢优秀学生奖。
电气学院孙立山、航天学院张秋华、建筑学院徐洪澎、理学院田波平、外语学院刘克东荣获2012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机电学院王涛荣获2012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人文学院刘李、能源学院孙飞、外国语学院梁博、经管学院翟钰英、材料学院徐超、理学院金仁成、交通学院于飞、英才学院刘洁、航天学院化金、化工学院夏琦兴、电信学院蔡润南荣获201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宝钢教育奖由宝钢教育基金会设立,设宝钢优秀学生奖、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5个奖项,每年评颁一次。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校外专家论证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校外专家论证会于2013年1月11日下午1:00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论证会由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主持。论证会聘请了校外专家三人,分别是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党总支书记、省外语学会秘书长徐文培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省级教学名师甄艳华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副院长程爽副教授;校内专家2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督导、电气学院教学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蒋秀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助理丁刚副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和英语系部分教师参加了论证会。
傅利院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他们能够为我校2012版英语专业及2012版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双学位培养方案提出宝贵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刘克东介绍了学校的整体要求及英语专业及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两个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校内外专家对于2012版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和2012版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的整体培养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2个方案的细化目标、课程设置及相关问题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论证会必将对以上两个方案的修订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在论证会上讲话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主持会议
校外专家
校内专家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发表时间2015-04-23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15/4/9 8:39:26 被阅览数: 6 次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于4月8日上午来到外国语学院,在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人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语言文学研究”的讲座。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克东教授主持。

封教授首先阐述了作研究的前提条件—必须具有理性。之后,介绍了语言文学研究对象,包括语法、文本、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等四大研究领域,并对其按限定及语言单位等逐一加以描述。随后,以实例示范了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指出研究必须要有侧重点,或是社会学,或是政治学,抑或纯文体学。最后,封教授着重和大家探讨了外语作为人文学科面临的几大问题:学科特点;学科所处的困境;人文学科如何“创新”;科学性与人文性;文学作品评判标准及人文学科的科学性等。

封教授对语言文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风趣,事例生动。他基于外语这一人文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推心置腹地和大家分析了其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外语研究学者应有的研究态度、立场和方法。封教授讲座中旁征博引、中西合璧,体现了学者风范,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讲座之后,封教授对老师们提出的文体学和叙事学方面的问题的精彩解答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大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

封宗信,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1998);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1998-2000)。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语用学、文体学、叙事理论、翻译研究。学术成果:国际期刊上发表原创论文6篇,其中4篇被A&HCI检索收录;在美国出版的专题研究文集和瑞典、新加坡、香港及内地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有《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语言学理论与流派》(与刘润清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十位获得者之一,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成果鉴定通讯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及项目规划指南专家;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特邀评审专家;全国英语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文/姚静,图/代新枚)
院长刘克东教授主持讲座

封宗信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现场





新闻标题刘克东老师做客“师说新语”茶苑讲堂

发表时间2016-5-31

品茶悟师说,谈笑知新语。5月25日晚,师说新语茶苑讲堂第十八期在活动中心521成功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克东老师做客讲堂,和大家分享在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与经验。电气学院孙碧莹同学担任本期茶博士。

讲座伊始,茶博士带领同学们学习沏茶与品茶,将富有传统魅力的中国茶艺介绍给大家。刘克东老师以“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nglish Learning: My Experiences Abroad”为主题,全程用英文介绍了自己求学、工作经历及所想所感。不要羞于启齿,要勤学苦练,这是刘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传递的信念。曾经他也因模仿外国人的腔调而被嘲笑,但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收获。刘老师还介绍了在美国和新加坡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用一个个事例讲述了在英语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国外大学的学习压力可见一斑,文化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小的冲击,刘老师在求学期间凭着坚韧和勤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鼓励同学们不要畏惧,应该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此外,他还提醒同学们应具有批判性思维,要富有创造性,敢于提出问题。

提问环节中,刘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最后他鼓励大家,英语学习是无止境的,同学们要付出努力和决心。本次讲堂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刘克东老师微语录:

1.The

first point is , don’t be ashamed. Don’t be ashamed to imitate, to be

funny, or to amuse people. You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2.

I think wha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challenges are not formidable,

and you need to be brave. Try to fight them. Meet the challenges.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You end up a lot higher than

where you were.

3. I am sure you’ll meet a lot of challenges, but be brave and be creative, don’t be frightened by the difficulties.

4. My advice to you is that whenever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you should go abroad and have a look.

5.

You might have a chance. Of course,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still

critical, but other areas are also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service to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6. 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to learn the culture, to serve your people, and to serve your country.




新闻标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走访外国语学院

发表时间2018-05-30

5月22日上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副校长Sergey Korshunov和悉尼大学副校长Philippa Pattison就本科教学工作走访了外国语学院。学院领导班子、各专业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访谈和交流。

院长刘克东和副院长刘颖分别用英语和俄语向评估专家做了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汇报,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概况、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育人体系与学生发展、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考。听取工作汇报后,Sergey Korshunov副校长与俄语系教师进行了座谈,Philippa Pattison副校长对刘克东院长做了深度访谈,并与学院的师生代表进行座谈。学院领导陪同专家参观考察了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学院资料室、心启点驿站和学院教职工小家。

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通过本次评估,学院总结经验、凝练特色、查找不足,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文/夏丹、图/代新枚)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副校长Sergey Korshunov
悉尼大学副校长Philippa Pattison


听取汇报
参观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参观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参观学院资料室
参观心启点驿站



新闻标题哈工大综合信息

发表时间2013-02-03

http://today.hit.edu.cn/


新闻标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http://fls.hit.edu.cn/

发表时间2013-02-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http://fls.hit.edu.cn/


荣誉称号
2012年11月:201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2年5月:哈工大优秀党员

2007年12月: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年度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7月:哈工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1995年5月:哈工大优秀团员

工作经历


时间

工作经历
1997.07-199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助教
1999.07-2004.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讲师
2004.07-20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副教授
2005.10-20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主任
2006.04-

硕士生导师
2007.06-2007.07

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讲授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
2009.07-2013.09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
20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教授
2011.05-2014.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院长助理
2014.11-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院长


教育经历


1991.9-1995.7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本科

1992.9-1993.6 美国菲利普斯学校diploma

1995.9-1997.7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硕士

2004.7-2005.5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 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生班 diploma

2009年3月 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2013.9-2014.7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主要任职
全国英国文学会会员(2000- )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员(2002- ),理事(2016.11- )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会员(1997- )

黑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理事(2015- ),会员(2009- )

黑龙江省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专家(2011-)

教育部高教司专家(2012-)

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副理事长(2015.4- )

黑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会长(2017.1.7- )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界面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16.4- )、

外语学科发展合作论坛副理事长(2015.12- )

奖项成果

奖项名称《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译文)《外国文学》(CSSCI)2007年第六期

获奖时间2011

完成人刘克东

所获奖项省翻译成果二等奖

简单介绍序号项目名称/文章题目时间奖项名称本人排名成果鉴定、颁奖及采用部门备注成员:1.刘克东:《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译文)《外国文学》(CSSCI)2007年第六期,第 页。2011.08黑龙江省翻译成果二等奖独立黑龙江省翻译协会会员2.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多媒体化、网络化的研究与实践2011.07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5哈尔滨工业大学3.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建设2011.12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5黑龙江省教育厅证书编号:**刘克东、张瑾、傅利、王玲、王晶4.《20世纪英语文学选读》2010-11-18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佳作奖(编著、译著类)2/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委员会5.故事与梦想 传统与未来—《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中的“魔法师”形象和口述传统(论文)2010-3-7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独立黑龙江省教育厅证书编号:2010-419-016.培养高校学生英语文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2003.3-2005.7)2007.10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黑教高[2007]237号文件,7.培养高校学生英语文学素质的研究与实践2007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28.英语文学2006.06黑龙江省精品课程29.英语文学2004.06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210.英语语音的几个重要方面2003.1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独立《科教论坛》2003/611.分段式教学,特色教材,互联网辅助,作业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2003.1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独立《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集)12.英语专业文学选读课的教学改革2004.09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论文三等奖1哈工大教务处13.《英国文学史》教学设计2006校级二等奖2 14.《英国文学选读》教学设计2003校级优秀奖1


奖项名称故事与梦想 传统与未来—《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中的“魔法师”形象和口述传统

获奖时间2010

完成人刘克东

所获奖项2010年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奖项名称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建设

获奖时间2011

完成人刘克东

所获奖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奖项名称英语文学

获奖时间2006

完成人傅利、刘克东、张瑾、王玲、许丽莹、王晶

所获奖项省级精品课程



奖项名称《20世纪英语文学选读》

获奖时间2010

完成人傅利、刘克东、张瑾、王玲、许丽莹

所获奖项黑龙江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佳作奖(编著、译著类)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英语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族裔文学、英语小说、文学理论、加拿大文学、澳大利亚文学、文学翻译、口译实践。

团队成员
傅利: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加拿大文学

黄芙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国华裔文学,加拿大文学

李雪: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张瑾:副教授, 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诗歌

王玲: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国犹太文学,加拿大文学

王晶: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戏剧,美国黑人文学

王朓: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美国文学、英语教学

于云玲: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许丽莹: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戏剧



科研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时间部门排名备注项目号项目类别经费(万)负责人
1当代北美印第安英语文学融合主题研究
2013.04-2015.12 教育部1/9刘克东、王玲、张瑾、王艳薇、李曼丽、王晶、许丽莹、林士荣、李慧宇13YJA752011一般项目10刘克东
2印第安世界观与美国印第安文学

2014.6.30-2017.6.30

省哲学规划办1/7

刘克东、王玲、许丽莹、王艳薇、李曼丽、修昕婷、李双双

14D044

专项项目2刘克东


序号

项目名称/文章题目

时间

成果鉴定、颁奖及采用部门

本人排名

备注

项目编号



经费(万)

负责人
爱丽丝·门罗研究

2011.06-2014.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7

傅利、黄芙蓉、刘晓丹、张瑾、刘克东(主题研究)、李雪、张辉

11BWW029

专著、研究报告

一般项目

15万

傅利
美国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得瑞克作品研究

2011.06-2013.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3

陈靓(1977.6)、张璟慧(1977.7)副教授、刘克东

11CWW024

专著

青年项目

15万

陈靓
“当代英美戏剧的时空结构研究”

2011.09-2013.05

2011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



申报编表时承诺发文章时有(刘克东)一篇,初步定名为“印第安作家阿莱克西作品的时空结构”

项目编号11C016





王晶
美国边缘族裔文学中人物成长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1.12-2013.12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办 专项项目

1/7

刘克东、黄芙蓉、王玲、陈靓、王晶、许丽莹、孙畅

11D081

成果形式:专著17万字。

0.3

刘克东
英美加后现代文学



2012.01.01-2013.12.30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7

王玲、刘克东、董艳焱、黄芙蓉、许丽莹、刘秀杰、张燕燕。

HIT.HSS.201117

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

王玲
自我的文本建构——福尔斯小说创作理念研究

2012.01.01-2013.12.30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3/5

张辉、傅利、刘克东、姚成贺、徐艳玲

HIT.HSS.201118

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3

张辉
陌生化视域下的现当代英语短篇小说研究

2012.01.01-2013.12.30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刘秀杰、刘克东、王玲、张瑾、黄芙蓉、张辉、于云玲

HIT.HSS.201132

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

刘秀杰
与国际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接轨的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2012.05.01-2014.10.01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1/16

刘克东、傅利、张瑾、赵嘉颖、韩晓蕙、郑淑明、李洁红、彭振川、王晶、马林、张春星、王玲、韩巍、许丽莹、王桂芝、宋莉

GBC**

省教育厅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刘克东
美国边缘族裔文学中人物成长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3.01.01-2014.12.30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9

刘克东、黄芙蓉、王玲、陈靓、王晶、许丽莹、朱宝民、林士荣、李慧宇

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HIT.HSS.201235





3

刘克东
英语专业写作课一体化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1]

2010.11.8- 2012.1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4/5

许丽莹讲师、王玲、王晶、刘克东、张瑾





版面费

许丽莹
《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经典作家系列二》子项《索尔·贝娄学术史研究》

2008.10-2010.12 (实际2011年底交稿)

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子项

参研

乔国强







乔国强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2004.3-

哈工大

1/3

刘克东、张瑾、张凌岩





0.5

刘克东
英语文学

2004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课程

2/7

傅利、刘克东、张瑾、王玲、许丽莹、王晶、秦明利







傅利
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融合策略研究

2010.06.30- 2012.06.30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办

1/7

刘克东、张瑾、王玲、王艳薇、张辉、许丽莹、王晶

10D041



0.3

刘克东
当代英美戏剧研究(1950年后)

2010.01-2011.12

黑龙江省教育厅

4/6

王晶、许丽莹、张辉、刘克东、赵华、李菊

**





王晶
当代美国文学研究基础上的后经典叙事理论研究

2010.01-2011.12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办

6/7

傅利、黄芙蓉、王晶、张辉、李曼丽、刘克东、王玲

10B033



1.5

傅利
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200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计划项目)

2010.01-2011.12

哈工大科工院

2012年6月结题。验收结果为优秀。

1/7

刘克东、王玲、董艳焱、王朓、傅利、李雪、张瑾

HIT.HSS.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助编号:HIT.HSS. **)

2

刘克东
美国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

2008.1-2010.5

黑龙江省教育厅

1/9

刘克东、张瑾、黄芙蓉、王玲、王晶、傅利、许丽莹、宋飞焱、成新霞

**

验收结题

2010-5



刘克东
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多媒体化及网络化的研究与实践

2006.1-2007.12

哈工大

1/6

刘克东、傅利、张瑾、王玲、许丽莹、王晶



验收结题



刘克东
后经典叙事视阈下的当代美国文学研究

2010.1-2011.12

哈工大科工院

6/7

傅利、黄芙蓉、王晶、张辉、李曼丽、刘克东、王玲

Hit.hss.**

2012年6月结题。

2

黄芙蓉
当代英美戏剧研究

2010.01-2011.12

哈工大人文社科项目

3/5

许丽莹、王晶、刘克东、李明君、张扬

hit.hss.**



2

许丽莹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高校英语人才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2006.1-2007.12

哈工大

3/5

宋莉、马林、刘克东、金巍、peter smith







宋莉
建立创新式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处,2005.10-2007.12

2006.1-2007.12

哈工大

3/6

主持人:王玲 (傅利、刘克东、张瑾、许丽莹、王晶)







王玲
英国文学史纲

2006.01-2009.12

哈工大十一五规划教材

2/4

张瑾、刘克东、王晶等





0.5

张瑾
25


[1]研究期限2年,主持人署名第一作者论文、著作、教材。成员与项目相关论文、教材、著作。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资助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备案的教育类核心期刊所发表文章的版面费,结题后凭相关票据报销。


学生创新指导

项目名称从《哈利?波特》看西方文化

项目来源大一创新项目

开始时间2012-10-01

结束时间2013-05-01

项目经费480

担任角色负责

项目类别横向项目

项目状态完成



讲授课程


课程名称层次性质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研究生学位课
英语文学概况

研究生学位课
加拿大文学

研究生学位课(2017-);选修课(2008-2017)
美国族裔文学专题

研究生专题课
北美印第安文学专题本科生创新研修课
中国文学概论

本科留学生、选修课
论文写作

本科专业基础、必修
英国文学选读

本科专业课、必修
美国文学选读

本科专业课、必修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本科全校任选课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

本科社会学-英语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本科社会学-英语
希腊罗马神话

本科全校任选
《圣经与西方文化》

本科全校任选课
语言学(语义)

本科专业课 必修
高级英语阅读

本科专业基础课 必修
精读

本科专业基础课 必修
英语词汇学及学习技巧

本科全校任选课
英语电影欣赏

本科全校任选课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学生

论文
2006

成新霞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ith Wharton’s Education Novels: Ethan Fromm and Summer
2007

李舒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gical Realism in Carter’s Nights at the Circus and Morrison’s Beloved
2008

贾俊梅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Marian in The Edible Woman Reflected through Images
2008金东萍 Improvement of Female Status in Louise Erdrich@#%s Works
2009

段儒云

From Disappearing Moon to New Moon: Post-colonialism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Disappearing Moon Café
2009延鸿倩 A Progressive Step for National Amalgamation: An Analysis of Two Solitudes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2010

孙畅

Tale of Men vs. Tale of Women: A Comparison of Two Fictional Autobiographies: Robinson’s Gilead and Shields’s The Stone Diaries
2010扈欢欢 The Influence of Empires’ Vicissitude on the Protagonis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Kazuo Ishiguro’s Novels.
2011

朱宝民

Survival and Environment: In House Made of Dawn and The Right Bank of the Argun River
2012林士荣Ceremony
2013修昕婷Warrior, Healer, Prophet: The Maturation Process of Fools Crow
2013李双双Identity Construction as Reflected in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The Beet Queen
2014成苗苗
American Indian Positive Influences over the Whites in Gardens in the Dunes

2014孙晓飞
Interpretation of Loney’s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View

in Welch’s The Death of Jim Loney
2015
刘娟秀
《飘》的互文性解读

2015
姜娜
《石英纤维增强磷酸铬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

2015
王楠
A PRACTICE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PERATION AND

PROPERTIES STUDY OF QUARTZ FIBER REINFORCED PHOSPHATE CHROME-ALUMINA

COMPOSITES"

2016
逄玥
2016
孙健瑶
2016
罗莹盈
2017
段小凡
2017
李仙铭


Kedong Liu@#%s CV
Curriculum Vitae

Kedong Liu

Professor, English Department

De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R. China



University Address: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92 West Dazhi Street, Nangang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01 P. R. China

Tel.:86-**(O)

Fax: 86-**

E-mail: rjoykliu@hit.edu.cn

Webpage: http://homepage.hit.edu.cn/pages/kedongliu



Brief Bio: Kedong Liu, Ph. D. is Professor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d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P. R. Chin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merican Indian studies, Canadian literature, and British literature. He teaches Theory of Literature, Canadian Literature and collaborates with his colleagues in teaching Survey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He is author of Toward Syncretism: A Thematic Trajectory of Sherman Alexie’s Novels (The Guangming Daily Press, 2011). He also served as co-editor of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IT Press, 2005), Classical English Short Stories (HIT Press, 2005), and Introduction to Canada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40 articl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Education:

2002- 2009 Ph. D.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ttp://language.shisu.edu.cn/)

Dissertation: Toward Syncretism: A Thematic Trajectory of Sherman Alexie’s Novels. Supervisor: Prof. Guoqiang Qiang

2004-2005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1995- 1997 M. A. in Englis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ttp://en.hit.edu.cn/)

Thesis: “Features of Narrative Situations in Margaret Atwood’s Novels.”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Mingli Qin.

1991- 1995 B. A. in Englis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nors in thesis writing

Thesis: "Clothing and Clothing Descriptions in English Literature." Supervisor: Jennifer Zhinan Zhou

1992- 1993 Diploma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MA., USA



Employment:

2014- De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R. China

2011- 2014 Assistant De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 R. China

2010- present Professor English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9-present Chair English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7 Visiting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Winnipeg, Canada

2005- 2009 Associate Chair English Departmen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4- 2010 Associate Professor English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2004 Lecturer English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7- 1999 Assistant lecturer English Depart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urses Taught

Course Level

Canadian Literature (in English) Graduate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Theor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Graduate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ories (in English) Graduate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Literature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Selected Readings in American Lit.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History of British Lit. (with Selected Readings)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Myths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Semantics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Intensive EFL Reading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English Lexicology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English Film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Thesis Writing (in English) Undergraduate



Academic Interests:

Native American Studies, the Novel, Ethnic Literatures in English, Theory of Literature, Canadian Literature, Literary Translation, Chinese Literature in English, and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Professional Memberships:

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 in China, 1997-pres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AICS), 1997- present

Association of British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2000-present

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2002-present

China’s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FIC), 2007 - present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2009-present



Professional Service:

MOE referee for open courses

Provincial referee for award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Member of HIT SFL Graduate Entrance Interview Committee



Professional Licenses and Certificates

Examiner in 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 with Cambridge) Speaking Test, 1997- present

Invigilator for IELTS, 2005- present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Certificate, 1997

Standard Chinese Certificate, 1997



Honors and Awards:

2012 Baoshan Steel Teachers Award, 10,000 RMB

2011 Best Translation Award, 2nd Prize (Issued by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ng Sherman Alexie’s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Say Phoenix, Arizona” into Chinese, published in Foreign Literature 6 (2007): 25-31.

2010 Provincial Book Award (Book of excellence), 14th Provincial Social Sciences Award for the book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IT Press, 2005).

2010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ward for Achievement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ticle) 3rd Prize, for the article “Stories and Dreams, Tradition and Future: The ‘Trickster’ Image and Oral Tradition in Sherman Alexie’s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Say Phoenix, Arizona’.” Foreign Literature 6 (2007): 18-24.

