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21-05-26

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
王 奇,男,安徽庐江人,二级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医脑病研究团队PI(https://kjcxzx.gzucm.edu.cn/info/1037/1094.htm)。1980年至1985年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毕业,1985年至1988年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曾获首届“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199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6年卫生部)、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01~2005年)。兼任《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药药理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及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至今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项及广州市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重点实验室1项等10多项科研课题。目前在研科研经费600多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自2000年招收研究生以来,至今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约30名,硕士研究生80多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至今已有15名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兼任:
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理学会老年性痴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理与毒理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理与毒理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五年来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其中IF>3分以上30多篇,5分以上8篇,包括国际较为认可的老年性痴呆杂志《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生论文200多篇。
参加编写的主要论著:1.《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学》(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中药临床试验》(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3.《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副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潘华峰,女,1965年4月出生,四川泸州人、博士研究生、二级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国务特殊津贴专家,中医内科学脾胃研究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传统医学会首届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务。担任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专家、广州市应急管理委员会专家、《中华中医药杂志》编委、《西北医学教育》副主编兼编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客座教授。
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卫生事业管理和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尤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与实验研究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在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运用“病—证—方—药”结合方法,从胃粘膜保护、改善微循环、上皮细胞增殖及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学改变等多角度、“金指标”验证“健脾化瘀解毒法”作用机制,研究深入、论证强度高;总结名老中医脾胃临床验方,创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为本、瘀毒致病”新病机与治则,指导临床实践。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率先探索中医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为国内最早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中医学博士学位”专业设置论证的专业管理干部之一,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研究成果《“非医攻博”研究生教育博硕贯通学制与培养机制的研究》分别荣获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基础类)一等奖。积极探讨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多次主持研究生教育改革及创新培养课题,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负责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工作期间,成绩突出,连续两届(2005年、201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个人荣获2005年广东省博士后管理干部先进个人,2010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管理工作者。
在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医药产权现状研究、医院运作模式、社会经济发展与医学发展的关系、互联网+医疗等,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同时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依托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建设,开创了一系列研究及推广。相关成果获得广州市社会科学奖,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20多项,公开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70篇(其中SCI检索收录14篇),注册专利7项等,相关研究成果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培养研究生31名,培养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全国中医药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广东省优秀青年海外交流博士后项目。此外,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学习,参加美国、英国等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

黄水清,男,湖南常德人,1964年7月生,教授,中医养生学学科(中医内科专业)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教学、科研和中医临床30余年,特别是在中药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积累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同时致力于中药新药、保健食品和养生保健产品的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5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2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奖励特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2等奖和3等奖各1项。共招收指导研究生21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13名)。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江苏省等省科技项目及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在中医药复方-当归补血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近10年来,应邀去美国、意大利、阿联酋、日本、韩国等国参加学术交流和讲座。

陈云波,男,广东台山人,1964年1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从1986年工作至今,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老年脑病(老年性痴呆、糖尿病脑病、中风等)的基础研究工作。2000年起任中医内科学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DME分学科秘书,2005年起任研究员, 2017年起任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起任中国药理学会抗衰老与老年痴呆专业委员会理事和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2012年起任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认知障碍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中医药防治老年脑病相关领域的论文近百篇(SCI收录近30篇),获得过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基础研究二等奖。共招生指导硕士生24名(18名已毕业,3名直博,3名在读),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博士生10多名。工作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分别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Alzheimer病(AD)中心、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温泽淮,男,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创中心研究员、广东省中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临床研究方法学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研究、教学和各类中医药临床研究工作,以中医药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应用为研究方向。承担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班种授课任务,主讲中医临床研究设计衡量与评价(临床流行病学/DME)、临床研究立题设计实施与报告、循证医学等课程,有丰富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2005年起担任多个学术任职,包括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真实世界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分会中医学组成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委会副主任,兼国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CDISC)中国协调委员会成员等。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课题等多项临床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0年代中期作为合作研究者在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San Diego州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进行短期流行病学合作研究。近期承担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以及横向课题等30余项,并与澳洲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瑞典卡罗琳斯卡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合作进行中医药研究。为Trials、Thorax、Cochrane Database SR、Clinical Trial(中文版)以及多家补充替代医学杂志、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等审稿专家或编委。曾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编写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80余篇(SCI收录40余篇)。

