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南政法大学的灵气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6-08

 

  西南政法大学创造了中国法学教育的辉煌和奇迹,被誉为法学教育的“黄浦军校”,它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在这所偏居西南一隅的高校,何以能人才辈出,成为业界的传奇?让我们透过成就的背后,去看一看这所学校的成功之处。

  “西政现象”的奠基

  1952年,国家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根据原中共中央西南局文教部制定的《西南政法学院设置计划草案》规定,西南政法学院(即西南政法大学前身)由重庆大学政治系、法律系;四川大学政治系、法律系;重庆财经学院法律系联合组成,受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领导。原东北抗日联军司令周保中将军出任首任院长。

  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学校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在“文化大革命”提出的所谓“砸烂公检法”的口号中,学校几次面临被关闭的危险,最后被迫停办。

  1977年5月,中央批准西南政法学院复办,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政法院校。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南政法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大学,也是当时司法部所属院校中惟一一所重点大学。1978年全国共有5所院校招收法律专业的学生。西政是惟一一所单科学院,但招生的人数比其他4校的总和还要多。这使得西政日后因“人多”而“势众”———这也是被同行喻为“西政现象”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其所著《从法学引注看中国法学的现状》中开出的国内法学学者“大名单”———近乎一半出身西政。2006年初,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我国首个反映1952年(含)以来中国高校杰出人才培养状况的调查报告,并依此推出了“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榜”,西南政法大学以法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杰出表现超过北京大学,夺得“青年法学家校友榜”的第一名。

  有人评价说,西政的“新三届”(1978级-1980级)是中国法学教育的成功典范。尤其是78级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学生,被认为是西政的一个品牌,他们的学术或政治成就对中国法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所谓“西政现象”的大致含义。

  长于思辩的学风

  西南政法大学一直倡导批判、注重理性思考的学风。西南政法大学校友、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学校对批判和论辩精神都“表现出了非常可贵的宽容”。当年有一些同学常常跑去重庆最中心的地方解放碑,向群众发表演讲,告诉大家“中国应该朝何处去”。

  在今天,这种不迷信权威、长于思辩之风同样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学校有常规性的辩论机构,经常开展论辩活动。同时,学校、各学院都设有自己的学术论坛,西南法学论坛、金开名家讲坛、名人论坛、博士论坛、硕士论坛等等。论坛逐渐成了西南政法大学的一面精神旗帜。它的形式正如当地的火锅一样,充满了浓烈辛辣的味道,成为凝聚西政学子精神和情感的最新核心。

  “西南法学论坛”的学术批评之激烈、严厉、不留情面,在法学界很有名。到这里开讲座的人一定要有些勇气。这一点,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深有体会。他曾应邀在该论坛上作了题为《在实然与应然之间———对行政法基本理论问题的反思和追问》的讲座。

  早就听闻西政师生出名的“面刺”之风,但他仍没料到,当他登上讲台时,竟是这样一番情景:第一个“发难”的居然是该校校长龙宗智。随后,嘉宾们纷纷抛出他们的理论进行反驳,然后是数百张带着无数问号的纸条从台下被递到他的面前,等着他回答。

  “它已突破了传统的讲座模式,主讲人和点评嘉宾之间的问答,就如真刀真枪的法庭辩论!”一名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在听完“论坛”的一场讲座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校友的示范作用

  校友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每一个校友来说,他们在西南政法大学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逐步在精神上由依赖父母指导向追求个性独立的重要阶段。

  校友情系母校,关心着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母校也惦念着广大校友,关怀校友的事业成就。校友与母校的关系也由一种单纯的学缘关系,演绎成一种亲情关系。难怪有人说,西政的学生毕业后,不仅校友之间很“铁”,对母校的感情也很真很浓。校友们通过各种力所能及的表达方式“反哺”学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校友捐赠的标志,他们的慷慨行为,影响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2004年,学校在广东校友会的支持下,在广州市设立了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在异地设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该中心在当地校友会的帮助下,收集当地有关就业信息,为学生顺利就业牵线搭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贵州校友王晓春在母校设立200万的奖学金、中豪律师事务所主任袁小彬、天伦律师事务所主任邱代伦等校友纷纷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奖励、提携后学,激励学子成才。

  经济贸易法学院学生刘远魁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长期受到一名校友的资助。他曾这样写道:“以前都是听到和见到别人受到资助。在这次自己经历后,才真正感悟到感动的个中滋味。心里有再多的触动,当物化为文字上时都远莫不及,受到的资助又岂止是物质上的,对我心灵的触及才是最为珍贵的。毕业后,我也要像校友那样关心帮助学弟学妹。”

  学生对校友的认同感加强,校友的先进事迹自然就形成一种感召,影响和触动在校大学生,并逐步把校友的先进事迹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强大动力。全国优秀检察官刘邦闹、全国优秀书记员李存玉、公安部一级英模卢振龙等校友的先进事迹无不激励着广大学子。

  “封闭”的正效应

  徐昕教授调任学校后,每天下午带领弟子攀登歌乐山成了自己的必修课。在体念山野之趣、与弟子们谈经论道中感受这座山的仙气与灵气。他认为,西政78级学子创造的“西政现象”有助于凝聚和塑造西政精神,当更多的学子和教师将这种精神不断内化时,精神的力量会创造奇迹。

  事实如此。2001年,该校学生在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中荣获冠军,2002年,学校代表中国国家队在维也纳参加第九届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2003年,学校是首批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资格的单位。2001年、2003年学校先后两次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多次获得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使用,由此,学校的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也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级表彰。作为权威司法鉴定机构,学校司法鉴定中心为国家和社会挽回经济损失上亿元。学校的法学专业人才还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调整,西南政法大学划归重庆市管理,但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格局未变。尽管西南政法大学在地域上偏离中心,学校也相对封闭,对教育和研究确实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对学术研究产生一种积极的效应。

  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龙宗智教授认为,在占有足够的基本信息的情况下,某种封闭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信息干扰,摒弃因外界各种诱惑而生出的浮躁,而使学者能够潜心于学术思考尤其是理论思维,去追问意义、探索本源,同时发展自己特有的学术风格,这才能培育出一批具有相当学术底蕴,尤其是善于深层思考,能够“打通”专业领域的人才。这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50余年来培养了大批法律专业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成为领军人物,这是对中国法学教育的重大贡献。博士生导师孙长永教授认为,西南政法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一靠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教风、学风,二靠严谨、扎实的学术研究,三靠校友的示范作用以及他们对母校的坚定支持。

  在苍翠的歌乐山下,西南政法大学人秉承了山一般的坚韧,传承着内涵为“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严谨扎实的求实态度”的“西政精神”。西政人相信,再过50年,这代人将会老去,但他们所开创的精神,却会一直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