2007 Exemplary Faculty Member of the Year,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7 HIT Outstanding BA Thesis Advisor. Directed Lei Zhang’s thesis: “A Stage Analysis of Abel’s Mental Change in Momaday’s House Made of Dawn.”

2006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Level Quality Course (Literature in English led by Prof. Li FU)

2006 Lesson Plan, History of British Literature, 2nd Prize, HIT (collaborated with Jin ZHANG)

2003 Lesson Plan,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Literature, Award of Excellence, HIT



Grants and Projects:

1.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Initiation Process of Characters in Marginalized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Department. 33,000 RMB. 2011-2013. Principal Investigator.

2. A Study of the Syncretic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ian Writers.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Department. 3000RMB. June 2010- June 2012. Principal Investigator.

3. A Study of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in English. Heilongjiang Education Committee. Jan. 2008-Dec. 2010. Principal Investigator.

4. A Study of Ethnic Literature in Britain, America, and Canada.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20000RMB.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f. Kedong Liu. Team: Ling Wang, Yanyan Dong, Tiao Wang, Li Fu, Xue Li, Jin Zhang. Jan. 2010- Dec. 2011.

5. A Study of Louise Erdrich.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Grant. 150000 RMB. Collaborating with Associate Prof. Liang CHEN (Fudan University). 2011-2014.

6. Alice Munro Studies.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Grant. 150000 RMB. Leading Researcher: Prof. Li Fu; Team: Furong Huang, Xiaodan Liu, Jin Zhang, Kedong Liu, Xue Li, Hui Zhang. June 2011- May 2014.

Invited Lectures: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of Winnipeg, Canada 16275RMB, 2007.6-2007.78.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Serial Literatures in English Cours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Jan. 2006- Dec. 2007. Principal Investigator.

9. Fostering of College Students’ Literary Talent and Knowledge in English. Heilongjiang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 June 2005.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f. Li FU. Team: Kedong Liu.

10. Literature in English. Provincial Quality Course. 20,000RMB, June 2006. Course Convenor: Prof. Li FU. Team: Kedong Liu.

11.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the Internet. Heilongjiang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Jan. 2003- June 2005. Principal Investigator: Prof. Guizhi WANG. Team: Kedong Liu.

12. Construction of Campus English Websit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eilongjiang Education Committee. 4000RMB. Jan. 2003-June 2005. Project coordinator: Prof. Li FU. Team: Kedong Liu and others.

13. Postmodern Literature in Britain, America, and Canada. HI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rant. 20,000RMB.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ssociate Prof. Ling Wang; Team: Kedong Liu, Yanyan Dong, Furong Huang, Liying Xu, Xiujie Liu, Yanyan Zhang. Jan. 2012- Dec. 2013

14. A Stud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Short Stories through the Lenz of Defamiliarization. HI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rant. 20,000RMB.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ssociate Prof. Xiujie Liu; Team: Kedong Liu, Ling Wang, Jin Zhang, Furong Huang, Hui Zhang, Yunling Yu. Jan. 2012- Dec. 2013.

15.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 from a Post-Classic Narrative Perspective. HIT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rant. 20000RMB. Jan. 2010- Dec. 2012. Principal Investigator: Associate Professor Furong HUANG. Team: Kedong Liu.

16. Contemporary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Studi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0RMB. Jan. 2010- Dec. 2011. Principal Investigator: Dr. Liying XU. Team: Kedong Liu.

17. Ser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Writing Courses for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Affairs Offic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ov. 2010- Nov. 2012. Principal Investigator: Dr. Liying XU. Team: Kedong Liu.

18. Survey of British Literatur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5000RMB. March 2004- present. Chief Editor: Dr. Jin ZHANG. Editor: Kedong Liu.

19. Contemporary British and American Drama (after 1950). Heilongjiang Education Committee. Jan. 2010- Dec. 2011. Principal Investigator: Dr. Jing WANG. Team: Kedong Liu



Publication:

Books:

Toward Syncretism: A Study of Sherman Alexie’s Novels. Beijing: Guangming Daily Press, 2011.

Classic short stories in English. Harbin: HIT Press, 2005. With Ling Wang, et al.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Harbin: HIT Press, 2005. With Li Fu, Jin Zhang, et al.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Harbin: HIT Press, 2005. With Li Fu, et al.

World Overview---Canada.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With Lin Ma, Jiehong Li, et al.



Journal Articles

Liu, Kedong. “Racial Oppression in Sherman Alexie’s Works.”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5.2-3 (Feb. 2011): 13-23. http://journal.acs-cam.org.uk/

Liu, Kedong, and Hui Zhang. “Self- and Counter- Representations of Native Americans: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and New Images by Native Americans on Popular Medi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ICS) XX:2(Aug. 2011):105-118.

Liu, Kedong, and Huanhuan Hu. “Feminist Analysis of As for Me and My House.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ISSN2159-5836) 2.5(May 2012): 520-525.

Liu, Kedong. “Reflection upon Terrorism: Sherman Alexie’s Post-9/11 Writing.”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33.2 (April 2012): 113-121. CSSCI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in Chinese).

Liu, Kedong, and Chang Sun. “Syncretism of Religious Beliefs: Interpreting Carr’s Eye Killers.” World Literature: Recent Developments. 3(2012). CSS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The Image of Postindian Warrior in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33.6 (December 2011): 92-96.CSSCI and A&H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Racial Coalition in Sherman Alexie’s Reservation Blues.” Foreign Literatures Quarterly, 31.1 (March 2011):113-120. CSS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Toward Syncretism: Sherman Alexie’s Novels.” World Literature: Recent Developments. 4 (2010): 15-17. CSS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Indian image: Comments on Contemporary Native American Writer Sherman Alexie.”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Journal, 3(2010): 59-64. (in Chinese)

Liu, Kedong. “Traditional American Indian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ry Studies 11 (Fall 2009). Ed. Weiping Li.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38-44. CSS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Stories and Dreams, Tradition and Future: The ‘Trickster’ Image and Oral Tradition in Sherman Alexie’s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Say Phoenix, Arizona’.” Foreign Literature, 6 (2007): 18-24. CSSCI (in Chinese)

Liu, Kedong, and Ruyun Duan. “Women Images in Disappearing Moon Cafe: Dual Influence of Canadia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3 (2010): 14-17. (in Chinese)

Liu, Kedong, and Jin Zhang. “Naturalistic Images in Hardy’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World Literature Criticism, 1 (2010): 47-49. (in Chinese)

Liu, Kedong, and Jing Wang. “The Image of the Loon and the Heroine in Margaret Laurence’s ‘The Loons’.”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7 supplementary issue. (in Chinese)

Liu, Kedong, and Liying Xu. “Interpreting Ha Jin’s ‘Alive’.”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Education College, 1 (2005). (in Chinese)

Liu, Kedong. “Postmodernist Narrative Features of Alias Grace.” 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7 (2004). (in Chinese)

Fu, Li, Kedong Liu, and Jin Zhang. “Seeking Diversity and Interaction, Fostering Creativity: The Reformative Practice of Literature Courses in English at HIT.” Science and Education Forum. (6)2006. (in Chinese)

Zhang, Bo, and Kedong Liu. “Naturalistic Analysis of the Tragedy of the Heroin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upplement 2006. (in Chinese)

Zhang, Jin, and Kedong Liu. “Fostering English Majors’ Learning Autonomy in Intensive Classes.”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supplement). (in Chinese)



Book Chapters, Articles in Collections:

Liu, Kedong, and Yanwei Wang. “Negative Transfer in English Writings by Chinese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eaching Studies. Eds. Li Xueshun, Tang Ling. Chengdu: Southwest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2007, pp. 270-284.

Liu, Kedong, and Shifang Zhang. “Contrastive Study of Kinship Term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Ed. Yuxin Jia. Harbin: HIT Press, 2007, pp101-115.

Liu, Kedong. “Serial Lectures, Idiosyncratic Textbooks, Internet Aided Teaching, Diverse Assignments, and Creativity Fostering: Report of a “10th five-year plan” project of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Higher Education Associ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ion, 2003.

Liu, Kedong. “Features of the Narrative Situations in Margaret Atwood’s Prose Fiction.” Canada and Canadians. Eds. Mingli Qin and Li Fu. Harbin: HIT Press, 1997.

Liu, Kedong, et al. “Reform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Selected Reading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s to English Majors.” HIT Reformation in Teaching Methodology, 2004.

Wang, Ling, and Kedong Liu. “Rituals in The Handmaid’s Tale.” Yang Liwen, Ed. Canadian Studies 3. Beijing: The Ethnic Publishing House, 2008: 117-125.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and Abstracts:

Liu, Kedong. “Writing to Discomfort: Textual Analysis of Indian Killer.” Second Conference on Literary Critical Ethics: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Critical Practice.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22 Dec. 2012.

Liu, Kedong. “Spatial Cognition of Joyce’s ‘The Dead’.” Second Cognition Conference in China. Dali College. Lanlinge Hotel, Dali, Yunnan, China. 23 Nov. 2012. Co-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Family Patterns in Louise Erdrich’s The Beet Queen.” Sixteen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Associate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6-29 October 2010. Co-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and Huiyu Li. “The Role of Ethnic Tradition in the Initiation of the Protagonist: A Study of Canadian Indian Writer Tom Highway’s Kiss of the Fur Queen.”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ty and Humanistic Value: 2012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Symposium.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ozuo, Henan. 21-25 Sept. 2012.

Liu, Kedong. “A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 Reading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Conference on Post-War Realistic Literature and Postmodern Literature (Major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Project). Nanjing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7-29 July 2012.

Liu, Kedong, and Huanhuan Hu. “The Influence of Empires’ Vicissitude on the Protagonis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Kazuo Ishiguro’s Novels.” Symposium on the Status Quo and Trends of Literatures in English in the 21st Century.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17-21 July 2012.

Liu, Kedong. “A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 Reading of Western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HIT. Harbin, Heilongjiang. 27-29 July 2012. 9-11 June 2012. Plenary Address.

Liu, Kedong, and Li Fu.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lying on Engineering Resources: Developi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with Double Degrees: A Case Presentation of HIT.” Sixteen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 Dalia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15-17 June 2012. Plenary Address.

Liu, Kedong. “Racial Confrontation in Alexie’s Indian Killer.” Second Northeast Asia Symposium on Linguistics,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18-20 May 2012. Co-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Open Mouse-Trap: Agency in Native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hina in Change (Sponsored b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nd UCLA). 30 June-1July 2012.

Liu, Kedong, and Li Fu.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Relying on Engineering Resources.” Sixth Forum for Chairs and Deans of English Departments in China. Changchun, 12-14 May 2012. Plenary Address.

Liu, Kedo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God, Human, Beast, and Nature, and between Whites and Indians: Syncretism in Momaday’s In the Bear’s House.”Dialogue between Poetry and Poetics: Fir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Poetry and Poetics (CAAP).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30 September 2011. 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Terrorism Cannot Resolve Cultural Confrontation: Alexie’s Flight.” From Foreign Cultural Perspectives: 2011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Conference (Co-sponsored by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and Ji’nan University).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24-28 Nov. 2011.

Liu, Kedong, and Li Fu. “Differences i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s as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wo Te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Brisbane, Australia. 1-2 December 2011.

Liu, Kedong. “Crossing the Border: The Agency of the Post-Indian Warrior in Alexie’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IT. Harbin, China. 15-17 Jan. 2011. Plenary address.

Liu Kedong. “Active Merging in Sherman Alexie’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Reading and Research: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Guangzhou, P. R. China. 16 (Thur.) – 19 (Sunday) Sept., 2010.

Liu, Kedong.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Print Media.” Conference of the Effect of Media. HIT. Harbin. May 1998.

Liu, Kedong. “An Overview of Western Scholarship on American Indian Writer Sherman Alexie.” 2008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Sponsored by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8 Jan. 2009.

Liu, Kedong. “Between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On Culler’s Theory of Literature.” Conference on Ethnic Perspective of Theor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 Hefei. 21-24 Oct., 2010.

Liu, Kedong. “Clothing and Clothing Description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0th China 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 Conference. Harbin. August 1998.

Liu, Kedong. “Crossing the Border: The New Indian Image in Alexie’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15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Associate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22-24 May 2010.

Liu, Kedong. “Endless Stories and Dreams: Interpreting Sherman Alexie’s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Say Phoenix, Arizona’.”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in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2006.

Liu, Kedong. “Father Image in MacLeod’s ‘The Boat’.” The ACSC 14th Biennial Conference. BFSU. Beijing. 28-30 Oct. 2010.

Liu, Kedong. “Inequality or Equality: A Thematic Analysis of Margaret Atwood’s ‘Rape Fantasies’.” 9th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Studies in China. Dalian. July 2000.

Liu, Kedong. “Narrative Time in Carol Shields’s Novel The Stone Diaries.” 8th 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 in China Conference. Shandong University, Weihai. Weihai. July 1998.

Liu, Kedong. “On the Training of BA Thesis Supervisors.” 4th China Forum of Chairs and Deans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s. Xiamen University. 25-28 Mar. 2010.

Liu, Kedong. “Racial Confrontation in Alexie’s Indian Killer.” First Seminar of the Literature in English Chapter of the China Foreign Literature Association. Suzhou University. Nov. 2009.

Liu, Kedong.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Forum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Harbin. June 2003.

Liu, Kedong. “The Active Role of Correct Historic View on Minority Adolescents’ Merging into Mainstream Society: Reading Alexie’s Flight.”2010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Qingdao. 23-27 July2010. Co-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The Loon-Indian Comparison in Margaret Laurence’s ‘The Loons’.” 10th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Studies in China. Lanzhou. July 2002.

Liu, Kedong. “Trickster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 Humor of Sherman Alexie.” China English Teaching Association 14th Biannual Conference (Northeast). Daqing Teachers’ College. 16-19 July 2010. Plenary Address.

Liu, Kedong. “Understanding ‘Eveline’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Fullerton. July 2003.

Liu, Kedong, and Chang Sun. “Human Nature in Polyphony: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s Reflected in the Polyphonic Features in Coetzee’s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etzee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Wuhan, China. 19-21 Nov. 2010.

Liu, Kedong, and Chunmei Zhang. “Tears, Rain, and Alcohol in Farewell, Arms.” 2009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Weihai, HIT. 20-24 June 2009. 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and Huanhuan Hu. “Female Consciousness under a Male Writer’s Pen: Interpreting As for Me and My House by Canadian Writer Sinclair Ro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 Jan 2011.

Liu, Kedong, and Hui Zhang. “The Counter Attack from Native Americans: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and New Images by Native Americans on Popular Media.”The 16th IAICS Confer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16-19 June 2010.

Liu, Kedong, and Junmei Jia. “Interpreting Thomas King’s ‘Borders’.” Return to Texts: A Conference. Qingdao University. September 2009.

Liu, Kedong, and Li Fu. “Attitudes toward Tradition in North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Power in Movement: Rethinking the Black Art and Black Power Movement. U of Mass., Amherst. 18-20 Nov. 2010.

Liu, Kedong, and Ling Wang. “The Premature Death of a ‘National Hero’: Interpreting Margaret Laurence’s ‘The Tomorrow Tamer’.” The 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Titania Hotel, Athens, Greece. 11-14 July 2011.

Liu, Kedong, and Ling Wang. “The Premature Death of A ‘National Hero’”: Interpreting Margaret Laurence’s ‘The Tomorrow-Tamer’.” 12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 in China.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October 2006.

Liu, Kedong, and Liying Xu. “Romantic Realism: Ha Jin’s ‘Aliv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Culture,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IT. Harbin. Jan 2004.

Liu, Kedong, and Ruyun Duan. “Literature Review on Disappearing Moon Caf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 Jan 2011.

Liu, Kedong, and Shifang Zhang.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 HIT. Friendship Hotel, Harbin. July 2003.

Liu, Kedong, and Shu Li. “Magical Realism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Symposium on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Nov. 2009. Co-Chaired a panel.

Liu, Kedong, and Yanwei Wang.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aul and Clara’s Relationship in D. 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HIT. Harbin. Jan 2004.

Liu, Kedong, et al. “Seeking Diversity and Interaction, Fostering Creativity: The Reformative Practice of HIT Literature Classes in English.” Forum of Englis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China (Sponsored by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April 2005.

Wang, Yanwei, and Kedong Liu.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HIT. Harbin. Jan 2004.

Xu, Liying, and Kedong Liu. “Pygmalion: A Transformation.”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guage. HIT. Harbin. Jan 2004.

Xu, Liying, and Kedong Liu. “The Willful Actors on the Theatrical Stage of Life: On Self-fashioning in The Death of a Salesman and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History and Canon in Ret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China. 21-22 May 2010.



Translations:

Alexie, Sherman. “This Is What It Means to Say Phoenix, Arizona.” Trans. Kedong Liu. Foreign Literature, 6 (2007): 25-31. CSSCI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Goldman, L. H. “The Jewish Perspective of Saul Bellow.” Saul Bellow: A Mosaic. Eds. Goldman and other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2. pp. 3-19.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King, Thomas. “Borders.” Trans. Kedong Liu and Junmei Jia. Translations, 4(2011). July 2011.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MacLeod, Alistair. “The Boat.” Trans. Kedong Liu and Minjie Li..Foreign Literary Art, 6 (2011). Nov. 2011. (Translation into Chinese)



MA Theses Directed:

2006-2008: Candidate: Xinxia Cheng. Titl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dith Wharton’s Education Novels: Ethan Fromm and Summer

2007-2009: Candidate: Suzy Shu Li. Titl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gical Realism in Carter’s Nights at the Circus and Morrison’s Beloved

2008-2010: Candidate: Cathy Junmei Jia. Title: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Marian in The Edible Woman Reflected through Images

2008-2010: Candidate: Dongping Jin. Title: Improvement of Female Status in Louise Erdrich@#%s Works

2009-2011: Candidate: Katrina Ruyun Duan. Title: From Disappearing Moon to New Moon: Post-colonialism Feminist Interpretation of Disappearing Moon Café

2009-2011: Candidate: Hongqian Yan. Title: A Progressive Step for National Amalgamation: An Analysis of Two Solitudes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2010-2012: Candidate: May Chang Sun. Title: Tale of Men vs. Tale of Women: A Comparison of Two Fictional Autobiographies: Robinson’s Gilead and Shields’s The Stone Diaries

2010-2012: Candidate: Huanhuan Hu. Title: The Influence of Empires’ Vicissitude on the Protagonist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Kazuo Ishiguro’s Novels.



http://today.hit.edu.cn/news/2012/06-06/**RL0.htm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院庆系列活动——召开2011年度省教学成果交流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2012年5月28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机械楼3036会议室召开2011年度省教学成果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刘晓丹,各系、部主任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交流会,本次会议由副院长李小红主持。
李小红副院长指出,本次会议目的是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激发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
接下来,在2011年度获得省教学成果奖的主持人分别发言,与与会教师交流经验与方法。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刘晓丹老师就“国际化视野下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周之南老师就“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马菊红老师就“复合型科技俄语人才培养研究”、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刘克东老师就“英语文学系列课程建设”、荣获2011年度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的郑淑明老师就“‘翻译实践’课程建设—基于翻译‘目的论’”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教学成果研究背景、成果主要内容、成果解决的问题、创新点和推广价值等。
发言教师与与会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会场气氛热烈融洽。本次教学成果交流会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教学成果的认识,更为教师提供了交流教学、科研水平与能力的平台。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结束。(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主持会议
获奖者发言
交流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2012年春季学期考试工作教师动员

