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2019年版)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1-05-26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第五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105701
01心血管内科:
本学科是国家十一五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十二五国家心血管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心血管重点专科。本学科围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开展系列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高血压脉胀理论的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辨证规律、中药作用机理的研究。
本学科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本学科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临床上采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是益气化痰法治疗气虚痰阻型、清肝泻火法治疗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平肝柔肝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病患者,温阳益气活血逐水法治疗心力衰竭、通阳宣痹法治疗冠心病、温阳益气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各家学说、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32人,已毕业26人;招收博士生6人,均毕业。
导师组成员:
博士导师:王清海、靳利利
硕士导师:黄琳。
王清海主任中医师
王清海,男,汉族,1957年7月出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1983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198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心血管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和张学文教授。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重点学科——"心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清海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主攻高血压、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年专家门诊量6000余人次,创制中药复方制剂4种(其中治疗高血压病中药制剂2种),承担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 高血压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学习班>2期,发表相关科研论文30篇,副主编《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学》一部。
黄琳主任中医师
黄琳,女,籍贯湖北,1962年4月。现任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工作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为我院省级重点心血管病专科建设单位的主要成员。主持省级课题1项,主要参加国家、省级课题多项。在全国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靳利利主任中医师
靳利利,女,内蒙古人,1973年3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导师,参加多种国内学术团体,目前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心脏血脉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注重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扬,2012年作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清海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擅长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辨证论治,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扎实的实验基础。培养硕士研究生8人,已毕业4人,在读4人。主持各级课题多项,副主编论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高血压中医脉胀理论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名);《加味参附颗粒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三名)。
02消化科内科:
本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中医专科,主要研究方向是胃肠道疾病和肝病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预防及诊疗。主攻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治疗疗效评价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药治疗疗效评价研究;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中药疗效评价研究。远期将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异型增生、肠易激综合征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研究。
本学科培养临床型研究生,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高新科技技术,重点培养临床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用型现代中医研究生为目标,注重经典理论的学习,临床技能的锻炼、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本学科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并异型增生、肠易激综合征、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肝硬化腹水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项。
我科主持的科研课题有:1"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项目编号:2007BAI10B01-067,课题已结题;2、完成"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该研究领域国内领先水平;3、研制的"便携式智能灌肠器",获国家级专利,专利号ZL01255886.9;4、研制的“生胃颗粒”目前正在申报院内制剂;5.萎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研究,广东省科技厅资助课题,在研;6、消水膏敷脐治疗肝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在研。
临床诊治特色:1、全国第二、三、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邱健行教授临证指导、传承学术,科室中医氛围浓厚,中医诊疗特色鲜明,临床疗效确切。2、采用系列化辨证施治中药,内外兼治,身心并调,药食并重。擅长治疗慢性胃炎,尤其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以及难治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食管溃疡等。3、治疗各种上消化道出血,采用从优化内服中西药比较治疗,经胃镜下喷洒、注射、套扎、钛夹、氩气刀介入止血,到血止后辨证施治中药将息调养等,中西医结合止血治疗一系列整体服务,提高了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了远期病情复发及再出血率。4、发挥中医特色,尤其在难治性慢性肝炎、慢性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腹水、以及重症肝炎等疑难重症的处理上十分重视辨证施治的中医精髓,特别在防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以及延缓或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5、对功能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肠息肉、肠腺瘤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治疗及防治方案。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脾胃论。
招收研究生情况
已招收硕士研究生50 名,其中毕业42 名,在读9 名。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戈焰、钟毅、张伦
戈焰主任中医师
戈焰,女,上海人,1963年10月出生,脾胃病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肝病学会肝炎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国第三批中医优秀临床人才,2009年获中国医师奖,2010年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所领导的脾胃病科被评为"广东省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及"广东省中医名科"称号。主要从事中医胃肠肝疾病的防治研究。
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主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消化性溃疡的辩证施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在逆转萎缩病灶,消除肠上皮化生以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经验。擅长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期辩证施治,将中药、西药以及胃肠镜介入治疗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内科止血成功率,缩短止血时间,降低再出血率及病情复发。注重对因辩证治疗,治病求本,主张"通下、疏肝、健脾"治疗胃肠病。并精于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的中医药防治,在保护肝功能,改善肝脏病理,阻断乙肝慢性进展,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及正确为人处世方法,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科研思路;亲身示范,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自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8名,其中已毕业24名,在读4名。
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邱健行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省厅局级课题10余项,目前在研:(1)萎胃方逆转胃癌前病变及对P16基因、免疫调节机制研究,(2)消水膏敷脐治疗肝腹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3)基于生胃方加味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疗效的临床研究,获研究经费20余万元。
近5年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针药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观察[J].2011,43(3):111-113;2、辨证中药联合蜂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5(下):11-12;3、清胃祛湿方治疗HP阴性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7):14-16;4、健脾化浊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研究.当代医学.2010,16(21):19-21;5、邱健行教授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42(7):129-130;6、当代名老中医邱健行治疗胃痛典型医案5则.[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2):74-76.
在省级以上报刊及电视媒体接受采访,传播中医养生理念及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及保健知识;多次参加各级学术会议、论坛,并有多篇论文参与学术交流;作为主讲嘉宾在"岭南大讲堂"上做关于中医脾胃病养生的演讲;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专业委员会省科技馆学术讲座。
钟毅主任中医师
钟毅,男,江西瑞金人,1965年1月出生,副主任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内科)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临床及实验研究,专攻中西医结合诊治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功能性胃肠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等;胃肠道癌前变化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症性肠病等;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胆囊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和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擅长消化道内镜的诊断和消化内镜下的特殊治疗如非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内镜下鼻空肠管置入术、内镜下异物钳取、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等。
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员,指导硕士生18名,其中10人已顺利毕业。带教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本科生及其消化内科、胃肠镜专业技术进修人员百余名。
主持或参与省(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0多项,现在研课题有:主持2010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中医养生疗法延缓乙肝病毒携带者病情进展之研究"。主持2008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萎胃消影响胃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细胞增殖信号转导调控"。参与200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大黄不同煎煮时间对小承气汤促肠动力的影响"(排名第二)。参与2008年度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邱健行教授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排名第二)。论文论著发表情况: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
近三年发表论文有:1.胃肠舒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Cajal间质细胞病变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1):22-25.2.胃肠舒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病变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9):71-77.3.胃肠舒和血流干预药物影响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壁内神经系统病变的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903-908.4.和胃降逆分煎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四川中医2008,26(4):61-63. 5.健胃舒分煎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6-9.6.胃肠舒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血液流变学和胃组织微血管的影响,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3):75-79.7.胃肠舒和血流干预药物对实验性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的影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165-169。
张伦
医学博士  主任中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   师承首届全国名中医邱健行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  副主委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专委会  副主委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委会第一届GERD专委会 常委
广东省药学会第一届消化专家委员会   常委
广东省肝病学会中医药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广东省疑难病专业委员会 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 委员
擅长:师承首届全国名中医邱健行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1年,专攻中西医诊治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系统疾病。2012年在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进修内镜治疗。2015年在广州军区总医院专项进修ERCP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等疾病。
擅长“清心疏肝法”诊治功能性胃肠病,如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健脾活血祛湿法”诊治胃肠道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炎症性肠病等;“白虎清肝法”诊治慢性乙肝、肝硬化。“祛湿化浊法”诊治脂肪肝、胆囊息肉。擅长消化内镜检查及介入治疗,如各类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镜下止血、早癌ESD、ERCP诊治胆总管结石等胆胰疾病等。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省中医药局课题5项。
03神经内科
脑病科2005至今以培养硕士研究生30名,在读研究生4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郁病的中西医诊断及治疗。脑病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服务真诚的医疗队伍。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者3人。3人担任省级专业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
我科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脑病的研究,我科2008年确定为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病中风病建设项目,2011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中医药局重点专病验收,2012年顺利通过重点专病转重点专科复审验收,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技术雄厚的国家级脑病重点专科。
1)病床、人员结构:拥有50张病床,开设了中风病、眩晕病、颤病、痴呆病、郁病、头痛、失眠等多个专科门诊;确立了中风病、眩晕病、颤病、痴呆病为优势病种。年平均门诊量3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600人次。现有医务人员26人,优化专科人员结构,合理化医师职称、类别及学历结构;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30%;中医药类别执业医师达到100%,其中博士3人,硕士研究生5人,硕博学历达100%。
