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技术学院(Faculty of Animal Science & Technology,FAST)前身为畜牧系(曾先后更名为动物生产工程系、动物科学技术系)。1950年4月,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兰州)畜牧科和牧草科并入国立兽医学院(兰州),设畜牧专业。1950年12月,国立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兰州);1951年,西北兽医学院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兰州);1952年9月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畜牧专业师生并入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1958年迁往武威黄羊镇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1986年学校由武威黄羊镇迁回兰州招收第一届学生,1964年畜牧系增设草原专业,1972年草原专业由畜牧系分出。1992年经甘肃省教委批准成立甘肃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下设畜牧系和兽医系。1993年经学校批准,畜牧系更名为动物生产工程系,1999年又更名为动物科学技术系。2001年,学校院系调整后成立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北畜牧兽医学院以“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为校训,学院一度发展成为在国内外畜牧兽医领域有重大影响的院校,涌现出了杨诗兴教授、彭大惠教授、崔堉溪教授等在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的专家。经历了十年动乱,几易校址,学院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先辈们克服困难,艰苦奋斗,至今学院仍在国内畜牧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学院有专(兼)职教师32名,教辅1名,其中有教授(研究员)11名,副教授9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9名。5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14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学院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研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教研室、动物生产与管理教研室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学科实验室、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实验室(含动物生物技术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和动物生产学实验室。开设动物科学、畜禽生产教育、水产养殖学和生物技术(动物)4个本科专业(学制四年),农村养殖、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与贸易、动物环境工程5个专科专业(学制2—3年),以及动物科学自学考试应用型本科(专升本)专业。学院内设2个研究机构:畜牧系统工程研究所、润通规模养猪工程研究中心。
目前学院有1个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农业推广(牧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为甘肃省和农业部重点学科。学院还是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在职继续教育基地和甘肃省饲料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评基地。
学院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个,有甘肃永昌肉用种羊场、新华种猪场等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52年来,学院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近5000人。学院现有在籍学生769人,其中在校博士生18人,硕士生(含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171人,本、专科学生580人。
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或项目1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了67部全国统编教材及省级教材、专著和译著。
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了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与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互访和学术交流。1994年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委托,由本学院教师为组委会主要成员,成功地主办了“第一届国际牦牛研究学术讨论会”,并以本学院教师为骨干,在我院建立了“国际牦牛研究信息中心”。1996年,以本学院专家作为主要组织者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第六届国际山羊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