发表时间2012-07-04

根据本科生院的部署与安排,为继续推进教学方法、考试方法改革,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并认真落实期末教学工作,外国语学院于6月18日下午一点在机械楼3036召开2012年春季学期考试工作教师动员暨期末教学工作布置会议。
学院副院长刘晓丹,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各系和教学部主任、副主任、书记,自主学习中心主任韩光,语音室主任陈维民,教学秘书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刘克东教授主持。
刘克东教授强调以下内容:推进考试方法改革,提高试题质量,各系、教学部要充分认识考试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强调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引导学生自觉增强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要做好试题审查工作,杜绝出现死记硬背的考题内容,确保考题的水平和质量;加强管理和监控,严肃考风考纪,各系、教学部要认真学习“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考场纪律”和“监考教师对学生考试违规行为性质的认定依据”,强化责任意识,有效地履行监考职责,杜绝考务教学事故、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现象的发生;明确了阅卷评分教师职责和试卷装订注意事项;布置了期末教学工作,包括各系、教学部要组织召开期末考试工作动员会、安排落实课程考试的主、监考教师、总结本学期教学工作、制定下学期的相关教学文件等。刘晓丹副院长亦对期末教学工作和设备检查工作做了指示。
外国语学院将按照学校的安排与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期末教学工作,把期末考试工作与教学改革、学风考风紧密结合并切实落到实处。(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刘晓丹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等出席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教学年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等出席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教学年会
时间:2012-6-19 13:31:03 阅读: 2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教学研究会 年会
2012年6月16至17日,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十六届教学年会在大连仲夏花园酒店召开,东北地区高校外国语学院和英语专业的领导和教师们出席了本次会议。哈工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一行10人在院长傅利的带领下参加了本次年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会教师们从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特色、改革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讨论当前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海外国语大学前校长戴炜栋教授围绕“改革创新与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总结了在全国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他提出英语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定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国家标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恢复传统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高端的语言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作重要发言,她围绕“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题介绍了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傅利教授指出通过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施重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建设多媒体化和网络化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哈工大的英语文学系列课程于2006年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其教学理念和实践已经影响了哈工大外国语学院的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以及全校选修课,这为理工科院校英语文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在小组发言中,外国语学院的刘克东教授介绍英语专业如何利用工科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田强教授和与会教师深入地探讨了高校英语专业“专业性”的演变、困局与出路,李洁红教授阐述如何用“语言文化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深化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韩晓惠教授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英语专业精读课的本质和授课方式,郑淑明老师和与会教师探讨本科生翻译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反思,赵嘉颖老师在图式理论的框架下分析文本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并指出图式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周华老师就“BUY框架视域下的英语写作”为主题剖析英语写作课程的新出路,韩晓蕙老师向大家展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哈工大英语系老师们的成果展示获得与会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在理工科大学的教育背景下哈工大英语系教师们积极探索构建复合型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思路,探索英语专业“专业性”的建设,探索翻译、阅读、写作、跨文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新模式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也对英语系老师们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表示赞赏。哈工大英语系将在已经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再接再厉,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保持英语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韩晓蕙
合影留念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伊利诺伊大学阿斯加尔·米尔拉菲博士访问哈工大

发表时间2012-07-04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国际科研伙伴关系部主任阿斯加尔·米尔拉菲博士于2012年6月26日来访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参加了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召开的有关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双学位培养及其他教学科研方面国际合作的会谈。此次会谈由外国语学院和机电学院共同组织,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机电学院副院长宋宝玉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及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机电学院院长助理丁刚博士及机电学院、外语学院其他相关教师参加了会谈。

首先,傅利院长对米尔拉菲表示欢迎,她简要地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情况及英语-机械双学位的情况,并简短回顾了2010年访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情形,最后,她希望两校之间能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

接下来,宋宝玉院长就机电学院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及国际交流情况进行了详细说明。近年来,机电学院学生留学情况大大增加,校际交往与合作项目也有很大进步,已经同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韩国等亚洲地区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并同英国巴斯大学建立了友好往来,研究生阶段,更有来自非洲地区的留学生到机电学院学习,这都为将来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米尔拉菲博士作为国际研究伙伴关系主任,帮助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寻找并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为校际间交流,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校际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米尔拉菲博士简单介绍了不久前王树国校长率团访问伊利诺伊大学的情况,并表示非常愿意和哈工大这样的名校开展全方位、有成效的合作。

作为外语学院和机电学院合作结果的英语-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双学位项目是我校院际合作,推进国际化进程的伟大尝试,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培养特色学生,又可以推进双语课程建设和国际合作科研。米尔拉菲博士对英语-机械双学位项目非常感兴趣,对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及学生的校际交流,科研项目的合作,都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双方就3+2联合培养项目、伊利诺伊大学机械科学及工程学院教师来我校给双学位学生授课、国家各部委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教师交流及科研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见在热烈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会后米尔拉菲博士会见了国际合作处的范洪波处长、王秀蘅副处长及蔡真主管,并参观了大科学工程中心、机电学院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大学生创新基地。哈工大热情的师生及美丽的哈尔滨给米尔拉菲博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刘克东、冷晓冬;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致欢迎辞



阿斯加尔 米尔拉菲博士谈国际合作



机电学院副院长宋宝玉就国际合作交流进行详细说明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比尔?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哈工大系列讲座

发表时间2012-07-04

比尔·阿什克罗夫特教授于6月3日抵达哈尔滨,并在接下来的五天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楼3036室举行了四场讲座,分别为后殖民主义基本概念、种族和表征、东方主义和离散文学。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首场讲座主要是后殖民研究的基本概念,包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民族、土著居民、杂糅、融合、阻力和转型。帝国主义是从殖民地获得经济、战略和政治上优势的政策,而古典帝国主义即是骚扰非洲。种族是在后殖民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是通过生物学和基因组的不同对人类进行分类的,它也标志着精神和道德行为。种族是指一个群体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不同于种族,民族特色通常是一个积极的集体身份的自我认知标志。土著人民,延续殖民主义的标志“出生在一个地方或地区”。杂糅“是一种建立在殖民接触带的新形式”。然后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对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第二场讲座是关于种族和表征的。“表征”是赋予思想观念以具体形式的过程。换句话说,人们如何描绘某物取决于他们怎样看待它。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引用了福柯关于话语的定义,“在一定范围内话语在同一时间既约束也促成写作、口语和思维”。“表征”是意识形态的,产生于话语内,是一个强大殖民统治模式。占主导地位阶层的话语决定人们如何看待世界,所以帝国统治定义了空间和时间(制图和历史)。白人对“他者”的表征是“低劣”、 “野蛮”、或“未驯化”,这对于殖民统治地位一直很关键。“种族”是人类生存最分裂的类别之一,但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没有“种族”基因的标记。“种族”位于话语中,它是一种语言的功能。同时是“种族”标志着欧洲的“他者”和人类的等级制度,有利建立政治统治。然后教授阿什克罗夫特简要介绍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改善”。在讲座结的尾声,阿什克罗夫特教授还介绍了种族、白度及民族和后殖民写作。

从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第三场讲座可知,东方主义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个处理东方问题的机制。无论从哪个角度讨论,这一概念都强调了一种国际文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西方人以其特殊的方式解读东方人,认为他们野蛮、女气、充满异域风情。萨义德,尽管具有矛盾身份,试图用该书扭转这一方式,行使其学者具有的权力,即讲述真相。

最后一场讲座关于离散文学,离散的定义非常复杂。离散者是侨居海外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被最初的中心驱逐到边缘环境;他们保持着关于自己最初家乡的“记忆、梦想和神话”;他们相信他们不会或不完全地被东道国接受;他们将祖先的家乡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他们全力维护或重建他们的故乡;他们内部团结一致且与故乡紧密相连。离散的群体面临着来自性别、种族、阶级、宗教、语言、代沟以及主流文化的问题。而离散族群中的女性生活更加艰难,她们承受着来自物质流放和精神流放的双重不安,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承受父权的压迫。对于离散者最大的问题还是来自文化身份和主体性,这两项都面临着挑战和妥协。

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四场讲座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在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做完演讲后,观众们都积极提问,而且问题有趣而机智,如关于杂糅的影响、占领与殖民的不同、跨国婚姻的杂糅等方面。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的回答亦是智慧而幽默。

第二次讲座之前,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向阿什克罗夫特教授颁发了由王树国校长签发的顾问教授证书,并赠送他一件精美礼品。阿什克罗夫特教授发表感言称他很荣幸能够成为哈工大的顾问教授,并感谢外国语学院和刘克东教授邀请他来哈工大做讲座。阿什克罗夫特教授系列讲座圆满结束,周日下午飞离哈尔滨,返回澳大利亚。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Serial Lectures at HIT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arrived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on June 3, 2012, and gave four lectures on post-colonial studies: key concept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orientalism, and diaspora in Room 3036 of Jixie Building.

Professor Ashcroft’s first lecture is mainly about the key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including postcolonial,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e, ethnicity, indigenous peoples, hybridity, transculturation,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published in 1989, postcolonial studies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by cultural critics, of the variou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Imperialism is the policy of acquiring colonies for economic,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the classical imperialism is the scrambling of Africa. Ra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it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to physically, bi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and it signifies mental and moral behaviour. Ethnicity refers to a group that is socially distinguished or set apart, by others and/or by itself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Unlike race, ethnicity is usually deployed as a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ignify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ose ‘born in a place or region’, sign of the continuation of colonialism. Hybridity refers to the creation of new transcultural forms in the colonial contact zone. Then transculturation is briefly introduced. As there is colonialism, there are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Professor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is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giving concrete form to ideological concepts. In other words, how people represent something depends on how they think about it. Professor Ashcroftquotes Michel Foucault’s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that“a discourse is whatever constra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what enables writing,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in certain limits”.Representation is ideological occurring within a discourse, and it is a powerful mode of colonial dominance. The discourse of the dominant determines how the world is seen, so the imperial dominance defines the perceptions of space and time (cartography and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races as inferior, ‘barbaric’, or ‘uncivilized’ has been critical to colonial dominance.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categories of human existence, but no gene for ‘ra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Race is located in discourse, and it is a function of language. It is race that signifies the European ‘Other’, the hierarchy of human types enabling political dominance. Then Professor Ashcroft briefly introduces Social Darwinism: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the Colonialism and ‘racial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also introduces ethnicity, whiteness, race and Post-colonial Writing.

In Prof. Bill Ashcroft’s third lecture, it can be known that orientalsim refers to an academic discipline, a style of thought and a corporate institution for dealing with the Orient. From whichever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is used to indicate the global cultural relations, in which Europeans have their “special” way to know the Orient as the barbaric, feminine, and exotic. Said, despite with his paradox identity as a British Palestinist, aims to reverse the gaze of the Europeans and conduct his function of being an intellectual, to speak truth to power.

The last lecture is about Diaspora and Displacement. The definition of diaspora is very complicated. Diasporas are expatriate minority communities that are dispersed from an original "center" to at least two "peripheral" places; that maintain a "memory, vision, or myth about their original homeland"; that "believe they are not-and perhaps cannot be-fully accepted by their host country"; that see the ancestral home as a place of eventual return, when the time is right; that are committed to the maintenance or restoration of this homeland; and whose consciousness and solidarity as a group are "importantly defined" by this continu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homeland. The diasporic community meets many problems about gender, race, class, religion, language, genera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jority culture. Life for women in diasporic situations can be doubly painful-struggling with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insecurities of exile, with the demands of family and work, and with the claims of old and new patriarchie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of the diasporas is that they also have to suffer the challenge and shifting of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or subjectivity

Professor Ashcroft’s all four lectures are welcomed and appreciated by the audiences. After Professor Ashcroft’s presentations, the audiences,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actively ask him questions about his studies. The questions are interesting and smart, such as the social influence in hybridi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ccupation and colonization, the hybridity in cross-country marriages, and so on. Professors Ashcroft’s answer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humorous. Even though Professor Ashcroft’s series of lectures successfully comes to an end,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IT will try its best to host more brilliant and wonderful lecture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evant notice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of HIT, it will not disappoint you.

Before the second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Dean FU awarded him the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which was signed by President Wang Shuguo. Professor Ashcroft feels honored to be here at HIT and thanked Professor Kedong LIU and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or inviting him.

Professor Ashcroft is an erudite critic and theorist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co-author of The Empire Writes Back which is the first major syst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account of post-colonial texts and culture in this field and has been quoted more thirty thousand times. He has been the author and co-author of sixteen books, including four second editions, variously translated into five languages, and over 160 chapters and articles. He i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te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e has been awarded a five year Australia Professorial Fellowship beginning in 2011 to work on a project entitled "Future Thinking: Utopianism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Most recently he spent three years from 2005-2008 as Chair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w he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which is a partner with HIT. This is his second visit to HIT. In January 2011, he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co-hosted by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A&HCI 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By Catherine Junmin LIU and Roy Kedong LIU



(文/刘君敏、刘克东;图/代新枚)
Bill Ashcroft教授在讲座

授予仪式并赠送礼物

合影留念


新闻标题傅利、朱宁、刘克东 2010年组团出访美国高校及参加学术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傅利、朱宁、刘克东 2010年组团出访美国高校及参加学术会议

总结

2010年11月9日至22日,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务处副处长朱宁和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访问了美国10余所高校并参加了“运动中的权力与艺术”研讨会,与多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
11月10日,在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校区(UIUC,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我校代表团会见了副教务长沃夫甘·F·斯格勒博士(Dr. Wolfgang F. Schlor)、校际及教师交流处处长助理提姆·巴恩斯(Tim Barnes)、语言学系主任James Yoon, Randall Sadler博士、Wayne Dickerson博士、Hugh Bishop博士;美国印第安研究系Robert Warrior, Robert Parker, John McKinn博士和东亚及太平洋研究系主任傅葆实教授(Poshek Fu)。斯格勒副教务长及巴恩斯处长介绍了UIUC与中国高校的合作情况(清华、同济),朱宁副处长介绍了哈工大与美国高校的合作情况。Randall Sadler博士等认为UIUC的TESOL专业可以推荐该系毕业生来我校任外语教师,该系研究生可以来我校实习,也同意接受我系学生报考该系博士,并接收我系研究生做为期一年的研究。印第安研究中心教授同意和我校教师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



























11月11日,我校代表团参加了在密歇根州Albion市举行的大湖区学院联盟会议(GLCA),会议由联盟主席Richard A. Detweiler主持,在会上我校代表团介绍了我校整体情况,国际交流情况,及外语学院情况,并回答了该联盟13学校的教务长、副校长、院长们的提问。一些学校表示了与我校合作的兴趣。
























11月12日上午,在与洛约拉大学(Loyola University)会谈时,该校副教务长Patrick Byle博士及国际合作处处长Rosemary Max博士向我校代表团提及美国天主教耶稣会(Jesuit)28校(包括乔治敦大学等名校)与中国对外经贸大学(UIBC)的合作项目,并表示从2011年9月开始,要招收30-40名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一年或者一学期。该校表示可以提供相关协议。
























11月12日下午,在与魏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交流中,跨文化TESOL和跨文化中心主任西门博士(Dr. Alan Seaman)博士表示他已经于ELIC派驻我校的外教Kayleen Powell, Bethany Lopiccolo, Krista Stevenson等有过交往,并且来我校讲学的Cassi Fawcett博士是该校兼职教授。他表示我们可以在教师合作及语言教师方面进行合作。西门教授表示2011年5月来中国是会顺访我校。在与该校副教务长及研究生院院长摩希尔博士(Dr. Jeffrey A. Moshier)会谈时,摩希尔博士介绍说该校正在成立国际交流中心,马上要加强国际交流,并表示要向我校学习先进的国际交流经验。摩希尔博士认为学生交换可以以学生/周作为交换单位。
























11月13日,刘克东会见了芝加哥纽波利图书馆(Newberry Library)Darcy McNickle 中心的斯科特·曼宁·史提文斯博士,并就学术交流达成共识。史提文斯博士表示会来我校参加2011年1月举行的“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讨会”。
11月14日,代表团会见了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校区(UIC)的斯达尔·考司代罗博士(Star Costello),她表示有兴趣近期来我校任外籍教师。
11月15日,代表团会见了国立路易斯大学(National-Louis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主任马克·拉尔森博士(Dr. Mark Larson, Dir. of Partnerships)、学校-学院关系主任弗雷德·柴塞克博士(Dr. Fred Chesek)、课程与教学系提姆·柯林斯教授(Dr. Tim Collins, Assoc Pr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及我校校友吴绣文博士。该校表示可以向我校推荐语言教师,并接收我校研二学生去该校做研


























11月16日,我校代表团会见了路易维尔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布莱恩·哈德森教授(Prof J. Blaine Hudson)和国际关系主任孙女士。我校在该校的客座教授刘长远博士参加了会见。双方表示在教师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交换学生或者减免学费等方式推进学生交流。
























11月17日,在与乔治·梅森大学的会谈中,教务长彼特·史德恩博士(Peter N. Stearns)回顾了2008年访问我校,并与王树国校长会谈的情况。中国项目主任饶玫女士(Madelyn Ross, Dir, China Initiatives)向我校代表团介绍了该校1+2+1项目,并探讨了2+2项目的可能性。我校教师还会见了校友傅立女士,汉语系张宽主任、孔子学院院长特别助理(中国及全球事务)高青及英语系埃里克·盖里·安德森教授(Eric Gary Anderson)。张宽主任介绍了梅森大学汉语教学情况,高青先生介绍了梅森大学孔院与北语和绍兴合作的情况,并介绍说来访学生可以在孔院讲授汉语课程。安德森教授介绍了梅森大学英语系的语言学和英语作文及修辞两个博士点及英语创作和文学两个硕士点及二语教学证书情况。
























11月18日下午,代表团会见了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的英语系主任约瑟夫·巴托罗梅欧(Joseph F. Bartolomeo)、副教务长弗兰克·修格斯博士(Dr. Frank Hugus, vice provost, international Programs office)、国际交换学生项目主任派垂莎·沃克巴思女士(Ms. Patricia Vokbus, Dea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tudents)。沃克巴思女士向我校代表团介绍了马萨诸塞大学国际交流的情况,并表示有机会来我校访问。
























11月19日下午,刘克东会见了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校区翻译中心主任甘慈乐博士(Edwin Gentzler, Director, Translation center),并就学生培养交换了意见。
11月19日,傅利教授和刘克东教授在“运动中的权利与艺术”国际研讨会上宣读题为《北美族裔文学中对传统的态度》的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代表团还与曾来我校进行系列讲座的该校焦点学者和杰出学者史蒂芬·特雷西教授就进一步合作交换了意见。
































11月20日,刘克东拜会了菲利普斯学院的贝利博士(Carroll Bailey),并就该校对我校师资培养所做贡献表示感谢。同日下午,刘克东拜访了曾在我校任教的外籍教师克里斯汀·杨,并就学生交换项目交换了意见。
此次美国之行在教学、科研,教师及学生交流,外教聘请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通过进一步沟通,争取在重点方面实现突破。






发布者:丁宝昌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动员大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0-27 17:46:30 阅读: 239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十二五 重点专业评选
2011年10月27日,外国语学院在会议室召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由副院长李小红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刘晓丹、副书记杨雪、院办主任邱颖、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院长助理孟勐、英语系全体教师、教学办公室、语音室、资料室教师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傅利院长指出,此次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发挥办学优势,创立品牌专业,提高教育质量并增强服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引领改革的示范性专业。通过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开展,使专业建设更加自觉、科学、规范地进行。傅利院长强调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重要性,希望英语专业以此为契机加强建设,反思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队伍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对此项工作进行具体分工部署。刘克东希望英语专业通过此次评选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

李彦平书记主要谈及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是专业发展的大事,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第二,此次评选为专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希望英语专业通过此次评选进一步提高专业品牌和专业特色;第三,此次评选工作是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各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共同为英语专业评选“十二五”省重点专业努力。

李小红副院长作总结发言,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此次评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李院长希望英语专业教师与其他部门相互协助,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

本次动员大会激发了英语专业和相关部门完成“十二五”省重点专业评选工作的热情,理清了工作思路,为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今后英语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作动员
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对工作进行部署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对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本科教育研讨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4 16:23:45 阅读: 19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研讨会
11月3日下午1点,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了主题为 “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研讨会。会议由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外国语学院傅利院长、主管本科教学的李小红副院长和英语系全体教师参加会议。会上英语系教师们就英语专业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通识教育、学生创新研究项目和其他相关主题展开讨论。

傅利院长首先阐明本次教学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在于听取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交流教学体会、促进教学改革、有效地开展外语教学活动。李小红副院长提出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宗旨是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法。

刘克东主任介绍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议题。他指出英语系一直注重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英语系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国际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当地压缩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数、增加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课时数,减少必修课的课时数、增加选修课的课时数,鼓励学生选修公共课。进一步的操作方法是将一部分的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改型为选修课,给予学生自主权,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

韩巍介绍了前一段时间参加的在大连外国语大学举行的口译课研讨会。她认为哈工大英语系的口译课设置应该与国际接轨,即将口译课细化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口译课型,从而系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郑淑明汇报了翻译课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情况,翻译课逐步地从实用型转变为应用型课程,分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和翻译工作坊等三个阶段授课。他提出本科阶段翻译课的发展重点是1)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翻译比赛;2)鼓励学生参加翻译活动;3)鼓励学生申报创新项目;4)鼓励学生考取各级各类翻译证书;5)鼓励学生翻译和发表论文和著作等。这些活动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春星指出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口译课课型单一、课时量不够,未来的课程设置应该增加翻译和口译课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增加翻译和口译课的课时。

接下来英语系教师对专业知识课(词汇学、语言学等)的授课方式、专业技能课(口语、听力等)的侧重、学生通识教育等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英语系将再次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并就更多本科教育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讨论。(文/韩晓蕙,图/代新枚)
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会议