2)科研课题:近年来主持参与省市、厅局级课题30多项,协作完成“十一五”支撑计划课题项目1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60余篇。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
3)学会担任情况: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先进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基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广东省中医药局“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及香港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临床教学点、中医内科学脑病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
4)影响力(继续教育或其他):定期举办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共吸引了全国多个省市的中医院医生参会。每年接收10余批次全国各地中医院医生前来进修。每年在脑病科实习的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有200余人,其中有12所大学及学校。
5)科室特色,主攻方向:我科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及研究,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八位一体”脑病综合防治体系,即集溶栓、介入、内服、外治、早期康复、心理干预、早期康复、卒中预防、护理宣教于一体,并引入“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强调以病人为中心,进行多学科合作,将各种医疗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采用中医药方法进行脑病的诊断、治疗、康复、心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并研发了特色专科系列制剂,拥有了完善的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诊断到治疗,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把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急救与康复治疗相结合、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内服与外治相结合、整体与局部治疗相结合、药物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形成了一病多治的完整的脑病防治体系。专科的特色疗法还包括:滋阴熄风法治疗颤病、补肾填精法治疗痴呆、健脾解郁法治疗郁病及卒中后抑郁症、分期分型辨证治疗中风病等,并开展了脑血管介入诊疗技术;针对中风病-中脏腑,采用中药协定处方配合“石氏”开窍醒神法治疗的新技术新项目。研制了芪归通络口服液、健脑宁神颗粒及脑康颗粒等院内专科制剂,为优势病种患者得到及时、最佳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为脑病病人的优质生存和迅速康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内科学、系统解剖学、神经病学。
研究生招收情况: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培养30名硕士研究生,仍有4名在读。
导师组成员:
博士导师:高敏。
高敏主任中医师
1968年4月出生,江苏常州人,汉族,农工民主党党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东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帕金森病和运动神经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主要从事于神经系统病及心理疾病等临床及科研工作。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疑难病的诊治和心理疾病的咨询和治疗。2006年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承担的各级课题有:防治多发性硬化的创新中药--地黄合剂的临床前开发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规范化及疗效确证研究等。主持"防治多发性硬化的创新中药——地黄合剂的临床前开发研究" 2004年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金的资助;参加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调肝治法调控心理应激NIM网络的作用研究",支持课题有:调肝健脾法对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干预研究,调肝治法方药加味四逆颗粒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龟鹿地黄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及加味四逆颗粒对抑郁症患者血清NA、5-HT的影响的临床研究。199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5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论文论著发表情况: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化研究-基础与临床》、《中西医结合神经免疫学》,参编《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中医临床心理学》。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所在科室长期与广东紫金县中医院、湖南衡阳市中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侨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多家医疗单位建立友好协作关系。
04内分泌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专业科室,具备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和科研的条件,2005年获准授予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本科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诊治的临床研究,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实用研究。近期以开展消渴病的中医诊治规范为特点和优势的理论研究(其中包括现有专科制剂:舒和胶囊、舒正颗粒、三芪丹颗粒的临床应用)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包括基本诊治,双C计划,其它新型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同时作为国家药试基地,积极开展各期药物的临床试验,保证临床工作及研究的质量;远期目标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规范,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中医药方面对消渴病的诊治创立具有独特疗效和特色的模式。
本学科点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临床教学、科研体系,有独立的病区(普通病房和抢救病房),完整的医疗诊治(包括专业的双C计划)和抢救设备,是国家药物(内分泌)临床试验基地,配备较为合理的人员结构,除硕士生导师外,尚有二名在职在读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具备独立完成培养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条件;近几年已经完成及在研省局级科研课题四项,获省科技厅09年度科技成果登记证书一项。
本学科以临床研究为主,在充分运用现代先进科学设备和诊疗手段的基础上,尤其突出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结合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技术,目前,初步形成以"气血肝脾"理论为基础的中医诊治体系,以"舒正颗粒、舒和胶囊、三芪丹颗粒"(已获得广东省医院制剂批号)为基本方药治疗方案,同时,对糖尿病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也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以舒活散剂、舒通硬膏贴为基本的外用治疗)方法。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英语或日语;西医综合或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或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医内科学。
本学科点自2005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毕业、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已达十二名,其中七人已毕业,五人在读。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汪何、吕雄
汪何主任中医师
汪何、男、籍贯湖北、1957年5月出生。现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内科各种疑难病证,对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他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参加编写《中医临床心理学》一书,任副主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三芪丹颗粒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并于2009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温阳祛湿通络法对DPN多元醇代谢通路的影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名。曾于2001年参加在墨尔本举办的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病大会交流论文。
吕雄主任中医师
吕雄,男,广东人,1961年6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专业硕士导师。担任中华全国中医瘀血病证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消渴)委员会常委。研究方向为糖尿病(消渴病)及其并发症诊治的临床研究,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实用研究。
擅长中医内科学及临床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擅长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的诊治,临床上,能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该专科领域。并已形成以"气血肝脾"理论为基础的中医诊治体系。已培养9名硕士研究生,其中5人已毕业,4人在读;已完成2006年广东省中医强省科研课题:"益气化浊改善代谢综合征血脂组分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1060022),在研2009年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立项资助课题:"邱健行老师学术思想及从气血肝脾论治糖尿病经验总结"(2009135),获09年度科技厅成果登记证书(第二名)一项;独创"舒系列"方剂在临床应用,其中舒正颗粒、舒和胶囊(已获得广东省医院制剂批号)。发表医学论文二十多篇,出版医学著作十五部(其中主编十一部,编著三部,副主编一部)。
2006年11月,作为广东省组织的"讲学团"专家成员,前往印度尼西亚进行中医讲学交流;2006年12月,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糖尿病强化治疗及并发症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2008年12月,广东省内分泌代谢病(含糖尿病心、脑、肾、足并发症等)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班,担任专题会议主持,并主讲"糖尿病中医诊断标准"专题;2009年3月,主办、主持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消渴(糖尿病)专业委员会高级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广东省中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年会,作"中医亚健康干预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专题演讲;2009年10月,第七届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消渴病)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药继教项目"糖尿病六经辨治方法"学习班,作"理气化浊治疗糖耐量低减的初步研究"专题演讲;2009年12月,广东省疑难杂病年会,作"对消渴病命名的一些看法与探讨"专题演讲。
05风湿内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并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作用机制。科室病房开放病床24张。
主要从事风湿免疫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属广州中医药大学风湿病专业硕士点。目前有硕士生导师1名,承担参与多项省级、厅级科研课题,在各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全体人员均能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及诊疗技术开展临床诊疗,专科人员均较好的掌握了医古文与英语知识,能熟练接诊外籍(英语等)患者;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具有互联网搜索资料的能力。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来共招收12名,已经毕业8名。科室设施齐全,结合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内服药物配合相关理疗的治疗方法,综合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减少了长期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缓解了患者的痛苦,满足病人的诊疗需要。科室紧跟时代步伐,开展了多项非药物中医治疗技术,积极使用多种先进设备及具有中医特色的设备,包括微波、低周波、神经损伤治疗仪、气压治疗仪、中药熏洗治疗机等。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急症学、常规技能训练、临床诊断学、循证医学、医学英语、医学统计学、自然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临床医技。
研究生招收情况:至今招生12名研究生,其中8名已毕业。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邱联群。
邱联群主任中医师
邱联群,男,湖南人,1964年09月12日出生,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风湿病学)专业导师,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有自已的独特见解,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风湿病防治联盟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在风湿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研究方向为运用中西医方法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风湿性多肌痛、痛风、高尿酸血症等,并探讨中医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擅长运用中医辨证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退行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痛风、高尿酸血症等。
主持省科技厅科研课题:痛风康颗粒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作用机理研究;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温阳通络胶贴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评价及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并参与多项省、厅级课题。论文论著发表情况: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治疗类风湿病45例、辨证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功能、疼痛的影响、四妙散加味治疗类风湿病40例、补肾活血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临床观察等论文十余篇。
06呼吸内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内科主要从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慢性呼吸衰竭的研究;慢性咳嗽中药治疗的研究;肺部感染中药治疗的研究;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专科2009年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被授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病机特点多为虚寒、多痰、多瘀,治疗应以温补、化痰、活血为治疗原则,是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专科之一,我科随着医院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十余年来,我们致力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又与西医学术发展前缘接轨,吸取西医之所长,对呼吸系统疾病建立了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开设了咳喘专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治疗咳喘疾病,如中药内服外敷,离子导入、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穴位敷贴及拔罐疗法等,研发了科内制剂辛麻颗粒及咳喘宁膏,标本同治,既治疗患者症状,又提高了患者的免疫力,减少了咳喘病再发的几率,加强及巩固疗效。利用BiPAP呼吸机治疗膈肌疲劳,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专科坚持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针。临床医疗以呼吸系统疾病为重点,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中医特色,同时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借鉴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创立有专科特色的诊疗方法,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研究和阐明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理。项目建设以来,专科申请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政治、英语、卫生统计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中医基础理论、临床诊断学、中医急症学、医学计算机应用。
研究生招收情况:已招收硕士研究生12个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陈宁、李慧
陈宁主任中医师
陈宁,女,湖南长沙人,1962月11月出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呼吸科兼重症监护病房(ICU)主任,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中药治疗研究;肺部感染的中药治疗研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及内科各种急危重症的的救治,善于将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与西医的长处相结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专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如咳嗽,尤其久咳、气喘、胸背痛,以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癌等疑难杂证。主持或参加"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SIRS的临床研究"、"宣肺化痰通络法对COPD稳定期肺功能影响的研究"等6项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其中一项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省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主要有《清热化痰法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清热化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等。主持或参加厅局级科研课题5个,2005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慧主任中医师
