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吴英松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4.3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免疫学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2001年第一军医大学热带军队卫生学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 工作单位:生物技术学院抗体工程研究所
- 办公室电话:61648321
- 电子邮件:无
2、抗体工程
2、AvacciniareplicationsystemforproducingrecombinantHepatitisCvirus.WorldJGastroenterology.2004,10(18):2670-2674
3、一种新型慢病毒载体制备体系的初步建立.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7,34(8):836-843
2.李勇主编吴英松等副主编.《实验室生物安全》.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7
3.吕建新尹一兵主编,高基民吴英松等副主编.《分子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
2.癌胚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200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证字S20060007,(第一完成人)
3.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2006,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证字S20060037,(第一完成人)
2.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辅助的全基因HCV细胞培养系统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33万)
3.丙型肝炎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创新团队项目;2008-2010,28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331万
在HCV研究方面,创新建立了一套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中大规模生产高滴度HCV病毒颗粒的平台,每毫升培养上清中重组HCVRNA拷贝数达3.600.18107,目前国外报道最高的生产量也只能达106拷贝数/ml,所以该系统比国外最先进的系统产量至少高一个数量级。该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对丙型肝炎防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曾获得十五863课题(2001AA21517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300316)的资助,已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03140431.6)。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利用D13L基因缺陷痘苗病毒用于重组HCV颗粒的生产,并对重组HCV病毒进行鉴定,这部分工作得到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244)及学校创新团队项目的资助,已取得部分较好的结果,有望在国外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
在免疫学诊断方面,主要从事系列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TRFIA)、均相时间分辨荧光分析、金标免疫层析等诊断试剂的研发。《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主编出版《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专著一本(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副主编身份编写“十一五”规划教材《分子诊断学》与《分子诊断学实验指导》两本教材。
TRFIA试剂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示踪物稳定、标准曲线范围宽、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无放射性污染、多标记等优点,与化学发光和酶标免疫等方法相比,在灵敏度、稳定性和多重标记检测上具有明显优势,现已经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超微量生化检验中一项最有发展前景的分析手段。目前已建立了系统、完善的TRFIA免疫诊断试剂盒研制的技术平台,开发了近30个品种的TRFIA免疫诊断试剂盒,包括乙肝五项、甲功五项、肿瘤标志物11项(AFP、CEA、CA125、CA19-9、CA50、fPSA、tPSA、NSE、cyfra-211、CA15-3和微球蛋白)等。已在包括ClinicaChimicaActa、ClinicalChemistryandLaboratoryMedicine等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获得新药证书3项、体外诊断试剂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7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03140431.6)。
另外,2009年以分题负责人身份申请到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传染病专项)项目,资助417万元,该项目针对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是非均相免疫分析(如ELISA、TRFIA),需要洗涤来分离结合标记与游离标记,整个操作过程步骤多,不易自动化等缺点。均相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利用作为供体和受体的微珠来检测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该技术具有无放射性污染,灵敏度高,时间分辨能力强,背景荧光低,应用范围广,性质稳定,便于操作,易于微型化自动化,价格低廉等优点。该项目的完成,可为HBV、HCV、HIV、结核等现有的免疫学诊断试剂实现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