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段传志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6.02.05
- 专业技术职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 专业:外科学(神外)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2003年7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获博士学位。
- 工作单位: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即广东神经外科研究所)
- 办公室电话:020-61643269
- 电子邮件:Doctor_duan@126.com
2.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介入专业学组委员
3.广东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
4.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5.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会员
6.《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
7.《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
8.《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特约审稿人
9.广州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医疗卫生专家库成员
10.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11.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2、段传志,韩志安,汪求精,等,李铁林.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临床随访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2):118-120.
3、段传志;李铁林;杨绮帆;等.经血管内途径栓塞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附216例报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6):321-323.
2、《微创神经外科学》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编者
3、《现代颅脑创伤的救治策略》1998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编者
4、《现代临床疾病诊断学》199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中国编者
2、2007年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作者
3、2005年血管内栓塞在脑血管畸形治疗中作用评估及应用研究总后勤部军队医疗成果奖二等奖第一作者
4、2004年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作者
2、脑动脉瘤模型制作2008-20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5万元
3、南方医科大学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资助2008-2011年南方医科大学优秀青年科研基金4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30余万元
一、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
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指发生在硬脑膜上的异常动-静脉交通,致残率极高。本研究特点:1.在国内首次应用经动脉入路两种治疗技术:a覆膜支架技术;b可脱性球囊技术;2.国内首创三种静脉入路栓塞技术:a经眼上静脉入路栓塞技术;b经岩下窦入路栓塞技术;c经矢状窦入路栓塞技术。采用上述方法疗效显著,治愈率由69.8%提升至90.2%。该研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
脑动静脉畸形(AVM)易破裂出血,是青少年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采用最先进微导管技术,在DSA监视下利用NBCA行血管内栓塞,准确铸型闭塞畸形团。本项研究创新点:(1)为确保脑血管畸形栓塞的高成功率及低并发症,总结出一系列血管内栓塞的关键技术规范及AVM治疗原则,有临床指导及推广应用价值;(2)首先对青少年脑AVM提出自己的诊治原则;(3)血管内栓塞后DSA复查随访率高达30%。该研究先后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三、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
脑动脉瘤极易破裂出血,被称为“不定时炸弹”,致死、致残率极高。本研究采用先进的可脱性弹簧技术,在DSA监视下,准确闭塞颅内动脉瘤。本项研究特点:(1)首次报道了钨制弹簧圈可在体内吸收,造成动脉瘤复发;(2)在国内首先总结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破裂的处理原则及方法;该研究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四、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多由头部外伤颅底骨折引起,血管内栓塞是治疗CCF的首选方法,本项研究病例数多,治愈率达100%;对难治性、复杂性、小瘘口、特殊类型CCF处理较好。该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先后参与及主持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及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发表科学论文百余篇,参编专著6部;多次到欧洲及美国参加学术交流;先后获得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六项,三等奖六项,并于2009年获广东省第十届丁颖科技奖。无论是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还是学术水平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先后指导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数十名;指导进修医生百余名,指导国内上百家大中型医院开展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为此项技术的引进、发展、规范化及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