胡玲,女,1962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三级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脾胃研究所第3任所长、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九届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中医学(脾胃方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脾虚证候重点研究室”学术带头人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绍贤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加联合脾胃病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平台和“北上广脾胃研究学术联盟”广州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世中联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担任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F: 2.833)和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F: 1.813)SCI杂志审稿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华中医药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委或特邀审稿专家。为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大徒孙,“国家级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长沙“劳九芝堂”中医世家第10代传人和“全国名老中医优秀指导老师”劳绍贤教授嫡传大弟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劳绍贤全国名老中医“优秀学术继承人”;从事脾胃虚实病证辨治规律及其病理本质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等课题15项,在全国脾胃消化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与影响力;临床针对岭南特色脾胃湿热证、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胃肠息肉、疲劳综合征、顽固性便秘、复发性口疮、口臭、慢性咽炎诊治有独到之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26篇),主编专著3部,参编7部;第一执笔完成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7”、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7”、中国科协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学科发展.专题报告”、国家“十三五”重点巨著《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之“脾虚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以及参与负责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疾病中医症候评分表”全国行业诊疗标准制定与学科发展报告、典藏专题共5项并公开发布;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全国行业系列诊疗标准于2019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布。第一主审和第二执笔完成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急、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和患者科普版)”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腹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全国或国际性行业内诊疗标准与指南的制订2项。主讲《脾胃临床诊治进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与方法》2门特色课程;授课范围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等外籍学生及本校研究生、本科生和港澳台硕、博士研究生等。指导国内外硕、博士生近40名;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7名、广东省“优秀研究生”1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国外高水平大学留学项目2名、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研究生科研创新奖与提名奖”各1名、“北京固生堂名中医传承栽培奖学金”2名、“一方奖学金”1名和“优秀毕业生”7名,获全国学术大会“青年论坛”二等奖4名、最佳人气选手1名、三等奖1名、优秀奖2名。

李茹柳,女,广东省东莞人;1962年7月出生;教授,“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硕士学位、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是益气健脾方药作用研究和脾胃虚实证辨证论治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课题;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多项。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曾被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中医药工作者”称号;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获“新南方优秀教师奖”。指导的研究生获“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2项,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第六届消化病国际学术大会青年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五届广东省期刊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50篇);参编专著6部。已招收博士生8名、硕士生25名。


中药学:
胡英杰,男,湖南省道县人,1962年8月生。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导师木全章研究员),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导师李国桥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员(二级岗),中药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教授。现任我校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新药发现研究团队”课题组长(PI)。兼任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兴趣和方向:治疗艾滋病、肿瘤、肥胖症等疾病的原创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对治疗艾滋病中药复方、中药通光散和牛蒡子的抗肿瘤成分、中药树豆叶的减肥和血糖血脂调节活性成分进行了较为长期和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主持的重点科研项目包括:"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艾滋病和肿瘤创新中药研究团队项目”等十多项。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园的同行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2002、2005年;第四获奖人)、新南方优秀教师奖(2015)。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包括SCI收录论文30余篇。药物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培养毕业博士硕士30余人。

沈小玲,女,四川省犍为县人,1966年2月生。先后就读于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学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硕士)和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员(四级岗)、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新药发现研究团队”成员、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创新药物。研究兴趣和方向:治疗肿瘤、肥胖症等疾病的原创药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对中药通光散和牛蒡子的抗肿瘤成分、中药树豆叶的减肥和血糖血脂调节活性成分进行了较为长期和系统的研究。主持过"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参与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和广州中医药大学“艾滋病和肿瘤创新中药研究团队项目”等的研究。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园的同行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包括SCI收录论文30余篇。药物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培养毕业博士生3人,硕士10人。

