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前设有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机械工学系、工业设计系、热能工程系和物流工程系等七个系,零件轧制研究中心(国家高效零件轧制技术研究及推广中心)、机械实验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工程部等三个中心。学院还拥有机械工程研究所、冶金机械研究所、热能工程研究所、水煤浆技术研究所、物流研究所等工程研究所,工业机械运行行为控制与仿真、工业机械状态监测与可靠性、现代机械设计与仿真、热能工程、工业设计等实验室,以及热能测试站和北京科技大学机翔公司。
机械工程学院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有重视基础、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目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和工业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研究生一级学科及十一个二级学科。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获博士授权时间 | 获硕士授权时间 | 备注 | |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点) | 博士后流动站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1981.11 | 1981.11 | 国家重点学科 |
机械电子工程 | 2000.12 | 1993.12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 2000.12 | 1997.11 | |||
机械装备与控制 | 2002.12 | 2000.12 |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博士后流动站 | 热能工程 | 1990.11 | 1981.11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工程热物理 | 1986.7 |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1998.6 | ||||
动力机械与工程 | 2003.4 | ||||
流体机械与工程 | 2003.4 |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物流工程 | 2004.2 | |||
{艺术学} | 设计艺术 | 2003.9 |
学院现有教授34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1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名),副教授46名,主要从事高精度大型工业机械的工作行为与性能、近净零件轧制(楔横轧及斜轧)成形理论与技术、机电耦合理论与系统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设备故障诊断的理论与方法、设备远程监控技术、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新型冶金装备与控制技术、微型机械、能源的有效转化和利用、热过程和热设备的模化与控制、热物理与热物性测试技术、新能源及气体制备技术、流动传热及燃烧过程数值模拟以及清洁燃料的制备和燃料的洁净燃烧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机械工程学院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的工作指导思想,以工科为主,初步实现了工-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艺(艺术学)结合,建立了涉及3个学科门类、4个一级学科的学科群体。本科招生分为4个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热能及动力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2003年机械工程学院招收本科生427人,其中工业设计(艺术类)专业首批招生19人;硕士生165人,工硕61人,博士生48人。目前全院在读本科生1603人,硕士生404人,工硕生213人,同等学历26人,博士生111人,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工作博士后1人。2003年毕业本科生331人,硕士生72人,博士16人,工程硕士32人。
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十五211工程建设的需要和学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的需要,我院将在2005年建设成为研究型学院。2004年招收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学生;2005年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按大机械类进行招生和培养。在未来的五年内:计划建设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设计艺术)和一个自主学科博士点(物流工程)。建设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划建设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和热能工程;三个北京市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热物理和物流工程。
2003年度学院共签订科研合同75个,合同金额2172.8万元,居学校第三位。其中,横向课题:1717.8万元,居学校第二位;纵向课题:455万元,居学校第四位。年度到款金额为:1610.98万元,其中,横向课题:1404.42万元;纵向课题:206.56万元。申请专利19项,居学校第三位。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居学校第三位。发表论文178篇,专著、教材11部(含参编)。本年度EI检索10篇;SCIE检索7篇。组织学术报告会10场。
近几年,学院在国家211工程一、二期项目和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建设了工业机械运行行为控制与仿真、工业机械状态监测与可靠性、现代机械设计与仿真、热能工程等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总投资超过3000万元,为广大师生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和学习环境。
机械工程学院历经风风雨雨50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独具特色、生机昂然的支柱学院之一,无论是基础条件、还是环境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以崭新面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不懈的努力在新世纪中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