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姓 名: 杨钦河
性 别: 男
学 科: 中西医结合
职 称: 教授
学 历: 博士研究生
学 位: 医学博士(博士后)
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所在学院:医学院
1991年7月在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7年2月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1991年7月至今,先后在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现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从事教学、科研、医疗工作。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议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通讯评议专家等职。
近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专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9项,并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1项。在《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8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曾荣获1998年度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一等奖并获得曾宪梓奖学金,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9人,指导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8人。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肝病及脂代谢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等方法和技术,主要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脂肪肝方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Kupffer细胞 ERK1/2、p38MAPK、JNK蛋白的活化可能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ERK1/2、p38MAPK、JNK蛋白可能是疏肝健脾等方药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提出肝郁脾虚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湿浊痰瘀在脂肪肝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疏肝健脾治法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脂肪肝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依据。
在医疗方面,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工作20多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运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诊治慢性肝病及有关消化系统和呼吸道疾病等病症。每周三上午、周六下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中医科出诊。
招生专业和方向:
1.博士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慢性肝病及脂代谢疾病)
2.硕士生:中西医结合临床(慢性肝病及脂代谢疾病)
3.硕士生:中医内科学(慢性肝病及脂代谢疾病)
通讯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暨南大学医学院,邮编:510632
联系方式:E-mail:tyangqh@jnu.edu.cn ,手机:1339265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