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2014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公告

深圳大学 /2013-10-13

专业介绍:
070201理论物理(二级学科):
理论物理学科在当前物理学领域中的若干前沿问题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主要从事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非线性复杂系统动力学、量子光学等学科的研究。
在量子调控和量子信息方面,主要利用李代数方法研究量子间接调控方案,即利用量子探针对被控系统进行控制,并应用到固体量子计算中的量子调控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复杂系统动力学方面,主要是研究复杂系统的动力学特性的控制或同步方案,从理论上确定其实现条件并用电路实验加以实现。提出的同步方案解决了超混沌同步的普遍性问题,该工作在Phy.Rev.Lett.发表,已被引用180次以上。近年的工作转向高维混沌领域,在延迟及时空混沌系统控制、同步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量子光学领域的工作主要研究真空感应相干效应对原子增益谱特性影响及物理机制;非对称双量子阱结构中实现无反转光放大的机制以及在半导体材料中实现无反转激光的方法。
目前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5人拥有博士学位,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课题10项,总经费107.5万元。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或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到中学任教,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二级学科):
谱学研究原子核结构的手征特性及双核模型框架下超重元素生成机制。2)医用同位素研究。完成了14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氨基吡啉呼气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3)核分析技术与环境科学研究,主要利用核分析技术研究持久性毒害物污染问题及其环境生态效应;4)高纯锗晶体研制,其成果为13N等级高纯锗晶体,主要用于核探测器的制造。g该专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向:1)核结构与核谱学研究。利用在束
该专业共有9名核心成员,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5名,副高职称人员4名,研究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10名。目前,该团队共承担有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卫生部新药研制项目1项和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深圳大学拥有华南地区唯一一座商用微型反应堆,同时配备高纯锗γ谱仪、X射线荧光谱仪、液体闪烁谱仪、质谱仪等核分析设备。
粒子物理和原子核核物理以核技术本科专业和深圳市高纯锗制造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对人才培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或就业继续读博深造,或就职于大亚湾核电站等知名企业。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二级学科):
等离子体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离子体技术与能源、军事、农业、医疗、环保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离子体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涵盖从低气压到大气压,从直流到微波,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完整等离子体体系,购置了完整的检测、分析设备。开设了四个研究方向,功能涂层等离子体喷涂制备,脉冲强流电子束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应用。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科依托深圳大学-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联合实验室。拥有引进俄罗斯的脉冲强流电子束装置,引进美国的等离子体喷涂系统,引进日本百万幅高速摄影机、微波ECR增强多靶磁控溅射及化学气相沉积系统、微波等离子体炬等大型设备,并有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材料孔隙率测试仪、硬度测量仪、金相显微镜、水接触角测量仪、阵列式光谱仪、高带宽示波器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测分析设备,研究方向涵盖核聚变第一壁钨材料、燃料电池电解质层、类金刚石薄膜、超硬膜、纳米膜、陶瓷涂层、耐腐蚀涂层、热障涂层的沉积,以及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非线性系统研究、等离子体诊断等。
该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组成合理,学术梯队稳定,有先进完整的实验设备条件,完全能够保证各个研究方向的顺利开展。目前,学科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省市级等各类课题9项,总经费360余万元,在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PHYSICS
LETTERS、JOURNALOFNUCLEARMATERIALS、PHYSICSOFPLASMAS上发表十多篇论文。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进入本学科的研究生拓展国际视野,把握国际研究前沿以及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国际著名研究所、中科院研究所、深圳市政府智库以及高新技术企业。
070205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的基础,对高新科技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技术日益向相邻学科渗透、扩展,有力的促进了诸如化学、材料科学、生物物理和地球物理等交叉学科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传统的固体物理各分支以及许多不断涌现的新分支,如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学、无序体系物理学、准晶物理学、介观物理与团簇物理。深圳大学凝聚态物理硕士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各类小尺寸纳米结构、分子结构的电子传输特性,包括结构的直流、交流电流电压特性、电子自旋传输特性、电子传输的热特性以及量子噪声特性等的理论研究及第一性原理计算;
2)体材料及表面掺杂与缺陷对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包括金属薄膜表面杂质和缺陷对表面电导的影响,掺杂对半导体材料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3)低维半导体、稀磁半导体及拓扑绝缘体的电子结构及物性;
4)新型材料的超快光物理,包括超短脉冲光学、超短脉冲光通讯,飞秒激光与新型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光的调制和对介质的操控,超快光学、光子学元器件制备及研究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出现的各种非线性光学现象,探索其在光学、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凝聚态物理硕士点有研究人员6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和加拿大McGill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国内多个院校等有密切的合作与交流,研究工作一直处于世界前沿领域,已完成或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4项,其它省市项目十多项,在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由于凝聚态不仅涵盖了半导体、磁学、超导等学科,也涉及各类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毕业生除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外,还可就业于深圳各类新材料和光电高新企业,也可到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0702J1薄膜物理与技术(二级学科):
薄膜物理与技术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涉及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应用领域与行业。目前我国薄膜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广东省有薄膜相关企业3000余家,相关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端人才。在薄膜物理与技术的应用方面,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在先进光学薄膜、高敏感特性薄膜、薄膜太阳电池及薄膜温差电池方面已有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一支由2名教授、4名副教授和3名讲师组成的学科团队。近五年来,本学科方向团队在新型薄膜材料的制备技术及物理效应的研究方面,尤其在能源薄膜、光学薄膜和纳米结构薄膜等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课题二十余项,总经费700余万元人民币。在包括AppliedPhysicsLetters等学科Top期刊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并拥有多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本学科现有深圳大学薄膜物理与应用研究所和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重要平台的支撑。拥有包括双离子束溅射、电子束热蒸发等比较齐全的薄膜沉积设备,以及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比较齐全的薄膜表征设备,实验室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完全满足薄膜物理与技术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本学科利用良好的研究平台和本学科方向自身的专业特长,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多人次在学期间获得各种奖项,毕业后他们或继续深造,或就业于深圳经济特区薄膜相关知名企业,就业前景广阔。
 
咨询电话:0755-26538735 石老师
 
招生简章:深圳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doc
招生专业目录:理论物理.doc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doc
凝聚态物理.doc
等离子体物理.doc
薄膜物理与技术.doc
 
考试大纲: 《量子力学》考试大纲.doc
《普通物理》考试大纲.doc
复试参考书目:复试参考书目.doc
相关话题/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