研讨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校际交流项目宣讲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3-1 13:54:52 阅读: 247 标签: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校际交换
2月28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举行了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进行校际交流项目的宣传会,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副主任张瑾老师及本科生辅导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副教务长菲利普·莱尔德博士作为嘉宾,面向外国语学院2009、2010、2011级英语系本科生对这次校际交流项目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和说明。
首先,莱尔德博士介绍了西三一大学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学术成果及学生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西三一大学始建于1962年,该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A+, 在加拿大是唯一一所获此佳绩的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涵盖人文科学、商务、经济、音乐、美术、生物、化学、宗教文化、医学护理等。此外,莱尔德还展示了许多图片——校园环境风景秀丽、周围景观优美宜人以及优越的学习住宿环境使同学们更加被其深深地吸引。
随后,同学们就此次交流项目纷纷提问,莱尔德副教务长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随后,一段展示西三一大学学生生活的视频展示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大学校园生活,令在场的同学们憧憬向往。
最后,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学院将会择优录取3名学生于2011年秋季学期赴加拿大交换学习。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宣讲会圆满结束。
与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合作项目的签订和实施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学生对外交流方面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相信英语系的同学们会在这样的交流机会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国际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文/赵异肖、图/代新枚)

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主持会议

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副教务长莱尔德博士正在介绍此项目

宣讲会现场





发布:赵异肖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办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培训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8 14:54:14 阅读: 15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数据库 培训
应外国语学院邀请,ProQuest公司北京办事处培训及市场经理Chris Guo (Training & Marketing Executive, ProQuest Beijing Office)于10月31日在二校区B212做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培训。英语系主任兼院长助理刘克东教授、二校区英语文科班和理科班全体学生、二校区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了此次培训。

郭谷雨经理介绍了Literature Online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它是向全世界的研究人员与学生提供英美文学作品与评论的检索工具,为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英语学习开辟了新的天地。Literature Online包含357,250多个从公元8世纪到21世纪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全文,以及数千篇文章、随笔、自传、百科全书词条和300多种全文期刊,是学习英美文学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因此外国语学院出资购买ProQuest公司Literature Online论文数据库3年使用权,已在哈工大图书馆网页上供全校师生使用。郭经理以幽默诙谐的语言介绍了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如何有效地检索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背景和评论,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指导。

在讲座的答疑环节,为了使同学们充分地利用外文数据库,刘克东教授针对其它外文数据库如JSTOR、MUSE、SAGE等的使用做了悉心指导并现场演示如何使用。

通过此次培训,同学们受益匪浅,不仅增加了对外文数据库的了解,更学会有效地利用资源查找文献。
刘克东教授和郭谷雨经理为学生答疑
培训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2009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9-3 14:16:41 阅读: 82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2009级本科新生 见面会
9月2日上午在二校区东配楼BD11,外国语学院领导、教研室系主任、班主任与2009级新生召开了“外国语学院2009级本科生师生见面会”。本次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在傅老师亲切的发言中,谈及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提出学院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傅院长在讲话中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崭新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努力学习、培养高尚的人格与品质。

其次,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俄语系副主任王利众老师、日语系主任祝玉深老师相继致辞,分别向新生们介绍了各教研室发展情况、师资力量、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科研项目等,深化了新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

班主任代表刘爱华老师致辞,在祝福新生的同时,刘老师表示班主任愿意与新生分担困难并指引前进的方向,希望同学们锻炼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班集体。

新生代表祁静波和学生党员代表夏丹发言,新生们在“冰城”哈尔滨处处感受到外国语学院师生带来的“暖流”,学姐学长们也希望通过带班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新生提供帮助。

最后,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乔梦铎教授在对新生寄予美好祝福的同时,提出“八个学习”的殷切希望,并鼓励大家适应新生活和新变化,秉着分享、友助、关爱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

本次会议使09级新生受益匪浅,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顺利结束。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加拿大研究系列活动——学术讲座之三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7 9:03:06 阅读: 18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加拿大研究 学术讲座
2011年10月21日下午,外国语学院举办了哈工大加拿大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暨加拿大研究学术研讨系列活动——学术讲座之三。本次讲座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教授主持,主讲人是外语学院副教授黄芙蓉博士和教授刘克东博士。两位教师分别就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和托马斯?金做了深刻细致的解读。外国语学院各教学部部分教师及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黄芙蓉老师首先介绍了爱丽丝?门罗作品和相关研究,其次,对门罗小说中的死亡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门罗以女性特有的笔触和细腻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坦然的相思态度,以及死亡仪式的尊严,最后以门罗的小说文本为例探讨了死亡主题的特征。

刘克东老师从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讲起,介绍了加拿大华裔和土著文学,以及土著文学对祖先土地的诉求和印第安人对传统及主流文化的态度等主题,引出了土著作家托马斯?金。同时,对其主要作品《国界》进行了文本解读。托马斯?金通过《国界》中坚持自己黑脚族民族身份的母亲解构了政治性、种族性的国界,重申了土著民族的权利;通过话语对抗及巧妙运用媒体,解构了牛仔形象,取得了文化对抗的胜利;通过让子女亲历美国城市,解构了美国神话,传承了民族传统。

此次讲座生动、详实,,使师生对加拿大的文学、作家作品、土著文学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和兴趣,对于师生对加拿大文学的拓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文/杨春艳、刘晓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主持讲座
研究生英语教学部副主任黄芙蓉老师在主讲
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在主讲
讲座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刘晓丹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研究生学术活动掠影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2-1 16:42:50 阅读: 429 标签: 媒体 研究生 学术活动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11月30日晚6点30分,媒体系研究生学术活动《社科类论文的研究方法》在学士楼439报告厅举行,本次邀请的主讲嘉宾是人文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唐魁玉教授。11硕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的学术讲座活动。
唐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讲述了作为一名社科研究工作者该注意的问题。他先后为我们讲解了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如何选定题目、如何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如何发表文章等问题。通过唐老师的讲解我们了解到了社科类论文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阅读并不断地进行写作锻炼。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分别就读博问题、论文发表问题和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询问,唐老师都一一的耐心解答。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的学术活动落下了帷幕,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懂得了很多撰写社科类论文的相关知识并且了解到了进行社科类课题研究时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对我们的社科类论文的写作帮助很大。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10月27日晚6:30,媒体系举行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英文文献使用与检索》在正心楼举行,活动邀请到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他就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电子资源、如何检索外文文献做了相关报告。
刘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执教经验,从如何利用资源、如何选题、如何做笔记、如何写提纲、如何写摘要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激励性和趣味性的语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老师不但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搜索数据库,还亲自演练,从不同方面向大家展示了文献搜索的方法和渠道,让大家收益匪浅。通过有针对性的关键词的检索,我们认识到还有那么多我们平时没有用到的网络电子资源可以利用。最后,刘老师强调了学术道德问题,告诫大家不要一稿多投,坚决杜绝抄袭,在研究生阶段争取发表几篇论文不论在科研上还是就业上对自己都有好处。
刘老师为还为我们准备并整理了很多对我们来说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的相关文档,讲座环节结束后,同学们争先考取课件和相关文档,以备学术科研时使用,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活动结束了。同学们表示在本次的讲座中收获了很多文献检索的相关知识,还了解到了许多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帮助很大。

(媒体系研分会宣)2011年9月29日晚6点,媒体系研究生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在媒体系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的主讲嘉宾是全球规划师、研究生院院长助理、综合办公室主任雷稚蔷老师,媒体系全体硕士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讲座从研究生学习规划、研究生时间管理、研究生知识管理、研究生心里管理、研究生与导师沟通问题、研究生毕业的相关问题等几个方面深入细致的讲解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规划,又分别从目标设定、时间管理等几个方面对研究生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提出了相关问题。
我们的研究生生涯只有短短的两年,如何抓紧宝贵的时间,把握仅有的学习机会,做出一个好生涯规划是相当重要的。本次讲座为使大家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同学们也能够通过本次的学习为自己做出正确的研究生生涯规划。

唐老师讲述研究方法
同学们认真聆听
学生提问
刘老师讲解外文检索方法
活动现场
研分会主席李智赠送纪念品
雷老师认真讲解生涯规划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同学提问






发布:王芳 | 审核:张宏 | 来源: 媒体系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暨督导工作总结大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7 17:19:53 阅读: 301 标签: 外国语学院 本科教育教学 总结大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部署,外国语学院于11月16日下午在机械楼3036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暨督导工作总结大会,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沈毅,外国语学院领导班子,各系部主任、副主任、书记、全体教授、督导组成员、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主持。

傅利院长在发言中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召开的重要会议。学院高度重视此次会议,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分层次、分专题探讨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自召开全院动员大会以来,各系部认真部署落实,根据学校的具体要求和学院的实际情况拟定了研讨主题和专题。外国语学院本科教育研讨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0月21日至11月4日)教学基层即各系部进行研讨,第二阶段(11月5日至11月11日)教学专题研讨总结即外语专业和大学英语各教学部分别进行研讨,第三阶段(11月12日至11月18日)学院本科教育研讨总结。学院结合实际归纳问题,寻找经验、提出了举措。学院教师积极献计献策,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刘克东教授做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主要就教学理念、学生国际交际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外语学习氛围营造、教学条件和教学投入、教师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总结,指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举措、意见和建议。

李小红副院长做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总结,主要谈及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任务,包括构建合理的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哈工大特色的拓展课体系、加强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建立与拓展课程设置相匹配的考核体系。第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包括完善拓展课程建设、改革考核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素质等。第三,针对任务和问题提出举措和解决方法,即建立适应哈工大整体发展的外语教学目标;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引进原版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能力评估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支持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的运转;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第四,就以下几方面问题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任务及相关政策和举措的意见和建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人文氛围营造、基层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国际化素质提升、大学英语期末综合考试上下午分段考试方式、拓展课程单独考试、学生评教体系、教学设备改善。

外国语学院督导组组长李洁红做2011年春季学期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总结,指出总体评价有所提升,学院教师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恰当辅助教学,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素质提高。同时分析了不足之处,即督导一般性评价较多,部分教师课堂活动单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等。建议教师之间增进交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接下来,与会教师进行研讨交流,纷纷发言,热烈讨论。

最后,沈毅处长做总结,积极肯定了外国语学院在本次会议中的优秀组织和认真研讨,认为外国语学院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创新工作、通识教育方面走在全校院系的前列。沈毅处长认真做记录,悉心回答了与会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学习与国际化、考核体系、制定政策等进行分析总结。希望教师以教学为责、为荣、为乐。

外国语学院按照学校的要求,根据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与教学特点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研讨,查找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交流了教学经验并研讨改进措施与办法,在学校的引领与支持、在全院的通力合作下,外语教育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文/夏丹、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进行汇报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进行总结
外国语学院督导组组长李洁红进行教学督导总结
沈毅处长在总结大会发言
总结大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时间裂变产生的狂怒之花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0-5-17 9:52:33 阅读: 1075 标签: 黑人艺术 黑人文学 罗良功
“时间裂变产生的狂怒之花”——“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文学研究的及其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讲座成功举行

受学校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资助,应外国语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罗良功教授于5月14日下午1:45-4:45在机械楼2018做了题为“黑人艺术运动和黑人文学研究的及其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副教授主持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致欢迎辞并表达了加强学术交流的愿望,参加讲座的有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生和本科生,还有不少来自哈尔滨其他高校的师生。
罗良功教授在美国文学方面造诣颇深,尤其专于美国非裔文学。他在此次讲座中深入讲解了美国黑人艺术运动的运动性质与历史地位,并通过详细的历史脉络剖析,让在场师生充分了解了该运动的发展过程。此外,他还通过讲解该运动学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醒并希望在场师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够深入探索,广泛联系,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与内容。罗良功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系统细致的讲解赢得了在座师生的好评和热烈掌声。
罗教授的讲座围绕黑人艺术运动的源起、性质、社会理念、美学原则几个方面展开。黑人艺术运动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直接起因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Malcolm X遇刺,在黑人阶层引起强烈的反响。标志是黑人精神领袖 Imamu Ameer Baraka (LeRoi Jones) 搬出Lower East Side, 搬入Harlem,以示与白人文化决裂。在此之前,Imamu Ameer Baraka曾经是包括Allen Ginsberg等垮掉派艺术家群体的一员。黑人艺术运动的代表作是Ameer Baraka写的 “Black Art”一诗,诗中主张放弃以情爱为主题的诗歌创作,相反,诗歌应该是反抗白人压迫的有力武器,该诗的口语化表达是当时黑人民权运动激进化的反映。
黑人艺术运动实际上是黑人把对民权运动的社会认识和社会责任纳入美学艺术框架的表现,口号是“Arm yourself or harm yourself”(武装自己否则就是伤害自己)。这种思想的形成实际上是“时间裂变产生的愤怒之花”。美国黑人的历史是用被奴役的血与泪写成的。罪恶的黑奴贸易中,黑人们沿着学者Robert Hidden所提到的Middle Passage被强行贩卖到美洲, 被迫与同乡分离,终日孤苦地辛苦劳作,零散的小规模的起义在白人的残酷镇压下均以失败告终。但是黑人中的有识之士从未放弃过各种形式的争取自身权力的斗争。如成立于1908年的NAACP组织一贯主张用政治和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美国黑人民族权力意识进一步被激化,Richard Wright提出Black Power的思想,美国黑人从主张与白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到与白人划清界限,回归非洲,或是在美国成立“国中之国”,如Nation of Islam。受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黑人艺术运动蓬勃开展起来。成立了诸多组织、剧院、诗歌散文创作协会、黑人出版社,出版了大量期刊、杂志、文集、图书。出版社有Broadside Press, Third World Press; 期刊有 Journal of Black Poetry, Black Scholar等。Black Arts Repertory Theatre专门表演黑人剧目。
黑人艺术运动的社会思想是通过与白人、西方文化决裂的方式激进地追求民族解放,美学原则是把政治性融于艺术之中,彻底放弃白人文化理念,创造黑人文化理念,在艺术作品中体现黑人性(blackness)。学者Larry Neal提出黑人美学是解构白人美学,颠覆白人美学,进行自我决断。Ron Karenga谈到黑人艺术时提出黑人艺术必须要从黑人中来,为黑人创作,服务于黑人。创作的主题必须是革命性的,黑人应该是艺术的主题。语言通俗易懂,来源于黑人,回馈给黑人。Stephen Henderson 从主旨、结构、饱和性三个方面定义黑人性,其中主旨包括主题、情感反应; 结构包括用词、韵律、比喻性的语言、风格;饱和度指忠实于黑人在美国的亲身经历。
随着冷战的淡化,精神领袖Ameer Baraka的信仰发生转向,又由于商业化的渗透等原因,美国黑人艺术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趋于瓦解,尽管如此,黑人艺术运动不仅对黑人文学,也对美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为文化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罗教授还就了如何研究黑人文学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思考。罗教授指出以往的研究一提到黑人就是种族歧视的分析方法,不免太过粗糙,新的研究方向应注意语境(context),如什么是某个作家眼中的种族歧视,这个作家主张怎么反抗,这些黑人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他作家及历史背景有何关系,如Alice Walker和Toni Morrison是否受到黑人艺术运动的影响等,因为黑人艺术运动并不是这个阶段黑人文学的全部。
黑人艺术运动的美学观是诗歌要走到读者面前,作家的创作与被认可是受到时代思想影响的,艺术是集体价值观的反映,这与现代主义文学越来越强调个体为中心有差别。
讲座之后,听众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向罗教授发问,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英语系主任刘克东副教授这样评价罗教授的讲座:“罗良功教授的讲座系统、细致而又深刻,点线面结合;研究方法和讲课方式独特;善于启发听众。”听众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表达了对罗教授精彩讲座的感谢。这次讲座既传递了知识,又搭建了师生交流的平台,获得了广泛的欢迎与好评。
次日,罗良功教授还与我校英语文学团队就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11-11 10:52:59 阅读: 274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外语专业 研讨会
根据学校的安排与部署,外国语学院于11月10日下午在机械楼3036召开了主题为“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的创新人才”的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本科生院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处长梁宏、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副院长刘颖、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英语、俄语、日语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刘克东教授主持。

梁宏处长代表本科生院发言,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为了落实推进国家和学校关于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各项新举措,为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而召开的重要会议。外国语学院在本次会议中认真组织,积极探讨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希望外国语学院教师结合实际归纳问题,寻找经验、提出举措,并广泛参与到实验室建设、学校外语环境和国际化建设中来。

英语、俄语、日语系已分别召开本科教学研讨会,针对突出问题进行研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在本次会议中,与会教师主要就以下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教学理念、教学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国际化;外语专业的特色通识教育;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创新学分的获取途径;学生竞赛组织、指导工作的细化与工作量核算;双学位培养、交换学生的教学与管理;教学管理工作的细致化、人性化等。与会教师就教室布局、外语氛围营造、语音室建设、多媒体设备、网络连接等问题与梁宏处长交流了意见,梁宏处长认真听取记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录,并悉心解答问题,承诺积极解决教师在以上方面遇到的问题。外语专业的教师还建议本科生院加大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立项的经费投入,对因大作业、项目式学习等教改措施产生的额外工作量给予教师课时补助。

李小红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学院三个专业本科教育工作研讨会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希望各系继续深入探讨本科生院体制下的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途径,努力建设外语环境与外语文化氛围。

在本次研讨会中,外国语学院各系按照学校、学院的要求,根据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需求与教学特点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查找了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问题,交流了教学经验并研讨改进措施与办法,本次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文/夏丹、图/代新枚)
梁宏处长参加外语专业本科教育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教学科研交流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7-21 10:41:31 阅读: 823 标签: 威海 校区 语言文学 教学 科研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与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教学科研交流

2011年7月1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院长助理刘克东、孟勐、院办主任邱颖会见了来访的哈工大(威海)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史光孝、党委书记夏清文等一行。双方就大学外语改革、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以及教师海外培训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首先,李小红副院长从课程学时、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近5年哈工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情况。一年级的综合课程重在巩固和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技能;二年级的拓展系列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学欣赏水平、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李小红副院长还提及近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重点将落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上,将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在本科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刘颖副院长介绍了外国语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及管理条例,认为科研工作对师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科研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史光孝院长介绍了威海校区语言文学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情况,夏清文书记介绍了威海校区利用寒暑假期分批把全体英语教师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和美国北园大学培训的情况,经验是海外培训对外语教师的业务提高和文化敏感度的提升起到显著作用。
此次交流增进了一校两区语言、文学、文化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刘克东、






















































































发布:丁宝昌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2011年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6-10 10:46:19 阅读: 201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创新性 实验项目
6月8日中午,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在机械楼3036顺利举行,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英语系副主任张瑾老师以及英语系教授王桂芝老师出席了此次答辩会并担任评委,答辩会由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主持。
答辩过程中,各组代表分别以精炼的语言,配合精彩的幻灯片向评委们讲述了课题的背景,创新点,研究过程和结果。有的同学研究哈尔滨地铁对房价的影响,有的侧重于双学位同学就业情况和社会认可度,有的则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编写了听力教材……评委老师们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询问了他们更详细的问题,并针对各组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最后,经过评委老师们的打分,最终评选了两组同学作为本年度创新性实验项目的优秀作品并上报学校审批。(文/刘笛、赵异肖,图/刘笛)
答辩现场
评委们认真听取答辩的同学们汇报成果
评委老师对同学们的成果提出建议




发布:赵异肖 | 审核:杨雪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校2003年度优秀教学设计奖评审结果公示

发表时间2012-07-04

发布日期:2004-1-9 21:54:43 阅读数: 2109
经各院(系)初评推荐,学校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度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0项;二等奖30项;优秀奖47项。现予以公示:

一等奖:10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任利;大学英语;外语系

2.王彤;自动控制原理;航天学院

3.韩秀琴、蔡志刚;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机电学院

4.刘北兴;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学院

5.王淑娟、齐明、王宇野;基础电子技术(集成电子技术);电气学院

6.井孝功;量子力学;物理系

7.李平;国际贸易;人文学院

8.谭羽非;工程热力学;市政学院

9.韩衍军;住宅设计;建筑学院

10.唐朔飞;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学院

二等奖:30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张学君、周之南、刘长远;大学英语;外语系

2.来逢昌;集成电路设计原理;航天学院

3.陈静;信号与系统;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4.王少纯、杜丽娟 ;金属工艺学;机电学院

5.韩秀琴、邢忠文、包军、 杜丽娟、王少纯;工程训练(机械类);机电学院

6.魏尊杰;液态金属成形及CAD;材料学院

7.杨春利;焊接过程传感控制;材料学院

8.孙剑飞;合金熔配与凝固理论;材料学院

9.王春青;微连接;材料学院

10.王忠金;弹性与塑性力学基础;材料学院

11.吴昆;热处理工艺学;材料学院

12.单德彬;塑性加工工艺学;材料学院

13.齐超;电路;电气学院

14.胡立江;网络与化学;化学系

15.杨学栋;大学物理;物理系

16.张景波;电动力学;物理系

17.王晓欧;大学物理;物理系

18.艾文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学院

19.程玉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文学院

20.郑文忠、王英;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土木学院

21.崔崇威;水分析化学;市政学院

22.孟宪林 ;环境质量评价;市政学院

23.赵华、李晓冬、梁珍; 暖通空调;市政学院

24.伍悦滨、曹慧哲;水力学;市政学院

25.王耀武;城市设计概论;建筑学院

26.徐洪澎、李国友、黄勇、李玲玲;单项与组合设计;建筑学院

27.袁青;居住区规化原理;建筑学院

28.黄侨、张树仁、王永平、杨大伟 ;结构设计原理;交通学院

29.邱志贤;测量学;交通学院

30.张岩;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学院

优秀奖:47项(按院系排序)

