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李华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8年3月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病原生物学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2005年6月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
-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病原生物学系
- 办公室电话:020-62789118
- 电子邮件:lih@fimmu.com;smumph@163.com
2、新型诊断与消毒试剂研制
2、不同发育阶段广州管圆线虫的抗原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1):36.
3、弓形虫SAG1的高密度发酵表达、纯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7):1180.
2、南粤优秀研究生,2005,广东省教育厅
3、首届南医优秀教师,2006,南方医科大学
2、弓形虫抗原/抗体联合检测标准化试剂的研制开发.2008-2010.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引导项目.10万
3、吞柏古藏香的综合利用开发.2009-2010.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50万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112万元
特点和意义:
新发传染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在应对传染病特别是新发和突发传染病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艾滋病发病率急剧上升,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人兽共患病受到广泛关注等等。广东省地处亚热带,是SARS暴发的首发地,也是许多传染病(如手足口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广州管圆线虫病等)的高发区。各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已给我省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发传染病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国家已开始制定新发传染病防治研究的近、中与远期规划。新发传染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药物与预防措施等均为目前我国传染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新医疗、新技术等情况
结合临床需要,利用病原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了弓形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裂头蚴病、囊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工作。迄今,已为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患者解决了诊断难题。受到南方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新快报等多家媒体的正面报道。研制的“酶联加样宝”解决了酶联免疫检测加样难问题,获国家专利和全国自制仪器设备成果奖。
国内所处的学术地位: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国家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引导项目等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在研经费112万元。在弓形虫病防治研究方面,利用高密度发酵技术实现了弓形虫SAG1基因的高效表达,研制的弓形虫病标准化诊断试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并被美国史丹利医学研究院课题组选为患者入组检测试剂。在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研究方面,首次利用白玉蜗牛和大鼠建立了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首次建立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敏感特异的AC32-ELISA检测体系,探讨了一期幼虫抗原和尿素溶解性抗原的诊断价值,为获取广州管圆线虫抗原来源提供新的途径;研制的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试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公开,并在2006年暴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中发挥作用,受到广州日报、健康报、南方电视台等多媒体的报道与关注,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国家诊断标准制定。相关内容发表在Am.J.Trop.Med.Hyg.和Emerg.Infect.Dis.等杂志,并作为主要内容获2008广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