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华人华侨研究院刘永连副教授

暨南大学 /2011-07-23

刘永连副教授


姓名:刘永连
性别: 男
籍贯: 山东
民族: 汉
党派: 中国共产党
职称: 副教授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史学博士

电子邮件: tyll@jnu.edu.cn
学习经历:
1987至1991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本科文凭、学士学位
1996至1999年,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获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2000至2003年,暨南大学历史系,获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至1996年,山东梁山一中
1999至2000年,中共徐州市鼓楼区委
2003至今,暨南大学
研究方向:
中外关系史
主要著作:
《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主要论文:
1.《1996—1997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8期, ISSN :1025—7586);
2.《1997—1998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9期, ISSN :1025—7586);
3.《突厥丧葬礼仪》(《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ISSN1006—432Х; CN65—5001/G4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4. 人物评传《太平公主》(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 人物评传《上官婉儿》(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试论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ISSN1001—5558;CN62—1035/Q);
7.《祭帐仪式•置尸马上•待时而藏——突厥葬礼三考》(《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ISSN0447—662X;CN61 —1005/C);
8.《突厥丧葬风俗流变考》(收入《中国唐史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
9.《突厥丧葬风俗汉化问题述论》(《唐都学刊》2002年第1期, ISSN 1001—0300;CN61—1056/C);
10.《武则天时期中西海路交往述论》(收入中国武则天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则天与嵩山》,该书由中华书局于2003年9月出版);
11.《<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ISSN1006—8384;CN 35—1006/U);
12.《试析鸦片战争后三十年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的变化》(2002年“广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13.《鸦片战争后三十年粤丝外贸变化述论》(《珠海潮》2003年第1期);
14.《丝路东方出海口与广州港的地位和发展》(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2004年2月版);
15.《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介绍》(《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通讯》总第19期);
16.《试析近代粤丝出口的市场规律和特征》(《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17.《岭南海路与丝绸外传》(《丝绸》2005年第1期);
18.《唐代流贬人员与岭南的开发》(中国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9.《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贵族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20.《综合性大学教育实习刍议》(《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1.《鸡人与唐宋司时制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2.《舞马和马舞》(《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3.《突厥石人新探》(《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4.《外来丝绸与中国文化》(《丝绸》2006年第4期);
25.《鸡人考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6.《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28.《从公案簿看中国与巴达维亚之间的技术交流》(《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9.《吐鲁番文书“桃”字与葡萄关系考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30.《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31. 《丝绸外销和近代广州外贸制度及其演变》(“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8年8月19—22日,东莞]);
32. 1.《1996—1997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8期, ISSN :1025—7586);
2.《1997—1998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9期, ISSN :1025—7586);
3.《突厥丧葬礼仪》(《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ISSN1006—432Х; CN65—5001/G4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4. 人物评传《太平公主》(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 人物评传《上官婉儿》(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试论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ISSN1001—5558;CN62—1035/Q);
7.《祭帐仪式•置尸马上•待时而藏——突厥葬礼三考》(《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ISSN0447—662X;CN61 —1005/C);
8.《突厥丧葬风俗流变考》(收入《中国唐史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
9.《突厥丧葬风俗汉化问题述论》(《唐都学刊》2002年第1期, ISSN 1001—0300;CN61—1056/C);
10.《武则天时期中西海路交往述论》(收入中国武则天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则天与嵩山》,该书由中华书局于2003年9月出版);
11.《<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ISSN1006—8384;CN 35—1006/U);
12.《试析鸦片战争后三十年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的变化》(2002年“广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13.《鸦片战争后三十年粤丝外贸变化述论》(《珠海潮》2003年第1期);
14.《丝路东方出海口与广州港的地位和发展》(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2004年2月版);
15.《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介绍》(《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通讯》总第19期);
16.《试析近代粤丝出口的市场规律和特征》(《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17.《岭南海路与丝绸外传》(《丝绸》2005年第1期);
18.《唐代流贬人员与岭南的开发》(中国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9.《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贵族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20.《综合性大学教育实习刍议》(《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1.《鸡人与唐宋司时制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2.《舞马和马舞》(《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3.《突厥石人新探》(《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4.《外来丝绸与中国文化》(《丝绸》2006年第4期);