序号;作者 ;课程 ;所在院(系)

1.刘克东、张瑾、王玲、许丽莹、傅利;英国文学选读 ;外语系

2.张廷选;大学俄语;外语系

3.王春香;材料力学;航天学院

4.胡秀丽、邢忠文、包军;金属工艺学(工程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机电学院

5.王玉金;陶瓷材料力学性能与增韧原理;材料学院

6.赵亚丁;建筑装饰材料与应用;材料学院

7.袁杰;混凝土工程;材料学院

8.吴士平、丁宏升;液态金属质量控制;材料学院

9.邵文柱;材料制备及加工工艺;材料学院

10.李俐群;焊接系统机电一体化设计;材料学院

11.黄智山;热工基础与设备;材料学院

12.王国峰;纳米材料制备及成型;材料学院

13.孙玉芹;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电气学院

14.尚静、李勇、胡建辉;电机学;电气学院

15.姜三勇;电子技术;电气学院

16.赵永平;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气学院

17.孟庆鑫;大学物理;物理系

18.陈锺贤;力学;物理系

19.陈锺贤;电磁学;物理系

20.陈历学;激光原理;物理系

21.魏力军;生命科学导论;生命科学系

22.李晶珠;国际司法;人文学院

23.晁方方;色彩学;人文学院

24.王妍;美学原理;人文学院

25.张德旺、商桂珍;毛泽东思想概论;人文学院

26.原松梅;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人文学院

27.王伟;劳动合同制度;人文学院

28.齐加连、邱明国、王幼青、胡庆立;土力学地基基础;土木学院

29.姚杨;空调冷源;市政学院

30.郑彤;环境系统分析;市政学院

31.伍悦滨;流体力学;市政学院

32.刘惠玲、刘冬梅;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市政学院

33.朱蒙生;流体力学;市政学院

34.刘冬梅;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市政学院

35.荣宏伟;水文学;市政学院

36.南军;水工艺仪表与控制;市政学院

37.邱晓霞;水工艺与工程概论;市政学院

38.王耀武;城市设计;建筑学院

39.冷红;城市规化原理;建筑学院

40.邵郁;造型艺术基础(一);建筑学院

41.袁青;室外工程技术;建筑学院

42.袁青;室外工程设计;建筑学院

43.马松林;道路工程B;交通学院

44.黄侨、张树仁;桥梁组合结构设计原理;交通学院

45.夏冬君;测量学;交通学院

46.史先俊;微型机接口技术;计算机学院

47.苏小红;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学院

教务处

2004年1月9日


发布者:孙颖 | 来源: 原创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召开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4-17 16:12:43 阅读: 368 标签: 指导教师 外国语学院
为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一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于2009年4月17日下午1点召开了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会议。

会上首先由张春星老师组织大家学习论文格式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介绍了符合国际论文书写和出版规范的APA 和MLA格式。

刘克东老师对外语学院英语系2009届学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可参考文献数量少,部分学生论文观点不明确或格式不规范。随后刘克东老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会议的最后议题是对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工作提出要求。

与会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次培训对英语系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学生论文意义重大,收到良好的效果。











新闻标题史蒂芬·崔西教授关于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的讲座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09-12-14 9:42:02 阅读: 590 标签: 西非音乐 美国黑人
史蒂芬·崔西教授关于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的讲座



受国际化基金赞助,应外国语学院刘克东副教授邀请,美国马赛诸塞大学史蒂芬·崔西教授来哈工大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讲座,主题围绕美国黑人音乐和美国黑人文学。第一场讲座于12月13日(周日)下午2:30分在诚意52教室进行,崔西教授的讲座题目为西非音乐和美国黑人音乐。讲座由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主持,外国语学院教师张瑾、黄芙蓉、王晶、李雪、王眺,外教Armin Wisselink, Patti Broderick, Brian Komyathy, Branson Quenzor以及来自全校的一百多名中外学生参加了讲座。

崔西教授以一段技艺精湛、激情澎湃的口琴演奏开场,引得在场听众一阵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崔西教授就西非音乐的特点和美国黑人音乐的关系展开讲解。据崔西教授介绍,美国布鲁斯音乐传承了西非音乐的特点,即音乐是即兴的,传达当下情感的,是交流的媒介。对黑人音乐善于传达信息这一特点的发现做出贡献的是美国人Laura Boulton, 她去访问西非的一些部落,记录下部落作战时的鼓声讯号,翻译成对应的非洲语,再翻译成英语带回美国。这一贡献使后来的爵士乐、布鲁斯音乐演奏家意识到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旋律,更多的是讲故事的手段,乐器是话语的工具。如美国经典卡通片《芝麻街》的主题音乐用一种拉长的音调来演奏就传达了一种逐渐长大成熟的人生哲理。

与交响乐团所演奏的经典音乐不同,爵士乐和布鲁斯侧重音乐中强有力的、感性的即兴发挥。音乐像我们的声音一样代表我们的个性。在音乐演奏中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乐器,任何一个器物都可以用来当作乐器,包括瓶嘴、洗衣板、装着豆子的瓢,美国黑人音乐不强调音符的准确性,而强调音乐是不是能恰如气氛的表达当下的情感。因此在黑人音乐中别具匠心地出现许多经典音乐演奏中不能出现的声音,如跺脚和粗重的呼吸声。手或舌在接触乐器时与乐器声口的弧度可以模拟声带、口腔等发音器官的弧度,从而表达出哈欠、哭泣等传神的声音。就像黑人音乐家所说,If spit could express anger, then I will use spit in music. 西非音乐侧重传递信息和交流的一面给美国黑人音乐的启发是音乐可以无处不在,是一种与人交流的方式。

讲座中,崔西教授亲自演奏了乐曲 “Amazing Grace”, 和一首自己作曲的“Six Bits Blues”,还播放了“Battle Signals”, “Conversation with Collins” 等音乐选段,结合生动的实例揭示了黑人音乐侧重交流和表达的一面。

1920s以后,Langston Hughes 对布鲁斯音乐的研究更引发了美国黑人文学中布鲁斯音乐的兴起,之后涌现出一批黑人作家诸如Toni Morrison, Alice Walker, August Wilson等。美国黑人音乐的一些技法如antiphony(呼应),Syncopation(故意脱离节奏或者插入音符)等启发了文学家的相关写作技巧。

讲座后听众纷纷提问,当被问及他何时开始对音乐感兴趣时,崔西教授谈到自小性格内向,15岁受父兄影响开始吹口琴,16岁获得全美口琴冠军,从此性格有了转变,多了朋友,更重要的是音乐能让他感到社会正义感和人类情感的共鸣。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ELIC东北区主管会议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5-17 15:02:11 阅读: 233 标签: ELIC 东北 主管 外国语学院

5月13日上午10点,外国语学院与ELIC东北区主管在外国语学院院长办公室举行会谈。参会人员有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英语系主任刘克东、第三英语教研室主任周之南和ELIC东北区主管David Rigsby。
傅利院长感谢ELIC的教师对哈工大的英语教学工作所作的贡献,同时表示欢迎更多的具有博士学位和较高专业素质的外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刘克东和周之南主任分别对在英语系和第三英语教学部任教的外教教学工作做出总结,肯定了外教Megan的辛勤努力和教学效果,对外教Armin在2010年秋季学期的评教结果得到A+提出表扬,对外教Patti和Armin在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拿大等多所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通报了个别外教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值得改进之处。David Rigsby对外国语学院的工作十分满意,特别是对外国语学院的各个系部之间出色的协调工作表示赞赏,他表示今后将增加具有博士学位的外籍教师在哈工大的派遣数量以进一步协助外国语学院提高哈工大的外语教学水平。


(审核/傅利文/韩晓蕙)






























































发布:丁宝昌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实习基地挂牌仪式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6-7 17:27:39 阅读: 425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实习基地 挂牌仪式
2012年6月6日上午9点30分,哈工大外国语学院与哈尔滨派特森英语学校共建的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在哈尔滨市网通大厦7楼会议室举行。哈工大外国语学院教学副院长李小红、哈尔滨派特森英语学校总经理杨杨、副总经理陈丽霞、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院办主任徐万林、代新枚、英语系负责实习的韩晓蕙老师、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学生、派特森英语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参加了这次挂牌仪式。
哈尔滨市南岗区派特森英语培训学校是一个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国际教育集团,从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产品研发和教育项目的投资管理。经过短短几年的迅猛发展,已在加拿大温哥华和中国各大城市建立30余所教育机构。
挂牌仪式前,哈工大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一行走访了派特森英语学校,双方进行了座谈,就派特森文化如何走入校园、实习流程等细节、如何实现双方互惠共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挂牌仪式上李小红院长和杨杨总经理签署了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李小红院长对派特森英语学校给予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学生实习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中无法完成的另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杨杨总经理对此次战略性合作表示祝贺,同时也希望哈工大外国语学院与派特森英语学校能够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派特森英语学校是除哈洽会和黑龙江省贸促会以外哈工大外国语学院建设的一个新的实习基地,此次挂牌仪式意味着哈工大外国语学院的实习基地数量的增加,也标志着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再上了一个新台阶。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文/韩晓蕙、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小红讲话
签约仪式
仪式现场




发布:代新枚 | 审核:李小红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参加学校2010年招生开放日活动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0-6-12 16:28:19 阅读: 394 标签: 高考咨询 校长 外国语学院
庆90华诞,展外院风采
——外国语学院参加学校2010年招生开放日活动
6月12日上午,伴着阵阵送爽的微风,一年一度的高考咨询会在新活动中心广场隆重举行。
上午不到8时,就有大量的考生和家长陆续赶到,多云但又不乏燥热的天气迅速被考生和家长的热情所淹没。外国语学院咨询现场更是吸引了众多考生和家长驻足停留。
活动进行中,校长王树国、副校长王福平亲临咨询现场,详细询问了外国语学院招生情况并做了指导。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副书记杨雪,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马林,俄语系主任谢春艳,副主任王利众,日语系主任祝玉深、副主任崔宁,本科生教学秘书及英语系和俄语系的外籍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党员组成外国语学院招生咨询志愿小组,热情详细地解答着来自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此次招生咨询活动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学校关于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的相关要求,学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制作了信息详尽的宣传展板和宣传资料、宣传手册供考生参阅。
在本次咨询会上,考生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外语专业学习方法、学生毕业就业、学院的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等相关问题,咨询组的老师们都一一作解答,面对老师们详细而耐心的答复,考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眼睛里透出了更多的信心。
此次招生咨询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外国语学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作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理工科环境下的一朵奇葩,外国语学院将继续以营造校园外语文化氛围,培养国际化精英式人才为目标,在开创工大外语特色教育道路上不断前进。
目前俄语专业与日语专业已实行小语种提前批次录取的招生方式,希望各位考生和家长关注。













新闻标题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发表时间2012-07-04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时间:2011-1-18 9:12:01 阅读: 256 标签:跨文化 20世纪 英语文学 国际研讨会 外国语学院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报道之四

1月16日,“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场专家发言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活动中心301会议大厅顺利进行。参与大会发言的专家学者们就各自研究的文学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说。
首先,虞建华教授宣读了题为《英语学科与英美文学教学》的论文,精辟地分析了英语学科与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傅利教授发表了题为《语用学、文学语用学及其文学作品赏析》的演说,论文运用语用学理论和文学语用学理论对选取的小说文本片断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考察小说人物话语交际过程,讨论这些话语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情况,并且分析小说人物的“准言语行为”如何以言行事、以言致效。其他专家学者也在接下来的会议发言中各抒己见,深入浅出的探讨了各自领域内的新成果和新理论,他们有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Margot Hillel教授、南洋理工大学Daniel Jernigan教授、马萨诸塞大学Steven Tracy教授、俄克拉荷马大学Ron Schleifer教授、托利多大学Russ Reising教授、曼尼托巴大学Warren Cariou教授、达西·麦克尼克尔中心Scott Stevens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刘克东教授等。大会在严谨、求实、创新、开拓的学术气氛中顺利进行。下午15点45分,大会进入自由发言阶段,与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互相提问、互相研讨,掀起了研讨会的又一个高潮。














































































































































































发布者:丁宝昌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顺利举行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2-5-15 15:13:02 阅读: 139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创新性 实验项目 结题
5月9日中午,外国语学院2011年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题答辩会在机械楼3036顺利举行,学院院长助理、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副主任张瑾老师和赵嘉颖老师出席了此次答辩会并担任评委,答辩会由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主持。
答辩过程中,结题项目负责的同学分别以精炼的语言,配合精彩的幻灯片向评委们讲述了课题的背景,创新点,研究过程和结题成果。评委老师们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汇报,询问了他们更详细的问题,并针对各组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通过此次结题答辩会,让同学们对各自的项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学院同学们今后的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文、图/赵异肖)

答辩现场





发布:赵异肖 | 审核:杨雪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与美国霍普学院商榷合作事宜

发表时间2012-07-04

时间:2011-6-30 8:34:20 阅读: 256 标签: 合作 外国语学院


2011年6月29日上午,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院长助理刘克东会见美国霍普学院玛拉?兰德尔伯格教授,就两校英语系学生互换、专家讲座、教师互访、夏令营等事宜进行商榷。
玛拉?兰德尔伯格教授与傅利院长分别介绍各自学校、学院的国际合作背景与发展、课程设置情况、学生具备的相应能力与水平等。双方就共同关心的事宜,如学生交换、学分互认、互派教授到对方学校讲学、学生夏令营等进行协商,双方将就细节进行进一步磋商。会后双方交换了礼物。
校际合作符合学校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以及学校、学院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丰富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眼界与知识面。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能在培养计划、教材选择、师资管理、学生素质建构等方面学习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指导实践,从而有益于培养创新人才并将从长远角度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夏丹)





























































发布:丁宝昌 | 审核:傅利 | 来源: 外国语学院


新闻标题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外国语学院召开学生工作总结会暨考前动员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时间:2013-1-8 10:17:00 阅读: 2827 标签: 外国语学院 学生工作 考前动员
为落实好考风考纪教育、假期安全教育,同时做好学院学生工作总结、规划工作,外国语学院于1月7日下午13:00在正心11召开2012年学生工作总结会议暨考前动员会,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学工办的全体辅导员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由辅导员赵异肖主持,学院全体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老师、本科生辅导员赵异肖老师分别对本学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风建设、寝室卫生、就业等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考风考纪做了严肃强调,赵老师结合学校关于考风考纪的相关规定为同学们就各种作弊情形及相应处分处理做了详尽的讲解,突出说明考试作弊的严重性与危害性,要求同学们自觉遵守考风考纪,诚信考试。裘老师对同学们进行了假期安全教育,提醒同学们,在假期往返途中、实习兼职期间一定要提高防范心理,并强调了学生请假制度,希望全体同学安全快乐度过寒假。

随后,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就学生考风考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和强调,刘老师指出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同时,更重要的是,考试也是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考验,考试成绩也许只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或学习能力问题,但考试作弊却是一个学生的品德问题。希望全体学生在考试中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考试,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呼吁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彼此互相监督,为严肃考风考纪行动起来,以实力争取优异成绩,以诚信展现良好学风。

最后,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总结讲话,杨老师首先对全体学生对学院学生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又重点强调了学风、考风、班风建设事宜,并就下学期的重点工作做了规划部署,突出强调学风、就业、党建、第二课堂建设等方面,希望全体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充分发挥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同学能够积极踊跃参加到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预祝大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做的更好,为自己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文/赵异肖、图/罗志强)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就考风考纪进行说明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讲话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意见征求会议

发表时间2013-02-03

2012年12月31日上午10:30,在外国语学院的资料室里召开了英语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征求会。参会人员是英语系的刘克东主任(文学研究方向)、书记张瑾老师(文学研究方向)、李洁红老师(语言学研究方向)、郑淑明老师(翻译研究方向)、韩晓蕙老师(文化研究方向)、教学秘书夏丹、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个年级的学生代表。

会上刘克东主任首先介绍了新版培养方案的目标和特点,与旧版相比新版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减少学分和学时、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与国外大学的课程接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之后对于新制定的英语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会人员纷纷各抒己见,分别对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文科)和英语——机电双学位的培养方案(理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代表就弹性学分课程、短学期、创新研修项目、创新学分、二外、免修课、各个研究方向的选课比例等热点问题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刘克东主任和其他与会教师们一一解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们的建议和意见给予反馈。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结束,本次会议对于英语专业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意义重大。英语专业将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为目标,顺应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逐步完善培养方案,力求培养出专业水平高、素质强的复合型人才。

文/韩晓蕙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基础学部2012级外国语学院召开考前动员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2012年12月18日,基础学部2012级外国语学院召开了考前动员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刘克东老师、基础学部辅导员刘婷婷老师及12级外国语学院学生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首先由刘婷婷老师简述了外国语学院12级党员情况及班级情况,希望同学间互相督促互相进步,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放假时间及假期注意事项。

随后由刘克东老师为同学讲述了考试须知,重点强调了考场纪律,分别讲解了学生与老师考试期间的注意事项以及违纪行为及后果,刘克东老师希望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能够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认真复习,并祝愿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2012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8月28日下午14时,外国语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行“缘聚外语 梦想起航”2012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颖、刘晓丹,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刘克东、全体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以及研究生教学秘书徐卓睿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杨雪主持。

傅利院长首先致辞。她向全体2012级研究生介绍了学院概况以及研究生学习阶段与本科生学习阶段的区别,要求2012级研究生注重加强与导师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做好对未来的规划。最后,傅院长希望全体2012级研究生做到立志高远、正直为人、心系社会、奋发有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并祝愿大家研究生阶段一切顺利。

导师代表刘克东教授和新生代表王微分别发言。刘老师在发言中指出,研究生阶段要充分享用哈工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做好学问的基础上,要更好地学会如何做人。2012级新生代表王微在发言中表示会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在院系领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学校和学院增光添彩。
接下来,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寄语新生。她首先欢迎全体2012级研究生加入外国语学院,同时从激发研究兴趣,及时做好规划,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追求成功与潜心钻研、导师与同学等多方面关系等不同侧面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李书记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满怀热情,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在勤奋学习、独立思考中健康成长。

随后,副院长刘晓丹将外国语学院全体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及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管理等情况向全体2012级研究生进行详细地介绍。
最后,研究生协理员裘丽华和研究生教学秘书徐卓睿就学院研究生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全体2012级研究生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
本次师生见面会让2012级研究生了解了学院和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增强了研究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了解了做好规划的重要性。学院还将在近期开展2012级研究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尽快适应和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生活。(文/裘丽华、图/代新枚)

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寄语

导师代表刘克东讲话

副院长刘晓丹介绍导师

师生见面会现场

新生代表王薇发言

院长傅利致辞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召开2012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时近九月,序属初秋。8月29日上午10时,外国语学院在二校区B212成功举行“青春梦想·领航成长”2012级本科新生与院系领导见面会。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副院长李小红、刘晓丹、党委副书记杨雪、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院长助理孟勐、俄语系主任谢春艳、日语系主任祝玉深以及2012级本科新生班主任、学院本科辅导员和基础学部2012级辅导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大会由党委副书记杨雪主持。

会上,傅利院长首先致辞。她向2012级新生介绍了学院概况,希望2012级新生能够谨记校训,发扬学院传统,并从铭记责任、心怀感恩、努力学习等方面对2012级新生提出切实要求。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老师介绍了学院本科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情况,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俄语系主任谢春艳、日语系主任祝玉深相继致辞,分别向新生们介绍了各教研室发展情况、师资力量、教学成果、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科研项目、学生出国交流情况等,深化了新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了解。
**班班主任刘爱华老师代表全体班主任祝福新生的同时,她表示班主任愿意与新生分担困难并指引前进的方向,希望同学们锻炼独立生活、独立思考、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师生共同努力建设优秀班集体。之后,新生代表**班王蕊同学代表全体新生表达了刻苦学习、挥洒汗水、谱写辉煌人生的信心。
学院党委书记李彦平向全体新生提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实自己,多涉猎其他领域知识,学会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等要求,做到博学修身,立志成才。
本次师生见面会为新生营造了和谐温馨、充满激励的气氛,让学院2012级新生了解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专业现状、未来个人发展方向,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与使命感,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融入大学生活。学院还将在近期开展针对新生服务教育系列活动,为更好地架起学院、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积极地度过大学新生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赵异肖、图/代新枚)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雪老师主持会议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致辞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晓丹老师发言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老师发言

