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科导师简介(2)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15

本学科共主持完成3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滚动课题,全部通过验收。目前在研课题达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厅局级16项,所招收研究生均有课题作为研究目标,有课题经费使用。

本学科的门诊量为全国中医院中最高,住院部共设有神经内科(神经一科、神经二科、芳村神经科)、心血管科(心一科、心二科、心三科)、肾内科、ICU(大院ICU、芳村ICU)、肿瘤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血液专科、急诊科(大院急诊科、二沙急诊科、芳村急诊科)等10个专业科室,总床位数达400余张。本学科所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是一间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院,拥有先进的、全国一流的设备,如CT/MR机、ECT机、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多种型号呼吸机、血液透析机、CRRT治疗机等,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能开展各项专科检查,如脑CT/MRI、脑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肾穿刺病理活检术等。神经专科能开展对中、大量脑出血采用开颅、钻颅术或脑室镜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脑梗死超早期采用动、静脉溶栓,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用针对病因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中心能开展心脏搭桥术、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行术、支架置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等;肾病中心能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等。消化科除了开展肠镜、胃镜外,还开展了胃肠动力学检查、食道静脉注射硬化剂术、套扎术、狭窄食管扩展术、贲门失弛缓大气囊扩张术、胃镜下钛夹止血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等;肿瘤科开展肿瘤的中西药介入治疗、内支架放置术等;呼吸科能开展纤支镜引导经鼻腔进行气管插管术、通过纤支镜对危重病人置放胃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内灌注药物治疗肺部及气道感染性疾患、局部止血术等等,具有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的优越环境,为学子向往之地。

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验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1)马克思主义理论2)外语3)专业外语4)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包括3至4门指定选修和其他任选课。内容有:医学统计学、计算机、DME、古汉语、内经、伤寒、温病、生理、生化、文献检索、实验核医学、免疫学、电镜、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等等。

本学科是本校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开始接收博士后人员,到2002年本学科共出站博士后8名,目前在站博士后3名。迄今,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7名,博士研究生19名。目前在校研究生达96名,其中博士生31名。


博士生导师简介(中医内科学专业)

刘茂才主任医师、教授

刘茂才,男,汉族,广东省兴宁市人,193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原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继承工作的老中医药专家。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刘茂才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医疗与教学工作中,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是国内知名的中医脑病学者之一。始终认为临床是中医发展的源泉、是中医的根,这个根不能丢。坚持钻研业务、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刘教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虚心向前辈中医、同行学习,早年师从名老中医林夏泉、何世英先生,全面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辨证用药经验,并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风格。

刘茂才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教授作风民主、奖掖后进,十分注重学术梯队的培养,并团结其它学科如临床流行病学(DME)等。在刘教授的带领下,全科齐心协力、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将脑病中心发展壮大,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年青的一代中医在刘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茁壮成长,成为医院的学术骨干,并逐渐受到同行的瞩目。

刘教授在脑病理论和临床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在全面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博返约,推崇“脑为元神之府”说,主张创立新的中医脑病学,突破长期“以心代脑”的局限,为中医脑病的辨治走出一条新路,提高临床疗效。中风病是中医脑病的重点,刘教授通过继承历代医家的经验,反复探索,提出了出血中风病以“阴阳分证”的学术思想,不囿于“中脏腑、中经络”之窠臼,重视“火热”在出血中风的作用,有火先清火,通腑醒神作为早期的首要大法;强调气血升降失常、痰瘀互结为患,认为痰瘀相关、贯穿疾病的始终,重视动态观,“法随机转”,早期着重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后期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通补结合。强调出血中风的综合救治,对于中、大量的脑出血以外科手术和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能力。立足于中医理论的“一分为二”、“动态变化”、“整体调节”、“三因制宜”,以之指导临床,新拟脑脉1号、2号和通腑醒神胶囊等中风治疗系列制剂,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认为内伤头痛等疼痛之产生,除气血之不通外,尚须有脑髓清灵之参与,必须是元神受扰而产生;自拟“益脑安”安神制剂,治疗癫痫收到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师古而不泥。

长期致力于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是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组织奖、二等奖;主编的《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另有专著《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名中医系列丛书》(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曾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9项。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