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混合所有制中的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清华大学 辅仁网/2017-07-08

混合所有制中的股权结构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Mixed Ownership and Firm-Level TFP 郭于玮;马弘;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 摘要(Abstract):

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使用企业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非国有股比例的增加有利于提高企业TFP,但随非国有股比例的增加,这一影响逐渐减弱,非国有股比例与TFP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不同性质股权之间制衡程度的提高对TFP有积极影响。同时,与垄断行业相比,竞争行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对TFP的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KeyWords): 股权结构;;全要素生产率;;混合所有制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郭于玮;马弘;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云霞,吴联生.2008.国有控制权转移,终极控制人变更与公司业绩[J].金融研究(6):130-143.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2005.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5):81-91.
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2006.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8):4-13.
陈林,唐杨柳.2014.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基于早期国企产权改革大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11):003.
陈晓,江东.2000.股权多元化,公司业绩与行业竞争性[J].经济研究(8):28-35.
范建双,虞晓芬,赵磊.2015.中国国有,私营和外资工业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32(6):21-3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2006.公司治理与掏空[J].经济学(季刊),5(4):1157-1178.
郝云宏,汪茜.2015.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制衡机制研究——基于“鄂武商控制权之争”的案例解析[J].中国工业经济(3):148-160.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2005.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经济研究(9):44-57.
胡一帆,宋敏,张俊喜.2006.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7):49-60.
胡一帆,宋敏,郑红亮.2006.所有制结构改革对中国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4):50-64.
李广子,刘力.2010.上市公司民营化绩效:基于政治观点的检验[J].世界经济,33(1):139-160.
李克强.2014.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3/14/content_2638989.htm
李颖琦,俞俊利.2012.股权制衡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2008-2010年酿酒类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50-56.
李永兵,袁博,骆品亮.2015.混合所有制、业务创新与绩效表现——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10):55-63.
李远勤,张祥建.2008.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4(4):97-107.
李增泉,孙铮,王志伟.2005.“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12):3-13.
廖冠民,沈红波.2014.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动因,后果及治理[J].中国工业经济(6):96-108.
林毅夫,李志赟.2004.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17-27.
刘瑞明.2013.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11):136-160.
刘小玄,李利英.2005.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4-16.
刘小玄,李寿喜.2007.转轨过程中混合股权公司的相对效率——中国电子电器制造业2000-2004经验数据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58-71.
鲁晓东,连玉君.2012.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J].经济学(季刊)(2):541-558.
马连福,王丽丽,张琦.2015.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7):5-20.
聂辉华,江艇,杨汝岱.2012.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世界经济(5):142-158.
欧瑞秋,李捷瑜,李广众,等.2014.部分民营化与国有企业定位[J].世界经济(5):112-134.
平新乔,范瑛,郝朝艳.2003.中国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1):42-53.
宋立刚,姚洋.2005.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17-31.
田利辉.2005.国有股权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U型曲线和政府股东两手论[J].经济研究(10):48-58.
涂国前,刘峰.2010.制衡股东性质与制衡效果——来自中国民营化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11):132-142.
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2001.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J].经济研究(8):61-96.
吴延兵.2012.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经济研究(3):15-27.
徐莉萍,辛宇,陈工孟.2006.控股股东的性质与公司经营绩效[J].世界经济(10):78-89.
姚洋.1998.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2):29-35.
易纲,林明.2003.理解中国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4):45-60.
张杰,李勇,刘志彪.2009.出口促进中国企业生产率提高吗?——来自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1999-2003[J].管理世界(12):11-26.
张文魁.2013.国企需要新一轮改革[J].中国经济报告(1):50-53.
郑国坚,林东杰,张飞送.2013.大股东财务困境,掏空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来自大股东财务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5):157-168.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5-09/13/content_2930440.htm
周黎安,张维迎,顾全林,等.2007.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J].经济学(季刊),6(4):1297-1318.
Bai C E,Lu J,Tao Z.2006.The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2):353-357.
Bennedsen M,Wolfenzon D.2000.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losely held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8(1):113-139.
Brandt L,Rawski T.2008.China's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569-632.
Brandt L,Van Biesebroeck J,Zhang Y.2012.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7(2):339-351.
Caves D W,Christensen L R.1980.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public and private firms in a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e case of Canadian railroad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88(5):958-976.
Gomes A R,Novaes W.2005.Sharing of control as a corporate governance mechanism[R].Working Papers,Penn CARESS,UCL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upta N.2005.Partial privatiz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60(2):987-1015.
Levinsohn J,Petrin A.2003.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0(2):317-341.
Megginson W L,Nash R C,Van Randenborgh M.1994.The financial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newly privatized firms:An international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Finance,49(2):403-452.
Milgrom P,Roberts J.1992.Economics,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Olley G S,Pakes A.1992.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Shleifer A,Vishny R W.1994.Politicians and firm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9(4):995-1025.


摘要: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PDF全文请访问中国知网下载(260K)
相关话题/世界经济 经验 社会科学 公司 数据