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16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联合呈现的全球艺术教育推广项目中国首站“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今年是莱昂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范围内都正在或即将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本次展览作为中国纪念达·芬奇系列活动之一,将收藏在卢浮宫、乌菲奇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重要美术馆的17件达芬奇经典代表作品,包括《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天使报喜》等,通过高清拍摄和仿真原大输出技术进行高质量复制,高度还原画面质感与色调色温,集中重现达·芬奇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遗产。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作为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智者,除了在最为世人熟悉的绘画领域,他在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物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就。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所言,达·芬奇对知识的探求不设边界,他对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他的一生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精神中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肯定,他在各个领域的丰富实践,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是全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
意大利****安东尼奥?保卢奇曾评价道,“回顾达?芬奇五十多年的专业艺术生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少,甚至都不足二十件。一些有文件记载的画作已经散佚,一些作品并未完成,还有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技术缺陷而损毁。实际上,对达?芬奇来说,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也是一种前卫的专业实验的工具”。
诚然,达·芬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油画作品,但此次展览通过国际领先的数字采集和制作技术,还原了世界大师的经典艺术,使得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无法移动的珍贵原作,能够以新的方式汇聚一堂,无论是在这些作品之间,还是这些作品与观众之间,都是一场“不可能的相遇”。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一所大学美术馆,肩负着服务社会、加强全民美育的使命。在国家提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文物保护新突破、加强创新教育等政策的鼓励和启发下,学院举办此次美育推广活动,也反映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探索文化遗产再利用的新形式,以及普及大众美育的新方法上的开放态度和努力尝试。
展览期间,还将在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持续为公众呈现一系列学术讲座。主题包括《创新者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科技的象征》《达·芬奇与解剖学》《达·芬奇笔下的女人》等。展览持续至2019年5月23日。





2019年4月16日,全球艺术教育推广项目中国首站“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于我院美术馆启幕


“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现场

达·芬奇 《天使报喜》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 《女子头像》

达·芬奇 《蒙娜丽莎》

达·芬奇 《抱银貂的女子》

达·芬奇 《酒神巴克斯》
美术馆/文李标/图
宣传部宋曼青/编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