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于2008年1月,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华南理工大学的二级管理单位。
学院下设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所、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及装备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研究所、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等科研与教学机构。
学院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六个二级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二个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还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广东省名牌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现有各类在校学生总数近54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23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917 名,工程硕士研究生418人;全日制本科生 2729 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生985人。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
现有 “ 双聘院士 ”3 人,教职工314人,其中专任教师 210人。教授 6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0人)、副教授59人、高级工程师20人、其他高级职称24人,讲师51人,工程师27人。教师中拥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青年教师奖)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具研究生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此外,还聘任了50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学院的顾问教授或兼职教授。并与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实验装备
现有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新材料成形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有机械基础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与工业训练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内唯一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中心--广州汽车技术中心,拥有UGS制造业数字化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实验室及科研机构总面积22577平方米,仪器、设备约9457台(套),总价值约10946余万元。所有这些,都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保障。
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近三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奖励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2010年实到科研经费6606万元;新增项目29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7项;全年申请专利226项,获专利授权115项。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40篇,其中三大索引论文375篇,成果鉴定验收10项。历经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院在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实力上得到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机械与汽车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研究所(中心) 所长 支部书记 副所长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所 汤 勇 刘其洪 刘其洪、夏琴香
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 李元元 屈盛官 屈盛官、肖志瑜、张卫文
汽车工程研究所 上官文斌 朱刚 朱刚、梁荣光、丁问司
机械设计及装备研究所 黄 平 陈可娟 陈可娟、陈扬枝、李琳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李 迪 薛家祥 薛家祥、杨永强、胡国清
高分子材料制备成型及装备研究所
瞿金平 蒋国彪 蒋国彪、何和智、刘斌
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 江 楠 游革新 游革新、冯毅、田震
工程训练中心 胡青春 张木青 张木青、谢红希、吴上生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常设委员会
系(中心)常设委员会名称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秘书
学院学术分委员会 兰凤崇 张宪民 谢存禧、夏 伟、黄汉雄、阮 锋、梁荣光、黄 平 邵 明 梁基照 汤 勇 李礼夫 何和智 迟永滨 陈国华 丁 康 王丹平 黄亮辉
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兰凤崇 陈维平 汤 勇 杨永强 黄 平 李 迪 刘桂雄 张宪民 陈国华 杜群贵 江 楠 黄汉雄 彭响方 胡国清 李旻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兰凤崇 王丹平、丁 康 刘其洪 林 颖 陈维平 屈盛官 梁荣光 朱 刚 李 琳 薛家祥 刘 斌 田 震 罗小平 张木青 马小明 黄延禄
学院实验室(中心)管理评议委员会 彭响方 王莉
工会分委员会(共11人)
主席 副主席 委员
李伟光 李巍华、颜家华、 金凤霞
刘兴瑜、潘映雪、胡习之、 陈伟文、杨林丰、石永华、张永君
教代会(共48人)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李伟光 朱刚、陈扬枝
小组名称
小组名称 组长 组员
科研小组 李伟光(兼) 兰凤崇、李迪、丁问司、上官文斌、李小强、何和智、王清辉、陈国华、张宪民、赵克刚、夏琴香
教学小组 朱刚(兼)
黄平、王喜顺、石永华、陈可娟、孙海平、龙 雁、刘其洪、刘 斌、杨永强、屈盛官、游革新
民主管理小组 陈扬枝(兼)
王丹平、胡青春、曹 彪、马小明、张永君、赵良知、宋小春、邹新良、洪晓斌、黄维军、薛家祥
民生与福利小组 金凤霞 陈毓莉、邱志成、刘兴瑜、刘旺玉、陈志勤、王红飞、孙光宇、胡习之、赵艳志、谢红希、魏 争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引进高素质 宽视野的拔尖科技人才作为队伍建设的重点。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好,团结协作,富有创新意识和活力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314人,其中专任教师210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6.88%,拥有教授67人(博士生导师50人),副教授59人,高级工程师20人,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1人,占专任教师的71.9 %。近三年来,学院共选派了30多名教师在职攻读学位或出国进修,聘请了近50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我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引进高级人才30余人。
目前,学院教师中有10余人担任学术刊物的编委,近40人担任专业学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理事(委员) 常务理事等。在中青年学术骨干中,有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 青年教师奖)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9人(2006年新入选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4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9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具研究生学历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
学院教授名单
行政机构
教授名单
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所
叶邦彦 曾志新 汤勇 全燕鸣 夏琴香 李伟光 王清辉 周宏甫 谢 晋 刘旺玉
2. 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及装备研究所
李元元 夏伟 邵明 倪东惠 陈维平 康志新 刘允中 周照耀 屈盛官 肖志瑜 张卫文 赵海东 李小强 李烈军
3.汽车工程研究所
兰凤崇 丁康 陈吉清 上官文斌 臧孟炎 李礼夫 谢小鹏 杜群贵 迟永滨 简弃非 罗玉涛 丁问司
4.机械设计及装备研究所
黄平 黄汉雄 陈可娟 李 琳 陈扬枝 张铁
邱志成 刘小康
5.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张宪民 杨永强 薛家祥 曹彪 李迪 刘桂雄 姚锡凡 管贻生 钟汉如 胡国清
6高分子材料制备成型及装备研究所
瞿金平 何和智 吴宏武 彭响方 文生平 刘斌
7.化工机械与安全工程研究所
陈国华 江楠 胡小芳 梁基照 罗小平
8工业培训中心
胡青春 吴上生
学院兼职人员名单
姓名
职称
现工作单位及职务
钟 掘
顾问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中南大学,教授
章怡宁
顾问教授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黄 田
顾问教授
天津大学,****特聘教授
森邦夫
顾问教授
日本岩手大学,教授
程海东
顾问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
河村能人 顾问教授 日本熊本大学,教授
张 泽
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闻立时
兼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熊有伦
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徐滨士
兼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潘健生
兼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王 煜
兼职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高级工程师
王中丙
兼职教授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高级工程师
王福会
