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主宰社会的时代,21世纪的中国又是一个以法治国的法治国家。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呼唤既懂新闻、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西南政法大学在全国率先将新闻传播学和法学两门当前最热门的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系)于1995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司法部批准建立,1995年秋正式招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和逻辑学专业硕士生;2004年正式招收新闻学专业和新闻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全国法科大学成立的第一个以法制新闻为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
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全院教职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创业,初步完成了创办、本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发展的三大步工作任务。
十年来,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师通过进修、自修和引进,已初步完成了由中文专业向新闻专业过渡的学科背景转变,完成了由基础课教育向新闻传播学本科教育、然后向新闻传播学硕士教育的历史转变,有效地承担了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新闻传播学院现设有一系一部二所(一系:新闻学系、一部:基础课部、二所:法制新闻研究所和法律逻辑研究所);按照专业教学的要求,构建了合理的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新闻理论教研室、新闻业务教研室、新闻写作教研室、新闻法制教研室、新闻伦理、社会学教研室等5个教研室和计算机实验室、非线形编辑实验室、电视片制作实验室、演播室等4个专业实验室,并在学校的支持下,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与学校有线电视台、鉴定中心、信息中心、印刷厂共建了电视采、编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激光照排实验室等3个共用实验室,基本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基本合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敬业重教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学、科研、管理人员41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0名,讲师7名,助教7名;管理人员4名(均有高、中级职称)。专职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1人,有硕士学位和相当研究生学历的31人。这支教师队伍是一支较年轻的朝气蓬勃的队伍,30岁以下的9人,30-40岁的13人,40-50岁的11人,50-55的4人。此外,学院还在学校支持下,聘请了法制日报法制新闻研究所主任、《法制新闻界》杂志副主编、高级记者李矗先生,重庆日报集团总裁、总编辑李化年先生,重庆电视台台长、北京广播学院客座教授、高级记者李晓枫先生,重庆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左曙光先生等为客座教授或讲座教授。学院院长赵中颉教授是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其中文和新闻学科评审组副组长、重庆市教授、副教授授予权评审委员会委员及其中文(新闻)和历史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专家组成员、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大学语文教研会西南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古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重庆电视台专栏评议员、重庆有线电视台节目评议员,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其带领下,本专业形成了以赵中颉教授、张诗蒂教授、张平宇教授为首的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贺建平、陈锐、程德安、王晶、周益华、吕岱、徐梦立、韦锋、杨礼、罗源、付宁、毛小伟、李顺万、罗晓萍、金承光、皮传荣、田粟、王炬、李隆琼、陈应芬、张静等。同时,一大批教师在重庆市各大媒体兼职,从而使专业教学、科研沿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健康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法制新闻人才提供了比较优秀的师资条件。由于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教师的学术成果以及学生的良好素质,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业内声名鹊起,在西部乃至全国法制新闻界形成了所谓西政派的说法。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在硕士教育层面,设有三个硕士点:新闻学硕士点(包括法制新闻研究方向、新闻理论研究方向、新闻文化与新闻史学研究方向、媒体经营管理研究方向、新闻法制研究方向等5个研究方向);新闻法学硕士点(与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点联办,现设有新闻法研究方向一个研究方向);逻辑学硕士点(与西南政法大学法理学博士点联办,现设有普通逻辑研究方向和法律逻辑研究方向等两个研究方向)。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本科教育层面,现设有一个新闻学(法制新闻方向)本科专业。这是全国第一个以法制新闻为专业特色的本科专业。并即将在2005年开设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新的本科专业。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近10年来,招收了9届逻辑学硕士生共20人(1994年2人,1995年2人,1996年4人,1997年1人,1998年3人,1999年1人,2000年1人,2001年2人,2002年2人,2003年2人);招收了9届国家统招新闻学本科生共839名(95级50人,96级52人<含1名土耳其留学生>,97级61人,98级61人,99级64人,2000级81人,2001级150人,2002级150人,2003级170人);已经毕业了9届硕士生20名和5届本科生289名(包括1名土耳其留学生)。硕士生连续9届一次性就业率100%;本科生连续5届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学生毕业分配的工作岗位,绝大多数与专业对口,分配到从中央到全国各地新闻传媒机构、党政机关和公、检、法、司、海关、部队、金融等系统,从事新闻宣传、党政文秘等工作,专业对口率达84%,获得全社会一致高度评价。另外,还培养美、英、加、日、泰、韩等国语言文字进修生9届共186人,均已顺利结业;培养自考新闻学专业学生266名,亦已毕业并顺利升学或就业。到2003年9月,我院在校硕士生5名,留学生34名,本科生551名,自考生121名。
根据新闻传播学院身处法科大学的有利学科背景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制定了新闻学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包括:学科方向、指导思想、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实习与实验、科学研究及教学安排等。
学科方向: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传播学学本科和硕士专业都明确定为法制新闻传播方向,将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两个最热门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结合起来。
指导思想: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高素质、强能力。
教育模式:主新辅法,学一得二(即主修新闻学,辅修法学,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文学学士或硕士和法学学士或硕士两个学位)。这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极强的生命力的办学教育方式,又是一个新闻学与法学并重,同时还兼容多种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化组合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建院之初,学院就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拟定出这种模式,它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接受了市场检验和社会的认可。
培养目标:针对社会对新时期文科人才的要求,学院院长赵中颉教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二三学生培养理论,即要求学生不要好高鹜远唱高调、打花架子,而是脚踏实地地牢固树立三个基本理念:一,一个明晰的哲学头脑,能对社会现象乃至世间万事万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是非判断;二,二种表达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三,三种技能,即外语表达、电脑操作、公关技能。在此理论指导下,根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新闻学的专业特点,提出了最实际、最朴素的培养目标四懂二会(即培养懂新闻、懂法律、懂外语、懂电脑,会说、会写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六证一照(即文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证、法学学士或硕士学位证、外语4—6级证、计算机2-3级证、毕业证、普通话测试合格等级证和驾驶执照),为科学地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起新世纪的创新性治学思想。学院据此创立的培养新闻与法学相结合、说、写能力为基础的高素质法制新闻人才的教学模式,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人民政府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学院的法制新闻理论与实务系列课程,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
办学目标:在学校的有力支持下,继续保持并发扬现有的强劲势头,进一步挖掘学科交叉的潜力,以背靠法科大学的优势,把新闻传播学院办成全国知名的以法制新闻为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全国新闻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它是全国第一家以法制新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特色的新闻传播学院,一直是一花独放;直到它建立6年以后的2000年,西北政法学院才建立了第二家法制新闻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立十年来,在年招生数量、在校生规模、留学生数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成果、教学设备等各项指标上,在法制新闻教育领域都名列前茅,在全国新闻教育领域里也独具学科交叉的特色,受到同行的好评。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全国新闻界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学院背靠重点法科大学,其教育培养模式采用主新辅法的主辅修制,具有新闻学和法学相结合的学科交叉优势;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近一半的教师在新闻媒体兼职,其学术梯队既有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又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本学科办学时间长,办学规模大,教学设备齐全先进,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具有教学科研管理的经验优势;本学科培养方式先进,培养目标明确,对学生实行严格的六证一照管理,使学生既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又有一次性就业率高达百分之百的就业优势。这些学科优势使我们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21世纪,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将会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