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2011考研专业课试题及答案——《中共党史》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8-30

三  峡  大  学

                     2010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试科目:  752 中共党史      

 

 

 

一、名词解释:

 

1、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 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主要内容是:第一,资遣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部队缩编为1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 团;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第三,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的管理, 协助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士兵委员会由全体士兵民主选举产生,在党支部指导下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的工作,组织领导士兵的文化娱乐生活,监督部队的经济 开支和伙食管理。三湾改编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标志着毛泽东建设人民军队思想的开始形成,三湾改编初步解决了如何把以 农民及旧军人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政治建军的基础。同时,三湾改编的三项重要 内容之一——实行民主主义,也对团结广大士兵群众、瓦解敌军起到了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湾改编又丰富了我党早期的统一战线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 统一战线工作出了很大贡献。

 

 

 

2、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上,为了废除封建 及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中国共产党制订、公布了这一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法规。《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为:1、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 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乡村中在土地改革以前的封建性剥削债务。2、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公地及其他一切 土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并按乡村全部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在分配方法上,实行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 有。3、乡村农会接收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上述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同样的一 份,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适当的生产及生活资料。4、保护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5、土地改革之合法执行机关为“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 “委员会”和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6、为保证土地改革的实施和人民的民主权利,政府应组织人民法庭,审判及处分一切违抗 或破坏本法的罪犯;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权利在各种会议上批评、弹劲、撤换、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使土地改革中的一切措施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 益及意志。此外,这一文件还对土地、财产及分配中的若干特殊问题,规定了具体处理办法。《中国土地法大纲》不但肯定和发展了1946年五四指示中提出的将 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原则,而且改正了其中对地主照顾过多的不彻底性,成为一个在全国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公布和实行,有力地推动了各 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但是,大纲规定的将一切土地平均分配的办 法,加上对某些政策界限规定得不够明确和具体,因而导致了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一些“左”的现象,特别是侵犯了中农利益。

 

 

 

3、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进行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工作,对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进行否定,如何看待建国以后党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思想,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1981 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 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肯定了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4、中共十五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 次大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 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 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二、简答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基本特 点:1。中国表面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实际上帝国主义不但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是中国的决定性力 量。2。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被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保持着,而且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 着显著位置。3。民族资本油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他的力量不仅薄弱,而且还受 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4。地主阶级的封建政权虽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在帝国主义的扶植 和保护下,地主阶级依然维持着对全国的反动统治。5。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半统治之下,他们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又由 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再加上中国的土地广大,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反战,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以至于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上所罕见 的。

 

 

 

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由张闻天代替 博古负总的责任,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按照民 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的正确的领导集体。这次会议在革命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 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的会议。因此,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 志。

 

 

3、试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巩固政权的客观需要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决定因素。既然确立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又认定搞资本主义没有前途,加上西方国家封锁禁运,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援助,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既有外在的压力,也有内在的动力,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现实情况看,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很不巩固,国际上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国内在土地改革后的两极分化已经出现,城乡资本主义势力有日益扩大之势,危及新生共和国政权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把巩固新生政权的任务放在突出的位置,必然对危及政权统治基础的私有制进行限制甚至消灭。

其次,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推行计划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解放初期,由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环境相对封闭,物资严重匮乏,形成短缺经济时代,国家必须大量投资搞建设。同时,国民经济生活比较简单,推行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筹规划,进行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与工业化时代是相适应的。50年代我国仿效苏联模式推行计划经济,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壮大了国营经济的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而推行计划经济必然要求把私营经济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对私营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整体经济环境的客观要求。