李伟荣,男,江西宜丰人,1975年3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科技创新中心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医学博士,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4.3-2015.3);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脑病的基础与应用开发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教育特色创新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子项目1项、企业委托项目5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5项,参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2次,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科技标兵;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4篇(SCI收录11篇、中文核心19篇),参编著作1部;主讲研究生《药动学》中英双语课程、本科生《临床药理学》课程;招收研究生11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广东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世界中联中药药理专委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网络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药理与毒理学分会理事,《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编委;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药理系Paul Axelsen教授实验室从事一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2019年3月参加美国旧金山世界中联第四届北美中医药高峰论坛暨第十六届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会,并做大会主题报告“Study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肖计生,男,江西于都人,1983年1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药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基于中药的金属有机框架治疗慢性伤口、下肢缺血的研究;金属有机框架的生物安全性评价。2018年起任中药学硕士生导师,2020年起年起任中药学博士生导师,药剂学研究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 Biomaterial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已招收指导硕士生2名。肖计生曾就职于美国西北大学生物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也是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获得者。

赵威,女,四川省成都市人,1975年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副研究员,中药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从2005年工作至今,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中风等)的基础研究工作。2012年起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2012年-2019年任临床药理研究所生化药理研究室主任。2020年起任中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4年起任广东省药学会中药专委会秘书,2019年起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青年委员。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和广东省教育厅项目等1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SCI收录近20篇)。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共招生指导硕士生9名(5名已毕业,4名在读),作为导师组成员指导硕士生9名(1名直博,8名已毕业,1名在读)。工作期间作为访问学者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合作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
杜群,男,籍贯为吉林省公主岭市,1970年8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脾胃研究所)研究员(三级教授),博士,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导。长期从事调理脾胃方药的药理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先后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400613、30873421、81373798)的研究工作;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参编论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招收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生3名。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兼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药免疫专委会常务理事等。

文彬,女,1971年5月生,湖南长沙人,博士,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研究员。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细胞信号转导与发育分子生物学。2001年7月至今在脾胃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药理、肿瘤表观遗传分子启动机制及中药干预等方向的科研究和教学工作。近些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加味左金丸(连黛片)对大肠癌端粒酶及hTERT基因甲基化影响的研究”(30400602)、“加味左金丸对结肠癌甲基化修饰机制及腺瘤守门基因APC影响的研究”(30672687)、基于隐窝微架构研究大肠癌microRNA表达甲基化调控及中药干预作用(81173257)、“寒热不同宿体大肠癌启动过程中调控机体恶性特征的相关组蛋白修饰模式差异分析”(81673944);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的功能基因与模式识别研究”(90209004)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肿瘤防治与研究》、《世界复合医学》杂志特邀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国医药科学》《中国医药导报》等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1名。

董燕 ,女,1969年10月生,辽宁海城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博士,研究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中药免疫药理”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中医药研究”研究方向;近年主要开展中药抗炎免疫研究,包括中药抗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中药抗肿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中药调节神经免疫的作用机理研究。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包括“基于α7nAChR研究青藤碱调节神经免疫干预AD的作用机制(81973545)”,“青藤碱靶向胆碱能抗炎通路中α7nAChR治疗RA的机制研究(81573672)”,等;主持完成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科技合作项目。与澳门科技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并合作培养研究生。主讲学校研究生课程《医学分子生物学基础》和《医学免疫学》,承担学校本科生《分子生物学》教学任务。参编专著3部,副主编教材1部。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70余篇, 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0余篇。目前培养已毕业研究生20名。是世中联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免疫学分会常务理事。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实验方剂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委,是多个中英文杂志审稿人。

中西医结合临床:
宋雅芳:女,祖籍河北,1968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为科技创新中心PI,研究员,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生导师。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14年至2015年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科技项目等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神经肌肉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临床注重辨证论治,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及内科杂病。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薪火计划”、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课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研究课题等多项课题,主要参与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人,在读硕士研究生5人。

中医临床基础:
何金洋 男 陕西西安人 1975年11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艾滋病分会理事;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性疾病发生机制及中医治疗,包括艾滋病、肝病、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治疗。曾于2011-2012年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作为访问学者在何大一博士实验室进行艾滋病毒抗体研究一年,2019年曾受委派到非洲国家科摩罗支援抗疟。至今发表论文70余篇,申请专利2项(已授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子项目一项。已招收硕士生13名,博士生2名。

