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基因工程与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生物安全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课题。近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
E-mail:yhcui@hit.edu.cn
通信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2649信箱
邮编:150090
荣誉称号
200711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二等奖
20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911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二等奖
201007 获得2009-2010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01 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课件评比 一等奖
201312 获得2012-2013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201407 获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
201506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2014-2015年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12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2015年度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称号
工作经历
时间 工作经历
2015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505-2015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304-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生导师
201109-201209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科学系Visiting Professor
201009-201505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905-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生导师
200710-2011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200607-20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教育经历
200309-200607,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
200107-200307,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硕士论文研究
200009-200307,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609-200007,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
我的新闻
-----------------------------------------------------------------
我的简介
崔艳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基因工程与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与生物安全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课题。近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0余篇。
联系方式
电话:**
传真:**
E-mail:yhcui@hit.edu.cn
通信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黄河路73号2649信箱
邮编:150090
荣誉称号
200711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二等奖
20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
200911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二等奖
201007 获得2009-2010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01 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课件评比 一等奖
201312 获得2012-2013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个人称号
201407 获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党支部称号
201506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2014-2015年度优秀班主任称号
201512 获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2015年度优秀专兼职学生工作者称号
工作经历
时间 工作经历
2015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505-2015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304-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博士生导师
201109-201209 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科学系Visiting Professor
201009-201505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0905-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硕士生导师
200710-201107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200607-201009 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教育经历
200309-200607,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
200107-200307,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硕士论文研究
200009-200307,东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609-200007,东北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
主要学术兼职
黑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
我的新闻
-----------------------------------------------------------------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
1 . 分子微生物学
2 . 基因工程与食品生物技术
3 . 食品质量与生物安全
主要研究方向:
1. 益生菌代谢调控及耐酸机制研究;
2. 益生菌活性产物及调控;
3. 乳蛋白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
4. 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方法与技术及致病机制研究;
5. 酶的定向改造。
团队成员
在读学生:
李洪波,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酶工程。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获得2013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王 超,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调控。李华山,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加工。中法(中国-法国)联合培养硕士。吕晓萌,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调控。胡 彤, 硕博连读生,研究方向:乳酸菌分子遗传机制。赵春雨,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调控。俞 婷, 本科生,研究方向:乳蛋白遗传多样性。张春玲,本科生,研究方向:乳酸菌TCS多样性。毕业学生:
刘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调控。2011年7月毕业,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发表SCI 论文1篇和核心论文1篇。毕业去向: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北京)。陈章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产物。2012年7月毕业,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发表SCI 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毕业去向: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刘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产物。2012年7月毕业,获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发表SCI 论文1篇、核心论文1篇。毕业去向:伊利集团(北京)。张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抗菌肽挖掘。2013年7月毕业,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2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毕业去向:旺旺集团(广州)。曹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乳酸菌代谢调控。2013年7月毕业,为中爱(中国-爱尔兰)联合培养硕士。发表SCI论文、EI论文、核心期刊论文各1篇。毕业去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CSC资助)。张旭,本科生,研究方向:乳酸菌遗传转化。2009年7月毕业。获2009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论文2篇。毕业去向:华南理工大学保送硕士研究生。现于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李华山,本科生,研究方向:乳酸菌遗传转化。2010年7月毕业。毕业去向:中法联合培养硕士。刘彬跃,本科生,研究方向:乳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2010年7月毕业,发表SCI论文1篇、EI1篇。毕业去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曹喻,本科生,研究方向:乳蛋白遗传多样性研究。2011年7月毕业。毕业去向:中爱(中国-爱尔兰)联合培养硕士。贾修龙,本科生,研究方向:传统发酵食品乳酸菌多样性研究。2013年7月毕业。毕业去向:康佳集团(深圳)。
科研项目
01.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菌株CH3 双组分系统HPK/RR1 耐酸调控基因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年1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02.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群体感应系统的鉴定和功能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1月~2012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03. 双组分系统在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与嗜热链球菌共生关系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1月~参与纵向项目
04. 基因扫描筛选天然抗菌肽机理和策略 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05. 高通量筛选乳酸菌抗菌肽及其抗菌机理研究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2012年1月~2013年1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06. 干酪乳杆菌J23合成广谱抗菌肽的调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参与纵向项目
07. 无机盐和蛋白质遗传多样性对牦牛乳热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1月~2013年12月参与纵向项目
08. 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耐酸机制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基金(理学专项)2008年5月~2010年5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09. 德氏保加利亚乳杆菌双组分系统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10. 益生菌定向选育及其高活性制品开发关键技术 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课题2007年11月~2010年12月参与纵向项目
专利
一种用于检测肉类及水产品中金霉素残留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受理号**8.8 (第一发明人)一种用于检测肉类及水产品中土霉素残留的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受理号**2.8 (第一发明人)导入clfA基因的乳酸乳球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方法.专利受理号**4.5 (第二发明人)
-----------------------------------------------------------------
讲授课程
1 本科生课程:
《微生物学》:食品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
2 研究生课程:
《高等微生物学》: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
《乳品微生物学》:中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和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学科招生
研究方向:
1 益生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2 食品质量与生物安全
3 基因工程与食品生物技术
博士招生:
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学科招生
研究方向:
1 益生菌代谢调控机制研究
2 食品质量与生物安全
3 基因工程与食品生物技术
联系方式:yhcui@hit.edu.cn
-----------------------------------------------------------------
出版物
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编委2012年3月科学出版社
粮食质量安全学编委2010年8月科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选列
01. Class IIa bacteriocins: diversity and new developments.Yanhua Cui, et al2012年12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02. A two component system is involved in acid adaptation of 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Yanhua Cui, et al2012年8月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03. A hybrid two-component system protein from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Sp7 was involved in chemotaxisYanhua Cui, et al.2011年7月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04. Detection of β-casein variants in yak (Bos grunniens) by PCR-SSCP.Yanhua Cui, et al2012年3月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05.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β-lactoglobulin of Chinese Yak (Bos grunniens).Yanhua Cui, et al2012年5月 Journal of Genetics
06. Isolation of halophilic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fermented soybean paste and assessment ofYanhua Cui, et al2012年5月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0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omponent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s of the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roup.Yanhua Cui, et al2011年2月Brazil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08 A screening of class IIa bacteriocins produced by lactic acid bacteria isolated from fermented mare milk.Yanhua Cui et al.2013年11月Journal of Food Safety
09. A CheR/CheB fusion protein is involved in cyst cell development and chemotaxis in Azospirillum brasilense Sp7Lixian Wu, Yanhua Cui, et al.2011年12月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10. cDNA-AFLP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related to cell chemotactic and encystment of Azospirillum brasilenseHuamin Li, Yanhua Cui, et al.2011年12月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