第三,赶超西方国家的强烈愿望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主观动因。1840年以后处于全面衰退的中国,又惨遭西方列强的侵略,连年战争,赔款割地,国民经济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已穷困不堪。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对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强大国家的渴望更加强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就鲜明地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愿望。为了迅速地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然要求确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其制度保障就是计划经济,其可行途径就是对私营企业的改造,使其能迅速地为国家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考虑用于解决香港、 澳门问题。这个科学构想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一国两制”构想初步形成的阶段。1978年11月, 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提出: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首次以"台 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武力统一"、"解放台湾"的提法。(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阶段。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指出:台湾不 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 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进一步阐 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后来被称为“叶九条”。) 其中包括: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 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实际上就是主张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国家实现统一的大前提下,国家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 行资本主义制度。1982年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时说:“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是邓小 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示,中国准备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解决香港问题,收 回香港后,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行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同年公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至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有了明确的表达,并体现 在国家根本大法中,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3)“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化阶段。1982年9月以后,“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逐步 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立宇时,进一步发挥了关于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即题为《中国大 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的谈话(后来被称为“邓六条”)。此后,邓小平在一系列谈话中又从各个方面对“一国两制”的构想进行了阐发,形成了完整的实现祖 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同年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4年2月, 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一国两制”的提法。他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 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三、论述题

 

1、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

 

(1)近代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 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个国情下面,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进行了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旧民主主 义革命屡次失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及政党。这个新的阶级只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的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到五四运动前,人数已 达到200万。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人的罢工次数增加,斗争的内容.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从自在阶级向自为 阶级转变。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3)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批宣传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 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和影响随着对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流派的斗争动胜利 而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4)五四运动中,中国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巨大的力量。一批具有初 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 结合,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组织基础。

 

 

 

2、试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是:首先,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 其次,治理整顿任务的完成和深化改革的要求。再次,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明确回答这些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 题,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发展,是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以及选举新的中央领 导集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迫切要求。

 

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阐述了要坚持党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第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判断各项事业是非得失的标准;第四,对反对错 误倾向做出了新概括;第五,对台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做出了新概括。

 

南方谈话的意义是: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科学 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 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

 

 

 

 

                三  峡  大  学

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A卷)

               考试科目:   中共党史           

 

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计80分)

1、简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及其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5分)

土地政策的变化以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为依据,以调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目的,将革命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5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保留了封建土地制度。后果是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5分)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结果使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和支援解放战争,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5分)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 当代它是一部根本大法,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5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还规定了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基本国策,它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的总原则。 (10分)《共同纲领》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体现,是建国初期的施政方针。(5分)

 

3、简析反右斗争扩大化的教训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示发布后,广大的党 内外群众真诚地提出了许多改进党的思想作风的有益的批评建议,但在其中,却有极少数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煽动一些群众闹事,造 成全国性的政治紧张空气。(5分)为了制止事态扩大,中央发出了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人民日报》并发表了社论,由此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反 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对于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5分)但由于当时党对阶级斗争和右派进攻 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采用了错误的“大民主”群众运动方式,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导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5分)在斗争中,有55万 人被划为右派,其中除了极少数是真正的右派分子外,绝大多数都是错划的,这不仅给他们造成一了严重的个人伤害,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成为 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屡犯扩大化错误的根源。(5分)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于历史问 题的决议》,(3分)内容主要有三方面:①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 想的正确与错误,以及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4分)②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 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4分)③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 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的前进方向,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4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意义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 民的思想,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5分)

二、论述题(每小题35分,计70分)

5、论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和伟大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处于重大历史性转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等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开展起来的。(2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结束后,我们党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 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5分)由于“左”的思想的长期影响和束缚,许多人还不能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还不能正确区分毛泽东同志 的伟大历史功绩和晚年所犯的错误,还不能从“文化大革命”的指导理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中摆脱出来。(5分)因此,党的事业在前进中 出现徘徊的局面。(2分)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世世代代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强调毛 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实现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5分)一九七八年五月十日,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五月十一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 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6分)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是二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思想先导,为我们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10分)

 

6、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演变

⑴三大改造完成后: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剥削制度已经消灭,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工业建设开始起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 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制定了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开展整风运动。(10分)

⑵二十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由于对社会 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以及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等,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仍然以为阶级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后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出现了“文 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局面。(10分)

⑶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打倒四人帮后,中国共产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路线;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经验,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 认识,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10分)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探索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5分)

相关话题/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