俄语系主任谢春艳老师发言

日语系主任祝玉深老师发言

**班班主任刘爱华老师发言

新生代表**班王蕊同学发言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彦平老师讲话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5位教师、12名学子获宝钢教育奖

发表时间2013-02-03

发布时间:2013-1-11 16:06:27 阅读数: 5098
哈工大报讯(季萱/文)2012年度宝钢教育奖近日揭晓,我校5位教师和12名学子分别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宝钢优秀学生奖。
电气学院孙立山、航天学院张秋华、建筑学院徐洪澎、理学院田波平、外语学院刘克东荣获2012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机电学院王涛荣获2012年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人文学院刘李、能源学院孙飞、外国语学院梁博、经管学院翟钰英、材料学院徐超、理学院金仁成、交通学院于飞、英才学院刘洁、航天学院化金、化工学院夏琦兴、电信学院蔡润南荣获2012年度宝钢优秀学生奖。
   宝钢教育奖由宝钢教育基金会设立,设宝钢优秀学生奖、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5个奖项,每年评颁一次。



新闻标题外国语学院举行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校外专家论证会

发表时间2013-02-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校外专家论证会于2013年1月11日下午1:00在外国语学院会议室举行。论证会由英语系主任刘克东教授主持。论证会聘请了校外专家三人,分别是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党总支书记、省外语学会秘书长徐文培教授,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省级教学名师甄艳华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副院长程爽副教授;校内专家2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督导、电气学院教学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蒋秀珍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助理丁刚副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教授和英语系部分教师参加了论证会。
傅利院长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希望他们能够为我校2012版英语专业及2012版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双学位培养方案提出宝贵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刘克东介绍了学校的整体要求及英语专业及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两个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校内外专家对于2012版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和2012版英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的整体培养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2个方案的细化目标、课程设置及相关问题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建议和评价,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次论证会必将对以上两个方案的修订起到积极的作用。


外国语学院院长傅利在论证会上讲话
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兼英语系主任刘克东主持会议
校外专家
校内专家
会议现场













新闻标题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发表时间2015-04-23



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来外国语学院讲学
发布时间: 2015/4/9 8:39:26 被阅览数: 6 次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应外国语学院邀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封宗信教授于4月8日上午来到外国语学院,在会议室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人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语言文学研究”的讲座。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克东教授主持。

封教授首先阐述了作研究的前提条件—必须具有理性。之后,介绍了语言文学研究对象,包括语法、文本、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等四大研究领域,并对其按限定及语言单位等逐一加以描述。随后,以实例示范了语言文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指出研究必须要有侧重点,或是社会学,或是政治学,抑或纯文体学。最后,封教授着重和大家探讨了外语作为人文学科面临的几大问题:学科特点;学科所处的困境;人文学科如何“创新”;科学性与人文性;文学作品评判标准及人文学科的科学性等。

封教授对语言文学研究对象及方法的讲解深入浅出,语言风趣,事例生动。他基于外语这一人文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推心置腹地和大家分析了其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外语研究学者应有的研究态度、立场和方法。封教授讲座中旁征博引、中西合璧,体现了学者风范,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讲座之后,封教授对老师们提出的文体学和叙事学方面的问题的精彩解答进一步拓展和加深了大家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认识。

封宗信,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士(1998);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1998-2000)。研究方向:语言学理论、语用学、文体学、叙事理论、翻译研究。学术成果:国际期刊上发表原创论文6篇,其中4篇被A&HCI检索收录;在美国出版的专题研究文集和瑞典、新加坡、香港及内地出版的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有《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语言学理论与流派》(与刘润清合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十位获得者之一,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成果鉴定通讯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委及项目规划指南专家;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特邀评审专家;全国英语创新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文/姚静,图/代新枚)
院长刘克东教授主持讲座

封宗信教授在讲座中

讲座现场





新闻标题刘克东老师做客“师说新语”茶苑讲堂

发表时间2016-5-31

品茶悟师说,谈笑知新语。5月25日晚,师说新语茶苑讲堂第十八期在活动中心521成功举行。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克东老师做客讲堂,和大家分享在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与经验。电气学院孙碧莹同学担任本期茶博士。

讲座伊始,茶博士带领同学们学习沏茶与品茶,将富有传统魅力的中国茶艺介绍给大家。刘克东老师以“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nglish Learning: My Experiences Abroad”为主题,全程用英文介绍了自己求学、工作经历及所想所感。不要羞于启齿,要勤学苦练,这是刘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传递的信念。曾经他也因模仿外国人的腔调而被嘲笑,但唯有不断地努力才能有收获。刘老师还介绍了在美国和新加坡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用一个个事例讲述了在英语水平提升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挑战。国外大学的学习压力可见一斑,文化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小的冲击,刘老师在求学期间凭着坚韧和勤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鼓励同学们不要畏惧,应该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此外,他还提醒同学们应具有批判性思维,要富有创造性,敢于提出问题。

提问环节中,刘老师耐心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最后他鼓励大家,英语学习是无止境的,同学们要付出努力和决心。本次讲堂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刘克东老师微语录:

1.The

first point is , don’t be ashamed. Don’t be ashamed to imitate, to be

funny, or to amuse people. You are doing the right thing.

2.

I think what I want to tell you is that challenges are not formidable,

and you need to be brave. Try to fight them. Meet the challenges. Grasp

the opportunities and meet the challenges. You end up a lot higher than

where you were.

3. I am sure you’ll meet a lot of challenges, but be brave and be creative, don’t be frightened by the difficulties.

4. My advice to you is that whenever you have an opportunity, you should go abroad and have a look.

5.

You might have a chance. Of course, academic achievement is still

critical, but other areas are also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service to

the people and the society.

6. You need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to learn the culture, to serve your people, and to serve your country.




新闻标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走访外国语学院

发表时间2018-05-30

5月22日上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副校长Sergey Korshunov和悉尼大学副校长Philippa Pattison就本科教学工作走访了外国语学院。学院领导班子、各专业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访谈和交流。

院长刘克东和副院长刘颖分别用英语和俄语向评估专家做了学院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汇报,介绍了学院的历史沿革与概况、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育人体系与学生发展、专业优势与培养特色、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考。听取工作汇报后,Sergey Korshunov副校长与俄语系教师进行了座谈,Philippa Pattison副校长对刘克东院长做了深度访谈,并与学院的师生代表进行座谈。学院领导陪同专家参观考察了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学院资料室、心启点驿站和学院教职工小家。

外国语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本科教学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通过本次评估,学院总结经验、凝练特色、查找不足,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文/夏丹、图/代新枚)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副校长Sergey Korshunov
悉尼大学副校长Philippa Pattison


听取汇报
参观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参观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参观学院资料室
参观心启点驿站



新闻标题哈工大综合信息

发表时间2013-02-03

http://today.hit.edu.cn/


新闻标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http://fls.hit.edu.cn/

发表时间2013-02-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http://fls.hit.edu.cn/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Serial Lectures on Post-Colonialism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First Lecture at HIT: Key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ism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gave his first lecture a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about the key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ism at 3:30 pm June 5, 2012, in Room 3036 of Jixie Building in celebration and congratulation of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Professor Ashcroft is an erudite critic and theorist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co-author of The Empire Writes Back which is the first major syst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account of post-colonial texts and culture in this field and has been cited more thirty thousand times. He has been the author and co-author of sixteen books, including four second editions, variously translated into five languages, and over 160 chapters and articles. He is on the editorial boards of ten international journals, and he has been awarded a five year Australia Professorial Fellowship beginning in 2011 to work on a project entitled "Future Thinking: Utopianism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s." Most recently he spent three years from 2005-2008 as Chair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ow he teach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Wales, which is a partner of HIT. This is his second visit to HIT. In January 2011, he attended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jointly hosted by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A&HCI 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This lecture is mainly about the key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including postcolonialism, imperialism, colonialism, race, ethnicity, indigenous peoples, hybridity, transculturation,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The Empire Writes Back published in 1989 have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by cultural critics of the variou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Imperialism is the policy of acquiring colonies for economic, strategic, and political advantage, and the classical imperialism is the scrambling of Africa. Rac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postcolonial studies, and it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to physically, biologically, and genetically distinct groups, and it signifies mental and moral behavior. Ethnicity refers to a group that is socially distinguished or set apart, by others and/or by itself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o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Unlike race, ethnicity is usually deployed as a positive self-perception signifying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Indigenous peoples are those “born in a place or region”, sign of the continuation of colonialism. Hybridity refers to the creation of new transcultural forms in the colonial contact zone. Then transculturation is briefly introduced. As there is colonialism, there are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fter Professor Ashcroft’s presentation, the audience, both students and faculty, ask him questions. The questions are interesting and smart, such as the social influence in hybridit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ccupation and colonization, the hybridity in cross-national marriages, and so on. Professors Ashcroft’s answer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humorous.

Professor Ashcroft will gave three other lectures in the series in the same week: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Orientalism, Diaspora.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June 7 (Thurs.) 2:30pm (Jixie Building 3036)

Orientalism; June 8 (Friday) 1:30pm (Jixie Building 3036)

Diaspora. June 9 (Saturday) 2:00 pm (Jixie Building 3036)



By Junmin LIU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at HI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gave his second lecture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at 2:30 pm in Room 3036 of Jixie Build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Before the lecture was an HIT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conferment ceremony. The ceremony was presided over by Professor Kedong LIU, Chair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d Assistant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Professor FU Li, Dean of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troduced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and conferred the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plaque on him. Professor Ashcroft feels honored to be here at HIT, and thanked Professor LIU for his invitation.

Professor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is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giving concrete form to ideological concepts. In other words, how people represent something depends on how they think about it. Professor Ashcroft quotes Michel Foucault’s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a discourse is whatever constra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what enables writing,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in certain limits”. Representation is ideological occurring within a discourse, and it is a powerful mode of colonial dominance. The discourse of the dominant determines how the world is seen, so the imperial dominance defines the perceptions of space and time (cartography and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races as inferior, ‘barbaric’, or ‘uncivilized’ has been critical to colonial dominance.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categories of human existence, but no gene for ‘ra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Race is located in discourse, and it is a function of language. It is race that signifies the European ‘Other’, the hierarchy of human types enabling political dominance. Then Professor Ashcrof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ocial Darwinism: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Colonialism and ‘racial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also introduces ethnicity, whiteness, race and Post-colonial Writing.

After Professor Ashcroft’s presentation, the audience, both students and faculty, asked him questions. The questions are interesting and smart, while Professors Ashcroft’s answer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humorous. Professor Ashcroft has two other lectures: Orientalism and Diaspora. As to the place and time of the following lecture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notice on the HIT website.



By Catherine Junmin LIU





Professor Bill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at HIT:Race and Representation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gave his second lecture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at 2:30 pm in Room 3036 of Jixie Build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Before the lecture was an HIT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conferment ceremony. The ceremony was presided over by Professor Kedong LIU, Chair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d Assistant Dean of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Professor FU Li, Dean of the HI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introduced Professor Bill Ashcroft and conferred the Consultancy Professorship plaque on him. Professor Ashcroft feels honored to be here at HIT, and thanked Professor LIU for his invitation.

Professor Ashcroft’s second lecture is about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Representation is the process of giving concrete form to ideological concepts. In other words, how people represent something depends on how they think about it. Professor Ashcroft quotes Michel Foucault’s definition of discourse: “a discourse is whatever constrains and at the same time what enables writing, speaking and thinking within certain limits”. Representation is ideological occurring within a discourse, and it is a powerful mode of colonial dominance. The discourse of the dominant determines how the world is seen, so the imperial dominance defines the perceptions of space and time (cartography and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on of other races as inferior, ‘barbaric’, or ‘uncivilized’ has been critical to colonial dominance.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divisive categories of human existence, but no gene for ‘race’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Race is located in discourse, and it is a function of language. It is race that signifies the European ‘Other’, the hierarchy of human types enabling political dominance. Then Professor Ashcrof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ocial Darwinism: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Colonialism and ‘racial improvement’. At the end of the lecture, Professor Ashcroft also introduces ethnicity, whiteness, race and Post-colonial Writing.

After Professor Ashcroft’s presentation, the audience, both students and faculty, asked him questions. The questions are interesting and smart, while Professors Ashcroft’s answer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humorous. Professor Ashcroft has two other lectures: Orientalism and Diaspora. As to the place and time of the following lecture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notice on the HIT website.



By Catherine Junmin LIU

会议论文




题目

刊物(会议)名称

发表时间

刊物/会议级别

作者排序

论文类别

刊物类别

起止页码

影响因子
Writing to Discomfort: Textual Analysis of Indian Killer

“第二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学术研讨会: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湖北宜昌)



2012年12月22日

全国

独立

学术






乔伊斯《死者》中的空间认知

第六届英语研究专家论坛及第二届全国认知学会高层论坛

2012-11-23

全国

独立

学术





小组主持,与马菊玲
刘克东:厄德瑞克《甜菜女王》中的家庭观念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

上海:同济大学

2012.10.26-2012.10.29

全国

独立







和邹惠玲搭档主持小组
传统文化在族裔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加拿大印第安裔作家汤姆森?海威的小说《皮草女王之吻》为例

刘克东、李慧宇

人文精神与价值重构——2012年全国当代外国文学专题研讨会

(河南焦作:河南理工大学)

2012.09.21-
2012.09.25














刘克东:英语文学建设性后现代性解读



南大“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研讨会 (江苏:无锡)

2012.07.27-
2012.07.29














石黑一雄作品中的帝国兴衰对人物身份建构的影响

刘克东、扈欢欢

“新世纪英语文学研究现状和趋势”专题研讨会,湘潭)

2012.07.17-
2012.07.21

全国










刘克东:《英语文学建设性后现代性解读》
Liu, Kedong: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t Reading of Western Literature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哈尔滨)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nd China (Harbin)

2012.06.09-

2012.06.11

国际

独立







大会发言

Plenary adress
刘克东、傅利:利用工科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英语及复合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2012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区第十六届教学年会”(大连外国语学院)

2012.06.15-

2012.06.17

国内

1/2

教学





三等奖
刘克东:阿莱克西《印第安杀手》中的种族对抗

第二届东北亚语言文学与翻译国际学术论坛 (长春:东北师大)

2012.05.18-
2012.05.20



国际









小组主持
Liu, Kedong. “Open Mouse-Trap: Agency in Native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 A Comparative Approach”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主办

“美国文学与变动中的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2.06.30-
2012.07.01



国际










刘克东、傅利:依托工科优势、面向国际合作

第六届全国英语院长高级论坛



2012.05.12-
2012.05.14



全国

1

教学





大会发言
刘克东:天神人兽的和谐共处——莫马黛《熊之家》中的融合主义

Kedong Liu.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God, Human, Beast, and Nature, and between Whites and Indians: Syncretism in Momaday’s In the Bear’s House

“诗歌与诗学的对话: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一届年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9-30



Chairing a panel








刘克东:文化冲突不可取的解决方式——谢尔曼·阿莱克西《飞逸》中的恐怖主义

2011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当代外国文学的异文化观照”:《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承办。

2011年11月24-28日












刘克东、傅利:Differences in the Russian and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s as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two Term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b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in Brisbane, Australia, on 1-2 December 2011.

1-2 December 2011.












刘克东、段儒云:《<小世界>中双胞胎模式的解构主义解读》,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重庆)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5月19日-23日。
[Liu, Kedong, and Ruyun Duan. “A De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in Models in Small World.” Eighth Bi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British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21 May 2011.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重庆)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5月。

2011年5月












刘克东、段儒云:《残月楼综述》,载《跨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月。
[Liu, Kedong, and Ruyun Duan. “Literature Review on Disappearing Moon Caf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 Jan 2011.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 Jan 2011.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Harbin, 15 Jan 2011












Liu, Kedong, and Ling Wang. “The Premature Death of a ‘National Hero’: Interpreting Margaret Laurence’s ‘The Tomorrow Tamer’.” The 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held in Athens, Greece on 11-14 July 2011.

The 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held in Athens, Greece on 11-14 July 2011.

11-14 July 2011.












刘克东、扈欢欢: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意识—解析加拿大作家辛克莱尔?罗斯的《我和我的家》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月












Kedong Liu. Crossing the Border: the Agency of the Post-Indian warrior in Alexie'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in English fro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Jan. 14-18, 2011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国际会议

1/1







Keynote address
刘克东、孙畅:《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意象特征》

跨文化视阈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1年1月












永远的故事不尽的梦——解读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

当代英语国家文学文化视角研究研讨会(南京)

2006.06

全国会议



1/1

学术

内会




刘克东、张春梅:《永别了,武器》中的雨、酒、泪

2009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威海)

2009.07

全国

1

学术





主持小组
刘克东:阿莱克西《印第安杀手》中的种族对抗

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分会第一届专题会议(苏州大学)

2009年11月

全国会议 

1/1

学术

际会




刘克东:《美国印第安作家阿莱克西研究综述》
[An Overview of Western Scholarship on American Indian Writer Sherman Alexie]

2008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1月8日)

[2008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World Litera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Sponsored by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009年1月8日

[Jan. 8, 2009]

全国会议

1/1

学术

全会




刘克东、贾俊梅:解读托马斯金的《界限》Borders

回归文本:研讨会 青岛大学

2009年9月

全国会议 

1/2








刘克东、李舒:莫里森《宠儿》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非裔文学研讨会(华中师大)

2009年12月

国际会议

1/2







主持小组 
刘克东、王玲:陨落的“民族英雄”——解读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未来驾驭者》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12届年会(山东大学)

2006

全国

第一



会议




许丽莹、刘克东:人生舞台上的执着表演者---论《推销员之死》和《欲望号街车》中的“自我塑造”

重温历史 重温经典——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征稿通知

2010-5-21~22

国际会议

2/2








刘克东、张瑾:《苔丝》中的意象与自然主义

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7届年会,开封

2009年5月7-11日

全国会议

1/2








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



2007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专题会议(苏州)

2007-10

全国会议



1/1

学术

专题




Kedong Liu and Li Fu:Attitudes toward Tradition in North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2010年9月16 - 19日在石家庄市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全国会议

1/2








Kedong Liu and Li Fu:Attitudes toward Tradition in North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



Art in Power: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ethinking
Black Art and Power Movement

Nov. 17-20, 2010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USA

国际会议

1/2








刘克东:麦克劳埃德《船》中的父亲形象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14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北外)

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

全国会议

1/1








刘克东:正确的历史观对少数族裔青少年融入主流社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以阿莱克西《飞逸》为例

2010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青岛大学)

2010年7月23—27

全国会议

1/1







主持小组
刘克东:美国文坛的“恶作剧者”——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幽默风格

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东北地区),大庆师院

2010年7月16-19日

大区会议

1/1







大会发言
刘克东:穿越界限:论阿莱克西《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
印第安人新形象

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天津:南开大学)

2010.5.22-24

全国会议

1/1








刘克东、张春梅:《永别了,武器》中的泪、雨、酒

2009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2009.6.20-24

全国会议 

1/2








刘克东:Racial Oppression in Sherman Alexie’s Works

上外国际研讨会

2009.5.21-24

国际会议

1/1








Liu Kedong, Zhang Hui: The Counter Attack from Native Americans: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and New Images by Native Americans on Popular Media

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第16届年会(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0-6.18-21

国际会议

1/2








Liu Kedong: Active Merging in Sherman Alexie’s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terature Reading and Research: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Guangzhou, P. R. China)

Sept. 16 (Thur.) – 19 (Sunday), 2010

全国会议

1/1








刘克东:浅谈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培训

第四届全国英语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 (厦门大学)

2010.3.25-28

全国会议

1/1








刘克东: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种族联盟

“家园意识、种族政治与现当代英语文学的流变”全国学术研讨会 金华

2009-10-16-18

全国会议

1/1








寻求多样互动,培养创新能力---哈工大英语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首届中国英语教育及教学法论坛暨第一期全国英语教育及教学法研修班

2005.4

全国会议



2/3

教学研究

内会




Romantic Realism: Ha Jin’s“Alive”.

第一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01

国际

1



际会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aul and Clara’s Relationship in D. H. Lawrence’s Sons and Lovers.

