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武汉理工大学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26


  姓名:李曦
  性别:
  出生年月:1968年9月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化学系副主任
  联系电话:
  Emailchemlixi@whut.edu.cn
  
  教育经历:
  1985.9—1989.6,武汉大学化学系,本科/学士
  1989.9—1992.6,武汉大学化学系,研究生/硕士,导师:查全性院士
  1998.9—2001.6,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博士,导师:屈松生教授
  工作经历:
  1992年—至今: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化学系教师,2000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2001.9—2004.3: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2005.5—2006.5:瑞典Lund大学,访问****。
  研究领域:
  物理化学,功能高分子。
  招收研究生方向:应用电化学,功能高分子,化学生物学,催化化学。
  教学、科研概况:
  自1992年入校以来,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主讲了《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构化学》、《生物化学》、《综合化学实验》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电化学原理与方法》、《表面与界面化学》、《超分子化学》、《化学热力学》等研究生科课程,是校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的课程负责人和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国家工科基础化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主要成员,留学生课程《超分子化学》获得校级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获多项省级及校级教学成果奖;主编和参编了《物理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物理化学习题精解》和《物理化学讲义》等多部教材及电子出版物;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多项湖北省和武汉理工大学科研成果奖。2008年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教学名师,2011年获聘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教学名师。
  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高校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武汉市晨光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005年,获武汉市****科技创新奖。
  详情见http://wlxt.whut.edu.cn/new/wulihuaxue/Content.asp?c=66&a=134&todo=show。
  近年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和成果:
  1、基于铜配合物/石墨烯-聚苯胺修饰电极的无标记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2、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其与抗体和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3、两亲共聚物修饰的脂质体稳定性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4、磁性微球与抗体和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
  5、微量量热法研究两亲共聚物修饰的磁性脂质体稳定性,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主持
  6、磁性高分子微球的制备及其与抗体和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武汉市晨光计划,主持
  7、新型无溶剂自分层聚氨酯胶黏剂,横向,主持
  8、高产率缬草油的萃取研究,横向,主持
  9、现代混凝土胶凝浆体微结构形成机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参加
  10、乳液法构筑梯度功能聚合物材料中的界面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
  11、纳米晶化增强剂的研究开发及其在环保PVC管型材中应用研究,国家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参加
  12、底泥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参加
  13、201214JC02,军工973子项,参加
  14、乳液共混法制备梯度功能聚合物材料中的粒子识别作用研究,高校博士点科研专项基金,参加
  15、液晶态树脂的制备及其对金属离子吸附选择性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参加
  16、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梯度建筑涂料,广东省产学研项目,参加
  17、纳米二氧化硅/聚烯烃汽车用复合材料的应用及产业化开发,湖北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加
  18、纳米晶化增强剂及其在PVC管材中应用,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加
  19、利用湖泊污泥和建筑垃圾等废料研制彩色陶瓷透水砖,武汉市科技攻关项目,参加
  20、有机高分子改性硅溶胶结构性能及应用技术研究,企业合作,参加
  代表性论文与专利:
  1、Tian Zhang, Xi Li*, et al. Joint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and chlorobenzenes topyriformis Tetrahymena, Chemosphere, 2014, 104, 177–183
  2、Yang Linlin, Xi Li*, et al. The fabrication of a Co (II) complex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glass carbon electrode,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dopamine,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731, 14–19
  3、陈诚,李曦*,等,聚苯胺的合成及其对六价铬吸附实验研究,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61-63
  4、Liu Xin, Xi Li*, et al.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the nickel(II)-bis (1,10-phenanthroline) complex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its use as a sensor for ascorbic acid, Microchim Acta, 2013, 180, 1309–1316
  5、Zhang Zhijun, Xi Li*, et al. Cobalt complex plays a dual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DNA sensor, Journal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3, 690, 117–120
  6、Tian Zhang, Xi Li*, et al. Acute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to Tetrahymena in an In Vitro Experiment and Envelope Damage Study,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3, 91(1), 62–68
  7、Liu Xin, Xi Li*, et al. Studies on Antibacterial Mechanisms of Copper Complexes with 1,10-phenanthroline and Amino Acid on Escherichia coli,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3, 154,150–155
  8、曹亚飞,李曦*,等,对苯二酚在希夫碱铜配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测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32(4),61–65
  9、黄柱进,李曦*,等,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测定铅离子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47,514–517
  10、Zhijun Zhang, Xi Li*, et al. A novel dinuclear Schiff base copper(II) complex modified electrode for ascorbic acid catalytic oxidation and determination, Daltontransactions, 2012 , 41, 1252–1258.
  11、Tian Zhang, Xi Li*, et al. Acute toxicity of chlorobenzenes in Tetrahymena: Estimated by Microcalorimetry and mechanism.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12, 33, 377–385
  12、Fang Tingting, Xi Li*, et al. The action of nor?oxacin complexes on Tetrahymena investigated by Microcalorimetry. J.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2012, 109(1), 433–439
  13、Fang Tingting, Xi Li*, et al. Toxicity evaluation of CdTe quantum dots with different size on Escherichia coli., Toxicology in Vitro, 2012, 26(7), 1233–1239
  14、熊燕,李曦*,等,席夫碱铜配合物/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286–290
  15、Xi Li*, Zhijun Zhang, et al.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action on Escherichia coli by microcalorimetry of copper complexes with 1,10-phenanthroline and amino acid, 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 2011,105, 23–30.
  16、张志军,李曦*,等,PAOAA 修饰金电极固定过氧化氢酶的电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 化学, 2011, 41, 10001–10009.
  17、李曦*,杨芹,等,MPEG胆甾醇酯与卵磷脂作用的LB技术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33(2), 61–64
  18、李曦*,张兰英,等,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和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33(6), 9–11
  19、Xi Li*, Tian Zhang, et al. Toxicity of Aromatic Compounds to Tetrahymena Estimated by Microcalorimetry and QSAR, Aquatic Toxicology, 2010, 98(4), 322–327
  20、Li Xi*, Zhang Tian, et al. Microcalorimetric Study of Tetrahymena Growth Affected by Copper(II) Complexes,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0, 137(1), 117–124.

附件下载:  






相关话题/生命科学学院 化学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