李慧,女,广东兴宁人,1969年2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危重症监护中心管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运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曾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进修.擅长运用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哮喘、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并能熟练进行支气管镜及肺功能的检查。参加指导住院医师、进修医师、研究生及实习医师的临床技能培训,现任呼吸内科教学秘书,协助科主任制定科室各项教学工作计划并加以具体实施。主持完成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苏葶颗粒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现主持在研课题《苏葶合剂对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重构的作用研究》,并参与《清热化痰法治疗COPD急性发作期SIRS的临床研究》、《心衰与甲状腺激素关系及强心颗粒干预的临床研究》、《宣肺化痰通络法对COPD稳定期肺功能影响的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脉络宁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2005年8月《中医药学刊》 ;2、加味参附颗粒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2005年2月《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3、加味参附颗粒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5年2月《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4、温胆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2005年4月《中国中医急症》;5、香丹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D-二聚体的影响 2005年6月《中国中医急症》;6、苏葶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2009年11月《中医药信息》。
07肾内科:
肾内科专业于2007年获准授予权。肾内科是我院成立较早的专科之一,主要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及慢性肾衰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本学科点导师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多年,擅长应用中西医方法对肾内科各种疾病进行诊疗,特别对慢性肾衰、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血尿、蛋白尿、水肿、喘促及代谢综合征等病疗效显著。并善于应用中医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导师组成员近年来主持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参加各级科研课题20多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自行开发研制的中药制剂"黄芪益肾颗粒"获广东省药监局注册批文,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内科学。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 李桂明
李桂明主任中医师
李桂明,男,广东揭西人,1965年10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导师。研究方向: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学术特长:长期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特别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肾病尤有研究,疗效显著;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广东省中医名医培育对象,对中医理论有较深的造诣;现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教学、科研成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曾任研究生第二、第三导师;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2项,参加各级课题10多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08肿瘤内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肿瘤专业于2006年5月经广州中医药大学批准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并于2006年7月开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恶性肿瘤。近期研究方向:运用中医药三印辨证结合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化疗、放疗毒副反应,抗转移与复发,抑制瘤体生长方面的作用。远远期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融入中医针灸、点穴和药膏外敷治疗精华,结合西医学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发展,时刻关注肿瘤学最新治疗进展,扶正与祛邪并举,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并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注射、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治疗、内生场热疗、生物治疗等方法达到综合有效治疗肿瘤的目的。
本学科点拥有肿瘤专科门诊与病房,并于2006年9月成立肿瘤治疗中心,依托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前进与完善。二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都专业从事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20年,专科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特色突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本专业每年负责上百名研究生及实习生带教,均出色完成任务,科研成果蜚然,主持厅级以上课题3项,市级课题1项,合作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1项。本专业人员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肿瘤学术会议。陈高峰主任首创三印辨证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因其内容新颖性和独创性,而为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媒体争相报道及转载,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对于恶性肿瘤诊疗方面,本专业中医诊疗特色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诊疗项目及设备齐全,治疗方面主要中医药治疗为主,首创三印辨证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回阳或清热解毒、破瘀攻下为肿瘤治疗大法,配合现代医学化疗、粒子植入、介入治疗、内生场热疗、射频消融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同时融入中医特色针灸、点穴、药膏外敷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疗效。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除学校规定必修课以外,主要以中西医结合肿瘤学课题为主,其中包括肿瘤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肿瘤治疗学、中医肿瘤学等。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专业自2006年7月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生硕士研究生13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1人,在职研究生1人,境外研究生1人。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孙玉冰
孙玉冰主任中医师
孙玉冰,女,湖南浏阳人,1966年12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肿瘤学专业硕士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省优秀中医人才入选者。主要研究肿瘤病的中医治疗。临床上,擅长中医治疗肝癌、肺癌、胃癌。2004年承担了省中医管理局课题"癌痛宁膏外敷抗癌作用的临床研究"( 课题负责人);2003年承担了省中医药局课题"尿炎康胶囊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与作用机理研究" (排名第三)。论文论著发表情况:癌痛宁散外敷治疗癌性疼痛45例 《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5期;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中晚期胰腺癌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第5期;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33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5年第7期;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90例疗效观察 《湖南中医杂志》2004年4期。目前已招收培养研究生三名。
09中医急诊:
硕士导师:黄汉超
黄汉超,男,1980年1月出生,急诊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慢性病营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分会、心血管病康复分会委员。
深耕急诊临床一线多年,中西医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曾到广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进修重症监护技术及纤支镜技术,创制国内首个“中医危重症评分”系统甄别急危重症,主张用“五诊四辨”体系进行中西医结合辨证分析,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法”对多种内科疾病进行诊治,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急症方向,现主持广东省科技厅课题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3项,参与完成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4项,工作至今先后主编著作四部,参编1部,获发明专利一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中医外科学105702
01皮肤性病学:
我院皮肤科于2006年开始招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治疗特色,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皮肤科疾病,尤其是顽固性皮肤病的优势所在,并通过临床试验,探讨顽固性皮肤病如银屑病、复发性单纯疱疹、白癜风等的发病机制以及与人体免疫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我院皮肤科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治疗各种皮肤病,尤其是顽固性疾病如银屑病、白癜风、慢性湿疹、痤疮、慢性荨麻疹等。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本院的特色制剂(皮肤1号2号3号、5号等)进行涂擦、熏洗、浸泡、封包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我院皮肤科具有多个特色专科:1、痤疮专科:诊疗特色是皮损检查,中药内服、涂擦、熏洗治疗;2、癣病专科:诊疗特色是真菌涂片检查,中药熏洗治疗;3、湿疹专科:诊疗特色是中药内服结合中药熏洗治疗;4、性病专科:诊疗特色是先进的荧光定量PCR检查,病原体培养加药敏,性病涂片检查,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以及中药熏洗治疗。
主持并完成了二项广东省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参加了其它多项课题的研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分型与黏附分子关系的研究,提示了血清sICAM-1与sVCAM-1的水平高低可以作为SLE患者辨证分型的指标;清热养阴法调节单纯疱疹复发周期及机理的研究阐明清热养阴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的作用机制。同时对中医传统外用砷剂对皮肤中细胞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外用砷剂在皮肤中的浓度积累,会对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和凋亡都产生影响,为掌握外用砷剂的剂量与疗程,提供了实验依据。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医学英语、统计学、DME、中医急诊学、中医临床基础、常规技能、临床医技。
研究生招收情况:现已招收3名研究生,毕业3人。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朱铭华、周亦农
朱铭华主任中医师
朱铭华,女,江苏丹阳人,1962年7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皮肤性病方向)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皮肤病与免疫研究。长期从事临床及带教、科研工作,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尤其是顽固性皮肤病,并通过进行临床研究,探讨顽固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尤其是与人体免疫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长期带教本科实习生,已招收硕士研究生三名,其中一名已经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分型与黏附分子之间关系的研究:提示了血清sICAM-1与sVCAM-1的水平高低可以作为SLE患者辨证分型的指标。清热养阴法调节单纯疱疹复发周期及机理的研究:阐明清热养阴法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的作用机制。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分型与可溶性黏附分子之间关系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1 ( 4 ) :247;2、复方金铃子散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 ( 9 ):596;3、浅谈皮肤病从脾论治 江苏中医药 2005;26(8):42;4、益肝补肾法在皮肤科临床的应用 江苏中医药 2006;27(7):51;5、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慢性湿疹51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药 2007;39(7);6、41亚砷酸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5;21,( 5 ):586;7、梅花针扣刺联合艾洛松软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38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药 2013;12.广东省医疗美容医师培训教材《美容中医分册》编委。
周亦农主任中医师
周亦农,男,浙江东阳人,1961年3月出生,皮肤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中医皮肤科专业硕士导师,中华中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研究皮肤性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专长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急慢性湿疹、痤疮、真菌病、脱发、过敏性皮肤病及梅毒、非淋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等皮肤性病。2003年承担了省中医药局课题"尿炎康胶囊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与作用机理研究"2006年承担了省中医药局课题"白斑膏"的临床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尿炎康颗粒剂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观察《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5期;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5年第5期;痤疮净颗粒剂治疗女性寻常痤疮《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6期;除湿汤治疗湿疹5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4年第7期;《中西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4月(主要编著者)。目前已招收培养研究生两名。
02乳腺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外科学乳腺病专业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并于2008年7月开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
该科主要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良恶性疾病,其中以危害妇女健康的"头号杀手"乳腺癌为主攻方向。研究以传统中医外治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突破口,拓展传统中医外治法在乳腺疾病的应用,注重乳腺癌病人术后的心理康复治疗和患肢功能康复锻炼也是我科的特色,近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有两个:第一为情志疗法对乳腺癌康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第二为观察脐疗贴外用对乳腺癌病人卵巢去势引起的潮热症状的作用。本专业临床带教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先后主持"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型与相关基因表达关系"等国家、省、局级课题6项,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主编专著《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一本,参编三本。郭智涛教授并组建了全国最大的乳腺癌病友团队,广东省粉红丝带女性俱乐部及合唱团,义工小组,免费专业资讯网站,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学校规定必修课,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包括乳腺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等)。
研究生招收情况:目前已招收全日制研究生8名,在职研究生4名。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 郭智涛
郭智涛副主任中医师
