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张旺明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9.6.8
-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 专业:外科学(神外)
- 导师层次:硕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1999.09-2002.07第一军医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3.10-2005.10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
-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
- 办公室电话:020-62782767;18925196968
- 电子邮件:zj_brain@yahoo.com.cn
2、新型脑起搏器及脑机接口技术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研究
2、中国疼痛学会中枢神经痛专业组委员
3、广东省颅脑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4、《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审稿专家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7、广州市医药卫生科研项目评审专家
2.ZhangS,ZouZ,JiangX,XuR,ZhangW,ZhouY,KeY.TheTherapeuticEffectsofTyrosineHydroxylaseGeneTransfectedHematopoeticStemCellsinaRatModelofParkinson’sDisease.CellMolNeurobiol.2007Aug23
3.ChangJY,ShiLH,LuoF,ZhangWM,WoodwardDJ.StudiesoftheNeuralMechanismsofDeepBrainStimulationinRodentModelsofParkinson’sDisease.NeurosciBiobehaviRev.2008;32(3):352-66.
2、《神经干细胞》参编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3、《神经科学(第三版)》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重型颅脑损伤神经细胞信息传递机制及临床救治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2000-J-2-D09-XO46
2、新型可充电式脑起搏器研制编号:2008A03102010资助经费20万元2009-2011广东省科技计划引导项目主要研究者
3、神经元放电在体多通道记录技术平台的建立教育部回国留学启动基金2008-2010资助经费2.5万元负责人
4、深部脑刺激的帕金森病大鼠运动行为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开放课题2010-2011资助经费3万元负责人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50万元
尽管如此,DBS起作用的神经机制仍不明确,进而在实施DBS时,对患者的选择,具体靶点的选择以疗效评价尚缺乏统一认识。因此,DBS作用机制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此外,目前可供临床使用的DBS只有欧美国家的产品,由于技术垄断,价格昂贵,而且植入人体的DBS的供电电池不能从体外为其补充电能,电池一旦耗尽,病人只能再次接受手术更换。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加重了其经济负担。随着我国现代制造技术水平的提高,研制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脑起搏器已迫在眉睫,而且可行性较大。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成本和长寿命的DBS就成为当务之急。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李刚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开始新型可充电式DBS的设计和研制,已研制出体外充电式DBS初步的实验样机,将进一步进行动物实验和前期临床试验。
本人从事帕金森病及其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工作十余年,先后开展了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建立、细胞凋亡机制及转基因治疗实验研究。美国留学期间着重进行了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深部脑刺激治疗的神经机理研究。掌握了行为学动物的慢性多通道神经元集束记录技术。该技术突破了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只能记录单个或少数神经元活动,以及必须在分离的神经元、脑片或麻醉动物脑内进行记录等缺点,可以在清醒地执行感觉或行为操作任务的动物同步记录来自多个皮层及皮层下部位的大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处理神经外科各种复杂、疑难病例,熟练掌握各种颅脑肿瘤微创外科切除、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尤其擅长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三叉神经痛、面肌抽搐、顽固性癫痫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细胞刀”、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医师之一,已完成千余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手术。留美期间,掌握了应用微架定位系统、多导微电极记录等先进技术开展各种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