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高天明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0年10月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神经生物学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1994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神经生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 办公室电话:020-61648216
- 电子邮件:tgao@fimmu.com
2、神经可塑性与精神疾病
2.ErbB4inparvalbumin-positiveinterneuronsiscriticalforneuregulin1regulationoflong-termpotentiation.ProcNatlAcadSciUSA.2010107(50):21818-23.(IF:9.771)(通讯作者)2010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3.ContributionofDown-RegulationofL-typeCalciumCurrentstoDelayedNeuronalDeathinRatHippocampusafterGlobalCerebralIschemiaandReperfusion.J.Neurosci.200727(19):5249-59.(IF:7.453)(通讯作者)
4.IntermittentHypoxiaPromotesHippocampalNeurogenesisandProducesAntidepressant-LikeEffectsinAdultRats.JNeurosci.201030(38):12653-63.(IF:7.271)(通讯作者)
5.Nitricoxideasanupstreamsignalofp38mediateshypoxia/reoxygenation-inducedneuronaldeath.Neurosignals200917(2):162–8.(IF:5.75)(通讯作者)
6.ElevatedendogenousNOincreasesCa2+fluxviaL-typeCa2+channelsbyS-nitrosylationinrathippocampalneuronsduringseverehypoxiaandin-vitroischemia.FreeRadicalBiology&Medicine.200742(1):52-63.(IF:5.44)(通讯作者)
7.Fuzipolysaccharide-1producesantidepressant-effectsinmice.IntJNeuropsychopharmacol201013(5):623-33.(IF:4.699)(通讯作者)
2、“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作者)(2009年广东省科技厅)
3、“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新靶点的研究”获中华医学二等奖(第一作者)(2009年中华医学会)
4、“脑缺血神经元死亡及其保护的分子机制研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作者)(2009年教育部)
5、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
6、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赛诺菲-安万特优秀学者奖(1人/年)(2009年)
7、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8年)
8、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7年)
9、全军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3年)
2、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新策略研究”,课题编号IRT1142,资助金额300万元,2012.01-2014.12,课题负责人。
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策略的基础研究”,课题编号9351051501000003,资助金额160万元,2009.10-2013.09,课题负责人。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690万元
主要科学发现: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死亡原因及首位致残原因,但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以往国际上对脑缺血激活的细胞死亡通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针对一些重要靶分子研发了神经保护药物,但所有的临床试验均失败了。因此,高天明教授回国10多年来从新的视角对神经保护和修复的新靶点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要发现:①在国际上首先揭示了脑缺血神经元死亡的一种新机制--L-型钙通道功能降低机制;并发现BK通道功能活动增强也是通过抑制L-型钙通道而导致缺血性神经元的死亡。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的一流学术刊物JNeurosci2007(IF:7.45)、FreeRadicBiolMed2007(IF:5.44)、Neurosignals2009(IF:5.75)等杂志上。②在国际上首先发现神经调节素-1通过ErbB4受体调节GABA释放的新功能及其作用的主要神经元类型,并证明这是其神经保护的主要机制。该研究成果在国际神经科学的一流学术刊物Neuron2007(IF:13.89)和PNAS2010(IF:9.43)发表后,Nature(448:263,2007),Neuron(54:495-497,2007),NatureReviewNeuroscience(8:492,2007)等为Neuron的论文攥写了评论文章。③在国际上首先发现间歇性地低氧及中药单体化合物FPS-1具有抗抑郁的生物学效应,这一效应是通过促进成年脑神经元再生而实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的一流学术刊物JNeurosci2010(IF:7.45)和IntJNeuropsychopharmacol.2010,(IF:4.874)等杂志上。
科学发现的意义:①在缺血性神经元死亡机制上,国内外主要集中于研究细胞死亡通路如谷氨酸受体介导的钙超载等,而我们则首次发现了神经元活动依赖性存活机制减弱的重要作用--L-型钙通道功能降低机制。据此,我们首次提出了钙超载仅仅是神经元死亡的触发因素,而钙缺乏才是直接原因的新观点,修正了传统的钙超载学说。②在神经保护靶点研究上,国内外主要集中于细胞死亡通路上的关键分子,但据此研发的所有神经保护药物均在临床试验中失败,而我们则从激活神经元内在存活机制这个新的视角开展了研究,发现了一些理想的新靶点如L-型钙通道、ErbB4受体等。③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康复的重大障碍,发生率高达33%,并且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脑卒中的死亡率。我们的研究发现,促进成年脑神经元再生的药物/方法具有抗抑郁的效应,可能为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与精神康复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973计划分题、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等10多项课题。以通讯作者在Neuron,PNAS,J.Neurosci.等SCI国际著名刊物全文发表30多篇研究论文,据SCI统计已被Nature、Science、Cell等多种国际权威杂志他人引证400余次。与梅林教授课题组合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被评为2010学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术论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1)、广东省科技一等奖1项(2009)、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2009)、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9)、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0)。2000年当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02年被聘为我校唯一的教育部“****”特聘教授,2007年获丁颖科技奖,2009年获赛诺菲-安万特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奖(1人/年),2010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指导的研究生中,1人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被评为全军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奖学金(全国25名)。
其所在学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2年被批准为神经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被批准为广东省唯一的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的神经可塑性实验室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国家第十一批学位申报工作中,牵头生物学成功申报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