第一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01

国际

1



际会




Pygmalion: A Transformation

第一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01

国际

2



际会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第一届语言·文化·外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01

国际

2



际会




Understanding “Eveline” from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tudies

2003.07

国际

独立



际会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 Forms

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Studies

2003.07

国际

1



际会




The Loon-Indian Comparison in Margaret Laurence’s“The Loons”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兰州)

2002.07

国际

独立



全会




Inequality or Equality: A Thematic Analysis of Margaret Atwood’s Rape Fantasies

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大连)

2000.07

国际

独立



全会




Clothing and Clothing Descriptions in English Literature

10thChinaEnglishTeachingAssociationConference(哈尔滨)

1998.08

东北地区

独立



区会




Narrative Time in Carol Shields’s Novel The Stone Diaries

8thCanadianconference(威海)

1998.07

国际

独立



全会




电子媒体和印刷媒体的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lectronic Media and the Print Media

媒体技术研讨会

Conference of the Effect of Media(哈尔滨)

1998.05

国际

独立



际会











讲座
2007.6-2007.7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讲授汉语及中国文化课程

2010.12.29 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系2010级研究生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诚意楼 A207 研究生学术沙龙之名师讲坛

2011-10-27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系2011级研究生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诚意楼112

2011-10-21哈尔滨工业大学加拿大研究所讲座:加拿大印第安文学——以托马斯·金《国界》为例, 3036。

2012 9 26 哈工大新心英语学社 英语学习与职业规划,B12,7:00-9:30pm,听众200人。

2012 10 19 a415 哈工大外国语学院 研分会 科研创新与论文发表 6:30-9:00pm

2013-8-12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暑期学校讲座:中国历史与文化;哈尔滨历史与文化。工力所会议室。

2016-5-25 哈工大学工部“师说新语”,“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English Learning: My Experiences Abroad."

2016-12-16:合肥学院,北美印第安文学研究——以托马斯·金作品为例。

2017-9-20:宁夏大学,北美印第安文学中的融合主题
2017-11-1 哈工大(威海),北美印第安文学中的认知

2017-12-29 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原住民文学——认知视角


出版物

出版物名称《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

作者刘克东

出版时间,完成时间2011-06-01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简单介绍 《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主要研究了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作品的主题发展轨迹,以阿莱克西的长篇小说为主线,并结合相关诗歌、短篇小说、剧本等相关内容,总结出四个纲领性的主题,将其发展总结为种族结盟与压迫、种族对抗、被动融入和主动融入四个阶段,整体呈循环渐进的趋势。《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是我国第一部有关阿莱克西的著作,世界范围内也是有关阿氏作品比较全面的研究,含盖了阿氏的主要作品。《趋于融合:谢尔曼?阿莱克西小说研究》适合文学工作者,包括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


出版物名称《多元文化与多种视点的交汇——“跨文化视域下的20世纪英语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外国文学研究书系》)(书号: 978-7-5100-6984-0)

作者傅利、刘克东、黄芙蓉、张瑾

出版时间,完成时间2013-10-01

出版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物名称《新国标大学英语读写译2》

作者刘克东、张瑾、王艳薇、周之南、周洁、王朓、成城、姚静、马玉红、蒙博涵

出版时间,完成时间2016(第一版)、2017(第二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物名称《新国标大学英语视听说2》

作者刘克东、张瑾、王艳薇、周之南、周洁、王朓、成城、姚静、马玉红、蒙博涵

出版时间,完成时间2016(第一版)、2017(第二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论文期刊

论文标题论《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中的后印第安武士形象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A&HCI, CSSCI)

期卷2011年第6期



论文标题《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后9.11书写》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CSSCI)

期卷2012年第2期

简单介绍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后9?11书写刘克东内容提要: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猜忌,进而引发了关于恐怖主义的思考。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及长篇小说《飞逸》中先借用了主流媒的刻板思维,继而以族裔视角,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从而使人物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方向,实现了心智的成长。 关键词:恐怖主义 语境化 亲历性 族裔视角 成长 融合 作者简介:刘克东,文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融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D041)、“美国边缘族裔文学中人物成长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D081)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项目“英美加少数族裔英语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资助编号:HIT.HSS. **,HIT.HSS.**)。Title: Reflection upon Terrorism: Sherman Alexie’s Post-9/11 WritingABSTRACT: Terrorism, especially after 9/11, brought fear and trauma t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ence the distrust between people and the contemplation on this phenomenon. From an ethnic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American Indian writer Sherman Alexie appropriates mainstream stereotypes and then contextualizes terrorism in his short stories “Can I Get a Witness?” and “Flight Patterns” and his novel Flight, making the characters experience terrorism and reflect upon terrorism itself and the human emotions associated with it: love, friendship, loyalty, betrayal, etc. and helping them achieve epiphanies, realizing that fear and causing fear are not good choices, that hatred and nationalism (or tribalism) cannot solve ethnic conflicts, and that only love and forgiveness can be the solution. After such experiences, the characters tend to go for understanding, harmony, and syncretism in terms of racial relations and thus achieve the intellectual initiation. Keywords: terrorism, contextualization, experience, ethnic perspective, initiation, syncretismAuthor: Liu Kedong is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China (150001). His major academic interest is Ethnic Literature in English.恐怖主义,尤其是9?11事件给各国民众带来了恐惧和创伤,导致人们对于中东模样的人——棕色皮肤、黑眼睛、大胡子、着穆斯林服装——产生怀疑、戒备甚至恐慌。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作“反阿拉伯种族主义”(anti-Arab racism)或者“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Salaita 26)。 更有甚者,美国民众对所有有色人种都产生戒备心理。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也是程式化思维的产物。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Sherman Alexie, 1966- )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Can I Get a Witness?”)、《飞逸模式》(“Flight Patterns”)及长篇小说《飞逸》(Flight, 2007)中以族裔视角,赋予恐怖主义具体语境,使人物亲历恐怖主义事件或者对恐怖主义进行思考,揭开了背后的种种误区。一阿莱克西的作品着力渲染了民众的恐惧心理,这也是9?11之后美国媒体对恐怖主义大肆渲染的结果,使得大灾难之后的人们处于创伤未愈、惶恐失措的状态。在《飞逸模式》中,主人公威廉?罗曼(William Loman)身体健康,经常运动,却饱受失眠困扰,失眠的原因是对乘飞机出差的恐惧。作为咨询顾问,他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飞机上或者外地度过。每次出差前他都会担心遇到恐怖分子劫机事件。出差在外时,他也睡不好觉,总是做恶梦,有时梦到家里闯入坏人,妻女遇害。罗曼并不是胆小怕事之徒,更多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全。美国媒体和政府将9?11定性为恐怖分子因为憎恨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发动的袭击,认为美国民众是无辜的受害者,美国承受的无妄之灾,基地组织、塔利班、萨达姆、本?拉登都是撒旦式的敌人看,并将世界分为敌我两极,号召美国国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反对恐怖主义。(但汉松67)在媒体影响下,民众对恐怖分子产生了无名的仇恨和恐惧。阿莱克西借用了这种恐惧心理,并且复制了9?11式的恐怖主义事件。《我能找证人吗?》中,无名女主人公正在饭店吃午饭时,“一个瘦小、黝黑的男子走进来,用大家听不懂的外语叽哩哇啦地叫喊着,引爆了粘在胸前的炸弹”。(“Witness” 71)恐怖事件造成了近百人的伤亡。“人们在她周围尖叫着。他们仰望着摩天大楼,等着它们倒塌下来,他们等待着飞机从天上摔下来,燃起一片火海。但是,这次灾难不是那次灾难,这次爆炸规模小,很真实,那次爆炸规模大,遥远,只存在于电影、录像中和人们的记忆里”。(“Flight Patterns” 73)文中的“那次灾难”指的是9?11恐怖袭击,对主人公不具有“亲历性”,显得遥远,而这次灾难只是一次小规模事件,后果远没有“那次灾难”严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每一次灾难都有它的具体诱因和具体情况,不能把所有的恐怖事件等同起来,而媒体的作用则恰恰是让大家统一认识,往往误导了民众。同样的恐惧心理也出现在《飞逸》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中情局对印第安民权分子采取了暗杀活动,该活动同样恐怖,使主人公反感。附体在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汉克?斯托姆身上的主人公“青春痘”(Zits)不得不向一个本土权力组织的激进分子的尸体开枪。那个年轻的激进分子(约有二十岁)已经被摧残得肢体不全了:脸部受击打,满是鲜血,牙齿全部被打断、打碎,右手的手指都已被砍掉。汉克的搭档阿尔特逼问激进主义者朱尼尔,让他说出他的组织秘密,朱尼尔一再重复“不,不,不,不,不”。阿尔特就开枪把朱尼尔打死了。然后,阿尔特让汉克也向朱尼尔开枪,说:“我想让你的子弹也射进他的身体…… 我们俩必须拴在一起”。(Flight 53)于是,“青春痘”/汉克面对着旅途上“亲历的”第一次恐惧:我怕极了,拿出枪,站在朱尼尔的尸体旁。他看起来那么小,还只是一个孩子。和我一样。我用枪瞄准了他的胸部。瞄准了他的心脏。我无法开枪。不知为什么,打死人比打活人还难。正义使得屠杀堂而皇之。但是,这根本说不通,不是吗?我要疯了!我疯了!要是有个人告诉我我不存在多好啊!“开枪!”阿尔特说。我闭上眼睛,扣动了扳机。也许你不能把一个人打死两次,但是,你的心仍然会痛苦不堪。(Flight 53)“青春痘”(汉克)经历了一次道德危机。他对于开枪杀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被强迫,而不得不为之。在阿尔特杀死了充满恐惧但仍然很坚决的(本土权力组织的激进分子)朱尼尔后,“青春痘”(汉克)两次呕吐,厌倦了暴力,但是,最后还是对着尸体扣动了扳机。他承认扣扳机时“心里很痛苦” (Flight 53)。面对开枪还是不开枪的道德窘境,他的良心受到了袭扰。通过这个经历,主人公知道杀戮是令人作呕的,后来,他还感受到“报复是他妈很痛苦的事”(Cummings par. 2)。9?11导致的恐惧心理给人们带来了难以愈合的创伤(trauma)。《飞逸》中,“青春痘”的反应是身体上的(呕吐);《飞逸模式》中,威廉的反应有身体上的(失眠),也有心理上的(终日的担忧);《我可以找证人吗?》中,无名印第安女主人公的反应是心理上的,她精神恍惚——时而认为目睹了饭店爆炸案,时而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妄想:“(她看到自己)满身都是血迹和尘土。她吃了一惊。她怎么能忘记这一点呢?……她又一次琢磨自己是不是疯了,是不是这一天都在做梦,这个男人和他的房子是不是都是幻象?”(“Witness” 81)她还时而认为服务生把自己的信用卡骗走了,时而又认为自己在想象这件事:她希望服务生快点儿回来,但是可能他根本就不存在,可能他是鬼。可能我产生幻觉了却没有意识到,她想。……可是那个可恨的服务生在哪儿呀?她满饭店地找证据证明他存在:一个脏围裙、一个圆珠笔、香偶素古龙水。但是,服务生不见了,没了,丢了,被毁掉了”。 (“Witness”70)恐怖主义事件使得女主人公精神分裂般地妄想。事事飘忽不定,时时感到危险。常此以往,其病症会日益严重。健康的人反应迥然不同,也是普通民众应该有的态度,如《飞逸模式》中的妻子和女儿,谈完危险的事情,倒头就能睡着。威廉也经常想:9?11之后,对航空方面的反恐措施已经非常完备,遭受袭击的概率应该大大降低了。人们的恐惧感是心理创伤的症状之一,即“威胁感”和不安全感(qtd. in但汉松68)。恐怖主义活动的后果除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造成的恐惧外,还引发人们的相互猜疑。凡是有色人种都被怀疑。《我能找证人吗?》中,五十岁的斯波坎印第安女主角逃离爆炸现场后,由于满身都是血迹和尘土,又是有色人种,所以被搭救她的无名男主人公怀疑,认为她有可能是恐怖分子:他看着这个女人,黑色长发,棕色皮肤,棕色眼睛,琢磨着她是伊拉克人、沙特阿拉伯人还是阿富汗人?她可能是个穆斯林恐怖分子,刚炸完饭店,正在利用他逃身。上帝啊!他想,我看了太多的动作片和太多的福克斯新闻。更可怕的是,我是一个种族主义者,我看了太多的史泰龙影片和比尔?奥莱利主持的节目。 (“Witness” 77)可以看出,一般白人只要看到深肤色的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和中东恐怖分子联系起来。小说中,身为印第安人的女主人公被错认为中东人。这和人们的思维定势及媒体的误导有着密切的关系。恐怖主义行为有着多种起因(朱素梅 20),而媒体往往将其过分简单化,将之归结为种族仇恨。媒体的影响使得民众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恐怖主义分子毕竟是少数,在有着“民族熔炉”美誉的美国,更多的有色人种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飞逸模式》中同样充斥着人物之间的相互猜疑。作为斯波坎印第安人的威廉经常被安检人员猜疑,经常旅行的他大约每四次就有三次被搜身。别的乘客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因为他的皮肤是棕色的,头发和眼睛是黑色的,他经常被人当作犹太人,或是墨西哥人。他也怀疑其他有色人种,在去机场的途中,黑人出租车司机就引起他的恐慌。这是一个又矮又瘦的黑人司机,说着“殖民鸡尾酒式的英语”:基调是北非口音,混之以形式上的英国口音,法国的舌齿擦音和美国英语。这名司机大约五十多岁,目光清澈,面庞俊秀,臂膀强壮,“一道很粗的疤痕从右耳经过脖颈,延伸至衣领下边”。(“Flight Patterns”114)这个人的长相及疤痕导致威廉认为他是一个有暴力史的黑人。这种想法伴随威廉一路,从家里到机场,他一直惴惴不安。这也是多疑心理和思维定势在作怪。事实上,无端的猜忌使得人心惶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骤然紧张。在《飞逸》中,白人飞行教练吉米例外地相信了埃塞俄比亚人阿巴德的请求,教他驾驶飞机,结果他后来劫持飞机并坠向高峰期的芝加哥市中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二借用主流媒体的思维定势,然后再对这些定势进行深度剖析,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是阿莱克西擅长的手法。对恐怖主义这一话题,阿氏采用了同样的手法,他首先呈现了恐怖主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创伤和人与人之间的猜忌。然后,通过让人物“亲历”恐怖主义事件,与“恐怖分子”近距离接触,了解其真实故事,设身处地地考虑其所处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理解其困境,揭示事实本质。如《我能找证人吗?》中,无名男子怀疑无名女子是恐怖分子,可是当他们俩起了冲突,女子握起拳头,准备与他打架时,他发现女子并没有暴力倾向:她把拇指握在其它四指里面,如果她击中对方,她将折断拇指。他以此推断“她这辈子也没打过人”(“Witness”80)。男子没有证据来证明女子实施了恐怖主义事件,却亲眼见证了她的柔弱。通过两个人的谈话,男子还了解到女子的丈夫不爱她了,她对生活绝望了,所以才有愤怒,才有一系列的反常行为。阿莱克西显然在暗示读者,只要人与人之间加强沟通和交流,没有人是可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也就是说,人们不应该将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需要沟通和了解。麦凯恩的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中的法国杂技师在世贸大厦双塔之间走钢丝的举动象征性地成为“沟通二元对立世界的尝试”(但汉松69)。在《飞逸模式》中,通过交谈,威廉发现他惧怕、猜疑了一路的黑人司机,原来是持有牛津大学学位的埃塞俄比亚空军飞行员,名字叫费卡杜(Fekadu),为了逃避内战,为了不残杀自己的同胞,驾机逃往法国,五年前来到美国,从此再也没见到过亲人。他身上的刀疤也并非暴力行为所致,而是在车祸中受的伤。通过交谈,双方消除了恐惧和隔阂,彼此同情对方的苦衷,甚至成为了朋友。这个世界上仇恨并不是主旋律,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庭的眷恋才是亘古不变的。威廉通过他的一次亲身经历,体会到了这一点。《飞逸》中,吉米和阿巴德是师徒关系,更是好朋友。故事不是为了讨论恐怖主义多么可怕,更多的是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师徒关系,是关乎亲情、友情、信任和背叛的。吉米曾经和阿巴德一起喝酒,一起畅谈爱情、婚姻、性、飞机、宗教、政治、足球等。吉米曾把阿巴德当作最好的朋友,阿巴德曾称吉米为哥哥。所以,当阿巴德和妻女劫持飞机,并把它摔入芝加哥闹市,造成数十人伤亡时,吉米称他为“谋杀犯”和“背叛者”。吉米真正在意的并不是他杀了多少人,而是阿巴德毁掉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让他心灰意冷。对于阿莱克西的人物来说,背叛是令他们最痛苦,最恐怖的,是比恐怖主义袭击更恐怖的事情。《证人》中的女主人公面对饭店的恐怖主义袭击毫无惧色,面对陌生男子也泰然处之,但是,她不能接受的是她的丈夫不再爱她。《飞逸模式》中,威廉也将妻女对他的爱视为至高,他说:“我非常想念她们……,我都想疯了……,如果不在家,我就开始觉得我要消失了,你知道吗,我怕我会突然不见了。有时候我认为她们的爱是使我成为人的唯一力量,你知道我什么意思吗?我觉得如果她们不再爱我,我可能会燃烧殆尽,自燃,然后分解成氧、氢、碳颗粒。你明白我说的是什么意思吗?”“是的,先生,我知道爱是如此的伟大”(出租车司机说)。(“Flight Patterns”113)汤姆和出租车司机费卡杜都认为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比恐怖主义更重要的事情。三阿莱克西还用“语境化”的手法剖析了恐怖主义这一问题,表达了他拒绝狭隘的种族主义,要积极地走种族融合的道路的决心。阿莱克西认为对待恐怖主义不能一刀切。要视具体情况,有区别地对待。对“伊斯兰恐惧症”,他更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和他笔下的人物均以自己的族裔视角看待这一问题。如在《证人》中,女主人公的丈夫是个印第安人,却在9?11之后没完没了地看电视上有关9?11的报道,在每个窗户外面挂一面美国国旗(共二十二面),还让两个儿子参加美国海军,俨然一个“爱国者”。女主人公和作者暗示读者,作为一个被白人军队险些灭绝了的民族成员,他爱国的理由是什么?他要保护的是谁?作者意在让读者铭记历史,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味盲信媒体。媒体诱导人们哀悼恐怖事件中的死难者,全心全意支持祖国,否则就要被打上“不爱国”的印记。其实,在这件事情上,并不应该是非黑即白的,不应该是二元对立的,而应该还有一个中间立场,那就是保持中立,客观地看待恐怖主义事件。(Grassian 181)“语境化”的手法还体现在《飞逸模式》中。威廉被人猜疑时会想:“如果世贸大厦是挪威恐怖主义者炸的,那么,是不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将被更多地怀疑呢”(“Flight Patterns”108)?意即恐怖主义是全球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恐怖分子都是穆斯林,人们不应犯将问题简单化的错误。威廉“对奥萨马?本?拉登和晒黑了的杰瑞?法尔威尔 同样惧怕”(“Flight Patterns”108)。也就是说,恐怖分子和肤色没有直接关系。还有一次,当一个白人冲威廉高声叫道:“滚回你自己的国家去!”(“Flight Patterns” 117)时,他被逗乐了,回了一句:“还是你先滚回去吧!”(“Flight Patterns” 117)。那个白人一定是从肤色上判断威廉是移民,殊不知他是印第安人,是美洲真正的主人。所以,简单地对待恐怖主义和种族问题是行不通的。这种“语境化”手法——即将具体问题放在具体语境中,考虑多种因素,从而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手法——在阿氏的其它作品中也均有出现,包括《飞逸》,此处不详述。然而,阿氏并不是一个种族主义者,9?11事件给他的启示反而是:恐怖主义不是解决种族矛盾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沟通、了解和原谅。实际上他和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和平主义者”。《飞逸模式》的主人公威廉曾感慨道:“上帝啊!别人都以为我应该是个令人震惊的土著武士,但是我实际上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宽容大度的和平主义者”。(“Flight Patterns” 110-111)武士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种族对抗并非明智之举,当今种族关系应该是和平相处。威廉被机场安检人员搜身时想:“我是美国印第安人,所以比塔利班多一千万个理由来恐吓美国,但是我却选择做一名文明的美国公民,所以你们所有的白人都应该感激我的善良、道德感和宽宏大量”。(“Flight Patterns” 112)威廉以幽默诙谐的口吻道出真理——人们不应该找任何借口进行恐怖主义活动。人物的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态度,阿莱克西在与艾斯?耐格伦的访谈中承认他在初期创作中过度地强调“民族痛楚”(ethnic pain)和“历史创伤”(historic trauma),太单调、太狭隘、太教条,和原教旨主义犯了同一毛病(I was fundamental),他认为9?11事件给了他极大的震撼,使他意识到“每个人的痛楚都是重要的”(qtd. in Johnson 233)。加之后来自己有了孩子,朋友多起来,他随之改变了写作态度:“所有这一切改变了我……担心种族主义容易!容易!对付种族主义也容易!与应对爱相比”(qtd. in Johnson 233)。他随之一改前期的悲观主义创作风格,转而写种族融合的主题。2007年出版的《飞逸》和《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就是很好的例子。喜剧性的结局象征着种族创伤的痊愈。他开始相信人性是向善的,世上还是好人多。在其短篇小说《你典当的我来赎》中,阿莱克西借人物杰克逊?杰克逊之口表达了这一观点:“你知道世上有多少好人吗?数都数不过来”。(“What You Pawn I Will Redeem” 194)对于种族仇恨,阿莱克西采取原谅的态度。其剧本《狼烟》(Smoke Signals)及小说《飞逸》和《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都表明“不原谅就没有未来”,“跨种族联盟、跨人群联盟对治愈殖民主义带来的灵魂创伤起到重要作用”。(Johnson 237)阿莱克西开始强调自己的多重身份:“自从9?11事件以后,我非常努力地表明我自己的多重身份(multi-tribal identity)”(Peterson xiii),不单单关注种族、地区、国家,而是转而关注处于同一境地的特定人群——如贫困人群,从而消除“部落主义(tribalism)带来的弊端”(Peterson 130)。对于多重身份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在阿氏的多部作品中,包括《证人》、《模式》等。由于上述的思想转变,阿莱克西后期的作品不再简单地强调自己的民族身份,克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而更多地关注了更加普遍意义上的,“后种族”的人性、身份、道德、家庭等话题。四阿莱克西融合主义及原谅种族暴行的思想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熟悉历史,摈弃前嫌,思考人生,完成成长,融入社会。《证人》中,无名男主人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有色人种都是恐怖主义分子,失去爱是比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更痛苦的事情等。“恐怖主义”成为人物成长的催化剂。女主人公了解到男主人公因为幽默丢掉家庭也很值得同情。她意识到即使没有了丈夫的爱,世上也还存在其他人的关爱等。《飞逸模式》中,威廉意识到判断人不能完全依靠外貌,要通过沟通来了解他所处的情境。他还感悟到逃离战争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不能和家人在一起,不能保护家人,自己也还要生存。所以,当他到达机场,给家里打电话保平安时,一句“我到了”(I’m here)不仅仅表达他到达了机场,还暗示他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新的感悟,以及抵达的新阶段。相比之下,融合主义和冰释前嫌的态度对《飞逸》主人公“青春痘”的启发最大。小说中,恐怖主义事件在人际关系、忠诚/背叛和义务等方面对主人公都有启发。他感觉到各个社会角色不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对自己关系网中的其他个体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当他有欺骗行为或者不忠行为时。“青春痘”的时空历险之旅将他带到了不同的关系中,如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等。“青春痘”由过去跳跃到未来,他附体在飞行教练吉米的身上。吉米正面临着很多抉择,试图决定是否要教埃塞俄比亚的穆斯林阿巴德开飞机,他必须决定是跟情人在一起,还是跟妻子在一起。由于他对妻子的不忠,他还要面对他妻子的枪口。吉米最终决定教阿巴德开飞机,离开他的情人,回到妻子身边。附体关系使得“青春痘”感觉到了飞行教练吉米遭到恐怖主义分子学员阿巴德背叛时的痛楚,帮助他理解友谊、信任和背叛,因而加速了他的成长。当他的学生阿巴德把飞机撞向交通高峰的芝加哥市中心时,吉米的心都碎了,他感到阿巴德背叛了他,欺骗了他。阿巴德不能原谅美国对他的祖国埃塞俄比亚所犯下的恶行,吉米的妻子琳达不能原谅吉米的背叛不忠,然而,“青春痘”却似乎理解了(或者说原谅了)“有通奸行为的、企图自杀的飞行教练(吉米)”。(Tepper par. 5) 当飞行教练(“青春痘”的宿体)下坠时,他想到了“我恨的人,我背叛过的人,背叛过我的人,我们都是一样的…… 我闭上眼睛祷告”。(Flight 130) “青春痘”是在为原谅和赎罪祈祷,为暴力和复仇的终结而祈祷。恐怖主义分子阿巴德背叛的了他的教练吉米,他也可以找理由说,他是为了他的祖国才这么做的。他的祖国被(美国)“毁了” (Flight 121)。吉米背叛了他的妻子。“他琢磨着多少对夫妻在相互背叛,多少父亲遗弃了自己的孩子,多少人在发起战争,攻击其他的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相互背叛”。(Flight 121)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背叛别人。“青春痘”认为这是人类的弱点,阿莱克西本人可能也是这么想的。“青春痘”的父亲背叛了他和他的母亲,但是他有自身的苦楚。背叛应该被视为“人生飞行”中一般的“气流颠簸”,如果不是人类航程中的“幸福的颠簸”的话(Flight 121)。飞行“一般被认为是美丽无比的,纯洁无比的” (Flight 128),然而,现实中,飞行不可能纯洁无比。生活之旅中不可能没有颠簸,所以,“青春痘”意识到关键是一个人如何应对这些颠簸。“青春痘”意识到愤怒、暴力、恐怖主义、憎恨和复仇都不是种族矛盾最终的解决办法,人们最终要学会原谅。如康明斯所说,“青春痘”的“复仇之旅变成了换位思考的教育课” (Cummings par. 5)。“青春痘”通过这个旅程“对他自己和他的国家有了一个新的理解”(Tepper par. 2)。当然,他对历史和其他的人也有了新的理解。恐怖主义在“青春痘”的成长历程中还起到了一个作用,那就是诱惑和帮助主人公成熟的作用。主人公“青春痘”最终决定不受白人恐怖主义者“公正”的怂恿去公共场所实施恐怖主义行动。“公正”虚伪的关心和表面的博学误使“青春痘”将他当作父亲角色。“公正”拥抱“青春痘”,“青春痘”也准备将他当作父亲了。“我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我想把他——另一个青少年当成我的父亲”。(Flight 26) “公正”正因为年轻才具有欺骗性,十七岁一般被人认为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年龄。他的皮肤白得透明,“青春痘”甚至可以看到他的血管。“我看到他的血管像河流一样穿过皮肤。我必须得承认,他是个模样俊俏的小子”。(Flight 21) “公正”就像撒旦——或称路西福—一样:英俊,但同时又邪恶,且具有欺骗性。他的皮肤白皙,纯净,但是内心深处却酝酿着一个邪恶的计划。“公正”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恐怖主义者,他使得“青春痘”对政府充满仇恨,他说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罪行十恶不赦,还说,如果“青春痘”想让他的父母回到他身旁,他需要跳一种新式的“鬼舞”——开枪杀人。他给了“青春痘”两把枪,一把真枪,一把玩具枪。他们首先对这杂志里的人物假装开枪,比如他们所憎恨的小布什和切尼,还有迈克尔?杰克逊,“还有《美国偶像》里的那个英国小子……”(Flight 32)。然后,他们跑到街上,开始伏击别人。当街人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时候,一向软弱无力的“青春痘”开始觉得自己强大起来:“(有一次),‘公正’和我俯视着躺在地上,被吓得失去意识的那小子。他看起来像是死了,我觉得很强大”。(Flight 33)接着,在“公正”的怂恿下,“青春痘”就迫不及待地去银行开枪杀人,为此,“公正”拥抱了他:“‘好!’‘公正’说,然后不停地拥抱我。他爱我。我也爱‘公正’”。(Flight 34)实际上,“青春痘”所爱的“公正”已经被盗用了,它的真正内容已经被转移,相反,一些邪恶的想法被植入其冠冕堂皇的外壳。这也正是对白人所鼓吹的虚伪的“公正”的有力讽刺。“公正”信口雌黄,使得“青春痘”相信对这银行大厅里一群无辜的群众开枪就是对白人政府几百年前不公正行为的纠正。“公正”就是白人主流意识形态的化身,它愚弄人民大众,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它鼓吹杀戮就是公正。在这种逻辑之下,成年人让孩子们去打仗,来保护他们自己。可以说“公正”是一个引诱者,他为“青春痘”提供了“突然之间的‘灵感’(引号为笔者所加)…… 这种‘灵感’使得主人公做出错误的决定”。(Bal 35)“公正”背叛了“青春痘”的信任,他实际上是“青春痘”寻求身份、融入社会的成长历程中的阻止者。如巴尔指出:“背叛者以帮助者的面目出现,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Bal 35)“青春痘”最后意识到了他被“公正”愚弄了,因为后来他和大卫警官去“公正”的栖身之所找他时,他早已不见了踪影。用苏珊娜?豪(Susanne Howe)的话说,这是“青春痘”“择友道路上的一个闪失”(qtd. in Sun 24),他从中得到了教训。后来,当他被迫向一个印第安激进分子的尸体开枪时,他想到了“公正”的建议,他意识到“公正”的话是不对的:“‘公正’使得杀戮听起来很正确,但是他说的不对,不是吗?我要疯了!我已经疯了!我多想有个人告诉我我不是真的”! (Flight 53) “青春痘”想起了在他开枪杀人的时候,“公正”却不在场,他意识到“公正”是个骗子。“我开始琢磨‘公正’,我认为他骗了我。我认为他给我洗了脑。如果他那么有正义感,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和我一起去银行(杀人)呢?他现在还逍遥法外,而我却死定了”。 (Flight 38)接近故事结尾时,警察试图在监控录像里找到“公正”,却未见他的踪影。“青春痘”甚至不知道“公正”是他的名还是姓。现在,他知道了,“公正”只是个骗子。“公正”在本故事中是一个寓言式的邪恶人物,但是,从功能上讲,他却帮助了“青春痘”成熟。他向“青春痘”施骗,从而使“青春痘”渐渐地能够区分诡诈和诚恳、邪恶和善良。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给予孩子心灵创伤,如《飞逸》中表征的美国骑兵对印第安部落的屠杀、联邦调查局对民权分子的暗杀、恐怖主义事件等对“青春痘”的影响,及9?11事件给德里罗《坠落的人》中7岁男孩贾斯汀带来的创伤(详见朴玉61),但这些历史事件同时能作为“催化剂”引发主人公对这些事件及与之相关的人生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帮助他们成长。“青春痘”意识到仇恨和恐怖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宽容才是正道。对信任和背叛的思考也加速了主体的成长。总而言之,主人公经历了逃离恐怖,趋向理解、和谐与融合的成长过程。结语阿莱克西首先借用了主流媒体的惯用手法,在作品中呈现了恐惧、创伤和猜忌,充斥“伊斯兰恐惧症”,继而用“亲历性”和“语境化”的手法揭示了关于恐怖主义神话后的种种谬误,引发读者思考。阿莱克西的作品经常会引发印第安本族人的思考,同时也会吸引白人读者,帮他们改变错误看法,使他们看清“美国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历史创伤以及美国印第安历史的真相”(Johnson 237),但是本文讨论的三部作品并非着墨于种族创伤,而是以族裔视角为切入点,重点剖析恐怖主义这一现象及其带给人们的思考,有利于读者对恐怖主义和普遍意义上的人性有正确的认识。阿莱克西的融合思想和原谅历史错误的态度有助于其笔下人物的成长,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注释 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1949年出生,美国福克斯新闻节目主持人,观点比较保守。杰瑞?法尔威尔:Jerry Falwell, 1933-2007,白人,美国福音派原教旨主义者南方浸信会牧师,通过电视布道,观点保守。引用文献 【Works Cited】Alexie, Sherman. “Can I Get a Witness?” Ten Little Indians.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3: 69-95.Alexie, Sherman. “Flight Patterns.” Ten Little Indians.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3: 102-123.Alexie, Sherman. “What You Pawn I Will Redeem.” Ten Little Indians. New York: Grove Press, 2003: 169-194.Alexie, Sherman. Flight. New York: Grove/Atlantic, Inc., 2007.Bal, Mieke. 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Trans. Christine van Boheemen.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35.Cummins, Ann. “Time-traveling Boy: A Native American Orphan Finds a Way to Escape His Misery.” Washington Post. Sunday, April 15, 2007; Page BW06. Web. 10 October 2008. <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04/12/AR**10.html?referrer=emailarticle >.Dan, Hansong. “Two Narrative Dimensionsin “9/11” Novels: Falling Man and Let the Great World Spin.”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2011): 66-73.[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第66-73页。]Grassian, Daniel. Understanding Sherman Alexie. 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5.Johnson, Jan. “Healing the Soul Wound in Flight and The Absolutely True Diary of a Part-Time Indian.” In Jeff Berglund and Jan Roush, eds. Sherman Alexie: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Salt Lak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010: 224-240.O’Shaughnessey, Margaret. “Sherman Alexie’s Transformation of ‘Ten Little Indians’.” In Jeff Berglund and Jan Roush, eds. Sherman Alexie: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Salt Lake City: The University of Utah Press, 2010: 212-223.Peterson, Nancy J., ed. Conversations with Sherman Alexie.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09.Piao, Yu. “Trauma of ‘9/11’ Fiction and Don DeLillo’s Falling Man.” Contemporary Foreign Literature 2(2011): 59-65.[朴玉:《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2期,第59-65页。]Salaita, Steven. “Concocting Terrorism off the Reservation: Liberal Orientalism in Sherman Alexie@#%s Post-9/11 Fiction.” Studies in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s 22.2 (Summer 2010): 22-41,101.Sun Shengzhong. Eternal search for an Elusive Dream: A Study of Artistic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of American Bildungsroman with a Focus on Twain, Faulkner and Salinger. Dis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4.Tepper, Anderson. “A Boy@#%s Life, Zits and All: Sherman Alexie@#%s Young Hero Sets Off on a Journey Across Time and Race.” The Village Voice. 15 March 2007. Web. 10 Oct. 2008. .Zhu, Sumei. “Nationalism and Terrorism in the 20th Century.” World Ethno-National Studies 3(2000): 20-25.[朱素梅:《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世界民族》2000年第3期,第20-25页。]


