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余丹青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64.3
- 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
- 专业:内科学(心血管病)
- 导师层次:硕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专业学位型
- 最后学历:2009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临床医学博士
- 工作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
- 办公室电话:83827812-10620
- 电子邮件:gdydq@medmail.com.cn
2、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高危患者防治
2、Effectofatrovatatintherapyonborderlinevulnerablelesionsinpatientswithacutecoronarysydrome.SChinJCardiol201011(2):79-83)
3、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inPostmenopausalWomenUndergoingPercutaeousCoronaryInterventionfor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TohokuJ.Exp.MED.2010,221,211-219
4、血管内超声指导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临床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12
5、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8.3
6、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诊断价值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
2、代谢综合征人群心血管事件防治策略临床研究2006-2010广东省科技攻关课题2006B360080075万元+医院配套2.5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5万元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病变易损斑块转归与治疗决策临床研究2007B031507004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5万元
4、载脂蛋白A1基因-75bp与+83bp位点多态性对PCI后冠心病患者他汀降脂效果及中期预后的影响2011-2013广东省科技攻关课题S20110100020915万元
5、阿托伐他汀上调SDF-1α表达及提高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迁移机制(含成果鉴定)2011B03180026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4万元
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冠心病得急症,其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机制是局部易损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而存在这些易损斑块的相关冠状动脉局部狭窄程度往往在50%以下,因此,早期识别这些易损斑块并进行正确的治疗决策选择,减少其破裂和血栓形成的风险,避免急性冠脉综合征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介入治疗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得预后及症状已被大量得大规模临床试验所证实,并写入各国得指南。其经历了从单纯球囊扩张到裸支架到药物支架的三个里程碑的发展,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支架植入术为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但支架术后急性血栓形成和支架内再狭窄严重的影响了支架近期和远期疗效。业已证明,支架植入时支架贴壁不良是导致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和再狭窄的主要原因。
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IVUS可以精确的评价血管的参照内径、斑块大小、成分、性质、钙化情况和整个病变的长度。另外血管内超声可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后的情况,比冠脉造影能更好的明确支架释放是否充分以及是否完全贴壁。是目前评价斑块稳定性,指导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
本人自1989年从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工作以来,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并于1999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师从陈纪言主任,着眼于血管内超声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及易损斑块与细胞因子相关研究,该研究在当时国外仅见少量个别报道,国内未见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循环杂志”及省级杂志上。2006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坚持从事血管内超声对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及支架植入效果的研究,从而减少了介入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而处于介入治疗临界状态的患者的正确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亦发现某些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结合可用于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事冠心病介入诊疗工作15余年,年均PCI病例数量超过500例。擅长心血管专业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瓣膜疾病、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等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心内科CCU工作,对心血管介入治疗及危重病人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国家及省级核心期刊及SCI期刊上。先后参与十多项国际、国内及院内临床研究。主持省级及院内课题研究多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
此外,本人在临床工作中,深感:“上医医未病之病”的重要性。因此,本人亦关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治,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防治策略的研究获省科技厅的资助,研究工作亦取得了很大进展,该课题研究在国内亦未见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