硕士生导师:
中医内科学:
方淑环,女,浙江省温州人, 1979年07月生,副研究员,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肿瘤的研究,致力于中医药调控能量代谢介导对蛋白质异常聚集的作用及机制探索。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等6项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 SCI论文 13 篇,包括Mol Ther Nucleic Acids (IF=7.0), Cell Death Dis. (IF=6.3),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J Biol Chem.,Mol Pharm.及 J Cell Mol Med.等杂志。参编《全国高等教育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精编速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兼任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等 SCI期刊审稿专家。

洪明,男,1986年5月30日出生,安徽绩溪人,2017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获得中药药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中药抗肿瘤活性及其分子机制。本课题小组综合利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以及体内,体外试验预测中药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分子机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7篇,其中JCR1区论文10篇,研究性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086,单篇最高他引次数48次。申请专利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校级杏林人才基金一项。共招收硕士生2 名。2018年曾经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堪萨斯大学药理与毒理学系学习。曾担任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硕士答辩委员会评委(2019,2020年),以及2020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本课题小组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硕士期间可获得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的学习机会(在香港学习期间可从本人科研经费中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优秀硕士毕业生可获得推荐,继续攻读香港大学博士学位。

王文彩,女,河北邯郸人,1985年04月生。校聘副研究员, “杏林后备人才”,中医内科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生物学专业。目前主持双一流高效建设项目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研究方向:1)药用植物分子育种与生物技术;2)雌雄异株药用植物性别分化机制。以第一或参与作者先后在Chromosoma, Annuals of Botan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Genome Biology Evolution, Nature Plants 等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担任Peer J. , BMC Evolution Biolog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等杂志审稿人。开设本科生选修课《药用植物鉴赏》。目前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大学、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捷克国家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有长期学术合作与交流。

高永,男,山东省邹平县。1988年08月。校聘研究员。杏林青年学者。中医内科学。学术特长为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中医药干预。目前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31篇。招生人数为硕士生1名。

中药学:
陈桐楷,男,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科创中心药剂学学科带头人、广州市纳米生物医药科技促进会理事、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纳米医学分会和阿尔茨海默病分会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和脑病诊疗中的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Biomaterials,Nano-Micro Letter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scal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担任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Biomaterials,Small,Nanoscale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参编《中国药用辅料》、《药剂学》等专著和教材。申请发明专利9项,获得授权3项。

位文涛,男,河南人,1986年出生,2018年入职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为“杏林青年”引进人才,校聘研究员,中药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可见光激发的自由基偶联反应及相关活性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每年可招收研究生1名,现有硕士生2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近5年发表SCI论文十余篇。

方坚松,男,广东省揭阳人, 1986年07月生,副研究员,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药理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博士后。2019年获得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荣誉、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培养对象。主要从事中药系统药理学及网络医学等交叉研究,致力于生物医学数据和多尺度生物学数据等大数据解析工作, 从而服务于中药及天然产物靶标发现、复杂性疾病的转化医学和精确医学等研究。目前累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Brief Bioinform (IF=9.0),Med Res Rev (IF=9.3),Cell Chem Biol (Cell子刊,IF=7.7),以及Mol Ther Nucleic Acids (IF=7.0) 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5,中科院二区以上文章21篇,中科院一区文章5篇。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两项(81603318、82074278),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 高水平大学青年科研培育项目,一流学科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培育团队项目等7个项目,累计经费两百余万。兼任国家自然基金函审专家、中国药理学学会网络药理学委员、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产物专委会青年常务委员、广东省自然医学学会干细胞与中医再生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神经与精神药理委员会委员。TCM Aging期刊青年编委、《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编委。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Phytomedicine,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20余个SCI期刊审稿专家。目前已招生硕士研究生一名,联合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8名。

中西医结合基础:
徐培平,男,江西上饶人,1971年1月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及相关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中医临床基础-温病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方向)。学术特长为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网络药理学、系统药理学等技术进行中药及天然产物抗病毒作用及炎症免疫药理分子机制研究(常用软件及技术:Autodock,vina,syble,BIOVIA Discovery Studio,SYBYL-X,Amber,Gromacs,NAMD,Rosetta)。主讲《病毒学理论与技术》研究生选修课。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与企事业科研院所横向研究课题7项。发表中医学专著2本。已发表专业论文近3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特等奖1项。共招生指导硕士生7名(已毕业4名,在读3名)。

