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徐世元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56.8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主任医师
- 专业:麻醉学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1992.7、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院、硕士
-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
- 办公室电话:020-61643298
- 电子邮件:xushiyuan355@yahoo.com.cn
2、研究方向二全身与器官血流动力学及氧与能量代谢研究
3、研究方向三阿片类药物痛敏机制与防治研究
4、研究方向四肌松药临床药效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学术任职二、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学术任职三、广东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委
学术任职四、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常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特邀编委。
2、TheRolesofT-TypeCalciumChannelintheDevelopmentofNeuropathicPainfollowingChronicCompressionofRatDorsalRootGanglia.Pharmacology,2010,85:295-300(DOI:10.1159/000276981)
3、Bupivacaineinducesapoptosisviamitochondriaandp38MAPKdependentpathways.EuropeanJournalofParmacology.2011,657:51-58
4、BupivacaineInducesReactiveOxygenSpeciesProductionviaActivationoftheAMP-Activated
ProteinKinase-DependentPathway.Pharmacology.2011(2)87:121–129DOI:10.1159/000323402
5、T-typecalciumchannelexpressioninculturedhumanneuroblastomcell.NeuralRegenerationResearch,2011,6(31):2410-2413.
6、川芎嗪、尼莫地平单一或联合应用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清S100β蛋白、NSE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6):525-527.
7、维库溴铵按体表面积与按体重给药用于全麻患者药效学的比较.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3):320-322.
8、脊髓磷酸化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在大鼠切口痛痛觉过敏中的作用.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6):594-597(605).
2、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2005年9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无痛舒适诊疗术.2009年3月,郑州大学出版社.
2、肌松药药效动力学与肌松监测方法的系列研究,1997年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总后。
3、双重爆发刺激与亚强刺激电流在肌松监测中的应用,1999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总后。
4、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幕上肿瘤切除术氧供需平衡和能量代谢的影响,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5、头低位二氧化碳气腹对脑氧供需平衡及糖代谢的影响,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6、罗库溴铵在全身麻醉手术中的临床研,2010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7、PICCO在单肺通气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2009年全军医疗成果三等奖。
2、局麻药致孕鼠神经损伤中ROS爆发性形成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972843,30.0万元。
3、局麻药致产妇神经功能并发症的调查研究,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1B031800164,5.0万。
4、局麻药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S2011010004056,5.0万。
5、T型钙通道在局麻药神经细胞毒性损伤中的作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100831,26.0万。
6、XPD修复酶在糖尿病加重局麻药神经毒性作用中的机制研究,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271390,65.0万。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97.0万元。
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采用的麻醉方法,对生命体征影响小,麻醉恢复平稳,易于术后镇痛,节省医疗费用,临床荟萃分析证实,神经阻滞的临床效益优于全身麻醉。随着神经阻滞麻醉的广泛应用,局麻药(LocalAnesthetics,LA)引起神经及心血管毒性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并引起高度关注。LA损伤神经后,往往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调查41,251例蛛网膜下腔神经阻滞、35,379例行硬膜外神经阻滞和1,474例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神经阻滞的手术患者,结果显示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10,000Ώ]。Rorarius研究发现,219例产妇应用重比重布比卡因在脊麻下行剖宫产术,短暂性神经病学综合征(transientneurologicalsyndrome,TNS)发病率为8.8%。研究认为妊娠与分娩对LA神经毒性的敏感性增大。近几年国内神经阻滞与相关神经损伤所致的医疗事故鉴定及纠纷逐年增多。故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已引起麻醉学界高度重视,近年相继展开相关研究,而国内最近2~3年方见很少量的初步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LA中枢与周围神经毒性及其防治进行深入研究。我科先后于1997年、2003年开展LA对中枢与周围神经毒性机理与防治研究,并获省、国家级研究基金资助,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对于长效LA毒性所致顽固性心跳骤停,认为体外循环为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自2006年Rosenblatt等首次报道脂肪乳剂(LE)成功用于长效LA全身毒性的救治后,多次出现相似救治成功的个案报,引起国内麻醉学界的广泛、高度关注。但LE用于LA潜在致死性心脏毒性救治的应用剂量、方法、不良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且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值得期待,故有展开与深入此方面研究的价值。我科于2007年开展相关研究,起步早,为今后深入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全身与器官血流动力学及氧与能量代谢研究
我科于1984年开展危重病人与心瓣膜手术围术期全身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变化的研究,并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但全身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不能反映生命重要器官的相应改变,因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同时监测器官血流动力学,再辅以氧与能量代谢的相关监测,以综合判断器官的灌注状况。在危重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病人的救治中,可能方可提供较全面的监测数据,为制定具体的治疗措施及转归提供客观依据。我科在原有研究基础上,于2002年开展次方面的研究,先后获三项省级基金资助,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