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4月20日,“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刘斌的“静观天语”“天那边”“生命回望”“验明正身”“天地之间”“《静观天语》素描手稿”“水墨半身像”及影像“仰望星空”等八组作品,共计300余件,包括综合材料、纸本等形式,较全面地展现了我院壁画系教授、艺术家刘斌的艺术历程。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文骥、秦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王春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旭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焦应奇,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协主席张望,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书记苗登宇,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岳海涛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美术馆艺术总监孔新苗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指出,刘斌在艺术上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而且是一条寂寞的心灵之路。他向往生命的自然状态,观照自然的生命情状,例如多年来,他一次次走向藏族生活区,在那些远离都市喧闹的土地上感受普通人的生活,描绘普通人的形象。他的手绘肖像作品难以计数,从个体到群体,刻画了“天地之间”的生命与灵魂。他将这种方式带回都市,或在都市与乡村中穿行,形成了朴素的绘画语言与生命的个体直接对话的艺术观念,创作了不同类型、不同身份的人物肖像。在每一次展览中见到他的作品,或巨大尺幅的头像直逼眼帘,让人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或众多小幅密集阵列壁面,让人在对视中产生思考。他在壁画系的学术环境中工作,自然免不了涉及公共艺术,在我看来,他对芸芸众生的生命关切与直接表现,包括他用“集群”的方式展示作品,实际上展现或提示的就是一种艺术的“公共性”。
刘斌坚持以最直接的方式从事艺术,那就是把水墨语言作为“素描”,追求的是“素”的朴素、单纯和纯粹,“描”的描绘、刻划和表现。面对人物和画幅,他投入凝神的观照,在笔墨的流淌中既传达所画人物的形神,也随着无意识的挥洒形成笔墨的肌理与痕迹,使造型和笔墨得到同时的呈现。他强化了笔墨的表现力,并且努力探索笔墨形式在大尺幅作品中的视觉张力,由此形成强烈的艺术风格。这是他以形代声,倾诉自己情感、表达生命关切的个性风格。他运用的是传统的媒介,而“传统”媒介的运用被赋予新的观念,注入转化的思维,就有了“灵魂出壳”的语言光彩,也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王少军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是刘斌教授几十年教学经验和创作研究成果的集中显现。这些作品,凝结了他对艺术、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虽然他已从教学岗位上退休,但他的艺术之路正焕发出新的生命,今天的展览既是结点又是开始。从刘斌教授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丰富的力量,他关注人的精神、人的存在价值、人存在的思想。这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展览,更是一个面向社会、大众,进行思想交流、生活交流、心灵交流的艺术展。
本次展览,通过300余件作品对存在、生命意义展开追问。这些作品借用“水墨”和“光色”作为中西文化精神的替代和化身,并将二者以一种“介质”的姿态相遇,由此窥见两种文化碰撞、交错所可能产生的一种“壮观景致”,也作为一种新的表现语言的可能性的探索;借用藏民这种近乎“原始”的生命符号,直接拉入当今“文明”社会,展开观望。展览可以说是对于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不可化解的当下“碎片化”生存体验的一种投射和暗喻。
开幕式当日,同期举办了“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展览展至2019年5月19日。

2019年4月20日,“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图为开幕式嘉宾合影

“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天地间——刘斌艺术展”展场

《静观天语》(局部) 不锈钢板腐蚀 凹凸镜面 320×320cm×3 1999-2001

《验明正身》之一 水墨 云龙宣 225×310cm 2017

《生命回望》之一 水墨 云龙宣 自制竹竿笔 225x310cm 2017

《天地之间》之一 水墨 云龙宣 52×50cm 2017/2019
山东美术馆/文图
宣传部宋曼青/编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