李燕舞,女,籍贯陕西,1976.1出生,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美国马里兰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胃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研究方向包括:①.益气健脾方药促进肠黏膜修复的作用机制研究;②.肠道炎症损伤及炎-癌转化的中药干预机制研究。主持并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广东省级项目4项,广州中医药大学校级项目3项。负责完成“补脾益肠丸”、“丁桂儿脐贴”、“胃乃安”、“虚汗停”等中成药二次开发的药理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人。目前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脾胃学说应用与创新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编委等职。

林传权:男,祖籍福建,1982年1月出生,医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基础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劳九芝堂”医药世家第10代传人劳绍贤教授的传承弟子,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州中医药大学“青年英才”培养对象,获“第一批青年中医药求真学者”并入选《中华中医药杂志》卓越人才库,担任《中华中医药杂志》《转化医学电子杂志》的青年编委和《中药药理与临床》《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的杂志审稿专家。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脾胃学说创新与运用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肝胆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及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脾胃虚实证本质研究及创新中药研制,主要关注消化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及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学者科研基金项目及广州中医药大学“薪火计划”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参编专著4部,发明专利1项,培养研究生多名;多次担任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主讲嘉宾。

中西医结合临床:
陈冠林:男,籍贯重庆市,1969年12月生于重庆,医学博士,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现任护理学院书记,现主要从事溃疡性消化道疾病的研究,主持了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医临床基础:
杨瑞仪,女,广东大埔县人,1972年5月出生。免疫遗传专业硕士,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工程及抗肿瘤与糖尿病中草药有效成份的分子药理研究。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3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3部。已培养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相关话题/广州中医药大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博士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 何伟 何伟,男,江苏泰州人,1958年11月出生,教授(二级),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首席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髋关节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带头人。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硕士导师简介
    第三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 陈希 陈希,男,籍贯:广东省潮州市人,1963年7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广东省劳动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国医疗人力资源管理者联盟委员等。 长期关注骨伤科学及其边缘学科的发展,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骨折、脱位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区中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番禺区中医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1年2月 一、中医骨伤科学 1、蔡东岭 蔡东岭,男,广东省广州市人,1971年12月出生,现任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副院长、脊柱科大主任。是广东医院最强科室之实力中青年医生,入选2020年度的《岭南名医录》。 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导师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 研究生导师简介 2021年3月 目 录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1 中医内科学 1 博士生导师 1 祝维峰 教授 1 吕永慧 教授 2 硕士生导师 3 魏丹蕾 教授 3 顾颖敏 教授 3 赵云燕 教授 4 简小兵 教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导师简介
    附属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导师简介 专业名称:中医内科学 一、专业研究方向 中医药治疗呼吸内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肾病风湿科疾病;中医药治疗肝病热病疾病;中医药治疗心血管内科疾病;慢性病中医临床与健康管理。 二、导师组成员 硕士生导师:魏成功、戴勇、张敏、林碧莹、黄腊平、贾小庆、戴红芳 三、导师简介 魏成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附属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刘瑞华 刘瑞华,男,江西永新人,1962年3月出生。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集团)院长、理事长。 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擅长普通外科学及腹腔镜外科学,为广州花都首届名医,现任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一、招生学科及导师 序号 学科 专业 导师 1 中药学 中药 扶 玲 2 中医内科学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 陈 洪 肿瘤内科 易良杰 内分泌科 刘芳芳 3 中医骨伤学科 脊柱骨科 创伤骨科 关节骨科 刘海全、伍泽鑫、 谭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21-05-26
  •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各位考生:按照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19〕6号)及《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广中医校办〔2020〕87号)、《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生调剂复试办法》,我校于5月份组织开展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调剂及拟录取工作。经各招生院所复试考核,相关考生在教育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24
  • 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指引
    各位考生: 根据《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决定采用网络远程复试,复试工作安排如下: 一、复试方式 1.复试平台:主要采用中国移动云考场,备用平台采用钉钉(DingTalk)、腾讯会议。 2.请考生仔细阅读《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生网络复试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24
  • 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安排
    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当前广东省疫情防控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现将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一、复试方式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和当前广东省疫情防控需要,为了充分保障师生健康、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确定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进行。我校的网络远程复试主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