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心
联系方式:办公室电话电话:**
E-mail:chwuax@mail.ccnu.edu.cn
课题组主页链接:http://klpcb.ccnu.edu.cn/www/wuanxin/
http://www.ccnu.edu.cn/show.php?contentid=699
吴安心教授
个人简介(其中学习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排列)
吴安心,男,1962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1985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1988年7月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
1988年9月-1994年9月:兰州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助理教授;讲师;
1997年7月自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
1997年9月-2001年3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研究助理(博士后);
2001年4月-2003年7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研究助理(博士后);
2003年7月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荣誉及奖励: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学术组织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湖北省科技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平顶山学院讲座教授,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华中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申诉受理小组成员。
主要学术荣誉: 2005年获得湖北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2004-2010连续多年被评选为优秀教师,并获得学校“三育人”标兵称号(2008),200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度荣获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享受劳模政治待遇;并荣获华中师大第四届“感动校园”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度获得学校首届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誉称号。
主要奖项(按时间逆序排列):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10LD3016-2),【2010年度】(第二完成人)
2, 英国皇家化学会颁发的优秀墙报奖1项(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oster Prize), 【2010年度】
3, 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优秀硕士论文1篇,【2010年度】
4, 湖北省大学生创新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10;2009年度】
5, 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1年度】(第二完成人)
6, 甘肃省教委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2000年度】(第二完成人)
7, 甘肃省科技发明(兴陇杯)三等奖1项,【1989年度】(第二完成人)
研究领域(包括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请尽量详细)
个人主要研究兴趣是: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及仿生合成,新型合成方法学研究,药物合成,复杂体系分子集群行为研究,拓扑选择性合成与晶体工程研究,分子机器、信号传感及分子探针研究。课题组当下研究涉及如下五个层面:
(1)分子建筑与分子工程——非共价合成;拓扑选择性合成;复杂体系中的分子行为及亚行为研究:
(2)主客化学——人造受体的设计合成与分子识别;
(3)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4)新反应与新试剂;
(5)奇异骨架的分子的构造。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共参与国际、国内研究课题三十余项,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No. **;No.**;No.**;No.**;No.**; No.**);10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创新团队项目(湖北省、甘肃省,教育部);8项校基金(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医学院);3项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功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项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香港、美国,博士后期间参与)。近期主持的主要课题如下: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分子集群行为中自分类行为在串级反应中的表达》,经费200万,起止年月:2011.01-2014.12,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No. **),《分子集群行为中自分类行为在串级反应中的表达》,经费40万,起止年月:2009.01-2011.12,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No. **),《基于C型与S型折叠态的多个拓扑异构体的同步构造及取代基在拓扑选择性合成中的应用》,经费28万,起止年月:2007.01-2009.12,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No. **),《大空腔鼓型分子载体的理性设计与托扑选择性合成》,经费23万,起止年月:2005.01-2007.12,课题负责人。 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窝穴型分子载体的合成与识别研究》,经费3万,起止年月:2005.01-2006.12,课题负责人。
研究团队(包括研究团队的组成、特点等):
确保导师能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减少中间环节的传授谬误,因此本课题组主要由指导教师与学生组成,不设助手岗位!同时,课题组要求学生在实战中成长,追求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从文献全息性解读,研究领域知识集成,具体研究课题设计,到研究细节实施与论文整理撰写等全过程都要求学生独立执行、逐步体验!
合作研究:
l 美国马里兰大学Lyle Isaacs 教授课题组;
l 浙江大学潘远江教授课题组;
l 香港科技大学戴伟民教授课题组;
l 中国人民大学于澍燕教授课题组。
代表性论文(5篇):
