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凤,女,汉族,197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主持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国防预研项目、863以及横向合作等三十余项科技项目。获省部级、校级教学和科技奖励多项。发表文章60余篇(SCI,Ei检索4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项。
联系方式
柴凤教授
电 话:**
传 真:**
E-mail:chaifeng@hit.edu.cn,chaifeng@163.com
邮 编:150001
通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匡街2号哈工大科学园2C栋203室
工作经历
1994.7-1999.7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助教
1999.7-2003.7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讲师
2003.7-2009.12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副教授
2009.12-至今
2010.4-至今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哈工大电气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0年-1994年, 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1998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2003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博士学位
荣誉称号
2012年度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
2014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提名奖”
2014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教书育人优秀奖
2013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奖及组织奖
2012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教书育人奖
2011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最佳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
2010、2011、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黑龙江赛区指导教师
2007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2007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2005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我的新闻
-----------------------------------------------------------------
基本信息
柴凤,女,汉族,197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主持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国防预研项目、863以及横向合作等三十余项科技项目。获省部级、校级教学和科技奖励多项。发表文章60余篇(SCI,Ei检索4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8项。
联系方式
柴凤教授
电 话:**
传 真:**
E-mail:chaifeng@hit.edu.cn,chaifeng@163.com
邮 编:150001
通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匡街2号哈工大科学园2C栋203室
工作经历
1994.7-1999.7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助教
1999.7-2003.7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讲师
2003.7-2009.12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工基础教研室副教授
2009.12-至今
2010.4-至今
哈工大电气学院电磁与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
哈工大电气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1990年-1994年, 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1998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2003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电机与电器专业博士学位
荣誉称号
2012年度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
2014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提名奖”
2014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教书育人优秀奖
2013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奖及组织奖
2012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教书育人奖
2011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最佳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奖
2010、2011、2013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黑龙江赛区指导教师
2007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2007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2005年度哈工大电气学院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
我的新闻
-----------------------------------------------------------------
研究领域
1 新型电驱动用电机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2 电动车辆用轮毂电机系统及相关技术
3 高精度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
4 飞轮储能用高速电机及相关技术
5 复杂条件综合物理场研究
团队成员
裴宇龙: 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 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电机研究.
于艳君: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永磁电机控制技术
陈磊: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新原理电磁装置研究
科研项目
*****启动发电机技术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2011年1月~2015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电机的研究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2006年1月~2010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轮毂电机技术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2011年1月~2015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双定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实用技术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2008年8月~2009年9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双定子锥形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理论及实用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基于旋转电磁和电子膜吸附效应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哈工大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培育计划2011年1月~2012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基于旋转电磁效应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科技部国际合作子项目2008年7月~2012年10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小功率永磁电机的基础研究日本东方电机国际合作2006年10月~2015年8月负责人横向项目
线控电动汽车用弧面二自由度永磁轮毂电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年1月~2018年12月负责人纵向项目
奖项成果
《电路》课程教材建设(教材)2009柴凤(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于定转子齿槽效应转矩机理的电动机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研究2005柴凤(10)教育部一等奖
步进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2001柴凤(10)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运动控制电机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2010柴凤(3)201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
讲授课程
1.电路(本科生)
课程编码:T**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Ⅰ
课程英文名称:ELECTRIC CIRCUIT Ⅰ
总学时:96 讲课学时:96
学 分: 5
先修课程: 工科数学分析 大学物理
课程简介:
电路课程是电子与电气信息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理论的基本知识、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电路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电路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将介绍电路的基本定律、定理、现象、基本分析和仿真方法及基本的电工实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电路元件;线性与非线性直流电路分析;电路定理及其应用;正弦与非正弦稳态电路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与谐振电路分析;线性与非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及复频域分析;网络图论与网络方程;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磁路。
course number: T**
total hours:96 lecture hours:96
course credit:5
required backgrou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for engineering ,physics
Course Description:
The ELECTRIC CIRCUIT is a core course specifically for the students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By learning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acquire much knowledge of circuit, including the basic principals, basic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fundamental experimental ability. What’s more, it can also enhance the students’ capacity of logical analyzing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circuit problems, which serves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learning of further relevant specialized courses.
This cours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y, principles, phenomena, analysis, methods of simulating and skills for experiment of the circuit. It contains: the basic circuit components; the analysi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C; the theorems of circuits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 analysis of sine and non-sine stationary state circuit; the analysis of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nant circuit; the analysis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dynamic circuit in time-domain and complex frequency-domain; the network 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equations; two-port network; uniform transmission line and magnetic circuit.
22
2.电能转换与收集技术(博士研究生课程)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先修课程:电磁场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电网络分析与综合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能量转换及收集技术方面的相关背景、基本原理、理论模型、等效电路模型、集总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模型等知识。涉及电能转换技术及压电转换技术、风电转换技术和光电转换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的基础知识,热点问题、研究成果和应用领域。微型能量收集器是目前研究热点,本课程将介绍电磁发电、压电和静电等换能机制和转换效率;除了热处理以外的大多数场合,能量收集多具有随机性或周期性,本课程亦将讨论储能系统中的重要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主要教材:
沙山克.普里亚(S.Priya),丹尼尔.茵曼(D.J.Inman).《能量收集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李传统.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Course Information for Doctors
Name of the Course: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Requirement for the Cours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theory, Modern power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ic network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which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the basic principl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the lumped parameter model, the distributed parameter model and others. T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fields of the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piezoelectric conversion, the wind power conversion and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in which the basic knowledge, hot problem, research results and application are involved. Because the micro energy collector is the present study hotspot, this course will not only introduce the energy conversion mechanism and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around the aspec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power generation, piezoelectricity and static electricity, but also discuss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energy storage system.
Main teaching materials:
1. Shashank Priya, Daniel J.Inman. 《Enger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 Springer, 2009.
2. Li Chuantong. 《The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5.
招生信息
硕士招生:
招收3名
博士招生:
招收1-2名
-----------------------------------------------------------------
出版物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陈希有、柴凤、孙立山改编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永磁无刷电机及其驱动技术》(《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and Brushless DC Motor Drives》)R.Krishman著,柴凤等译2003年1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旋转电机第三功能-基于旋转电磁效应的机电热换能器程树康、柴凤等201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陈希有孙立山柴凤2004年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论文期刊
Analytical method for Iron Losses Reduction in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chai feng, liang peixin, pei yulong,cheng s k2015年7月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Double-stat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in-wheel Motor for Hybrid Electric Drive Systemchaifeng,Xia Jing,Guo Bin,Cheng Shukang2009年1月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Increasing the saliency ratio of fractional slot concentrated winding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Liu yue,Pei Y L ,Yu Y J,Chai feng*2015年7月IET ELECTRIC POWER APPLICATIONS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 on microstructural and dynamic properties of sodium, magnesium and calcium ionsGuo B, Han H B, Chai F.2011年7月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Parameter Analysison on the Thickness of an Aluminum-Steel Intercepting Plate in the Active Electric Armor.4Pei Yulong, Zhang Qianfan, Chai Feng, Li Zhiyuan, Cheng Shukang.2011年1月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ouble-stator Starter Generator for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Chai Feng, Cui Shumei, Cheng Shukang2005年1月 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The Performance Researh of Starter-generator Based on Reluctance Torque Used in HEVchaifeng,peiyulong,Li Xinmei,chengshukang2009年1月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