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介绍:
李红玲,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会员。
●主要经历:
1995年保送到华中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主修管理工程,辅修知识产权法,获工学、法学双学士学位;
1999年9月到华中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钟书华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学与科技管理;
2002年7月到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学术委员会秘书;
2004年3月,借调到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担任助理;
2005年4月到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师从廖建桥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型员工管理,2009年6月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李红玲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知识型员工管理,目前已在权威及核心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20余篇。硕士期间荣膺华中科技大学首届“科研十佳”称号,2008年度破格晋升副教授,从2009年起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10年9月,获中南民族大学首届“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教师”入围奖;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两次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奖”。
●研究项目
(1)主持:民族地区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减贫效应测量及发展政策研究(编号:11CMZO40),国家社会科学援救基金(2011.6-2013.12.31)。
(2)主持: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与优化研究(编号:09YJC850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1-2012.12)。
(3)主持:辩论式教学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性运用研究,湖北省2010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9-2013.9)。
(4)主持:面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武汉市科技政策绩效评价研究(编号:09069),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9.7-2010.11)。
(5)主持:构建武汉市技术预见系统实证研究(编号:SSY06005),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7-2007.11)。
(6)主持:武汉市科技资源开发:问题与对策(编号:YSY05003),中南民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05.12-2006.12)。
(7)主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项目(2002.9-2004.6)。
(8)主持:技术开发型转制院所中的战略联盟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2002年度“科技萌芽”项目(2002.6-2003.6)。
(9)参加:基于绩效特征的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编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1-2008.12)。
●专著:
1、李红玲.中国民族地区科技资源配置与开发[M]. 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钟书华,李红玲等.中国的企业技术联盟[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湖北省“十五”重点出书规划书目
●发表论文:
[1] 李红玲.R&D管理模式变迁下的市场距离研究初探[J],软科学,2009,23(12):30-34.
[2] 李红玲,廖建桥.面向R&D人员绩效考核的市场距离概念拓展及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3):104-110.
[3] 李红玲.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转移阻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3):124-127.
[4]李红玲,廖建桥.R&D人员绩效考核必要性争论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 29(1):167-170.
[5] 李红玲.R&D人员绩效考核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4):174-178.
[6] 李红玲.少数民族地区企业技术联盟战略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08,(2):20-21.
[7]李红玲,廖建桥. 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8, 28(4):243-246.
[8]李红玲.基于两个知识转移模型的企业战略联盟反思[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0):140-144.
[9]李红玲.区域科技管理中的技术预见——以武汉市为例[J].理论月刊,2007,(2):105-107.
[10]李红玲,梅乐.技术预见:从方法的运用到系统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2):47-51.
[11]李红玲. 对政府主导的中小企业扶持机制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6,27(12):25-27.
[12]金荣学,李红玲.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中的联盟战略及特点分析.科研管理,2005,26(1):9-14.
[13]李红玲.院所转制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4,24(3):82-84.
[14]李红玲,张京成.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6):66-71.
[15]李红玲.技术开发型转制科研机构实施联盟战略的困难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2):35-37.
[16]李红玲等.技术开发型转制科研机构实施联盟战略的意义[J]. 中国科技论坛,2004(1):22-25.
[17]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及选择[J].科研管理,2002,23(5):64-69.
[18]李红玲,钟书华.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论坛,2001(2):34-36.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
[19]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成本及其分配[J].科研管理,2001,22(4):92-98.
[20]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的效益及其分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22(6):7-10.
[21]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的公平分配[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48-51.
[22]李红玲,钟书华.企业技术联盟的风险分配.科技管理研究,2001,21(4):12-15.(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3]Li Hongling. From shannon-weaver to boisot: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J]. IEEE WICOM Conference,September 21-25, 2007 Shanghai.(EI收录)
[24]Li Hongling. Another view on knowledge transfer barriers-based on the noumenon of knowledge[J].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 2007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902-905, Wuhan, 2007.(ISTP收录)
●课程:
微观经济学
管理学原理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创新学
●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电话:(+86)**/**
信箱:lihl7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