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 代码:430109)
一、学科简介
暨南大学开展电子与通信工程学科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并从1990年开始,分别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共培养本学科的硕士生500多人。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具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16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光通信与无线通信、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测控系统与智能仪器、信息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在办学硬件条件建设层面,已经建成广东省“电子信息技术实验中心”,内含29个实验室,拥有一大批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工作站和软件,并形成从基础层、复合层、提高层到科技层4个层次的系统化实验平台,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厚、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二、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四)身心健康。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2年,最长不得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与要求
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并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指导小组共同培养的方式。研究生的学习采用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注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五、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一) 研究方向
1、光通信与无线通信
2、网络与多媒体技术
3、微电子技术与集成电路设计
4、测控系统与智能仪器
5、信息系统与信息处理技术
(二) 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本领域要求工程硕士在校期间课程需修满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7学分,非学位课程15学分(其中实践教学为必修课,计6学分)。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中文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公
共
学
位
课
|
105590maf2
|
基础英语
(Fundamental English)
|
3
|
60
|
1
|
考试
|
105590maf3
|
政治理论
(Political Theories)
|
2
|
40
|
1
|
考试
|
|
105590maf6
|
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
|
1
|
20
|
1
|
考试
|
|
105590maf7
|
信息检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
|
1
|
20
|
1
|
考试
|
|
081001ma05
|
专业英语
(Professional English)
|
1
|
40
|
2
|
考试
|
|
专
业
学
位
课
|
081001mb01
|
随机过程
(Stochastic Processes)
|
3
|
60
|
1
|
考试
|
081001mb02
|
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heory and Technology)
|
3
|
60
|
2
|
考试
|
|
081001mb06
|
网络理论与信息系统
(Network Theo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
3
|
60
|
1
|
考试
|
|
081002mb01
|
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
(Modern Signal Process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
3
|
60
|
2
|
考试
|
|
非
学
位
课
程
|
070101md01
|
学科前沿讲座
(Lectures on Frontier Discipline)
|
1
|
30
|
|
考查
|
081001mc02
|
现代数字系统
(Modern Digital System)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1mc07
|
通信系统的ASIC技术
(ASIC Technology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0
|
微电子电路与系统设计原理
(Microelectronic Design for Circuits and Systems)
|
2
|
40
|
1
|
考查
|
|
非
学
位
课
程
|
081001mc11
|
VLSI技术
(VLSI Technology)
|
2
|
40
|
1
|
考查
|
081001mc12
|
微电子系统测试方法
(Microelectronic System Testing Methods)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4
|
光子信息技术
(Phot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5
|
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电子学
(Material and Device Electronic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1mc16
|
网络新技术与系统集成
(New Technology on Network and Integrated Systems)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7
|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Solar Cell and Photovoltaic Power Technology)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8
|
光电子技术应用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19
|
集成光学
(Integrated Optics)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1mc20
|
光网络技术
(Optical Networks Technology)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1mc21
|
无线通信技术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22
|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23
|
图像信息传输与处理
(Imag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1mc24
|
信息论与编码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e)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1mc25
|
自适应信号处理
(Adaptive Signal Processing)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04
|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技术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05
|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
(Design of Virtual Instrument System)
|
2
|
40
|
1
|
考查
|
|
非
学
位
课
程
|
081002mc09
|
IC设计与测试技术
(IC Design and Test Technology)
|
2
|
40
|
2
|
考查
|
081002mc12
|
电子系统EDA及SOC设计
(EDA Technology for Electronic System and SOC Design)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2mc13
|
现代医学仪器设计原理
(Principle of Modern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Design)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2mc14
|
信息技术与智能仪器发展前沿
(Seminar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2mc15
|
数字图像处理
(Digital Im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16
|
振动与振动控制
(Vibration and Vibration Control)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17
|
纳米机电系统与量子信息
(Nano Electro-mechanic Systems and Quantum Information)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18
|
智能仪器设计
(Design of Computerized Device)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2mc19
|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实践
(Advanc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Tehnology and Practicing)
|
2
|
40
|
2
|
考查
|
|
081002mc20
|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echnology)
|
2
|
40
|
1
|
考查
|
|
081002mc21
|
网络信息安全
(Network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
2
|
40
|
2
|
考查
|
|
105590mc20
(必修)
|
实践教学
(Practical Teaching)
|
6
|
半年
|
3、4
|
考查
|
|
105590mc21
(必修)
|
实践教学
(Practical Teaching)
|
6
|
一年
|
3、4
|
考查
|
六、开题报告
根据《暨南大学研究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规定》的要求,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为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非学位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或考查及格即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不得低于75分,并通过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
学制为2 年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生开题报告的时间安排在第2学期末或第3学期初。
对跨学科、专业招收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若需补修本科课程,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自学为主进行。
七、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和必修课程之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到企业实习,并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考核及格者,可计6学分。
八、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九、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一)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学分及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二)学位论文的评审、答辩等工作按《暨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执行。答辩通过者,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符合授予学位条件者,经暨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十、必读和选读书目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1
|
集成电路器件电子学
|
(美)R.S马勒等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2
|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Microelectronic Fabrication (Second Edition)
|
Stephen A. Campbel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年
|
3
|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
沈辉,曾祖勤主编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4
|
光电子技术
|
张永林,狄红卫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年
|
5
|
Solar Cel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
Jha,A. R.
|
Auerbach Publications
|
2009年
|
6
|
Integrated Optics: Theory and Technology (Fifth Edition)
|
R. G. Hunsperger
|
Springer-Verlag
|
2002年
|
7
|
集成光学
|
唐天同,王兆宏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2005年
|
8
|
无线通信
|
AndreaGoldsmith著,杨洪文等译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2007年
|
9
|
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
|
Theodore S.Rappaport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4年
|
10
|
信号和通信系统(第2版)
|
包闻亮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11
|
SIGNALS AND SYSTEMS,SECOND EDITION
|
ALAN V.OPPENHEIM
|
科学出版社
|
1996年
|
12
|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
|
格伦.克雷默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13
|
Nete Generation Optical Networks:The Convergence of IP Intelligenc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
PETER TOMSU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14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
武奇生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9年
|
15
|
Emerging Communications Technolonies 2nd Edition
|
Uyless Black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2年
|
16
|
光通信原理与技术
|
李玉权
|
科学出版社
|
2006年
|
17
|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Fifth Edition
|
Joseph C.Palais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5年
|
18
|
数字图像压缩编码
|
张春田,苏育挺,张静编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6年
|
19
|
Adaptive Filter Theory, 4e
|
Simon Haykin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2年
|
20
|
数字图像处理
|
Kenneth R.Castleman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2年
|
21
|
生物医学工程学
|
陈百万
|
科学出版社
|
2000年
|
22
|
振动理论及应用(第5版)
|
Willium T. Thomson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7年
|
23
|
数字集成电路-电路、系统与设计
|
周润德 等译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2004年
|
24
|
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
|
陈贵灿 等译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03年
|
25
|
机器人学
|
蔡自兴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