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抗体工程研究中心向军俭 教 授

暨南大学 /2011-07-24

向军俭 教 授

博士生导师。1952年5月出生。1970-1974年在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自毕业至198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师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谢少文教授和陈华粹教授; 1985年6月调入暨南大学工作至今。1998年1月-7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生物系访问;兼任暨南大学生物工程药物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分子免疫学与抗体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免疫学会教育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免疫学会干扰素及细胞因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杂志特邀编委;广州欧美同学会副秘书长等职。
从事分子免疫学以及细胞因子与抗肿瘤、矽肺纤维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探讨bFGF、VEGF作为肿瘤的标志抗体药物及疫苗治疗肿瘤的途径;研究肿瘤和矽肺形成中细胞因子间的相互调控。
1989年以来,主要研究检测、鉴定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生物学活性技术,建立了BALB/C 3T3细胞增殖和多克隆、单克隆抗体ELISA,在国内最早发表了ELISA检测技术,灵敏度的(1.6pg/ml)bFGF ELISA检测方法,达到国外发表的相近灵敏度,具有开发价值。解决了bFGF重组表达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重点研究bFGF与肿瘤的相关性,以期探明bFGF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作为肿瘤相关因子研究,以及筛选的bFGF表位肽疫苗抑制肿瘤血管形成的可行性。喉癌和胃癌细胞株及动物模型研究表明bFGF、bFGFR-1和bFGFmRNA三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途径为促进肿瘤细胞失控性生长和促进新血管生成,首次揭示bFGF, FGFR和bFGFmRNA三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因果关系,阐明了bFGF、bFGFR1自分泌环的反馈调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从细胞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抑制bFGF的生物学作用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为肿瘤病因学探讨了新的思路。发现抗bFGF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直接杀死肝癌、喉癌和3T3细胞,提出并证实了体液bFGF是人类部分肿瘤早期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对于肿瘤早期诊断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此间共主持了主持承担国家基金课题2项“bFGF单克隆抗体的研制”39270616;bFGF,bFGFR和mRNA的表达与肿瘤恶性行为相关性的研究39770374;国家发改委重点科技项目1项国计科字bFGF单克隆抗体和基因抗体的研究与开发(国计科字〔1997〕2071号);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3项“肿瘤免疫学诊断新技术的研究(省财Z 278号);“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受体结合抑制肽与肿瘤疫苗的构建”(010370);主持广州市局“基于抑制细胞因子源的肿瘤血管及矽肺形成人源化抗体的研制”2003J1-C0171;抗bFGF重组抗体、嵌合抗体和小分子抗体工作正在进行中。
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bFGF与肿瘤相关性研究);在bFGF开发研究中以主要成员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计委、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各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60余篇。主译《免疫化学技术》(在出版中)。申报发明专利2项。讲授免疫学、动物细胞工程、免疫化学、工程抗体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2名;指导博士后1名;在读研究生15名

相关话题/抗体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