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叶 茂
兼职教授
海南金鹿实业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曲选辉
兼职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吴发沛
兼职教授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家福
兼职教授
深圳华晟表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 北
兼职教授
深圳市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李巩令
兼职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科学家
邹 进
兼职教授
悉尼大学,高级讲师
林忠钦
兼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郑利平
兼职教授
广东省云浮市市长,高级经济师
徐建华
兼职教授
广东省韶关市,市长
黄荣芳
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谢金强
兼职教授
美国捷科门磁电系统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赖建康
兼职教授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雪梅
兼职教授
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黄向东
兼职教授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张房有
兼职教授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志峰
兼职教授
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阮世捷
兼职教授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汽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级技术专家
邝明朗
兼职教授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进系统工程部技术专家
高金吉
兼职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涂善东
兼职教授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
闪淳昌
兼职教授
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
顾望平
兼职教授
茂名石化公司副工程师
吴宗之
兼职教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吕柏源
兼职教授
青岛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研究所所长
付 贵
兼职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工程系主任
吴 超
兼职教授
中南大学安全与环保方向首席教授,副院长
杨立中
兼职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
傅水根
兼职教授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
手塚明
客座教授
日本国立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部高级研究员
秦禄昌
客座教授
美国北卡莱罗纳大学,副教授
菅野重树
客座教授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
森邦夫
顾问教授
日本岩手大学,教授
Frank de Boe r
名誉教授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小岛阳
名誉教授
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校长、教授
米耀荣
名誉教授
悉尼大学教授,澳大利亚联邦教授
Krishnaswamy Nandakumar
“百人计划”讲座教授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学院化工材料系教授
Li-Sheng Turng
“百人计划”讲座教授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
河村能人
顾问教授
日本熊本大学
管理岗位
人员名单
办公电话
党 委 书 记
王丹平
87111027
党 委 副 书 记
刘泽奖
87111255
办 公 室 主 任
金凤霞
87111032
办公室副主任兼组织人事秘书
杨碧仪
87111035
组织 人事 秘书
方 文
87111035
科 研 秘 书
黄亮辉
22236948
研究生 教务员
丁煜好 邓蜀粤
22236360
本科生 教务员
刘兴瑜 刘清香 李清芬
87111039
工程硕士教务员
欧芸瑞 黄 艳
87114831/22236360
成人教育教务员
陈 枢 曾真茹
87114831
财 务 会 计
杨红霞
87113137
设 备 员
王 莉
87111032
资 料 员
曾真茹(兼)
87110562
研究生 辅导员
蒋连霞 李伟群
87112226
本科生 辅导员
李昀 鲁霞 吕行 刘妍君
赵楷 魏争 张雪莲 王磊磊
87111038
87112915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之一。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经过“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985”一、二期建设,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我院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早在2002年1月即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等五个二级学科)均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和材料加工工程(部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建成有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新材料成形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唯一的汽车工程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这一切都为我院的良性快速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学科建设是学院的重点工作,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建立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基地,一方面要建设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学科建设的思路是:紧密结合我国尤其是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形势,树立大制造观念、瞄准学科前沿、结合经济建设、提高整体水平、形成特色优势。在学科发展上注意正确处理好如下三个关系:一是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与服务经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开拓高新研究领域与学科现有基础及条件两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形成特色优势两者之的关系。
在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进程中,学院的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构筑高水平、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1956年8月开始招收机械零件等专业研究生,
1990获得轻工机械博士学位授予权(曾一直是该学科全国唯一的博士点),1998年更名为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
1996年至2001年,学院顺利完成了211工程建设学科——“汽车制造工程”的建设任务,该项目共投入建设经费1475.5万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投入建设经费850万元。
1997年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复电动汽车研究实验室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1998年学院与学校相关学科合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3月,学院被批准设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1月,学院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之一的“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机械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车辆工程学科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点。
2003年,获批准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2003年,“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被批准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3年11月,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2006年1月新增了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批准成为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同时该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7年广东省科技厅批文原“广东省电动汽车研究重点实验室”正式更名为“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它是广东省唯一的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8年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
2009年“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获批为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博士点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制造工程智能化检测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化工过程机械、安全技术及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团队名称
|
教学团队名称
|
首席教授
|
教学团队人数
|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
|
机械基础
|
朱文坚教授
|
6
|
工业培训
|
胡青春教授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