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正教授级153人、副教授级736人、中级职称1607人。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5人、市级优秀专家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22名。
学院现设七系二部: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临床医学四系、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学系、护理学系和基础医学部、社会科学部;3所二级学院: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广州医学院南大学院、广州医学院天河学院;两个分教点:广州卫生学校和佛山教学部;8所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含荔湾医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附属市二人民医院、附属市儿童医院、附属市妇婴医院、附属脑科医院、附属广东省妇儿医院;10个研究所: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蛇毒研究所、广州市妇产科学研究所、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广州市优生围产研究所、广州市儿科疾病研究所、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学院化学致癌研究所、广州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广州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广东省窥镜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广州呼吸监护中心、广州伽玛刀研究开发中心、广州医学院临床肿瘤研究中心。此外,还设有广东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广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广州市继续高等教育培训中心和一所护士学校。学院有50多所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实习基地和6个社会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一级学科10个,二级学科36个,三级学科15个。主要特色优势学科为:呼吸内科、泌尿外科、神经病学、妇产科、儿科、心胸外科、消化系疾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血液病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广州医学院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学院四级重点学科体系,现有各级各类重点学科(扶持学科)共1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15个,各级重点实验室(扶持实验室)11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五个一”重点专科7个。2001年学院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内科学(呼吸疾病)设立博士学位点,2003年获准设立临床医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广东省市属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零的突破。
课程建设方面,有2门省优秀课程:诊断学、医学伦理学;10门省重点课程:预防医学、生物化学、内科学、传染病学、病理学、儿科学、外科学、诊断学、人体解剖学、中医学;9门市重点课程:病理生理学、耳鼻喉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神经病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放射诊断学、皮肤科学、外科学。
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在呼吸疾病、恶性肿瘤、免疫调节剂、化学致癌研究、蛇毒、腔内镜、试管婴儿、优生优育和神经病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五年来,有400多项科研课题获得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攻关等国家、省、市的重点资助,有140多项次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广州医学院学报》(医学版与人文社科版)、《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学杂志》、《血栓与止血杂志》、《中国骨关节杂志》;协办的有《中国医学伦理学》。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先后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美国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等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院拥有先进教学、科研、医疗设施和仪器设备,总值达6亿多元。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先进,已全面实行多媒体教学,大部分课程已实现网上教学。
2003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广州医学院的全体医务人员,特别是呼吸疾病研究所的专家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坚持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非典”的有效控制立下了卓越的功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和政府的嘉奖。钟南山院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及广东省抗击非典的特等功臣;第一、二附属医院、呼吸研究所荣获省、市抗击非典模范单位,42个科室部门荣获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先进集体、省、市特等功,623人荣获省、市抗击非典一、二、三等功和先进个人等称号。
建院45周年来,广州医学院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弘扬“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已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社区医疗卫生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