郭智涛,男,广东韶关人,1968年9月26日出生,乳腺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专业硕士导师。于2005年12月作为学科带头人调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乳腺科主持科室工作。率先在院内开展乳腺癌介入治疗、电化学治疗、规范的乳腺癌根冶术、保乳术、术前新辅助化疗、新内分泌治疗、乳腺导管镜检查、乳腺癌标本规范取材等,每年主刀乳腺癌手术近一百例。临床中注重中西结合,对乳腺癌围手术期、放化疗期间的中医药参与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擅长中医外治法及心理辅导、饮食疗法等在本专业的运用。主要研究乳腺外科疾病的防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肿瘤疾病,如乳管镜检查及治疗、微创旋切技术,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中药介入、电化学治疗配合中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尤其在乳腺癌病人生存质量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主持相关国家局、省局课题6项;发表专业论文二十余篇,主编专著一本(《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病》),参编叁本等。成立了国内人数最多的乳腺癌病友团队,提倡集体抗癌,推动了病友生存质量的研究;长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目前每月的专科门诊量逾一千四百人次,其中肿瘤患者近五百人次。现为广州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会员。
03泌尿外科:
我院外科病种多、杂,但泌尿外科男科病种仍成为病区主要病种。近年来,尤其是专科分化后,学科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前列腺专科、结石专科、男性不育专科等品牌为龙头,带动其它分支学科发展的势头。作为我国南方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男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该专科旨在开展学科前沿研究,承担国内、省内科技项目研究,加强国内,国际技术协作,并在学术研究水平和成果、社会贡献、人才培养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扩大在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度。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泌尿外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结石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对病情辩证施治,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让尿石症的治疗更加科学化。该科还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前列腺、泌尿生殖系肿瘤、畸形、炎症以及男性不育症等泌尿男科疾病。专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人,主治医师2人,拥有腹腔镜、膀胱尿道镜、输尿管硬镜、输尿管软镜、腔内弹道碎石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激光治疗仪、尿动力学检查仪等现代化的泌尿外科诊疗设备。泌尿男科前列腺专科具有较高的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水平,除了中药辨证施治以外,研制有各种系列特色专科制剂,采取内服外治等综合方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等疑难病证取得较好疗效。开展经尿道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对高龄合并严重内科疾患及晚期前列腺癌等危重患者,采用包括中药介入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中医辨证论治与人工授精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根据个体差异、优化治疗方案是男性不育症专科的特色之一。
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多项获厅局级科研立项,其中"温阳通络法对前列腺增生症相关基因组的影响"于2009.8月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科研立项(项目编号:93055)、"三金颗粒剂对大鼠草酸钙结石肾组织bikunin mRNA 表达的影响"于2007.8月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07173),以上课题均已结题,目前在研课题有广东省科技厅的“三金颗粒剂在大鼠复发性肾结石中肾小球病变的影响”,以及广东省中医药局的“三金颗粒剂对肾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酸残石的研究”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政治、英语、西医综合、中医综合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招收研究生情况:目前已招收研究生5名。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赵冬。
赵冬主任医师
赵冬,男,广东人,1970年2月出生,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外科方向)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泌尿男科常委、广东医学会微创(腔镜)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系)结石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外科、男科疾病。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注重中医宏观辩证与现代医学微观辨病相结合,开展腔内泌尿外科新技术的临床研究及推广应用,尤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血尿、尿失禁、排尿困难、尿频、肾结石、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急慢性前列腺炎、尿道炎、肾脏膀胱肿瘤、泌尿男科等疾病。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多项获厅局级科研立项,其中"温阳通络法对前列腺增生症相关基因组的影响"于2009.8月获得广东省科技厅科研立项(项目编号:93055)、"三金颗粒剂对大鼠草酸钙结石肾组织bikunin mRNA 表达的影响"于2007.8月获得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07173),以上课题均已结题,目前在研课题有广东省科技厅的“三金颗粒剂在大鼠复发性肾结石中肾小球病变的影响”,以及广东省中医药局的“三金颗粒剂对肾结石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尿酸残石的研究”。
目前已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其中已2人顺利获得硕士学位。任现职以来在国家、省级专业杂志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每年均参加省级以上泌尿外科、男科等专业学术会议2至4次以上,不定期主持各种专业学术讲座多次。
中医骨伤科学105703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骨关节病重点专科(2008年)、广东省中医名科(2009年),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膝痹(膝关节炎)建设单位(2015年),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膝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症、髌骨软化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常见骨关节病的协作组单位,广东省级青年文明号4星单位;现有4个病区共开放床位178张,设有特需专家门诊1间及专科门诊6间。科室共有医务人员5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广东省名中医1名,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项目候选人1人;主任中医师7名,副主任中医师10名,主治医师12名。
骨伤科分别于2005年、2010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点、2012年为人社部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截至2017年共培养全日制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人、在职硕士研究生12人。
随着人口社会老龄化,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伤科一直将三大优势病种——“腰痹、项痹、膝痹”作为主攻病种,全面诊治脊柱、退变性关节炎、风湿类、代谢类骨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及骨关节肿瘤、各种关节内骨折等骨关节相关疾病。科室的主攻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科学研究",在学术带头人许学猛主任医师、教授、名中医的带领下,专科团队通过不断的总结、完善,创立了"骨筋肉并重"的专科学术思想、形成了“肌骨同治”的专科特色治疗:核心内容为诊断方面强调在常规关注骨骼、关节病变的同时重视对病旁以及周边筋肉组织病变的评估,综合后加之判断疾病的病情;在治疗方面同步、同等重要开展骨骼(关节)、筋肉组织的防治,在具体实施治疗时根据辨证分型用药,这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而且也突出了辨证施治的中医中药特色。
科室不断传承创新,成立了“肌骨同治”的学术流派,对退行性骨关节病采取肌骨同治的“六大”特色疗法辨证施治(辨证中药穴位注射疗法、中药热贴敷疗法、理筋手法、微创针刀疗法、辨证专科制剂应用及筋骨康复操运动疗法),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诊治》、系列名医丛书《中医骨伤论治》、《谈骨论筋话健康》、《互联网+中医》、《许学猛教授骨筋肉病种理论研究》、《膝痹(膝骨关节)的临床诊疗与科研研究进展》、主译《美国罗斯曼人工关节置换操作手册》等著作7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SCI收录论文2篇。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协作完成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独立承担厅局级以上课题10余项;现主持在研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塌陷与退变的临床多中心干预方案研究"课题1项、广东省经信委项目“互联网+中医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及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膝痹(膝骨关节炎)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东省中医药强省课题4项,研究经费共近700万元。现正牵头制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治疗膝痹(膝骨关节炎)诊疗规范的地方标准。
导师组成员:
博士生导师:许学猛
硕士生导师:吕朝晖、夏雄智、刘文刚
许学猛主任中医师
许学猛,男,广东饶平人,1964年10月出生,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治疗膝痹(膝骨关节炎)诊疗规范的地方标准制定的牵头人。1987年广州中医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广东省中医院及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工作。在研究"中医药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病防治"方面学术造诣较深;创立了具有浓厚中医药特色的"骨筋肉并重"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专科学术思想,形成了“肌骨同治”六大特色疗法。主持研究项目"中医药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系列临床研究" 获得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骨科下肢侧卧位手术牵引架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获得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骨筋肉并重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获得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补肾活血胶囊影响兔膝关节退行性疾病骨内压变化及其组织形态学的实验研究"获得了1998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现主持在研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塌陷与退变的临床多中心干预方案研究"课题1项、广东省经信委项目“互联网+中医临床数据中心”建设及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膝痹(膝骨关节炎)项目,研究经费共610万元;拥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主编《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诊治》和系列名医丛书《中医骨伤论治》、《互联网+中医》、《谈骨论筋话健康》、《许学猛教授骨筋肉病种理论研究》、《膝痹(膝骨关节)的临床诊疗与科研研究进展》专著6部、主审《美国罗斯曼人工关节置换操作手册》、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
吕朝晖主任中医师
吕朝晖,男,湖北荆门人,1968年5月出生,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中西医结合诊疗骨科和神经外科疾病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诊治骨伤科疾病。在骨关节损伤方面,主张以中医治疗为主,结合现代医学加以诊治,同时配合辩证施治内外用药,并提倡合理的功能锻炼;在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方面,强调整体治疗和预防治疗并重的观念;在脊柱相关性疾病方面,提出了免疫调节治疗的假说和中药免疫治疗理论,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中药全身和局部免疫调节的治疗;在神经外科方面,倡导以微创手段干预为主,早期结合中西药物综合治疗,重视机体康复的全病程性和全身性。目前主持或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省中医局科研课题4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1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夏雄智主任中医师
夏雄智,男,江西人,1966年6月出生,副教授,中医骨伤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髋膝关节退行性变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擅长关节内骨折及复杂骨折的治疗,髋膝关节置换。主持广东省中管局"气滋阴法对膝骨关节炎关节滑液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2008年,已结题。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补肾法对人体退变腰椎间盘水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2009年;在研。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OS-732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4);2.《参麦针注射配合小针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2);3.《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对成骨样细胞OS-73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4.《补肾法对激素干预成骨样细胞作用的差异蛋白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33).。
刘文刚主任中医师
刘文刚,男,河南固始人,1974年11月出生,博士研究生学历,硕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项目候选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基础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骨科工作,从事中医骨科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中西医结合诊疗骨伤科疾病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止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在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方面,强调整体治疗和预防治疗并重的观念;重视中医中药在围手术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作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骨伤科、广东省中医名科、广东省中医骨关节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强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膝痹(膝骨关节炎)建设项目负责人,临床中不断探索、完善、总结,落实“骨筋肉并重”的专科学术思想及肌骨同治的治疗方法,对膝骨关节炎采用分期分级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及X线K-L分级,早期采用肌骨同治的“六大”特色疗法辨证施治(辨证中药穴位注射疗法、中药热贴敷疗法、理筋手法、微创针刀疗法、辨证专科制剂应用及筋骨康复操运动疗法)、早中期采用关节镜下等离子修复配合中药治疗、微创单髁置换术及微创胫骨高位截骨术、重度患者采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配合围术期中药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局部肿胀及疼痛等并发症,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掌握了复杂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人工关节置换、严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人工关节置换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等本专科复杂疑难技术。同时对软骨退变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资助,丰富了“中医肾主骨”理论及活血祛瘀法治疗膝痹的作用机制;工作以来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主编专著2部,主译《美国罗斯曼人工关节置换操作手册》;主要参与研究项目获得200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2008年省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2016年获得第二届“羊城好医生”等荣誉称号。
中医妇科学105704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为院级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学专业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是广东省中医药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于2003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妇科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广东省第一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1名,广东省名中医1名。
病区开放床位30张,收治各类妇科疾病患者,开展各类妇科手术(包括阴式手术、肿瘤手术、宫腹腔镜手术),具备中西医结合特色。
专科特色包括:(1)腹针促排卵;(2)调经种子;(3)中医健康管理;(4)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5)中医药防治流产;
(6)宫颈病防治;(7)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8)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
