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5年博士生招生导师(5)

本站小编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5-09-21



1992、1993和2003年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先后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收录51篇,被SCI他引2219次,被CSCD他引1174次。2001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在Nature的Article被列为该期的“亮点”论文;2001年还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论文一篇;2010和2013年又以第三和第一作者在Nature Geoscience上发表各论文一篇。他有6篇论文入选ESI 2001-2011十年间国际地学被引最高的前3096篇论文,排名分别为第131、218、466、1537、1829和2231位。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E-mail:peizhen@ies.ac.cn

 

郑德文,男,1971年生,研究员,新构造与年代学实验室副主任,第四届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第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年毕业于沈阳黄金学院,199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年代学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低温热年代学工作(裂变径迹和Ar/Ar热年代学)。2007年,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加州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曾主持然科学基金项目、地震联合基金和科技部技改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祁连山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与剥露特征的热年代学制约”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藏高原东北缘热历史—中低温热年代学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其中SCI文章20余篇。

感兴趣的方向:(1)应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2)研究构造、气候对地貌的影响;(3) 3He、21Ne宇宙成因核素测年及其活动构造中的应用

正在建设的实验方法:受修缮购置项目资助,2014年购置了193准分子激光器、ICP-MS以及Alphachron氦测量仪,正在建设U-Th/He低温热年代学方法、激光-ICPMS-裂变径迹法的

联系电话:62009250  E-mail:zhengdewen2002@aliyun.com.cn

 

周永胜,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员。1997年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构造物理专业。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实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研究。在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个973项目专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资助下,开展了岩石脆塑性转化-塑性流变和部分熔融、矿物相变等方面实验研究,以及断层带流体与构造岩变形机制等方面研究。2005年获得德国DAAD 奖学金于2005-2006年在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流变实验研究。2012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修学者资助,于2013年赴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与该中心“流变与地质力学”研究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目前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研究方向:(1)水、熔体、变质反应、岩石组构对中下地壳岩石流变影响的实验研究;(2)断层带流体赋存状态、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在地震孕育过程中作用;(3)汶川地震断层带流变结构与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研究。

在矿物相变、下地壳流变、部分熔融、断层带流体与构造岩变形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些进展,部分成果发表在J. Geophysical  Research、Tectonophysics、Geological Journa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等杂志。

独立培养了5名硕士和2名博士;目前指导在读硕士生2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2名,协助指导博士后1名。

电话:(010)62009060              E-mail:zhouysh@ies.ac.cn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