25.《鸡人考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6.《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28.《从公案簿看中国与巴达维亚之间的技术交流》(《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9.《吐鲁番文书“桃”字与葡萄关系考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30.《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31. 《从唐人园林、庭院看西域文化的流痕》(中国唐史学会2008年年会暨“古都长安与隋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21—24日,中国西安]提交论文,今已被选入《唐史论丛》第11辑,2008年下半年出版);
32. 《被忽略的文化互动》(《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3.《丝绸外销和近代广州外贸制度及其演变》(“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8年8月19—22日,东莞])。
34.《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4辑)
1.《1996—1997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8期, ISSN :1025—7586);
2.《1997—1998年度大陆敦煌学研究概况》(台湾《中国唐代学会会刊》第9期, ISSN :1025—7586);
3.《突厥丧葬礼仪》(《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ISSN1006—432Х; CN65—5001/G4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
4. 人物评传《太平公主》(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5. 人物评传《上官婉儿》(收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主编《历代名媛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试论突厥丧葬风俗的流变》(《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ISSN1001—5558;CN62—1035/Q);
7.《祭帐仪式•置尸马上•待时而藏——突厥葬礼三考》(《人文杂志》2001年第6期,ISSN0447—662X;CN61 —1005/C);
8.《突厥丧葬风俗流变考》(收入《中国唐史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1月出版);
9.《突厥丧葬风俗汉化问题述论》(《唐都学刊》2002年第1期, ISSN 1001—0300;CN61—1056/C);
10.《武则天时期中西海路交往述论》(收入中国武则天研究会2002年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则天与嵩山》,该书由中华书局于2003年9月出版);
11.《<南洋史地与华侨华人研究>述评》(《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ISSN1006—8384;CN 35—1006/U);
12.《试析鸦片战争后三十年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的变化》(2002年“广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13.《鸦片战争后三十年粤丝外贸变化述论》(《珠海潮》2003年第1期);
14.《丝路东方出海口与广州港的地位和发展》(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2004年2月版);
15.《暨南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介绍》(《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通讯》总第19期);
16.《试析近代粤丝出口的市场规律和特征》(《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
17.《岭南海路与丝绸外传》(《丝绸》2005年第1期);
18.《唐代流贬人员与岭南的开发》(中国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由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19.《试析突厥丧葬风俗汉化的历程》(《贵族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20.《综合性大学教育实习刍议》(《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21.《鸡人与唐宋司时制度》(《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2.《舞马和马舞》(《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
23.《突厥石人新探》(《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4.《外来丝绸与中国文化》(《丝绸》2006年第4期);
25.《鸡人考述》(《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6.《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2期);
28.《从公案簿看中国与巴达维亚之间的技术交流》(《海交史研究》2008年第1期);
29.《吐鲁番文书“桃”字与葡萄关系考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
30.《从丝绸文化传播看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31. 《从唐人园林、庭院看西域文化的流痕》(中国唐史学会2008年年会暨“古都长安与隋唐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7月21—24日,中国西安]提交论文,今已被选入《唐史论丛》第11辑,2008年下半年出版);
32. 《被忽略的文化互动》(《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33.《丝绸外销和近代广州外贸制度及其演变》(“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区域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8年8月19—22日,东莞])。
34.《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4辑);
35.《从粤档文献看抗战复员时期广东域内的侨产纠纷问》,(《世界华侨华人研究》2009年第1辑);
36. 《岭南“陶瓦筑堵”解》(《暨南史学》第6辑,2009年12月版;
37.《“胡”与“狐”文化关系再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
1997—1999 承担课题:
参与国家“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二十四史大辞典”丛书之一《两唐书大辞典》的编写,该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000—2001 参与广东省方志办主持的《广东省丝绸志》的编撰工作,承担了其中近代广东丝绸贸易部分,该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2月出版。
2002— 2005 参与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科研项目世界历史研究丛书《16世纪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撰写和统稿编辑工作(第二作者),该书将于2008年年底出版。
2004—2005 独立完成暨南大学引进人才研究基金项目 《近代广东对外丝绸贸易研究》,2006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
2006—2007 主持广州市人文社科委托项目“广东文献辑录”(民国部分)
2008—2009 参与编撰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隋唐部分。
2008—2010 中华文化促进会牵头,文化部、新闻出版署联合立项“二十四史今注”
子项 目“两唐书”校勘与注释。

所授课程:
研究生课程: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科生课程:(1)中外关系史
(2)中国民族史
(3)大唐帝国与外来文明
社会职务:

荣誉与奖励:
 

相关话题/华人华侨研究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