开展的手术项目有:
外阴部手术:外阴血肿手术、前庭大腺脓肿造口术、前庭大腺囊肿切除术、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术、处女膜闭锁切开术、处女膜修补术,等等。
阴道及经阴道手术:粘膜下子宫肌瘤经阴道摘除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宫颈电环切术(LEEP术)、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腹式手术: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广泛全子宫切除+淋巴清扫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以及各类附件手术。
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异位妊娠手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剖管取胚术),卵巢手术(各类卵巢囊肿剔除术、卵巢修补术、卵巢楔形切除术),不孕症检查及手术(盆腔粘连松解术、子宫悬吊术、输卵管整形术、输卵管高压注洗术、盆腔内异灶电灼术、卵巢打孔术、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等等。 宫腔镜检查及手术:宫腔镜检查术、宫内异物取出术、粘膜下肌瘤电切术、子宫内膜部分切除术、子宫纵隔电切术。
本学科的专科理念是—— "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归纳总结专科学术思想为以下几点: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女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治妇人之病,勿忘疏泄,突出血气,重视脾肾,倡导辩证结合辩病。
近20年来,围绕调经种子申报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现有专科制剂六个。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生殖与内分泌学,中医急诊学,中医肿瘤学,常规技能操作,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已招收研究生15名,其中12名已顺利毕业,另有3名研究生在读。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谢波
谢波主任中医师
谢波,女,湖南人,1961年12月出生,主任导师,主任中医师,中医妇科学专业硕士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及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及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07年被农工党选为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委员,2008年被录为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2016年被评授予羊城好医生称号,2017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月经病及不孕症。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月经病、不孕证、妇科炎症等,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疑难病证方面颇有心得。于2005年并被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共指导研究生15名,现在读3名。
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5项,均已结题。其中"止痛带对痛经止痛疗效的临床研究"于2007年通过省中医药局组织的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国内同类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制备中药剂型技术和止痛带装置达到国内的领先水平。其滚动课题——"止痛带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试验研究",现正在申报课题鉴定工作。作为主要研究者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广东省中医院合作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止痛带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9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6年第9期;(2)《浅谈崩漏的治疗经验》,内蒙古中医药,2006年第7期;(3)《复方熟地胶囊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3年第2期;(4)《补肾中药对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2期;(5)《复方熟地胶囊治疗青春期功血60例》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6)《疏肝调经丸治疗月经不调102例临床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年第10期。
中医儿科学105705
中医儿科学专业于2005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是我院最早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专科之一,建科十余年来,我们致力于发扬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优势,吸取西医之所长,根据小儿疾病特点,对儿科疾病建立了系统规范的诊疗方案。本学科研究内容涵盖小儿的生长发育、儿童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近期主要研究方向是小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长远的目标是完善及深化呼吸及消化方向,同时逐步开展小儿血液、免疫、心血管病、肾病、神经、急救、儿童保健、康复等方向。
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从基础、临床基础到临床的纵向医疗、科研、教学体系;学科发展方向稳定,目标明确,学术队伍结构合理,总体素质、构成已经达到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目前,儿科硕士点在哮喘、小儿咳嗽、小儿厌食等方面的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准,承担了省厅级研究课题多项,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的分中心观察点,已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市厅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作为研究生培养基地,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有良好的实验基础,能够将研究生培养成为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005年开始招收儿科硕士研究生,2006年批准为儿科硕士点,现有硕士生导师4人,
导师组成员:余德钊、陈可静、林晓洁、周永霞。
余德钊主任中医师
余德钊,男,广东人,1962年4月5日出生,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主任,教授、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在临床方面,擅长治疗小儿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在咳嗽、肺炎喘嗽、腹痛、泄泻、疳证、遗尿、胃痛等方面有独特疗效。近3年来主持省局级以上课题3项,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2项(《大桑菊合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咳嗽的临床研究》,已结题;《苏神合剂治疗小儿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与作用》,在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基于抗炎免疫及逆转23SrRNA的大桑菊合计对耐大环内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作用研究》,No.2014A030313646,在研),参编《实用中医儿科学》。近5年发表论文9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参与研发院内制剂2项,包括大桑菊合剂、银翘清咽颗粒等。代表性论著:《余德钊教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探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中药外治法联合大桑菊合剂口服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大桑菊合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性肝损伤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大桑菊合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小儿疳证古今异同与临床诊治的探讨》,2015)。
陈可静主任中医师
陈可静,女,浙江人,1957年4月16日出生,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导师,广东省中医儿科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协会会员,从事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主要从事中医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擅长治疗小儿哮喘、过敏性咳嗽、肺炎、厌食、腹泻等,治疗小儿哮喘、久咳、久热不退、久泻、汗证、反复呼吸道感染、疳积等疑难杂症有独到疗效。5年前创建小儿哮喘专科主要进行小儿哮喘病的诊治及专病专药及发病机理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学术思想:小儿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范畴, 小儿肺脾肾不足, 津液代谢障碍而生痰(内因) ,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接触某些异物、异味(外因) , 引动伏痰, 痰瘀互结, 壅塞气道, 气道狭窄及痉挛, 气机升降不利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根本病因病机。因此,小儿哮喘的论治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注意化痰,适当的辅以活血化瘀,注重调整肺脾肾三脏不足。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儿童哮喘发作期痰气壅阻气道机制的研究》已结题。曾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医急症》等国家级及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
林晓洁主任中医师
林晓洁,女,广东人,出生于1964年9月9日,1987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协会广东省分会会员,广东省全科医师学会委员,广东女医师学会委员,从事儿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较高的科研工作水平,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以上课题,其中包括“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急性非感性腹泻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的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此外参与的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清补并举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的临床研究》(No.94011)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三等奖。目前在研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要学术思想:小儿消化不良属中医学疳积、厌食范畴,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失常。饮食不节、微量元素缺乏而产生积滞。因此,小儿消化病的论治在辩证施治的基础上注意健脾益气,注重调整脾常不足。论著《儿科病》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担任副主编。在《中国中医急症》、《广东医学》、《中华中西医结合杂志》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周永霞主任中医师
周永霞,女,江苏人,1962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中医儿科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尤其在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体会。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的治疗具有显著疗效。主持研究《清补并举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广东省科技厅课题《广州市外来儿童生长发育、免疫预防状况与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分析》,取得科技成果。院内制剂《苏桔口服液》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疗效显著。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天麻钩藤饮治疗儿童异常瞬目(中医杂志2009.12)等。
中医五官科学105706
01眼科:
本科学专业于2007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我院眼科承担临床常见眼病多发病的治疗及临床教学、科研。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单体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远期主要研究方向:复方及单味中药在眼科常见病及慢性疑难眼底病的作用,以及中医中药对眼病的早期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
本学科点以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前期取得了以下科研成果: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细胞凋亡进行了川芎嗪的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天花粉蛋白对T细胞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影响课题研究项目;中药单体(如川芎嗪、槲皮素、水飞蓟素单体)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阶段性研究;以及20(R)-人参皂苷Rg3抗角膜瘢痕机制的研究。
临床上主要突出中医中药辨证的特色治疗,如口服或静脉中药治疗,局部通过离子导入、中药雾化、耳穴、针灸等,并根据临床诊治收集整理验方。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
招收研究生情况:自2008年起共培养眼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7人,其中4人已顺利毕业,在读3人。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岳丽菁
岳丽菁主任医师
岳丽菁,女,河南洛阳人,1963年12月出生,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广东省眼健康协会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眼科分会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常委、广东省视光学会视力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防盲治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专家等。
主要从事中药复方及单体对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以及中医中药对眼病的早期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葡萄膜病、视网膜血管性病变以及黄斑病变的早期干预治疗。完成川芎嗪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视网膜细胞凋亡的抗氧化作用机制研究;天花粉蛋白对T细胞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影响课题研究;中药单体(如川芎嗪、槲皮素、水飞蓟素单体)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阶段性研究;20(R)-人参皂苷Rg3抗角膜瘢痕机制的研究。论文论著发表情况:川芎嗪联合血栓通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8例疗效观察《新中医》;明目地黄丸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眼科新进展》;中药单体葛根素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激酶的影响《中国中医眼科杂志》;中药熏蒸联合艾灸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外伤性视网膜上皮撕裂并出血1例《国际眼科杂志》;兔角膜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养阴明目方熏洗对干眼病泪液分泌功能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人羊膜匀浆提取对兔角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和TGF-ß1 mRNA的影响《眼科新进展》;白内障超声乳化碎核辅助钩的制作及临床应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针灸推拿学105707
01针灸康复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成立于2004年,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广东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领先、口碑较好的综合医院康复科之一,拥有12个病区、456张病床,另有独立的康复治疗部(含高压氧治疗室)及门诊治疗室。目前为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学重点学科,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和中医名科,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会长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康复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广东省青年文明号先进单位。
本学科坚持以中医传统的治疗手段为主,结合现代康复技术,辅以情志治疗,以神经康复、脊柱关节康复为科室的主要发展方向,形成了具有整体理论和辨证施治等浓郁中医特色的康复体系。目前以中风病、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脊柱骨关节等疾病为优势病种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参与国家级课题10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0余项。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灵枢经、中医内科学、中医针灸治疗学、中医骨伤学、 西医神经病学、西医内科学、医学统计学、DME、医学统计学、内科学、专业英语。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学科招收硕士生92人,已毕业63人;招收博士生29人,均在读。
导师组成员:
博士导师:范德辉
硕士导师:刘悦、曾红文、黄凡、秦敏、聂斌、王俊华
刘悦主任中医师
刘悦,男,广东平远人,1968年12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神经康复硕士导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院区副院长,兼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广东省第二批名中医师承老师,广州羊城好医生。
