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学院”最早得名于1957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866年成立的中国最早西医学校——博济医学堂。中山医学院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66年创立博济医学堂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1866~1953)
1866年,美国传教士、外交家伯驾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学堂,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后来,博济医学堂并入岭南大学,成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随后又吸纳了私立夏葛医学院。随后私立夏葛医学院又并入岭南大学医学院。
中山医学院的另一个重要的源头是1909年成立的广东公医学堂。广东公医学堂后来发展成广东公医医科大学,又并入国立广东大学,随大学更名,成为中山大学医学院。
第二阶段: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
1953年解放初,全国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医学院和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随后广东光华医学院也并入华南医学院。此后,华南医学院相继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并成立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这个阶段,在著名的医学教育家柯麟的带领下,中山医学院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医学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师和名家,教学、科研和医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高医学学府和卫生部属的六所全国重点医学院校之一。
在1960年代,中山医学院拥有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八位国家一级教授,被人称为“八大金刚”,而当时全国才有33位一级教授,可见当年中山医学院的地位。现在北校区医学图书馆二楼陈列着八位一级教授和柯麟院长的油画像。
陈心陶教授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做出了突出成就,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第三阶段:2001年两校合并至今(2001~现在)
随着全国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恢复了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我院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中山医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室规模、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同类学院前列,已成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教学科研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和技术开发基地。
学 科
|
师 资
|
||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1
|
教职工总人数(人)
|
350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学科)
|
1
|
其中:实验室工作人员
|
111
|
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
1
|
专任教师
|
199
|
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1
|
教授、研究员、主任技师
|
61
|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4
|
副教授、副研究员、副主任技师
|
81
|
博士学位授权点
|
14
|
博士研究生导师(含双聘、兼职导师)
|
53
|
硕士学位授权点
|
17
|
硕士研究生导师(含双聘、兼职导师)
|
106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2
|
各类人才
|
|
教 学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12
|
|
全日制本科专业
|
9
|
教育部“****”特聘教授
|
1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
2
|
教育部“****”讲座教授
|
1
|
广东省名牌专业
|
2
|
国家“****”人才
|
5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
|
3
|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
|
1
|
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二等)
|
11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
2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8
|
海外及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
|
2
|
广东省精品课程
|
11
|
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1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
|
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
|
2
|
国家级教学团队
|
2
|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4
|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
1
|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获得者
|
7
|
|
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 国家级培养对象
|
1
|
|
科 研
|
广东高校“千百十工程” 省级培养对象
|
7
|
|
各级重点实验室(个)
|
2
|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2
|
2008年获得科技经费总计(万元)
|
1652.5
|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4
|
2008年发表SCI论文数(篇)
|
58
|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
4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篇)
|
1
|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
1
|
2000~2007年获省部级科技奖(项)(加上2008年数)
|
18
|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
5
|
2000~2007年获得授权专利数(项)(加上2008年数)
|
12
|
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
1
|
学 生
|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
|
20
|
|
在院学生总数(人)
|
6965
|
中山大学杰出教师桐山奖获得者
|
2
|
其中:博士研究生
|
185
|
中山大学蔡冠琛奖教金获得者
|
1
|
硕士研究生
|
702
|
党 建
|
|
全日制本科生
|
3150
|
教工党员人数(人)
|
131
|
其中:本科留学生
|
241
|
比例(%)
|
38
|
成人本专科生
|
2500
|
研究生党员人数(人)
|
245
|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生
|
620
|
比例(%)
|
45
|
南粤优秀研究生总人数(人)
|
24
|
本科生党员人数(人)
|
1266
|
|
|
比例(%)
|
38
|
各系、教研室、中心
法医学系(法医病理学教研室) 87332131
法医学系(法医物证学教研室) 87330564-84
生物医学工程系 87331856-812;87331426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87331624
病理教研室 87330743
寄生虫学教研室 87330575
免疫学教研室 87331564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87330709
生理学教研室 87330646
生物化学教研室 87331575-3
生物学教研室 87331485
实验核医学教研室 87331824
微生物学教研室 87332115
药理学教研室 87331577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87330203
组织学胚胎学教研室 87331451
医学继续教育中心 87331440
分析测试中心 87331715-1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87330212
临床技能中心 87335031
法医鉴定中心 87330704
外语教研培训中心 87331558
学院办公室 87331209
党务工作室87331472
人事工作室87331483,87332129
研究生教学工作室87331459;87331474
科研工作室87330752,87330567
本科教学工作室87330733
设备工作室87331473
财务工作室87331763
研究生课程班87333606
学生工作办公室 87330191
院团委 87334768
研究生工作室 87334463
07年级工作室 87331467
08年级工作室 39332871
04年级工作室 87331064
05年级工作室 87331469
06年级工作室 87330720
东校区工作室 39332871
珠海校区工作室 0756-3668276
留学生工作室 8733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