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军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31

姓 名 陈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78年9月 籍贯 湖北石首市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最后学历 博士研究生 最后学位 经济学博士
技术职称 教授 导师类别 博导
行政职务 副院长 Email cj-2010@139.com
工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邮政编码 430074
通讯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单位电话
个人主页


个人简介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项目、湖北省委改革智库项目、湖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20余项;
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项目2项);
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ustainability》《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管理学报》《经济评论》《经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发表科研期刊论文5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机构出版学术著作6部,合著教材、著作3部;
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3项(排名第一2项、排名第二1项),武汉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2015年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2016年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才队伍建设“摇篮计划”和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工作经历
2008年7月—2010年6月,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10年7月—2010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011年1月—至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9月—2016年8月,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访问****)。

教育经历
1999年9月—2003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文与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习(本科),获学士学位;
2003年9月-2008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资源产业经济专业学习(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

获奖、荣誉称号
第十一届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人民政府,2018年9月;
武汉市第十四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1),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2019年4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优秀创新创业教育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8年1月;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年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排名第1),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7年12月;
第十届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2),湖北省人民政府,2016年12月;
第九届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1),湖北省人民政府,2015年1月;
武汉市第十四次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1),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2015年4月;
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教材一等奖(排名第三),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2013年7月。

社会、学会及学术兼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区域科学学会理事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领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项目
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驱动的实现路径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摇篮计划”项目,2016.1-2018.12;
基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公众生态道德培育研究,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研究重大项目,2016.6-2019.6;
“美丽中国”愿景下大学生生态道德培育机制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2015年度科研开放基金重点项目,2015.5-2017.5;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情况调查,湖北省社科联2015年度“中国调查”项目,2015.10-2018.10;
湖北省生态文明技术创新机制研究,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办)改革智库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15年度开放基金项目,2015.4-2016.4;
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重点项目,2014.4-2015.4;
公众生态道德对生态文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13.1—2015.12;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重点项目,2013.1—2014.1;
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2.6—2018.6;
中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路径与政策,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12.2-2012.12;
中国节能减排的实施机制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新青年教师资助项目,2011.1—2012.12;
中国低碳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2010.4-2011.1;
中国非可再生能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08.12—2010.6;

发表论文
Regional eco-innova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eco-innovation leve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SSCI/EI,IF=5.715),Volume 153, 1 June 2017, P 1–14.
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 Natural Gas Consump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Spatial Insights,通讯作者,Sustainability(SCIE/SSCI,IF=2.592), 2020. 12(8): p33-54.
以绿色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第二作者,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年12月17日;
“三问”于民: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2020年4月15日;
完善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系统架构,第一作者,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26(01): 42-45;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7(3):111-120,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建立生态标准体系,优化城市国土空间布局,第一作者,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27(8):29-3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现机制与促进对策,第一作者,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4,36(6):666-671;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针对性的思考,第一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4):69-78;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与举措,第一作者,团结,2013,32(6):26-30;
宜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第一作者,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10月12日;
公民生态道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机理研究,第一作者,鄱阳湖学刊,2013,5(5):29-33;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第二作者,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7):36-50;
矿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二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1-10;
中国煤炭消耗与污染排放区域差异实证,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72-80;
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第二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2(4):26-30;
中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一作者,理论月刊,2012,37(10):140-145;
中国非可再生能源的区域优化配置,第一作者,经济管理,2010,36(6):1-8;
内生创新、人文发展与中国的能源效率,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57-6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第二作者,经济评论,2009,30(3):38-46;
研发投入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第二作者,中国科技论坛,2009,24(5):37-42;
市场化改革对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第二作者,统计与决策,2009,24(12):23-29;
我国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第二作者,湖北社会科学,2008,25(6):70-74;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评价:1990——2006,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62-70;
能源消费背景下中国的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第一作者,管理学报,2008,5(4):549-554,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1979—2006,第一作者,科学管理研究,2008,28(1):7-13;
工业化水平区域差距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第一作者,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59-6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12))全文转载;
中国非可再生能源生产效率评价:第一作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07,28(5):65-71;
中国、美国和俄罗斯非再生能源供给安全国际比较,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4):27-34;
中国近十五年来非再生能源有效供给水平评价,第二作者,中国软科学,2006,18(11):7-14,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2))全文转载;
武汉市环境承载力研究,理论月刊,第二作者,2006,26(1):72-77;
区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新框架,第一作者,理论月刊,2005,25(1):72-74;
意识形态与中国自然资源的产权安排,第一作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2(2):19-32;
中国汽车产业:SCP范式的分析,第一作者,产业经济研究,2004,4(6):8-17;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5(2))、《国民经济管理》((2005(4))全文转载;
稳态经济略论,湖北社会科学,第一作者,2004,21(12):80-82。

出版专著和教材

我国生态文明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20年3月,第一作者;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作者;
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现状调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作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作者;
矿产经济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副主编;
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问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作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指导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副主编;
中国非可再生能源战略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独著;
中国新型工业化与资源环境管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四作者。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管理学原理》、《生态文明研究专题》、《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年均授课220学时。

指导学生情况
近五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其中4人已经毕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始终坚持做学生学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守护者和引路人。在日常工作中,善于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进展,引导学生正确规划研究生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深入了解学生工作与生活情况,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所指导的研究生已在银行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就业,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我的团队
先后作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和学院副院长,踏实工作,积极奉献,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引导团队成员相互学习、不断进取,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了学科建设、组织建设、制度规范和学习交流等各项任务,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做出了贡献,带领的研究与工作团队受到同行好评。



相关话题/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