目前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康复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曾先后荣获“岭南名医”、首届岭南中医临床“推拿名匠”、“羊城好医生”等称号。从事临床近20余年,对针灸、康复治疗中风病、颅脑损伤、颈椎病、腰腿痛有颇多的经验;对针刺治疗中风病有独特见解,提出来“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回阳醒神促醒技术治疗中风后昏迷”、“靶向定位治疗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承担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4项,撰写论文20余篇,担任副主编或参编著作多部。
范德辉主任中医师
范德辉,江西井冈山人,广东省名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中医师,龙氏治脊疗法传承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广东省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
从事中风及脊柱相关疾病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运用龙氏正骨手法、针灸、浮针、针刀、现代康复技术及中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头痛、眩晕等脊柱相关疾病及中风病。研究方向为:针灸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及中风病。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及市局级脊椎病因学相关科研课题多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4部,多次随广东省医疗团赴太平洋岛国“送医上岛”巡回医疗。2007年起遴选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已先后培养研究生18名,已顺利毕业12名,在读6名。
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2013年主持的“龙氏正骨疗法”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民间特色疗法项目”;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倒悬推拿疗法”全国适宜技术推广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曾先后荣获“岭南名医”、首届岭南中医临床“推拿名匠”、“羊城好医生”等称号。
黄凡主任中医师
黄凡,男,广东揭阳人,1969年10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神经康复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药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委员,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继承人。
从事临床近20年,临床上注重在继承中创新,突出中医特色,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首要,用现代医学的诊疗技术为桥梁,突出针灸、方药、推拿康复手段的优势,缩短病程,降低费用。通过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疗法对中风患者恢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解决当前症状及复发具有重要意义,是安全的、必要的,早期康复的介入能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
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中风、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及脊椎疾病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重症患者昏迷促醒、气管切开拔管及肺部感染有较深入研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秦敏主任中医师
秦敏,男,广西桂林人,1965年4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神经康复专业硕士导师,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广东省名老中医张家维教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广东省名中医卢桂梅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的诊治。
擅长中医针灸治疗脑病及奇难杂症。擅长无痛进针手法,俗称"飞针术",擅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颈椎腰腿痛病症。带教近15名研究生及20名进修人员的学习及临床工作,从理论到实践,注重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及指导阅读中医经典论著,注重中医思维的培养及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主持过两项省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一项市卫生局科研课题。论文方面,《岭南飞针手法单词合谷对非洲裔加纳疟疾患者的疗效观察》于2015.10.20发表于《针灸临床杂志》,《安神醒脑头皮针治疗中风后抑郁32例疗效观察》于2014.05.20发表于《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调气扶阳腹针合耳穴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于 2013.02.28发表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秦敏针灸整体疗法体系初探》于2013.7.18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至今担任广州市老干部大学教学任务。近几年,先后至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纳等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致力于将针灸推向国际。并多次至连州、韶关、河源、茂名、清远等基层医院进行义诊、传统技术普及讲座等扶持工作。
王俊华主任医师
王俊华,男,江苏沛县人,1965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神经康复硕士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康复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神经康复的机理及其智能化技术的研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瘫痪患者,具体是神经疾病、肌肉疾病、骨科疾病等导致的瘫痪、吞咽困难、失语、认知障碍的康复。近5年主持省市课题5项,获得课题支助345万元,如:2014年度广东省省级科技厅计划项目“基于瘫痪患者恢复步行能力的平衡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编号:2014A020212251;2017年度广东省省级科技厅计划项目“具有VR感知的上肢康复设备的研发”(2017B020210009);2017年度广州市科创委重大专项“基于VR头盔虚拟环境的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发”(201704020110)等。共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20篇(其中国家级杂志5篇);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2套8本康复专著,具体如下:神经康复训练图解1套2本---《截瘫、四肢瘫康复训练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6月;《偏瘫康复训练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7月;家庭预防保健与康复系列书1套6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11月---。《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康复》、《健身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颈椎病和下腰痛的预防与康复》、《骨折和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孕产后保健与体形塑造》和《常见关节炎的预防与康复》。
国家发明专利5项:①平衡康复训练机器人(专利号:ZL 201210095226.5);②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专利号:ZL201210053049.4);③一种吞咽治疗工作站(专利号:ZL 201410163276.1);④喷气式吞咽刺激仪(专利号:ZL 201410163242.2);⑤吹吸气训练仪(专利号:ZL 201410162932.6)
曾红文主任中医师
曾红文,女,广东惠州人,出生于1966年2月18日,主任中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骨关节病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从事针灸推拿专业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主要研究针灸治疗临床各种痛症、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功能紊乱性疾病及顽固性头痛、过敏性鼻炎、重症肌无力、慢性疲劳综合征等各种疑难杂病,临床常用奇穴、火针、温针、平衡针、浮针、穴位埋线等特种疗法,擅长中西结合、针药结合、针罐结合、刺血火针结合等多种综合疗法,标本兼顾,关注疾病治疗的长远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担任多年研究生导师, 并每年带教多名进修医生及本专科实习生,着重培养学生正确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所带教的研究生均圆满完成相关专业研究课题,顺利通过论文答辩,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因带教成绩显著,曾多次被广州中医药大学评为"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
主持和参加多项医疗课题的研究,完成了省中医药局"针刺强度对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科研课题,目前正在开展省中医药局“火针点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的科研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于疗效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了患者及社会的诸多好评。所发表的国家级课题论文荣获2008年度所、院科技大会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国家级、省级多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2017.01 江西中医药;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35例临床观察――2015.12 新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2014.04 按摩与康复医学;探讨针灸加TDP电磁波照射手术后腹胀疗效观察――2013.02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观察――2008.8中国针灸;刺血合火针点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2008.7中国针灸;刺络拔罐配合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2007.6上海针灸杂志;不同针刺强度对糖尿病胃轻瘫疗效及胃电影响――2006.9中国针灸;电针.穴位埋线合耳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2006.7针灸临床杂志;组合针灸并自拟中药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和运动功能――2005.05 中国临床康复;温阳益气补肾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疗效分析――2005.06 中医药学刊;"针刺三步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2004.10中国中医急症。在国内和国外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并积极对外进行学术交流。
聂斌主任中医师
聂斌,男,江西南昌人,1972年6月出生,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特诊专家、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推结合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经筋与针刀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专委会常委。主持省级、厅局级课题共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5本,获国家专利3项。善用针法调气、疏通经络,独创经筋刺血疗法,灸法温补阳气、除湿通痹,重视整体,突出扶阳,研制出扶阳火艾灸疗法、艾香盐包、扶阳贴膏等中医特色扶阳系列疗法,其中扶阳火艾灸疗法获广东省弘扬大医精诚中医药传统技术大比武比赛一等奖。 擅长:颈肩腰腿痛、中风偏瘫、头痛、头晕、肥胖、内分泌失调、过敏性疾病、失眠及用扶阳法抗衰老,调理阳虚、虚寒性体质。
02推拿科:
本学科主要从事脊柱调衡、动伸推拿的研究与运用、产后康复推拿的研究、痛点推拿的机理与痛点的寻找、脊柱调衡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源性疾病的共性研究。本学科在教学方面以科研、临床、教学相结合,科研的临床特色的动伸推拿等相关的研究、推拿学科、临床方法学的研究。临床以特色的动伸推拿、痛点推拿、脚法推拿、平衡推拿、腹部推拿为主治疗各种痛症与不适。特色综合:①动伸推拿治疗颈、腰腿痛等;②腹部推拿法治疗便秘、腹痛、痛经等;③宁神推拿法治疗顽固性失眠、头痛等;④通阳推拿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等;⑤利咽疗法治疗咽部异物感等;⑥平衡推拿法调整的健康状态(疲倦乏力等)。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推拿学、解剖学
研究生招收情况:已收研究生9名,拟每年招2名左右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罗凛
罗凛主任中医师
罗凛,男,广东人,1958年10月出生,推拿科主任,主任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导师,《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推拿按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从事脊柱调衡、动伸推拿的研究与运用、产后康复推拿的研究、痛点推拿的机理与痛点的寻找、脊柱调衡的生物力学研究、脊源性疾病的共性研究。学术上临床和科研全面发展,在临床治疗方面能熟练应用各种手法、针灸治疗本学科相关的各种疾患(除治疗各种颈、腰疾患外,对内科的头痛、失眠、便秘、腹痛等和妇科的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均能以按摩手法有效治疗之。);创立动伸推拿、产后推拿;围绕临床的难点、可发展的潜在点,探索其推拿手法临床的科学性和寻找临床更有效、更快捷的治疗方法,从而发展了痛点推拿、腹部推拿、脚法推拿、平衡推拿等临床研究。
主持或参与省局级课题及科研项目多项,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主动与被动屈伸对膝关节软骨再生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广东省卫生厅课题: "产后妇女康复临床系列研究";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产后妇女推拿康复的临床研究,广东省自然基金课题:胸锁乳突肌在动伸推拿过程中运动模式的三维有限元构建;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罗凛教授动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时效性研究;广东省科技厅课题:灵龟八法推拿调治亚健康躯体症状的研究。
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不同活动方式对膝关节损伤软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主/被动活动对膝部骨折术后关节恢复的影响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3.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失败原因分析 中医正骨;4.手法整复颈胸椎错位对早搏患者P波、QRS波群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5.推拿在高血压病患者干预中的作用与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6.推拿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疗效观察 河北中医;7.乙型肝炎的辨证论治 河北中医; 8.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对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按摩与导引;9.产后按摩治疗子宫复旧不良91例临床观察 按摩与导引;10.推拿促进产后康复临床研究 按摩与导引;11、活血止痛汤配合推拿治疗慢性头痛55例临床疗效 按摩与导引。
中西医结合临床105709
01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医内科学肿瘤专业于2006年5月经广州中医药大学批准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并于2006年7月开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恶性肿瘤。近期研究方向:运用中医药三印辨证结合中医传统辨证方法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减轻化疗、放疗毒副反应,抗转移与复发,抑制瘤体生长方面的作用。远远期研究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特点和优势,融入中医针灸、点穴和药膏外敷治疗精华,结合西医学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发展,时刻关注肿瘤学最新治疗进展,扶正与祛邪并举,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并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中药注射、放射性粒子植入、介入治疗、内生场热疗、生物治疗等方法达到综合有效治疗肿瘤的目的。
本学科点拥有肿瘤专科门诊与病房(病房床位100张),并于2006年9月成立肿瘤治疗中心,依托院所领导的大力支持,本学科在发展中不断前进与完善。二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都专业从事肿瘤临床与科研工作20年,专科临床经验丰富,中医特色突出,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本专业每年负责上百名研究生及实习生带教,均出色完成任务,科研成果蜚然,主持厅级以上课题6项,省科技厅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合作承担国家十一五课题1项。本专业人员已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多次参加国内重大肿瘤学术会议。陈高峰主任继承和发展三印辨证治疗恶性肿瘤理论,因其内容新颖性和独创性,而为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国内媒体争相报道及转载,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对于恶性肿瘤诊疗方面,本专业中医诊疗特色突出,技术力量雄厚,诊疗项目及设备齐全,治疗方面主要中医药治疗为主,应用三印辨证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调脏腑、顾脾胃、散郁结,三位一体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配合现代医学化疗、粒子植入、介入治疗、内生场热疗、射频消融治疗、生物免疫治疗,同时融入中医特色针灸、点穴、药膏外敷治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的疗效。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除学校规定必修课以外,主要以中西医结合肿瘤学课题为主,其中包括肿瘤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肿瘤治疗学、中医肿瘤学等。
研究生招收情况:本专业自2006年7月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生硕士研究生2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8人,在职研究生1人,境外研究生1人。
导师组成员:
硕士导师:陈高峰。
陈高峰主任中医师
