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 /2013-09-08

一、学科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一级学科,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系统工程(081103),导航、制导与控制(081105)五个二级学科。2003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主干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并设有“钢铁流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备了本、硕、博一贯制培养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1、钢铁流程工业先进控制技术;2、新能源控制的关键技术;3、模式识别及图像处理;4、电气传动自动化;5、新型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及数据融合;6、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7、先进控制理论及方法。

 

 二、学位类型和培养目标

        本学科可授予工学博士和工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

        本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作风和敬业精神的开创型、高层次专业人才。应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研究和科技开发人才。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实时跟踪本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理论和方法。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学制、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最低学分要求为10学分;

        硕博连读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自硕士入学起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

        学士直攻博研究生:学制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5~6年,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最低学分要求为26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公共

必修课

6080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32

2

1

博士生必修

5080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1

硕士生必修

5090010

硕士生公共外语

64

3

1

公共

选修课

5080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

2

硕士生必选1门

5080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2

5210002

计算方法A/B(留学生)

48

3

1

博士生必选1门

硕士生必选2门

5210005

数理统计

48

3

1

6210004

随机过程

32

2

2

5210001

统计与优化

48

3

2

选修

5210003

运筹学

48

3

1

5210004

模糊数学

32

2

1

5210006

数学模型

32

2

1

5210008

工程中的有限元方法

48

3

1

6210001

数学物理方法

32

2

1

6210002

泛函分析

32

2

1

6210003

现代数学基础

32

2

1

6210005

小波分析及其应用

32

2

2

6210006

非线性有限元及其应用

32

2

2

6210008

物理学与新技术

32

2

1

6090001

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32

2

1

博士生选修

5090025

学术交流英语(国际会议交流英语)

32

2

2

选修最多1门

507000X

经管类选修课

32

2

2

学科

基础课

5230101

线性系统理论

32

2

1

博士生必选1门

硕士生必修3门

5230102

动态系统建模理论与应用

32

2

2

5230103

数字信号处理

32

2

2

5230104

系统与控制中的矩阵理论

32

2

1

5230105

最优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2

1

选修

5230106

随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2

2

5230107

自适应控制

32

2

2

5230108

信息论基础

32

2

1

5230109

模式识别

32

2

1

5230110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32

2

1

5230111

非线性系统控制

32

2

2

5230112

鲁棒控制

32

2

1

5230201

现代信号处理

32

2

1

5230113

数字图像处理

32

2

1

5230114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2

2

5230115

模糊信息处理方法

32

2

2

5230128

系统与控制中的优化方法

32

2

2

5230204

传感器理论与研究方法

32

2

1

6230101

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

32

2

1

6230102

控制与通信中的近世代数

32

2

1

6230103

机器人学

32

2

2

6230104

现代伺服控制技术

32

2

1

6230105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32

2

1

6230106

图像分析与理解

32

2

1

6230107

预测控制系统及应用

32

2

2

6230108

现代交流电机控制技术

32

2

2

6230109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技术

32

2

1

学科

专业课

5230116

检测技术专题

32

2

1

选修

5230117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题

32

2

1

5230118

知识工程

32

2

2

5230119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32

2

2

5230120

实用网络技术

32

2

2

5230121

细胞神经网络与信息处理

32

2

2

5230122

机器学习

32

2

1

6230110

复杂系统的网络控制与优化

32

2

2

5230208

仪表通信技术

32

2

2

5230209

信号调理电路

32

2

2

5230129

模糊控制技术

32

2

2

5230123

控制科学与工程案例分析

16

1

2

应用型硕士生选修至少2门

5230124

电气传动系统工程设计

16

1

1

5230125

过程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16

1

2

5230126

嵌入式控制系统工程设计

16

1

2

5230127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设计

16

1

2

注:

1、硕士研究生入学后根据学生兴趣和导师课题区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2、除必修课外,其他课程均需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进行选修。

 

五、学术活动

        按照《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必修1学分)。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按照《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申请和授予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该来源于生产实际,论文形式可多样化,但学术水准不能降低,具体规定如下。

1、学位论文选题

        题目应直接来源于应用型研究课题或生产实际,必须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同时必需与导师承担的实际项目、预研项目直接相关。包括:

  •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的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与调试;
  • 控制、辨识、优化、识别、故障诊断、测控、信息处理等应用软件的编制与研发;
  • 相关控制工程应用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 具有工程实际背景的仿真系统研究。

2、学位论文形式

        论文内容形式多样化,包括:产品研发、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学位论文不能完全等同于“项目总结报告”、“产品说明书”、“实验报告”。学位论文注重体现作者的理论基础、学术水平、工作量及论文工作的应用价值。

3、学位论文水平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或创新性;要有足够的难度和工作量,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工作;应能够体现作者在工程应用中的独立性贡献,研究结果应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4、学位论文内容

        应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或需求分析、技术方法综述、系统设计方案(包括总体方案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软硬件设计、设备选型等)、系统实施细节,包括现场实施与调试、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参考文献、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附录包括工艺流程图、系统原理图、电路原理图、(布线)接线图、程序清单、实验数据、技术总结报告、项目研发报告、使用说明书、系统照片等。

5、学位论文评阅

        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2名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校内和校外各1人。申请人的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评阅人。由学院负责送评审。

        着重审核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审核其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6、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由所在学院学位分委会确定,由3至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成员中应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申请人的指导教师可参加公开答辩会,但不可参加答辩委员会或担任秘书。

相关话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