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晁志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1年9月
- 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 专业:中药学
- 导师层次:硕士生导师
- 导师类别:学术型
- 最后学历:1999年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获博士学位
- 工作单位:中医药学院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教研室
- 办公室电话:61648764
- 电子邮件:chaozhi1971@yahoo.com.cn
2、抗体工程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与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生态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
2.YangZhi-Ye,PanSheng-Li,HuoKe-Ke,WuBing-Yi,ChaoZhi*.MolecularanalysisofLeonurusspeciesinChinabasedonITSandmatKsequences.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11,39(2):411-422.(SCIIF1.422)
3.XieH,HuoKK,ChaoZ,PanSL.IdentificationofcrudedrugsfromchinesemedicinalplantsofthegenusBupleurumusingribosomalDNAITSsequences.PlantaMed,2009,75(1):89-93.(SCIIF1.960)
4.TianM,TanakaH,ShangMY,KarashimaS,ChaoZ,WangX,CaiSQ,ShoyamaY.Production,CharacterizationofaMonoclonalAntibodyagainstAristolochicAcid-IIandDevelopmentofitsAssaySystem.AmJChinMed,2008,36(2):425-436.(SCIIF1.122)
5.Zhi-YeYang,ZhiChao,Ke-KeHuo,HuiXie,Zhi-PengTian,Sheng-LiPan.ITSsequenceanalysisusedformolecularidentificationoftheBupleurumspeciesfromnorthwesternChina.Phytomedicine,2007,14(6):416–422.(SCIIF1.817)
6.ChaoZhi,TanakaHiroyuki,ShoyamaYukihiro.PharmacokineticsurveyofginsenosideRb1andRg1inratbyELISAusinganti-ginsenosideRb1andRg1monoclonalantibodies.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06,34(6):1069-1081.
7.晁志,杨志业,谢晖,潘胜利。基于ITS区多态性研制用于柴胡属植物来源生药鉴定的寡核苷酸DNA芯片。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2)
8.晁志,慈薇,颜刚,谭小丹。建立对生药进行准确鉴定和全面质量评价的二元条形码系统。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1):64-69。
2、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10月,编委。
3、全国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药用植物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副主编。
2、新资源食品青稞若叶青汁的功能、质量控制与中试,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2013,15万元
本人目前可支配总经费:19万元
在近年研究的基础上,最近开始进行DNA条形码(DNAbarcoding)系统鉴定中药材的研究。DNA条形码是利用一段或几段标准DNA序列实现动物、植物和真菌物种的快速鉴定,受到国际生物学界的重视,现正在进行国际生物条形编码计划。DNA条形码系统将是今后生物物种鉴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鉴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将DNA条形码与其代谢谱结合,建立二元条形码系统,使之不仅能够反映中药材的正确基原,并且能够反映其产地与质量,达到全面评价的目的。
中药材条形码鉴定系统研究在国内还未见开展,处于领先地位。
2.药用植物靶向育种:抗原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抗体识别抗原的部位在其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variableregion)。如果将抗体的可变区(VH和VL)通过弹性多肽接头(peptidelinker)稳定地连接在一起,即为单链抗体(singlechainfragmentsvariable,scFv)。scFv大小仅为完整抗体的1/6,但其完全保持了抗体的抗原特异性及与抗原的结合能力,同时由于为单链,在大肠杆菌或植物体内等容易表达,无须组装即能保持活性。
往药用植物中转入针对其某种药理活性成分的scFv基因,通过其表达,可以提高植物中此成分的含量,培育出新的优质品种。这种方法被称为分子靶向育种,可以在不需要明了目标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的情况下,提高其含量;此特性使其在绝大多数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还未阐明的药用植物研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化合物。
2006年-200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进行了通过转入抗紫杉醇单链抗体基因提高南方红豆杉中紫杉醇含量的研究。此方面的研究在国内亦为率先开展,处于领先地位,目前正在继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