陈高峰,男,江西人,1966年4月出生,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医肿瘤学专业硕士导师,国家中管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术带头人 ,国家中管局结直肠癌、肝癌、鼻咽癌诊疗协作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联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微创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康复与治疗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康复与治疗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生物治疗委员会副主委,广州抗癌协会转移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工作30余年,专业从事各种肿瘤中医药治疗、化疗、粒子植入、氩氦冷消融疗法、热疗、靶向治疗、经皮化学消融疗法、射频消融、免疫等治疗。尤其对肺癌、胃癌、肝癌、乳癌、大肠癌、淋巴瘤疗效显著。并根据晚期肿瘤病人均为寒热夹杂、虚实交错的特点,应用三印辨证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以回阳或清热解毒、破瘀攻下为肿瘤治疗大法。2006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5人,在职研究生1人,境外研究生1人。任研究生导师以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承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参与国家十一五课题一项。均已结题,研究成果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国内外各类核心期刊发表专科论文20多篇,并任《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委,《现代临床医学全书》副主编。其三印辨证治疗恶性肿瘤理论被新华网、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及转载,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02口腔科:
口腔内科是我院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专科之一,我科以主要从事中医中药防治口腔粘膜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中药防治口腔癌前损害研究。
本学科点教学、科研成果及临床诊治经验、特色主要有:1、专业理论水平:导师及成员熟读专业书籍,经常阅读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有较系统的口腔专业知识,成为医院口腔科专业技术和学术骨干。2、临床实践与工作能力:导师及成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技术精湛,掌握口腔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口腔科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断和处理,出色完成各项任务。采用中西医结合等先进诊治技术,对成人牙周炎和口腔粘膜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诊治成人牙周炎一百多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采用中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一百多例,有效率达到80%。3、科研及论文:导师及成员围绕以中医中药防治口腔粘膜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口腔癌前损害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并完成200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资助的项目"口疡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与免疫学关系的研究"(编号101010)。撰写论文在医学期刊上发表11篇。论文"口疡消与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对比观察"获"2005年度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证书编号:200507-2020/E-9)。参加国家新药"连芩口疮滴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L01185号)的多中心、随即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本人主持的项目"口腔癌前损害的SCID鼠嵌合体的构建与抗癌中药的应用"获2005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编号:2050007),现已完成前期研究工作。4、临床教学:导师及成员具备了指导和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每年都对多名实习、进修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为县级等医院培养了数十名口腔科技术骨干,院外授课"牙周病的防治"和 "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口腔内科专业于2007年获准授予权。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口腔内科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药理学
研究生招收情况:拟每年招收研究生一名
导师组成员:
硕士生导师:温映萍
温映萍主任医师
温映萍,女,广东大埔人,1966年4月出生,主任医师,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牙周病和口腔粘膜研究。
学术上导师及成员熟读专业书籍,经常阅读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口腔医学技术新进展,有较系统的口腔专业知识,成为医院口腔科专业技术和学术骨干。临床实践与工作能力:导师及成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技术精湛,掌握口腔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口腔科临床疑难病症的诊断和处理,出色完成各项任务。采用中西医结合等先进诊治技术,对成人牙周炎和口腔粘膜病的病因和治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诊治成人牙周炎一百多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采用中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一百多例,有效率达到80%。围绕以中医中药防治口腔粘膜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口腔癌前损害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并完成200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资助的项目"口疡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与免疫学关系的研究"(编号101010)。撰写论文在医学期刊上发表11篇。论文"口疡消与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对比观察"获"2005年度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证书编号:200507-2020/E-9)。参加国家新药"连芩口疮滴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L01185号)的多中心、随即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本人主持的项目"口腔癌前损害的SCID鼠嵌合体的构建与抗癌中药的应用"获2005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编号:2050007),现已完成前期研究工作。临床教学:导师及成员具备了指导和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每年都对多名实习、进修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为县级等医院培养了数十名口腔科技术骨干,院外授课"牙周病的防治"和 "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师及成员每年都对多名实习、进修医师的临床医疗工作进行指导和培训,为县级等医院培养了数十名口腔科技术骨干,院外授课"牙周病的防治"和 "口腔粘膜溃疡类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师及成员围绕以中医中药防治口腔粘膜复发性口腔溃疡和口腔癌前损害为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并完成2001年广东省中医药局基金资助的项目"口疡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与免疫学关系的研究"(编号101010)。撰写论文在医学期刊上发表11篇。论文"口疡消与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对比观察"获"2005年度全国医药卫生优秀成果二等奖"(证书编号:200507-2020/E-9)。参加国家新药"连芩口疮滴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L01185号)的多中心、随即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导师及成员主持的项目"口腔癌前损害的SCID鼠嵌合体的构建与抗癌中药的应用"获2005年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编号:2050007),现已完成前期研究工作。在国内各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03肛肠外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肛肠良恶性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为主攻方向。研究以传统中医外治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突破口,拓展传统中医外治法及微创手术在肛肠疾病的应用;注重肛肠疾病的术后康复治疗和防止其复发。本学科的主要特色是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优势,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结合现代西医学诊治肛肠疾病的理论和科研方法,促进中医肛肠学理论发展和临床水平提高:(1)"止痛如神汤"、中药外敷、穴位艾灸、针刺多种方法治疗肛肠疾病。(2)中西医结合+微创手术治疗肛肠良恶性疾病。(3).中药保留灌肠、外敷、口服等过多种方法治疗溃疡性直肠炎(4)中西医结合解决肛肠疾病术后疼痛及促进伤口口愈合。本学科黄向阳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微创手术治疗肛肠良恶性疾病,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政治、英语、DME、卫生统计学、中医临床基础、临床诊断学。必读书为:《外科学》、《医学临床"三基"训练》。
研究生招收情况:目前招收研究生共两人。
导师组成员:黄向阳
黄向阳主任医师
黄向阳,男,广东五华县,生于1969年1月,肛肠外科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导师,目前已招收在读研究生两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肛肠良恶性疾病,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大肠癌为主攻方向。研究以传统中医外治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突破口,拓展传统中医外治法在肛肠疾病的应用;注重肛肠疾病的术后康复治疗和防止其复发。从事肛肠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主攻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肛肠良恶性疾病,尤其是在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直肠炎及其复发方面造诣较深;主持研究"白头翁汤加味抗溃疡性直肠炎及其复发的蛋白组学研究" 在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发表专业论文15篇。
04麻醉学:
本学科主要从事临床麻醉(老年人麻醉、骨科病人麻醉)、中成药在麻醉期(镇痛、气管保护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本教学点主要在老年人麻醉、疼痛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参附注射液对老年人硬膜外吗啡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参附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等两项课题获省中医局立项并已结题。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临床麻醉学、疼痛治疗学、危重病医学
导师组成员:李有武
李有武主任医师
李有武,男,江西人,1963年11月出生,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麻醉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工作,对老年人的麻醉具有一定的研究。教学科研上:1、参附注射液对老年人硬膜外吗啡自控镇痛效应的影响 结题;2、参附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粘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结题。论文论著发表情况:1、丙泊酚靶控输注在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2、臂丛复合颈浅丛阻滞在老年人肩关节脱位整复中的应用;3、参附注射液对病人术后镇痛效应的影响;4、丁卡因配伍曲马多行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5、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镇痛的比较。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数次并宣读论文。
05中西医结合治疗普通外科疾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外二科(普通外科)为医院重点建设科室,科室目前拥有高清电子腹腔镜、高清电子胆道镜、数码超声刀切割止血系统、超声吸引刀、双极电外科闭合系统等大型先进设备。
目前我科具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博士、博士后1名,医学硕士3名。
我科常规开展肝癌左右半肝切除、右三叶切除;胆管癌根治术;胰头十二指肠切除;胃癌根治性切除;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脾切除断流、分流术;甲状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根治术;下肢周围血管曲张抽剥和刨吸术,痔疮PPH手术等。
微创腹腔镜手术是我科的特色,目前常规开展微创腹腔镜下的肝癌、胆囊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的根治切除;微创腹腔镜下减肥手术、微创胆囊切除、胆道取石、微创脾脏切除、门奇断流治疗消化道出血、微创阑尾切除、疝气修补以及微切口(1.5-2.5cm)甲状腺切除及腹腔镜甲状腺切除、乳腺癌根治术。
同时,我科开展的手术一期切除伴有肝脏转移的晚期结、直肠恶性肿瘤获得长期生存;微创冷循环微波消融结合高浓度干细胞移植治疗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肝癌、肝癌腹水以及肝硬化腹水在取得了良好疗效的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王炜教授,长期从事普通外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开展了肝癌、胆管癌、胰头癌、结直肠癌等大型手术1500多台手术经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普通外科利用中医优势,在围手术期对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等手段使患者术后的恢复明显提前,住院时间显著缩短,深得广大患者好评。
科室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同时承担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的临床生产实习带教工作。
近年来,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和科研项目,负责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学基金项目3项,四川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现代肝脏移植学》、《梅式腹部外科手术学》、《人体囊病》等专业著作。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学校规定必修课,中西医结合外科学(包括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等)。
研究生招收情况:目前已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名。
硕士导师: 王炜
王炜主任医师
王炜,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培养对象,广东省第三届羊城好医生。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微创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师协会普通外科微创专业分会  副主任委员
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特聘讲师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编    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评审专家。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广州医学院学报》, 《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德国汉诺威大学医学院附属玛丽医院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中心(AMC)访问学者。
中药学100800:
本学科专业于2004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是中药学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剂型改革基地",拥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研究开发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中药分析实验室"、"中药制剂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及"SPF级动物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中药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剂型现代化与质量标准化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新药与新产品开发研究。
拥有刘法锦、崔景朝、王洛临、陈玉兴、毕晓黎等多位知名教授,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三十多位具有博士、硕士、本科学位的青年骨干,共同组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
多年来,以"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为主攻研究方向,在本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凭借已在国内外学术界、省内外企业界建立的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协作网络优势,在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复方制剂的剂型现代化、中药复方药理学、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显著研究特色,其中"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中药质量评价及指纹图谱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剂型现代化和质量标准化"、"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中药新药与新产品开发"等五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多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和课题1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共获得12项厅、局级以上成果奖,其中"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现代药剂学、方药实验设计、分子生物学、药代动力学、中药生物技术、波谱分析、实验动物学、中药现代化等专业课程。