论文标题中心与边缘——《午夜的孩子》与《兄弟》中人物身份的动态建构

作者董艳焱、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语学刊》(CSSCI)

期卷2011年第6期



论文标题《国界》(译作)

作者刘克东、贾俊梅

期刊名称《译林》(北大中文核心)

期卷2011年第4期



论文标题“Self- and Counter- Representations of Native Americans: Stereotypical Images of and New Images by Native Americans on Popular M

作者Liu, Kedong, and Hui Zhang.

期刊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期卷XX: 2



论文标题《船》(译作)

作者刘克东、栗敏捷

期刊名称《外国文艺》

期卷2011年第6期



论文标题“Racial Oppression in Sherman Alexie’s Works.”

作者Liu, Kedong.

期刊名称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

期卷5.2-3



论文标题《阿莱克西<保留地布鲁斯>中的种族联盟》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国外文学》(CSSCI)

期卷2011年第1期



论文标题《趋于融合——评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阿列克谢的长篇小说创作》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动态》(CSSCI)

期卷2010年第4期



论文标题《重塑印第安新形象——美国当代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述评》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期卷2010年第3期



论文标题《印第安传统文化与当代印第安文学》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集刊)

期卷第11辑



论文标题《〈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

作者刘克东、段儒云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期卷2010年第3期



论文标题《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译文)

作者谢尔曼·阿莱克西、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CSSCI)

期卷2007年第6期



论文标题《故事与梦想 传统与未来——<亚利桑那菲尼克斯意味着什么>中的“魔法师”形象和口述传统》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CSSCI)

期卷2007年第6期



论文标题《精神信仰的融合——解读卡尔<眼睛杀手>中的印白融合策略》

作者刘克东、孙畅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动态》(CSSCI)

期卷2012年第3期

简单介绍金的融合方式是回归式的,阿莱克西的融合方式是迂回式的,卡尔的融合是精神信仰的融合。


论文标题《哈金对中国的选择性呈现》

作者刘克东、傅利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CSSCI集刊源刊)

期卷2011年第二辑。



论文标题《哈代<苔丝>中的自然主义意象》

作者刘克东、张瑾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CSSCI集刊源刊)

期卷2010年第一辑



论文标题《论<使女的故事>中的仪式》

作者王玲、刘克东

期刊名称杨立文主编(北京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编):《加拿大研究(3)》,民族出版社,2008,第117-125页。



论文标题白人文明的牺牲品-论玛格丽特?劳伦斯《潜水鸟》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潜水鸟意象

作者刘克东、王晶

期刊名称《四川外语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增刊)

期卷2007年(增刊)



论文标题《苔丝》中女主人公悲剧的自然主义解析

作者张波、刘克东

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增刊)(CSSCI)

期卷2006(增刊)



论文标题哈金《活着》评析

作者刘克东、许丽莹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期卷2005年第1期



论文标题“Feminist Analysis of As for Me and My House.”

作者Liu, Kedong, and Huanhuan Hu.

期刊名称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ISSN2159-5836)

期卷2.5(May 20



论文标题《以退为进——论韦尔奇《印第安律师》中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

期卷4(2014)



论文标题《生存之道:希尔科<典仪>中的文化融合》(论文)

作者刘克东

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期卷2016年第四期38.4

简单介绍族裔人群常有生存之囧。美国著名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玛门?希尔科的小说《典仪》呈现了不同文化态度和策略的成败,证明了文化融合才是生存之道。不具备应对主流文化侵袭的能力,固守传统行不通;盲目崇拜,被白人同化只能迷失自我,丧失民族身份;憎恨和暴力不能解决族际问题;只有更新传统,适应白人文化,兼收并蓄,并怀有包容和仁爱之心,才能在两种文化之间生存。文化态度决定生存的成功与否。


论文标题从《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看北美印第安人的游牧精神

作者刘克东 琚慧

期刊名称当代外国文学

期卷2016年第二期 37.2

简单介绍本文通过分析游牧民族文化与传统,分析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的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人绝对真实的日记》体现出的游牧精神。在多数保留地族人低迷消沉的情况下,主人公朱尼尔毅然离开限制他发展的保留地,进入白人学校学习,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成功得到了白人社会与本族文化的尊重与认同。他保持了游牧民族的传统精神,跨越了地域上与心理上的界限,寻找希望中的生活。这种游牧精神的体现不同于多数印第安文学主题,对当代印第安人有鼓舞作用和指导意义。


论文标题《甜菜女王》中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作者刘克东、逄玥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期卷2017年第五期

简单介绍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 《甜菜女王》讲述了印第安人、白人与混血人的生活。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对比三组邻代人所受环境影响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印第安女性弗勒生长在传统的印第安环境中,生性勤劳、善良;外甥罗素受到白人同化环境的影响,变得追逐名利。白人阿德莱德成长在传统的白人家庭中,懒惰、冷漠、缺乏责任感;女儿玛丽不愉快的成长经历使她成为重视亲情的独立女性。混血塞莱斯汀从小缺少父母的庇护,变得自立自强;其女多特受到两位中性女人的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感染,成为新一代的诚实、独立女性。研究发现成长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会影响人物的行为与思想,进而塑造人物的性格。

相关话题/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学 介绍 博士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贾雪莱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 贾雪莱,女,汉族,1977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荣誉称号无工作经历2004-至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育经历2002年-2004年, 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系 硕士 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7年-2010年, 就读于澳大利亚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黄芙蓉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黄芙蓉,女,汉族,1974年生。教授,博士,硕导;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作为项目负责人,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获省教学成果奖3项。寄语 安静地宅在家里看书,写文章,享受思考的乐趣。荣誉称号201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冯婷婷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联系方式冯婷婷电  话:**传  真: E-mail:xiaobaidouzi@sina.com邮  编:150001通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哈尔滨工业大学447信箱 基本信息 冯婷婷,女,汉族,1987年生。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德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刘娟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今の自分は今しかない 刘娟,女,汉族,1982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日语系教师。 获奖2012-2013年度 哈尔滨工业大学“三八”红旗手2013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14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韩晓蕙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韩晓蕙,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任教以来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生课程和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专著1本;主编和参编由国家级和校级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材等编著13本;获得省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傅利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傅利,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兼职),分别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加拿大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等社会兼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加藤靖代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加藤靖代,女,日本籍,1975年生。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研究领域1. 日语语音学2. 日语教育工作经历时间工作经历2010.9-现在哈尔滨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 教育经历2008.4-2010.3 日本 京都大学 硕士1995.4.-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冯佩成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基本信息 冯佩成,男,汉族。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联系方式 电  话:**传  真:**E-mail:fengpeicheng2002@yahoo.com.cn 邮  编:150001通信地址:哈尔滨西大直街哈尔滨工业大学 荣誉称号 工作经历哈尔滨工业大学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王景惠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奖项成果奖项名称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时间2005完成人王景惠,徐万林,顾晓乐,常梅,宋飞焱所获奖项二等奖基本信息 王景惠,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生英语教学带头人。1998 年评为教授,2003年评为哈工大 “研究生英语教学带头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考研导师简介-任莉
    基本信息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论文专著基本信息 任莉,女,汉族,1969年生。职称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 荣誉称号暂无填写工作经历199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英语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曾承担多门本科生英语及非英语专业课程、研究生、博士生课程教学工作,并从事英语教学科研、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网 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