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丁彦青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50-07-18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病理学
- 导师层次:博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1992年获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硕士学位
- 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 办公室电话:020-61642148
- 电子邮件:
2、感染性疾病病理学
2、中国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
3、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
5广东省病理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
6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7、《诊断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现代消化病及介入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及编委。
2、DingY,WangH,ShenH,LiZ,GengJ,HanH,CaiJ,LiX,KangW,WengD,LuY,WuD,HeL,YaoK.Theclinicalpathologyof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areportfromChina.JPathol2003;200(3):282-289.(封面文章,IF=4.933通讯作者)
3、.ZhaoL,WangH,LiJ,LiuY,DingY.OverexpressionofRhoGDP-dissociationinhibitoralphaisassociatedwithtumorprogressionandpoorprognosisofcolorectalcancer.JProteomeRes2008;7(9):3994-4003.(IF=5.675通讯作者)
2、SARS病原体原位检测及发病机制研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3、结直肠癌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病理学研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
2、CSCs在脉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分子调控研究(No2010CB529403,80.0万元)2010-2015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
3、广东省211工程学科建设项目-肿瘤病理学2010-2015年(C1030378)(400.0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510.0万元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兼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病理科主任、广东省“分子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病理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病理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病理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病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诊断病理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中国肺癌杂志》、《现代消化病及介入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及编委。Lancet、AmJNephrology、JclinicalPathology、JTranslationMedicine、CellBiologyInternational等国际著名杂志特邀审稿专家。
2001年以来主持及完成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863”课题、“973”分题、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10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36篇,包括NEngJMed、JPathology、Neoplasia、JProteomicsResearch、ModernPatholgy、Gut等),主编、副主编及参编专著20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署名均为第一、二),培养和招收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已毕业的研究生中10人为学科学术带头人;6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2人获广东省优秀博士生论文及国家优秀博士生论文提名奖;1人获广东省优秀硕士生论文;1人被评为为珠江学者,新世纪教育部“千百十工程”国家级人选并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千百十工程”省级人选。
在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成功地复制了化学药物诱导结直肠肠癌模型,建立了结直肠癌裸鼠皮下移植模型,肝转移模型,结直肠癌人羊膜基膜-血管内皮侵袭模型,定量化血管浸润模型,高浸润球体模型等系列新型模型,并较好地解决了肿瘤侵袭力的定量检测问题,采用微量培养连续选择分离技术,建立了国内首株人结直肠癌高浸润及高转移亚系,建立了原位RT-PCR间接法检测CD44V6mRNA病理学新技术,首次应用激光共焦三维重组分析技术,揭示了CD44V6与结直肠癌细胞骨架的关系,发现CD44V6主要通过改变结直肠癌细胞Actin构型和分布影响结直肠癌转移潜能,发现人结直肠癌细胞与人多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特异性粘附作用。阐明了癌细胞表面氨基多糖、CD44V6、P21、C-erbB-2可能是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较系统地揭示了结直肠癌血管侵袭与转移的形态学模式。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已制备出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基因芯片,较早开展肿瘤转移和肿瘤转移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利用基因芯片及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出结直肠癌转移相关候选基因29个,转移相关蛋白质16个,在癌基因的检测、扩增、克隆、测序、分子杂交、引物合成、肿瘤转移和肿瘤转移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Pathol、Neoplasia、JProteomicsResearch、IntJCancer、ModernPathol、Gut等杂志,在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方面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共3项(署名均为第一、二)。
在SARS研究方面,主持完成国际前三例SARS尸解,提出SARS病理变化及SARS病毒在体内分布的全新概念,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JPathol(2003;200(3):282-289.IF=4.933;2004;203(2):622-630.,IF=5.333;2006;210(3):288-297,IF=5.983均为封面文章),NEngJMed(IF=38.57),分别被SCI收录及SCI论文引用200余次,为SARS的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SARS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病原组署名第一)、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署名第一)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署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