1. Nanotubular non-covalent macrocycle within non-covalent macrocycle assembly: (MeOH)12 encapsulated in a molecular clip cyclododecamer. Li-Ping Cao,a Xiang-Gao Meng,a Jiao-Yang Ding,a Yun-Feng Chen,a Meng Gao,aYan-Dong Wu,a Yi-Tao Li,a An-Xin Wu*ab and Lyle Isaacs*c Chem. Commun., 2010, 46, 4508–4510.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2.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Hydantoins via Sustainable Integration of Coupled Domino Processes. Meng Gao, Yan Yang, Yan-Dong Wu, Cong Deng, Wen-Ming Shu, Dong-Xue Zhang, Li-Ping Cao, Neng-Fang She, and An-Xin Wu* Organic Letter, 2010, 12, 4026-4029.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3. Formation of Unsymmetrical 1,4-Enediones via A Focusing DominoStrategy: Cross-Coupling of 1,3-Dicarbonyl Compounds and Methyl Ketones or Terminal Aryl Alkenes. Meng Gao, Yan Yang, Yan-Dong Wu, Cong Deng, Li-Ping Cao, Xiang-Gao Meng, and An-Xin Wu* Organic Letter, 2010, 12, 1856-1859.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4. Supramolecular Rhombic Grids Formed From Bimolecular Building Blocks. Neng-Fang She,? Meng Gao,? Xiang-Gao Meng,? Guang-Fu Yang,? Johannes A. A. W. Elemans,? An-Xin Wu,?,* and Lyle Isaacs∫,* J. Am. Chem. Soc.,2009, 131, 11695-11697.【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5. Novel and Direct Transformation of Methyl Ketones or Carbinols to Primary Amides by Employing Aqueous Ammonia, Liping Cao, Jiaoyang Ding, Meng Gao, Zihua Wang, Juan Li, and Anxin Wu*, Organic Letter, 2009, 11(17), 3810-3813.【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6. A New Facile 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3-Methylthio-substituted Furans, Pyrroles, Thiophenes and Related Derivatives. Guodong Yin, Zhihua Wang, Aihua Chen, Meng Gao, Anxin Wu*, Yuanjiang Pan* J. Org. Chem, 2008, 73,3377-3383.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7. Tetrameric Molecular Bowl Assembled from Glycoluril Building Blocks. Neng-Fang She, Xiang-Gao Meng, Meng Gao, An-Xin Wu* and Lyle Isaacs* Chem. Commun. 2008, 3133 - 3135. (封面文章)【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8. Chiral Molecular Clips Control Orthogonal Crystalline Organization. Yunfeng Chen, Nengfang She, Xianggao Meng, Guodong Yin, Anxin Wu*, Lyle Isaacs* Organic Letter,2007,9,1899-1902.【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9. Efficient C-C Double-Bond Formation Reaction via a New Synthetic Strategy: A Self-Sorting Tandem Reaction. Guodong Yin,? Baohan Zhou,? Xianggao Meng,? Anxin Wu,*,? and Yuanjiang Pan*,? Organic Letter, 2006, 8, 2245-2248.【华中师范大学第一署名单位】
吴安心在国际高端期刊上发表的主要论文(影响因子大于3.0的论文)
1. J. Am. Chem. Soc., 2009, 131, 11695–11697. (IF﹥8, 通讯作者)
2.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0035–10043. (IF﹥8, 第一作者)
3. J. Am. Chem. Soc., 2003, 125, 4831–4835. (IF﹥8, 第一作者)
4. J. Am. Chem. Soc., 2002, 124, 8297–8306. (IF﹥8, 第二作者及第二单位署名)
5.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4028–4031. (IF﹥8, 第一作者)
6. Org. Lett., 2010, 12(8), 1856-1859 (IF﹥5, 通讯作者)
7. Org. Lett., 2010, 12(18), 4026-4029 (IF﹥5, 通讯作者)
8. Org. Lett., 2009, 11, 3810–3813. (IF﹥5, 通讯作者)
9. Org. Lett., 2009, 11, 2603–2606. (IF﹥5, 通讯作者)
10. Org. Lett., 2007, 9, 1899–1902. (IF﹥5, 通讯作者)
11. Org. Lett., 2006, 8, 2245–2248. (IF﹥5, 通讯作者)
12. Org. Lett., 2006, 8, 2599–2260. (IF﹥5, 通讯作者)
13. Org. Lett., 2005, 7, 3797–3799. (IF﹥5, 通讯作者)
14. J. Org. Chem., 2008, 73, 5915–5925. (IF﹥3, 通讯作者)
15. J. Org. Chem., 2008, 73, 3377–3383. (IF﹥3, 通讯作者)
16. J. Org. Chem., 2006, 71, 4502–4508. (IF﹥3, 通讯作者)
17. J. Org. Chem., 2004, 69, 6157–6164. (封面文章) (IF﹥3, 通讯作者)
18. J. Org. Chem., 2002, 67, 5817–5830. (IF﹥3, 第一作者)
19. J. Org. Chem., 2002, 67, 5405–5407. (IF﹥3, 第二作者)
20. Chem. Commun. 2010, 46,4508 – 4510. (IF﹥5, 通讯作者)
21. Chem. Commun., 2008, 3133–3135. (封面文章) (IF﹥5, 通讯作者)
22. Cryst. Growth Des., 2008, 8, 1645–1653. (IF﹥4, 通讯作者)
23. Cryst. Growth Des., 2009, 9, 4255–4257. (IF﹥4, 通讯作者)
24. J. Med. Chem., 2002, 45, 758–762. (IF﹥8, 第三作者)
l
授权专利:
1,《制备肉桂酸酯及其衍生物的方法》,专利号:ZL 2008 1 **.2,授权公告日:2011年03月16日。
2,《Enediyne Derivatives》,Wei-Min Dai, Anxin Wu, Yuk Ha Lee, Wataru, Hamaguchi, Sei-ichi Nishimoto, Ling Zhou, Atsushi Ishii, US Patent(美国专利), US 6, 391, 916B1, 21 May 2002, 55pp.
出版编著:
毕业生深造或就业情况:
有8名毕业生有在境外学习升造的经历【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挪威,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区】;有6名博士毕业生、1名硕士毕业生在高校任教;有6名硕士毕业生分别在上海、深圳、中山市、郑州、黄冈高中等中心城市的重点高中任教。有2名毕业生在上海,广州著名药业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