目前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15名,现计划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5-6名。
导师组成员:刘法锦、崔景朝、王洛临、陈玉兴、毕晓黎、曾晓会、胥爱丽、黄雪君、赵自明、李智勇
刘法锦研究员
刘法锦,男,湖南人,1952年10月出生,研究员,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广东省药品、保健食品注册审评专家,广东省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执业药师协会理事,广东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副主委,《中成药》、《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编委。
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项目1项;参与出版专著3本(均为副主编),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6篇;获得中药新药生产批文5项、发明专利8项。
崔景朝主任中药师
崔景朝,男,吉林人,1953年10月出生,主任中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副主任委员,澳门国际中医药科技学会理事,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广东省卫计委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从事中医药科研工作40余年,在中药药理(毒理)研究方面具有较深造诣,特别是在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蜂蜡和仙人掌等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主持和承担了国家、省市科研项目40多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奖项目有“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0种中药配方颗粒的专属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示范研究” 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味参附颗粒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中药的研究”2004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小柴胡汤单煎与合煎浓缩颗粒的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2001年获广东省清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研制与开发” 1999 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仙人掌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1999年获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蜂蜡的开发与应用研究”1998年获广东省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陈玉兴主任中药师
陈玉兴,男,海南人,1971年8月出生,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室主任,主任中药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新药药效学和中药配方颗粒等效性等研究工作,有丰富的中药研发经验。参加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各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503-35 ZY-08-R-5),“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获201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B16-0-2-01-R05),“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1-J-234-2-11-R07),“健胃舒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兼肝郁气滞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1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B16-0-3-03-R05),“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0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B16-0-1-02-R04),“二陈汤、逍遥散及广佛手等7味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示范性研究”获200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B16-0-2-02-R04),“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进行中药的研究”获2004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4-医-3-021-R05),“小柴胡汤单煎与合煎浓缩颗粒的实验与临床对比研究”获2001年度广东省清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001047),“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研制与开发”获1999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医-2-14-07),“仙人掌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获199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粤中医99-2-18-03),“蜂蜡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1998年度广东省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粤中医98-2-05-04)。近几年参与研发的中药新药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试验批件6件;获授权专利6件;参编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毕晓黎主任中药师
毕晓黎,女,山东威海人,1979年11月出生,主任中医师,1979年11月出生,中药学博士,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分析。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医疗机构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具有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主持与参加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11项,参与编撰论著2本,发表论文30余篇。
范宋玲主任中药师
范宋玲,女,广东普宁人,1967年8月出生,主任中药师,副教授,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开发研究。从事药剂工作20年,熟悉药品生产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中药分析及中药制剂研究工作有一定的专长。参加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二陈汤、逍遥散及广佛手等7味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规范化示范研究" 2009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加广东省科技厅课题"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9篇,第二作者9篇。已招收研究生两名。
罗霄山主任中药师
罗霄山,女,江西南昌人,1973年1月出生,医学硕士学位,中药学学科硕士生导师,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管理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16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评审专家、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多年来主要在中药质量标准、医院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结合中医药理论,应用多学科的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对中药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对医院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及其产业化开展了较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每年参加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药学会等国内学术学会或团体举办的学术研讨会1-2次。
王洛临主任中药师
王洛临,男,江西人,1958年4月出生,主任中药师,1981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从事中西药生产、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熟悉中、西药品生产技术和药物制剂的研发工作。兼职担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药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药及天然药物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研究和中、西药创新药物的研究。擅长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实践能力。先后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省厅级科研课题,并获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和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或参与多项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研发,其中已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文9项和医疗机构制剂批文60余项,并获得新药研发省级优秀新产品奖3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胥爱丽副主任中药师
胥爱丽,女,河南驻马店人,1981年12月出生,副主任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
从事中药化学分析、质量标准研究及中药新药研制开发工作10余年,具有坚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熟悉本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动态。近年来参与各级科研项目9项,并参与研制开发了多项新药及医疗机构制剂项目,分别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前研究批文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批文,编撰论著1本,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在中药质量标准、指纹图谱及中药新药研究方面经验丰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曾晓会副主任中药师
曾晓会,女,四川人,1978年3月出生,博士,副主任中药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室专业组组长。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防治心血管和脾胃病的药理研究,以及中药复方新药及保健品开发工作。2013年于澳门科技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主持或参与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和省级课题共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 6篇,培养或参与培养研究生7位。熟悉中药新药注册管理办法和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在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筛选、中药及保健食品药效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参与团队建立了动物和细胞筛选模型等多个新药研发平台,为本院及合作单位的多个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所参与的新药研发项目已获得中药新药临床批件4项。
赵自明副主任药师
赵自明,男,河南人,1974年9月出生,博士,副主任药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学、流行病学、大数据分析、循证医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中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临床与动物分子机制研究。主持课题3项,参与完成国自然课题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省科技计划2项、省自然基金3项,参与执行国自然课题2项、973课题1项,参与厅局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10余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2 项。
黄雪君副主任中药师
黄雪君,女,广东人,1981年11月出生,博士,副主任中药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药药理(毒理)研究室专业组组长,另任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直从事中药药理、毒理专业技术工作,在开展的多项科研工作中,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2项,主要参加广东省中医药局项目2项,主要参加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篇。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带教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同期还带教了本科毕业生10余名开展毕业实习工作;组织安排了多场研究生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预答辩及答辩工作。
李智勇 主任中药师
李智勇,男,陕西渭南人,1977年6月出生,博士,主任中药师,教授,中药制剂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经皮给药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中药新药、医疗机构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固体制剂、经皮给药制剂及其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

 

相关话题/广州中医药大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2020招生)
    附属海南中医院中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卓进盛导师 中医内科学105701 卓进盛,海南省中医院院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林天东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 王 奇,男,安徽庐江人,二级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医脑病研究团队PI(https://kjcxzx.gzucm.edu.cn/info/1037/1094.htm)。1980年至1985年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毕业,1985年至1988年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博士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 何伟 何伟,男,江苏泰州人,1958年11月出生,教授(二级),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首席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带头人。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硕士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 陈希 陈希,男,籍贯:广东省潮州市人,1963年7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医疗人力资源管理者联盟委员等。 长期关注骨伤科学及其边缘学科的发展,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骨折、脱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区中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番禺区中医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1年2月 一、中医骨伤科学 1、蔡东岭 蔡东岭,男,广东省广州市人,1971年12月出生,现任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副院长、脊柱科大主任。是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入选2020年度的《岭南名医录》。 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导师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 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1年3月 目 录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1 中医内科学 1 博士生导师 1 祝维峰 教授 1 吕永慧 教授 2 硕士生导师 3 魏丹蕾 教授 3 顾颖敏 教授 3 赵云燕 教授 4 简小兵 教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导师简介
    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导师简介 专业名称:中医内科学 一、专业研究方向 中医药治疗呼吸内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肾病风湿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肝病热病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慢性病中医临床与健康管理。 二、导师组成员 硕士生导师:魏成功、戴勇、张敏、林碧莹、黄腊平、贾小庆、戴红芳 三、导师简介 魏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刘瑞华 刘瑞华,男,江西永新人,1962年3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集团)院长、理事长。 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擅长普通外科学及腹腔镜外科学,为广州花都首届名医,现任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招生学科及导师 序号 学科 专业 导师 1 中药学 中药 扶 玲 2 中医内科学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 陈 洪 肿瘤内科 易良杰 内分泌科 刘芳芳 3 中医骨伤学科 脊柱骨科 创伤骨科 关节骨科 刘海全、伍泽鑫、 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各位考生:按照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19〕6号)及《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广中医校办〔2020〕87号)、《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生调剂复试办法》,我校于5月份组织开展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及拟录取工作。经各招生院所复试考核,相关考生在教育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