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丁世芳
-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57年8月
- 专业技术职务:主任医师、教授
- 专业:内科学(心血管病)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专业学位型
- 最后学历:1987年7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 工作单位: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 办公室电话:027-68878415
- 电子邮件:dsfmd@yahoo.com.cn
2.介入性心脏病
2.DingShi-fang,CaoXuan-chao,GongZhi-gang,ChenZhi-nan,JiangJu-quan,LiZhi-gang,FuWen-bo,WangRen-xue.Protectiveeffectsofrosiglitazoneontheendothelialcells.AfricanJournalofPharmacyandPharmacology,20115(3):376-380.
3.《ANoninvasiveTransesophagealSignalAveragingTechniqueforDetectingofSinusNodeElectrogram》发表于SCI收录杂志《JINTERVCARDELECTR》2000年第4卷第1期
4.白细胞介素-33及其受体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心脏杂志,201224(2):260-266.
5.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作用的临床研究.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4):280-283.
6.国内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状况.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125(5):377-381.
7.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4):326-329.
8.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预后与超敏CRP水平的关系.心脏杂志,201123(6):734-736.
2.《中国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3.《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4.《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单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5.《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6.《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7.《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房室结双径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8.《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房室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9.《全军数字医学集成应用系统》示范手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0.《心脏介入诊疗并发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11.《临床心血管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2.无创窦房结电图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普拉固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2009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4.经食管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窦房结电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6获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5.特发性阵发型心房纤颤的临床诊治研究2004年获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6.窦房结电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16位A/D转换器在食道窦房结电位记录中的应用2001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冠脉植架后再狭窄与脂联素的关联及瑞舒伐他汀防治评价起止时间:2009年至2014年总后课题基金课题资金:15万元
3.罗格列酮对冠心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起止时间:2009年至2012年武汉市科学技术指导计划项目课题资金:10万元
4.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及防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起止时间:2009年至201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资金:20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145万元
创新性研究:
1.1996年率先在国内外开展了经食管信号叠加记录窦房结电位。研究内容在美国举办的第20届国际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术会议(NASPE)大会交流。论著《ANoninvasiveTransesophagealSignalAveragingTechniqueforDetectingofSinusNodeElectrogram》发表于SCI收录杂志《JINTERVCARDELECTR》,方法学多次被美国、德国、波兰和捷克等国专家所引用。分别在广州军区、湖北省和武汉市举办了三届“食管窦房结电位的检测方法学习班”,培训了124名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在全国及全军专业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经食管信号叠加记录窦房结电位的应用为心脏电生理的基础研究、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评估、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预测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评价其心脏电活动的不稳定状态,以采取合理的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1999年首次在全军开展了“双心室三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其治疗方法改善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1999年首次在全军开展了“房室结阻断加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快速型心房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