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科技大学院系介绍--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6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采矿系。该系是 1952 年建校伊始最早成立的系之一 , 由当时的北洋大学采矿系和华北大学工学院采矿系为主组建而成。 1980 年,学校成立地质系。 1994 年 11 月,学校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将原采矿系、地质系合并,组建成立资源工程学院。 2001 年 1 月,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的设置现状和发展需要,将资源工程学院更名为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目前,拥有“采矿工程”全国重点学科,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系、资源工程系、设备工程系四个系,矿业研究所和车辆工程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自 1978 年以来,学院共完成科学研究项目 100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60 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4 项,国家发明三等奖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30 多项。 1990 年以来出版专著 60 多部,发表学术论文 2600 多篇。
目前,学院设有 200 平方米的情报资料室 , 拥有特种文献 5000 余种 , 各种专业核心期刊 14000 册,参考书、工具书 2000 册,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1640 册。
近年来,学科建设一直是学院的一项中心工作。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对于所属的本科专业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按照“继承特色,发展创新”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 突出特色,拓宽基础,扩大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相继组建了矿物资源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其中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和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分别于 1997 年到 1998 年相继开始招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于 2002 年开始招生。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及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研究生教育是学院发展的动力之源。学院在本科专业调整和改造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呈现出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发展、互相促进的新局面。学院现有 10 个普通硕士学科点 ( 工程力学、车辆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生物化工工程 ) , 5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 环境工程、车辆工程、矿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地质工程 ) 。另有 5 个博士学科点 ( 工程力学、车辆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 ) 和矿业工程、机械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 其中:采矿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与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设有金属矿山高效 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有 30 多位教师在国内外的学术机构中担任重要学术职务,如国际岩石力学局理事,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金属学会采矿学会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目前,挂靠在学院的国家二级学会有四个,即:中国金属学会采矿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委员会,冶金自动化学会 CAD 与 CAM 学术委员会, 中国硅酸盐学会工艺岩石学专业委员会;国际学会一个,即: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
学院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 20 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有合作关系。 1980 年以来, 100 多人次出国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0 人次在全体大会或专题大会上担任执行主席。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 97 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21 人,副教授(副研究员) 31 人,博士生导师 15 人。学院还聘请了王淀佐院士、范维唐院士、汪旭光院士、刘宝琛院士、魏复盛院士、于润仓院士、周世宁院士等二十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还设有一个颇具实力的岩土技术公司。先后承担了矾山磷矿黄土层注浆堵水工程、南芬露天矿扩邦工程5号引水洞塌方区治理工程、广州新保利大厦深基坑工程、山东玲珑金矿主运巷塌陷段拱桥法锚注加工治理工程、京福高速公路山东境内化马湾至临沂段边坡护坡工程、山东新城金矿主溜井塌方加固治理工程等重大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多项高速公路的边坡、桥涵的设计与加固工程。在工程测试、岩土工程的特殊施工、岩土疑难工程的诊断技术以及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