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2019年8月2日,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在贵州大学举行,我校大学生在本届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历史最好成绩。
本赛事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协同合作联盟主办,由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广西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竞赛旨在培养高素质的矿物加工专业人才,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参赛作品分为物理模型类、电子作品类、科技论文类、发明创造类,作品必须与矿物加工工程领域直接相关。
本届竞赛共收到来自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等全国33所高校的215件作品,经过网评后,有65件作品进入决赛答辩环节角逐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度重视本次大赛,为参赛队伍配备了指导教师。6月29日,矿物加工工程系对参赛作品进行了预答辩,提出修改意见,并遴选出8件作品参赛,经过专家网评,4件作品进入全国决赛。
全国决赛共进行了两天,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刘文礼教授受邀担任评审专家,张志军副教授作为主教练带领4支队伍参加了决赛。经过紧张激烈的答辩环节,杨小平老师指导的,孙炳炎、赖亭润、刘德福完成的作品“选煤厂数据远程显示系统”和黄波、徐宏祥老师指导的,张晓昆、刘轩博辉、王永超完成的作品“高灰难选煤泥分级浮选试验研究”荣获全国一等奖;徐宏祥、黄波老师指导的,刘轩博辉、王永超、黎春汛完成的作品“一种多点给料梯级能量输入的新型立式压滤机”和张志军老师指导的,周琦、梁沐、张金朔完成的作品“诱导时间测定仪”获得全国二等奖。另外,经过网评,孙志明老师指导的,张欣超、朱睿、沈心怡完成的作品“托石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BPA吸附特性”获得全国三等奖。
此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表明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结合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高质量开展科研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