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沈旭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5-15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和讲师
专职科研
博士后
兼职、客座教授




个人简介
沈旭章,男,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76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张掖。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获固体地球物理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习员(2003-2005)、助理研究员(2005-2008)、副研究员(2008-2012)、研究员(2012-2017),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JGR、EPSL、GJI、PEPI、Precambrian Research、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地球物理学报、Earthquake Science,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地震工程学报、地震研究、内陆地震、高原地震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曾多次到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美国密苏立大学、首尔大学地球科学系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累计进行过两年半的学术交流与访问。
?
研究方向
近年来的主要开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结构、中国大陆及全球上地幔间断面性质、地球深部间断面探测及成像的地震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9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布设了一条跨越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宽频带台阵,之后参与了该区域大量野外宽频带地震仪器的布设和资料分析。具体工作如下:
【1】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台站(阵)资料,对该区域地壳、岩石圈、上地幔及核幔边界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从浅部到深部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于构建整体的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以上工作大部分发表于BSSA、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学报、科学通报、G3、Tectonophycis和EPSL等期刊。
【2】利用全球和区域地震台网资料,研究了中国大陆下方岩石圈底界面(LAB)和上地幔间断面性质。通过全球地震台网资料的叠加,发现了上地幔底部(~600km深度)存在一个全球性的低速界面和300km深度存在一个高速间断面。利用固定台站资料,得到了中国大陆下方LAB、410km间断面和660km间断面深度分布特征。特别是通过海量地震波资料叠加分析,稳定地提取到了和上地幔间断面相关的多次波,确定了中国大陆下方410和660间断面的速度和密度跃变特征,并和高温高压结果结合分析了上地幔转换带中可能存在多次俯冲过程中洋壳物质的积累。以上工作部分发表于EPS、GRL和Earthquake Science等杂志。
【3】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方面:①发展了接收函数的偏移技术,实现接收函数的CCP-PWS偏移方法,编写了相应程序;②尝试利用接收函数中的多次波确定岩石圈底界面的方法,为岩石圈底界面的探测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③发展了利用接收函数研究地壳内部各向异性的正反演方法;④发展了利用接收函数多次波确定Moho面速度和密度跃变的扫描叠加方法。以上结果分别发表于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G3、地球物理学进展和Earthquake Science等杂志。
目前研究关注点:
(1)和同行一起合作,研究全球和区域尺度上410和660间断面的速度、密度跃变,锐度(sharpness)以及间断面附近速度变化特征。
(2)S波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及在青藏高原东缘及邻近区域的应用。
(3)鄂尔多斯及周缘地区地震活动性、小震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分布等特征。
(4)确定地壳和岩石圈中各向异性的深度分布特征,进而更加精确研究青藏高原在东北缘区域水平扩张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运移模式。
?
项目成果
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1项,以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曾负责国家自然基金3项(包括目前在研1项)、甘肃省自然基金1项,地震联合基金1项、中国地震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3项、甘肃省地震局地震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过3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第一作者发表文章27篇,其中SCI收录16篇,EI收录2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和访问****发表非第一通讯作者文章9篇(SCI收录2篇)。2012年获得第八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2015年入选中国地震局“****”,2016年获得甘肃省省直机关工委“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6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得中山大学“****”人才项目支持。所主持项目“小孔径台阵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2012年甘肃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一)。
?
?
近5年发表主要文章
Shen Xuzhang, YoungHee Kim, Weijun Gan.?(2017).?Lithospher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Relevance to continental geodynamics and seismicity, Tectonophysics, 712–713, 482–493.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17.06.022
Shen Xuzhang, Liu Mian, Gao Yuan, Wang Weijun, Shi Yutao, An Meijian, Zhang Yuansheng, Liu Xuzhou.?(2016).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cross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teau's lateral growth.?Earth Planet. Sci. Lett.?http:dx.doi.org/ 10.1016/j.epsl.2016.11.027
Shen Xuzhang, Yuan Xiaohui and Ren Jun Shen (2015), Anisotropic low-velocity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or crustal channel flow. Geochem. Geophys. Geosyst. doi:10.1002/2015GC005952
Shen Xuzhang, Yuan Xiaohui and Liu Mian?(2015),?Is the Asian lithosphere underthrusting beneath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nsights from seismic receiver functions. Earth Planet. Sci. Lett.?, 428, 172-180. http:dx.doi.org/10.1016/j.epsl.2015.07.041
Shen?Xuzhang, Yuan X and Li X?(2014), A ubiquitous low velocity layer at the base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Geophys. Res. Lett.,?41(3):836-842, doi: 10.1002/2013 GL058918
Shen Xuzhang, Zhou Yuanze, Zhang Yuansheng, Mei Xiuping, Guo Xiao, Liu Xuzhou, Qin Manzhong, Wei Congxing, Li Cuiqin?(2014), Receiver function structures beneath the deep large fault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ectonophysics, 610,63-73,http:// dx.doi.org/10.1016/j.tecto.2013.10.011
沈旭章.四川芦山7.0地震和汶川8.0地震震源区地壳岩石圈变形特征分析(2013),地球物理学报,56(6): 1895-1903,doi: 10.6038/cjg**
沈旭章.2010年玉树7.1级地震震源区P和S波接收函数成像(2013),地球物理学报,56(2),doi:10.6038/cjg**
?
?
联系方式:shenxzh5@mail.sysu.edu.cn
?
更新日期:2018年2月7日






相关话题/珠海校区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