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万成松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65.7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微生物学、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博士研究生
- 工作单位: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
- 办公室电话:61648304
- 电子邮件:gzwcs@fimmu.com
2、公共卫生应急技术与管理
2、LiangPeng,Wen-YingLuo,TieZhao,Cheng-songWan,FengChi,YongJiang,WeiZhao,HongCao,Sheng-HeHuang.Polyphosphatekinase1isrequiredforthepathogenesisprocessofmeningiticEscherichiacoliK1(RS218)[J].FutureMicrobiology,2012,7(3)395-407.
3、Cheng-songWan,YongZhou,YangYu,Li-juanPeng,WeiZhao,Xue-liZheng。B-CellepitopeKT-12of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O157:H7:Anovelpeptidevaccinecandidate.MicrobiologyandImmunology,2011Apr55(4):247-253.
4、YongZhang,YangboHu,BaoyuYang,FangMa,PeiLu,LameiLi,ChengsongWan,SimonRayner,ShiyunChen.Duckweed(Lemnaminor)asaModelPlantSystemfortheStudyofHumanMicrobialPathogenesis.PLoSOne.2010Oct255(10):e13527.
5、王春晖,赵素慧,韦耀,周莹,万成松。A型肉毒梭菌atx基因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12,28(6):863-865。
6、赵素慧,王春晖,周莹,韦耀,韩桂圆,钮红岺,张其威,万成松。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土拉弗朗西斯菌。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28(6):78-81。
7、杨瑜,王春晖,周莹,万成松。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spF基因缺陷突变株的构建及功能初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7):654-658。
8、彭丽娟,周勇,杨瑜,惠长野,赵卫,万成松。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紧密黏附素的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4):707-710。
2、副主编《现代热带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
3、主编《核化生恐怖医学应对处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4、参编《高级医学微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5、参编《现代战争中的高新技术武器及其防护》,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主编《细菌的分离培养》,人民卫生音像出版社,2004年。
7、参编《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考试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
2、万成松。国家发明专利“一种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2006年,专利号:ZL200410077367.X,证书号:第295840号。
3、邹飞,万成松,李华,王冬,郑莉。高素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0年2月,第六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号:20100048。
2、广东省质量工程“预防医学特色专业”项目,2010年,30万;
3、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炭疽芽孢杆菌、黄热病毒和肉毒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和精确鉴定技术研究”,2010年,5万元;
4、广州市科技亚运专项“广州亚运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技术集成与应用”,2010年10万元;
5、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我国应急型公共卫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2008年,2万元;
6、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食物中毒相关传染病的微板核酸杂交快速检测”,2004年,30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46万
近年来,本课题组开展了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等病原细菌的研究组学及其致病机理研究,分别对大肠杆菌O157:H7的eae基因、espF基因、ppk基因、黏附素Intimin在导致细胞黏附-抹去损伤中的作用及分子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已发表病原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其致病机制研究相关论文20多篇。
研究方向二、公共卫生应急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研究
以卫生应急的“侦、检、消、防、治”五个环节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线,开展快速、准确、有效、实用的核化生危害物质侦检预警技术、检测鉴定技术、污染消除控制技术、人员和设施防护技术研究;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研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开展卫生应急装备、药品和疫苗储备机制和管理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及学术地位:
(1)开展了大肠杆菌O157:H7、炭疽杆菌、土拉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痢疾志贺菌等重要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和致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发现大肠杆菌O157:H7LEE毒力岛上EspF蛋白N端的一段54aa序列是大肠杆菌O157:H7与宿主细胞线粒体结合的区域,EspF蛋白可以突破肠上皮屏障,定位于宿主细胞线粒体,启动线粒体凋亡途径,降低了LDH释放率;发现了大肠杆菌O157:H7黏附素C端一段抗原表位KT-12(658-669),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可作为EHECO157:H7新的候选疫苗;建立了重要病原微生物的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实验室精确鉴定技术;还开展生物恐怖医学应对技术和处置策略的研究。科研成果“PCR微板核酸杂交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核酸诊断、基因分型和基因突变中的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乙型肝炎病毒、沙眼衣原体和结核杆菌的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试剂盒获得新药证书3个,“一种定量PCR检测试剂盒及用于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主编教材和专著2部,参编6部,在FutureMicrobiol.,PLoSOne,Microbiol&Immunol.,JV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
(2)不断探索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3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试验区、预防医学特色专业和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监督运行等方面发表论文13篇,在国内率先摸索出了一套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该项目并获得2010年度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在处理核化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关键技术方面,建立了广东省卫生应急技术研究中心,主编出版《核化生恐怖医学应对处置》专著1部,在“非典”、“禽流感”、“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中,在“奥运”、“亚运”、“大运”等重大活动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是广东地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技术、管理和咨询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